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4: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氧树脂的灌浆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环氧树脂灌浆广泛应用于海洋生产平台、模块化工厂类工艺装备安装。但通常使用重力灌浆方式,且主要应用于螺栓固定工艺装备工况。常规环氧树脂灌浆需要工艺装备与底座之间间隙至少10

15毫米,以确保环氧树脂的流动性和填充度。
3.这种做法主要有以下缺陷:对于狭窄间隙的环氧树脂灌浆,重力式灌浆方式不方便;重力式灌浆方式无法保证灌浆料填充的效果,可能会降低设置的连接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能够实现利用环氧树脂灌浆焊接两个设备;能够应用于狭窄间隙施工工况;能够提高灌浆的效率,保证灌浆料的填充饱满,增强焊接的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强度。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包括包括高压泵、入料口和注入口,所述高压泵的垂直下方设有支座,所述高压泵上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入料口,所述出口通过高压输出管接通位于目标灌浆部位的所述注入口。
6.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其还包括灌浆漏斗,所述灌浆漏斗设置在所述入料口处。
7.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支座包括底座和支柱,所述支柱垂直于所述底座设置,且另一端与所述高压泵固定。
8.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高压输出管为软管,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输送段和灌浆溢出观察段,所述灌浆溢出观察段靠近所述注入口设置。
9.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灌浆溢出观察段为透明的软管或半透明的软管。
10.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注入口处设有注入管,所述注入管插入所述目标灌浆部位所在的缝隙并在边缘处固定,且所述注入管与所述目标灌浆部位所在的平面呈锐角连接。
11.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其还包括快速接头,所述高压输出管通过所述快速接头连接所述注入管。
12.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灌浆漏斗通过法兰与所述连接管连通。
13.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高压泵上设有多个所述出口。
14.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高压输出管的管径。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包括高压泵、入料口和注入口,高压泵的垂直下方设有支座,高压泵上设有入口和出口,入口通过连接管连接入料口,出口通过高压输出管接通位于目标灌浆部位的注入口;环
氧树脂通过连接管经过高压泵的入口进入高压泵,高压泵将环氧树脂经过高压输出管压至目标灌浆部位,待到灌浆完成后,等环氧树脂固化即可拆除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相比较于传统的重力式灌装,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装工艺装备能够提高环氧树脂灌浆的效率,且保证环氧树脂在间隙内的填充饱满程度,提高焊接的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应用于灌浆位置间隙狭窄的施工工况,实现采用环氧树脂灌浆焊接两个设备。
16.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还包括设置在入料口处的灌浆漏斗,漏斗是一种入口大于出口的装置,设置在入料口处可以方便环氧树脂灌入。
17.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支座包括底座和支柱,支柱垂直立在底座和高压泵之间,能够使高压泵稳定支撑在支撑结构上。
18.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高压输出管为软管,包括连接为一体的输送段和灌浆溢出观察段,灌浆溢出观察段靠近注入口设置,其中灌浆溢出观察段为透明的软管或半透明的软管,方便观察灌浆溢出情况,从而可以快速确定灌浆的程度和灌浆效果,提高灌浆的施工效率。
19.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高压输出管与注入管通过快速接头连接,安装方便。
20.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高压泵上设置有多个出口,能够给多个位置同时进行高压灌浆作业,提高灌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灌浆溢出观察段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灌浆完成后注入口处的示意图。
24.图中主要标号说明:
[0025]1‑
高压灌浆工艺装备、2

连接管、3

高压输出管、4

目标灌浆部位、5

灌浆漏斗、6

支撑结构、7

注入管、8

固定装置、9

快速接头、10

设备底座、11

高压泵、12

入料口、13

注入口、14

支座、20

结构基础、31

输送段、32

灌浆溢出观察段、111

入口、112

出口、141

底座、142

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包括包括高压泵11、入料口12和注入口13,高压泵11的垂直下方设有支座14,高压泵11上设有入口111和出口112,入口111通过连接管2连接入料口12,出口112通过高压输出管3接通位于目标灌浆部位4的注入口13。
[0028]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环氧树脂由入料口12灌入,通过连接管2再经过高压泵11的入口111进入高压泵11,高压泵11将环氧树脂经过高压输出管3压至目标灌浆部位4,待到灌浆完成后,等环氧树脂固化即可拆除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相比较于传统的重力式灌装,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装工艺装备1能够提高环氧树脂灌浆的效率,且
保证环氧树脂在的填充饱满程度,提高焊接的两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应用于目标灌浆部位4间隙狭窄的施工工况,实现采用环氧树脂灌浆焊接两个设备。
[0029]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了使环氧树脂更好地灌入连接管2,还增加了灌浆漏斗5,灌浆漏斗5设置在入料口12处,漏斗是一种入口大于出口的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灌浆漏斗5通过法兰与连接管2连通。
[0030]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为了是高压泵11能够稳定支撑在支撑结构6上,设置了一个支座14作为支撑,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支座14包括底座141和支柱142,支柱142垂直于底座141设置,且另一端与高压泵11固定,底座用于增大高压泵11于支撑结构6之间的接触面积。
[0031]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灌浆溢出观察段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了快速确定灌浆的程度和灌浆效果,提高灌浆的施工效率,高压输出管3设计为包括输送段31和灌浆溢出观察段32的软管,且输送段31和灌浆溢出观察段32连接为一体的,灌浆溢出观察段32靠近注入口13设置。
[0032]
进一步地,灌浆溢出观察段32为透明的软管或半透明的软管,方便观察灌浆溢出情况。
[003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灌浆完成后注入口处的示意图,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注入口13处设有注入管7,注入管7插入目标灌浆部位4的并在边缘处固定,如图2和图3所示,目标灌浆部位4为两个设备的接触缝隙,在边缘处将缝隙扩大后,注入管7与该缝隙所在的平面呈锐角连接并通过固定装置8保持固定,注入管7倾斜,方便环氧树脂压入目标灌浆部位4内。
[0034]
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快速接头9,高压输出管3通过快速接头9连接注入管7,连接迅速,安装方便。
[0035]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高压泵11上设有多个出口112,能够在多个位置同时进行高压灌浆作业,提高灌浆施工效率。
[0036]
进一步地改进在于:连接管2的管径大于高压输出管3的管径。
[0037]
根据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环氧树脂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的优选实施例中,将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20采用环氧树脂焊接,高压泵11通过支座14放置在靠近结构基础20的支撑结构6上,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20接触的缝隙边缘处通过固定装置8固定有注入管7,注入管7向外依次连接有快速接头9、高压输出管3、高压泵11、连接管2和灌浆漏斗5,图1中高压泵11内箭头的方向为环氧树脂的流动方向。
[0038]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具体灌浆施工步骤包括:
[0039]
第一步:确定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的连接位置,清洁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20的接触表面,观察并测量设备底座10下方间隙,确定灌浆注入口13位置;
[0040]
第二步:焊接设备底座10下方环焊缝,再通过固定装置8将多个注入管7分别固定在每个注入口13的位置;
[0041]
第三步:将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连接好后,准备灌浆材料;
[0042]
第四步:按照材料要求对灌浆材料进行搅拌混合,利用高压泵11将灌浆料压至目标灌浆部位4(即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20之间的间隙)内,如图2和图3中阴影部分所示;
[0043]
第五步:待每根高压输出管3的灌浆溢出观察段32中观察到的浆料溢出至指定高
度时,完成灌浆施工,等待灌浆料固化;
[0044]
第六步:参见图3,沿设备底座10与结构基础20的接触边缘切掉注入口13位置的注入管7,拆除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施工完毕。
[0045]
本实施例中,以环氧树脂为灌浆材料,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灌浆工艺装备1也可应用于其它的灌浆材料。
[0046]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