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保健装置、保健本体、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统与流程

2021-11-03 14: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系关于一种保健装置、本体、方法或系统,尤指筑基于中医医疗理论者。


技术实现要素:

2.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3.中医或针灸理论散见中国古代典籍,尤以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可见其核心与底蕴。此等文化瑰宝中,非但可见医理或逻辑之精湛,其在临床上亦屡见实效或广泛报导,于此难以一一。例如,针灸在临床上止痛效果极为显著,对某些器质性病变、甚至癌症,止痛效果能维持一周,屡见报导。
4.黄帝内经素问
·
八正神明论篇记载“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发明人按,医工、良医、华陀或扁鹊)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沈,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发明人按,一般人无法察觉),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发明人按,对不懂或不信之人而言,犹如言鬼神)。”该篇又续载“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发明人按,风邪或病萌之初,症状极为轻微,一般人不会留意到)。”该篇又续载“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发明人按,上医见微知着,极早期即退病源)。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发明人按,下医医治已成气候之病,甚至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本发明之目的及理想,即在于让每个家庭或每个人终身皆有上医守护或相伴。
5.自“现代科学”观之,针灸乃一循经传感之现象,此得由有针灸经验者得知:当针刺在正确穴位时,患者会感受到一种特殊感觉循行对应经络线,而该感觉常系酸、胀、麻热、冷,痛或电击感。此等感觉或单独出现,但多数是酸、胀、麻之混合感觉。古书名之气感,或得气,此时施针者亦将察觉针似被吸住、凝涩、不易转动、不易拔出。
6.针灸在大陆与中国台湾之奋斗或研究下,未曾稍戢,而试为现代理论之建构,例如物质代谢理论、能量代谢理论、分子、原子或粒子面向、波之面向;并提出人体内有诸多光学非均匀管状结构或片状结构,因其在可见光反射、折射系数、偏振能力之表现上为不均匀,且在红外线或微波反射、折射系数、偏振能力之表现亦不均匀,故在人体内将形成一电磁波波导系统。
7.依此说,中医之内气,乃人体内电磁波、经络和腧穴之关系,而循经感传之慢速度,系源自波导之群速度。经络非如血管、淋巴管或神经纤维有清晰边界之通/管道,其乃边界模糊之一条状区域,而以中轴线上电导值最高,且其电导值自中轴线向边缘渐次降低。详言之,经络有如山脉,而腧穴则如山脉上之个别山峰。换言之,穴位中心即各山峰峰顶。但在同一点上连续电导测量,人体电导依时涨落,古人称之子午流注,即气血因季节、月相、时辰而
动态循行体内。然此电导变化乃全身性,不致严重影响穴位与非穴位间差值,故不影响临床之电导测量。
8.更令现代科学(尤其现代医学或现代生物学)称异者,乃经穴之全息现象。所谓全息现象,不论耳针、足部按摩,在一个小小区域内,即有反映全身所有脏器之腧穴,甚至在每个小小手指节区域内也可以找到反映全身所有脏器之腧穴。易言之,当某一脏器出现病变时,非但十四条主要经络上主要腧穴之电导能力明显升高,在该小区之局部亦然。推之极致,竟得全身每一点皆是微经穴之结论。
9.当一人生理心理状态改变时,全身任何区域电导数据之机率分布曲线皆出现相应变,似亦终将揭开经穴之奥秘。经络是电通道、光通道、微波通道、声通道、化学通道,经穴上所测量者并非皮肤电阻,而是身体电导或电场强度,而电导又与电导场强度平方成正比,于是吾人可论结经书上经络系统,乃人体内一种能量分布。此一能量分布肉眼难见,解剖刀亦无处追寻。
10.前段能量分布结构依现代物理学理解,名之耗散结构,乃一动态结构,系依不断能量供应而存在,并完全符合电磁波形成之耗散结构,而自然难以自生理学寻解。但以此方式理解中国古典医学,可能使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进入新里程碑。所谓耗散结构,以动态瀑布为例,唯当存有高水位来源始能存在,一旦来源停止,瀑布迅即消失。因先决条件在不停地耗能,故名之耗散结构。他如蜡烛、山泉、喷泉、灯笼、天灯、吹箫、漩涡、龙卷风、闪电,皆属活结构,一旦环境封闭,此结构即刻杳然。
11.经络系统即系一种电磁驻波所形成耗散结构,因两个波可存于同一位置而迭加或互抵,而逐点建设或破坏形成新干涉波。当人身经络系统得理解为一幅立体电磁驻波干涉图纹时,吾人即得想方设法干扰及/或改变其干涉图纹,以改变能量分布,促使病人回复健康。言之神奇,然数千年来老祖宗一针在手,以气血循行、虚症、实症、子午流注、得气、阴阳、补法、泻法诸语,治愈无数先人。
12.不论是否出于卫生顾虑,针灸已非改变前述干涉图纹之唯一凭借,他如热疗、红外线治疗、频谱治疗、电针治疗、镭射针治疗、微波针灸治疗等等,皆系非侵入式或非接触式干扰和改变之媒介。
13.前曾提及耗散理论或结构(吹奏洞箫亦属之),实则人体亦是一个谐振腔,内存无数电磁驻波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复杂驻波干涉图纹。穴位则扮演干扰个别或总合驻波之关键地位,因穴位总有最高电导,亦即各自或合成电磁驻波波峰之处所。具体言之,某一脏器出问题时,其固有频率或应有驻波即改变,而使某些穴位能量异常升高或降低,其穴点上电阻即相应降低或升高。故不论侵入或非侵入,吾人得以透过腧穴去建设/破坏/矫正个别或总合驻波,而使脏器或病人恢复正常/健康。
14.光与微波皆是电磁波,世人所说之光常指可见光,其仅占整个电磁波谱极小份额。单一电磁波传导速度极快(每秒可及30万公里),但循经感传速度每秒不及十公分(自一干涉图纹转换至另一图纹则费时数十分钟),其理由在于人体内电磁波数目以亿(甚至数十或百亿)计属,其总合信号之传播速度自亦降低。是吾人常听闻,任何物体皆仅一团振动频率尔,此之谓乎?
15.非侵入式针灸,如雷射针灸,虽有针之名,然无刺之实。因非侵入、安全无痛,本易被患者所接受。愈多治疗效果不亚于传统针灸之报导不断出现,或将大盛于未来?雷射针灸
虽是无痛安全之治疗选择,唯明确剂量准则仍有待建立。其他非侵入式针灸,如刻正流行之理疗技术,如热疗、红外线治疗、频谱治疗、电针治疗、微波针灸治疗等,因皆系将不同波长电磁波引入人体,亦宜有标准建立之适用。
16.西方社会以频率范围40~70ghz之微波用于平衡和治疗每个人(甚至每个器官)之独特频率(特征频率),称之微波共振治疗(microwave resonancetherapy,简称mrt)。微波针灸当然亦建立针灸基础上,系将微波天线接到针柄上,而向穴位注入与特征频率相同频率之微波或直接照射腧穴以生共振作用而治疗疾病之方法。具体实践中发现经络通道中共振频率会从内部器官流动到手指和脚趾尖端,然后被反射回器官。生病时,固有频率(特征频率) 幅度会降低或消失。能级非常低(百万分之一或十亿分之一瓦)之额外能量能使特定器官或人体之共振频率恢复标准值,从而帮助/完成治疗。
17.早在1934年,针灸专业性期刊《针灸杂志》首次刊载了电针疗法临床应用,1950年代后期有广泛电针研究,并在临床上用于手术麻醉。现代化电针装置体积很小,常以电池为电源,小夹子连接着来自装置之电线,而夹在插入身体之毫针上。待电流产生,患者即感受到轻微跳动或种波动感觉,犹如羽毛扫拂皮肤。当然,应避免电极放置在心脏附近,或不应使电流穿过身体中线(从鼻梁到肚脐假想线)。
18.不论是1980年北京电子仪器厂研制之“扁鹊

a型微波针灸仪”,或晚近雨后春笋般出现之各种穴位治疗仪,为了适应不同病种、或不同部位之需求,治疗仪器之外形迥异其趣,且似乎皆难精准对正穴位,而需藉由患者或使用者之协助,例如使患部刻意贴附或靠近各仪器之工作表面,始能较佳获得该仪器之服务或治疗效果。此外,因应雷射针灸、热疗、红外线治疗、频谱治疗、电针治疗、微波针灸治疗等种类之不断翻新,因工作原理皆异,欲得其治疗效果,其仪器本身或仪器之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必然各异其趣。为求人体上待工作之穴位与仪器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间有相对较为正确之彼此位置关系,以期较佳之治疗效果,通常于仪器之使用皆会解说如何自行调整身体姿势,或由操作者协助调整患者接受仪器服务之姿势。如圆形治疗仪多用于关节、肩、腰等处;长形治疗仪则适于脊柱、身体部位等长形区域穴位。然如同前述,如非使用者需使患部接近或贴附仪器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即系将该仪器直接置放患者身体上,以期仪器之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能服务(例如,照射)患部。此时,患者之患部(或患部上穴位) 与仪器之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间事实上仅处于一种约略、大概或差不多正确之相对位置关系。此种相对位置之落差不仅存在于定位上,且存在角度上,更存在于彼此间之距离,而彼此间距离之正确或适当与否通常决定是否真能获得最佳疗效,甚至是否会不幸造成伤害,容待后文详述。
19.吾人如以微波穴位治疗仪详细说明,即可知前述困难。详言之,微波治疗作用通常以热效应为主,但亦不能排除非热效应(局部的微波穴位刺激,有可能经经络传导,而产生“气至病所”的效应)。而最大微波幅射可深入体表50毫米,被照局部体温能明显升高,较之艾灸的热力深而强。前段所述患者之患部(或患部上穴位)与仪器之工作点、工作面或工作区间距离很显然即决定患部是否会被艾灸灼伤。
20.微波照射人体时,主要产生两种作用,即热作用与热外作用(其与超短波不同,后者系由电流,而前者乃由电磁波作用产生)。所谓热作用系因电解质离子及电解质偶极子产生振荡,或水分子高频率振荡,而使组织产生大量热能,从而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流量可增加达50%)。所谓热外作用,乃微波幅射对人体所生特殊生理作用(研究尚
少),但已知可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短期或小剂量幅射可加强兴奋过程,长期或大剂量幅射反向抑制)。与红外线等光幅射相比,微波作用较深,即红外线很难深越脂层,然微波则较易穿透脂层到达肌层,其治疗作用,于此不再一一。
21.微波针灸对经络穴位具较强得气感(胀、重、酸、麻、辣、窜动感和温热感),并可沿经传导,发热出汗(类似烧山火手法),且得气感强弱可由微波治疗仪作定量控制。微波穴位照射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灸作用。当微波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针尖上有高频放电现象,但其功率(2瓦)远小于微波理疗机(200瓦),故无需特殊防护。
22.微波穴位治疗仪大致上可分为三类:其一为微波辐射器(即直接对准穴位或病灶照射治疗而类似穴位激光照射)、其二为微波针灸(疗)仪(有一辐射天线毫针用以辐射穴位)、而其三为磁鍉针。
23.微波穴位辐射器或简称微波辐射器,常用者有(一)圆形幅射器,其开口端为圆形,而外形有半球形(或圆形)、圆柱形和反射罩形等,以用于关节、肩、腰等区域的腧穴及乳腺部位病灶等为主;(二)长形(或矩形)辐射器,其开口为长方形,多用在身体长形区域,如脊柱、身体部位等之穴位照射;(三)马鞍形辐射器,其有一凹面,用以治疗腰、膝、背、髋、臀、胸及腹等面积较大部位穴区,并可直接贴在治疗部位表面;(四)聚焦辐射器,其直径为1、1.5、或 3.5厘米,以用来治疗前述三种不适合处理之微小部位;及(五)耳辐射器,专供耳穴照射或伸入耳道内进行治疗,它具有可以更换的橡皮套。
24.微波针疗仪,由直流可变电源、微波振荡器(1,000~2,000)兆赫、输出同轴电缆和微波天线四部分组成。其中,微波天线由针夹、毫针、螺旋弹簧同轴同射器构成,而毫针作为同射天线组成部分,微波能量乃由振荡器经同轴电缆传至毫针,再辐射到人体穴位)。
25.了解微波鍉针,让吾人先理解一下,鍉针乃古代九针之一,针身大而尖圆。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穴位工作件。用于按压经穴,导气和血,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
·
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
……
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气。”及《黄帝内经灵枢
·
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现在微波鍉针即是结合现代微波理疗而生,于1979年由大陆试制成功。微波鍉针因搭配现代低频、高频电疗性能和特点,而具传统鍉针、指针及艾灸之作用和效应。
26.微波疗法取穴配伍原则与其他穴位疗法相同,既可依局部、邻近及远道三取穴法,亦可依压痛点或病灶部位选穴。当然,也可配合考量仪器特性,例如输出头数量或伸展范围而选穴。
27.对四肢腧穴进行辐射时,病人常采卧位或坐位,而辐射器与穴位皮肤之建议距离为10~15厘米(耳部5厘米),至于时间及功率则依病情而定(如耳部8~10瓦、颈项部20~40瓦、胸腹部60~100瓦、腰背部80~120瓦,时间5~10分钟)。有关膝关节、肩关节周围腧穴,常用马鞍形辐射器;如系胸腹部或背腰部穴位,患者宜采仰卧或俯卧位,而选圆形或长形辐射器;至于颈项部腧穴及耳穴时,病人常采坐位,亦采圆形或聚焦辐射器。
28.自以上检视,吾人可发现所有现有技术皆会遇到如下问题。以微波辐射器为例,不论用万向支架将微波辐射器固定“理想”位置,或人工将鍉针微波辐射器按压在待疗穴位上,仪器工作点与穴位间之相对位置(含距离与方位)并未或无法精准确定。虽然中医所讲穴位并非几何想象上几乎无面积之一点,而是一小区域,但依万向接头或人工,欲持续一段时间维持仪器工作点与穴位间之正确或较佳相对位置,显然存在困难,至少因(一)仪器工
作点之调整幅度有其极限、及(二)患者必然会不自觉调整姿势。
29.前段之问题会带来另一问题,即因理论上相对位置之无法获得或确保,使吾人无法科学上定性(效果)与定量(接受仪器服务时间与强度)。故以微波治疗仪为例,须慎防高温过热。虽理论上可知应调整该相对位置以使患者有舒适温热感及酸胀感,而不可有刺痛感,然每人感觉或耐受程度有异,欲定性或定量显见其困难。就耐痛程度低之患者,可能不足以获得疗效;反之,就耐痛程度高之患者,可能将足以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之伤害。
30.前段所提之问题极易使吾人理解另外一个问题:当腧穴位于脸部、脑、眼、卵巢或睪丸附近时,为避免过度辐射或造成伤害,现有技术只好建议距离5厘米、功率不宜大于15瓦、时间不可超过10分钟。但如吾人能获得理论上相对位置时,吾人在设计仪器,或在使用设计上,非但可获得很大弹性,且能确保效果之取得。
31.前段所提之问题使吾人理解“定性”或“定量”之重要,详言之,因理论上相对位置之确保,将许吾人得能精确研究仪器穴位工作件实际发生之效应性质与程度。例如,患者有局部严重器质性、缺血性血管病时,过强辐射非但不改善其血液循环,且常因温度升高而加剧局部缺氧,故在使用上医患双方皆有心理障碍。然如因理论上相对位置之确保,而许定性及定量研究有成时,纵使对于患有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有出血倾向疾病、晚期高血压、心功能衰竭、骨折及不能明确表达微波针感之患者及儿童群体,将不再属于不宜穴位微波疗法之群体。
32.解决前段所述问题后,将予吾人如次之启发:因定性及定量有成,吾人得以设计一效应聚焦仪器穴位工作件(因效率或效应已足,无须过大或过宽之工作面积),而不致使无辜旁人或工作人员受害。此因长期微波辐射,对人体有害,故微波治疗仪因泄漏出少量微波并向周围空间辐射,而可能使工作人员无辜受伤。
33.解决前段所述问题后,吾人禁不住雀跃以下各种效果将因理论上相对位置之确立,而非但有以确保,且更易于实现:查,高强度、大剂量(3w/cm2) 超音(声)波对各种组织器官有抑制或破坏作用,而造成组织形态学上不可逆变化;但(a)低强度、中小剂量(治疗剂量)超音波对周围神经及脊髓作用表现为先兴奋而后抑制,故对神经痛有镇痛作用;(b)小剂量则可使心脏毛细血管充血,间质细胞增多,故可改善血液循环;(c)虽肾脏各部位对超音波敏感程度不同(皮质近曲小管最敏感,髓质集合管及细尿管结缔组织基底膜最不敏感),但治疗剂量超音作用于肾区有扩张血管、促进肾脏血液循环之作用;(d)大剂量超音波对卵巢及睪丸均有抑制甚至损害作用,故近年有人试用于节育;(e)治疗剂量超音波有改善皮肤营养、促进真皮再生、加强上皮形成之作用,并引起汗腺分泌增强;(f)小剂量超音波多次作用可刺激骨痂生长(应留意稍大剂量作用10分钟,则使骨愈合迟缓)。
34.获得前段所述效果,系因理论上相对位置之确立,吾人不禁问疑其是否在其他疗法亦能发挥其效益?根据物理学实验及临床医疗实践,磁针(非侵入式)磁力线束可穿透人体6~9cm深度,约相当于传统毫针深度。推测其原理,当系人体某一穴位接收刺激后,将引起局部细胞感受器产生生物电,同时也会出现经穴之“气”,沿经络系统传导。感测到之传导路线与针灸理论预测之路线一致。医疗实践亦已验证磁场或磁力线与毫针(侵入式)针灸效果纵使并非等同,但有效性颇为一致。例如,用温热水泡脚后按摩并磁吸涌泉穴,对治bph(前列腺增生)夜尿频数以及尿频症之效果非常明显。兹再简叙穴位磁疗法(运用一种具有南北极向磁性器于人体一定穴位),以检视其适用性如下。
35.《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叙述西元前180年以磁石治病,西元前二世纪我国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正式列磁石为药物:“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

及耳聋”。南北朝
·
陶弘景所集《名医别录》中,载录磁石药效:“主养肾气,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隋
·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于诠释《灵枢
·
经脉》篇“重履而步”时,旁及磁石外效:“履重者,可用磁石分着履中,上驰其带令重,履之而行,以为轻者,可渐加之令重,用助火气,若得病愈,宜渐去之,此为古之疗肾要法。”唐《备急千金要方》一则治金疮出血方“磁石末敷之,止痛断血”。明
·
李时珍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烧存性研一字,新绵裹塞耳内,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即通”。受《本草纲目》磁石治耳聋启示,中国大陆约于1960年代初兴起穴位磁疗法,上海某些针灸学者尝试以磁场结合针刺,以磁针(磁化毫针)对治耳鸣而获效;1965年,湖南医务工作者亦结合磁场理论与经络学说而获临床治疗成效; 1970年代磁疗应用技术有重大突破,出因永磁材料(主要是稀土钴合金、永磁铁氧体及铝镍钴磁钢等)之易得,普及穴位磁疗法,如1970年,内蒙古包头市试制成功磁珠进行穴位贴敷治病;1973年起,湖南省首先把稀土合金磁片用于多种病症磁疗;1974年北京针灸工作者与一些研究者合作,将静磁场变成动磁场而制成旋转磁疗机,遂某程度扩大治疗范围及提高对某些病症之疗效; 1978年,并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首次大陆磁疗科研协作会议。
36.1980以还,穴位磁疗法取得空前进展,将磁珠或磁片固定于某一穴位或部位之静磁法,固与本发明相涉较少,至于旋磁机刺激穴位之动磁法、磁与传统穴位工作件结合而成磁鍉针、磁圆梅针、磁与与氦-氖激光照射结合之光磁法、与电针疗法结合之磁电法,虽已适用于内、外、妇、儿、眼、耳鼻咽喉和口腔各科近七十种病症,莫不皆有前述定性与定量之问题。亦因此故,欲将磁性器具标准化、规范化,必亦将面对在前所讨论变数无从捉摸,而无从着手之困境。正确定性与定量之根源在于穴位之精确定位,当精确穴位有着落后,例如,施加于欲定位在穴位电极磁片上脉冲电流大小之决定、或套在皮内针(或普通毫针)上电磁热针仪之磁头之磁场强度、或在针刺得气后,所将施加于该磁针之磁场强度即可精确调节矣。讨论至此,本发明之最大核心精神于是出现,即在医者诊疗期间,以科学方法或仪器协助、查核或确认患者之穴位。
37.透过前述讨论,吾人得归纳如下:以侵入式而言,错误或偏差之针刺无医疗效果只是让人嫌恶,如竟发生副作用或他生损伤,诚属不幸;以非侵入式而言,偏差或错误之选穴将造成定性(有无效?何种效果?)、定量(施予多少照射或磁场强度?)之困难,已见前述。
38.以上所述大多取材中国台湾及大陆,兹再简述外国人如何看待针灸。1950 年德国傅尔医师(reinhold voll)发现人体存在不同电位差现象,经实验研究发现人体“电能”之“变化”线路图与“古老中国”“经络图”如出一辙。 1949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谷义雄博士开始研究皮肤电阻与病状之关系后,发现与中国传统经络一致,并发展一套“科学”病症检测方法,简称“良导络”。晚近“德国医生及健康保险联邦委员会”针对头痛、背痛及关节炎疼痛展开大规模及高标准人体试验,并陆续发表:针刺确实有止痛的效果。但因以针刺非穴道部位,或入针深度不足之假处理对照组(sham control),竟拥有与真处理组相近止痛效果,故怀疑针刺本身或有强力安慰剂效果,而与穴道无关。数年前英国之edzard ernst医师与研究生设计了一种可缩式针头,在插入时针尖会缩回针管,不进入皮下,但可让受试者以为有针插入(针管可停留在皮肤上)。即利用真、假针头进行随机分组试验,该医师团队发现:
假针刺对治疗头痛与恶心,以及预防偏头痛的效果,与真针刺一样好。气脉或穴道在解剖学找不到根据,但美国研究已发现,穴道通常位于“连接组织”最密集所在。2002年美国university of vermont之langevin博士于theanatomical record发表研究,说明穴位受到针刺、艾灸会对身体造成医疗效果道理。西方研究对针灸确可解痛,提出之理论系刺激身体本身释放脑内啡 (endorphins),也似乎会增加脑部分泌改变神经细胞功能之化学成份羟色胺 (serotonin,能增强血管收缩功能),予人“幸福舒适”感。如系非侵入式,藉不同频率或能量大小刺激穴位,可放松神经和肌肉,使其跳动,而与被动运动一样,可改善局部血液回圈。
39.经前述与习用技术密切对比讨论,本发明之诉求或努力方向应已具体呈现。然事实上,以上所揭露仅系本发明之基础层次诉求,即本发明实另有较高层次之目标追求。查,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记载“黄帝问曰:愿闻刺要。歧伯对曰:病有浮沈,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详言之,针刺或一特定病情须讲究深浅,“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焉得不慎?原欲治病,竟因“深不得”(犹如庸医),“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岂是医者所当为?易言之,如吾人真能侦知或确保针器或穴位工作件与穴位之相对位置,则何一疾病或何种理疗应扎针(侵入式)何种深度,或给予何种程度之照射、电场或磁场强度将可精确掌握,进而确保正向疗效而无负面效应矣!
40.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续说,生老病死之无常人生,每人在一特殊因缘下,所罹疾患不一而足,“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误诊错治引发之后果已略见前段,兹再以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中毫毛腠理之疾为例,如竟深浅掌握不得要领,“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矣!
41.介绍至此,本发明基本层次在于确保一患者或使用者之一穴位与仪器、穴位工作件(非侵入式)或一针器(侵入式)两者间之精确定位,以确保穴位工作件或针器之正确或安全理疗或治病。此一诉求,在某种意义上,乃着眼于二维层次上,即如何解决或精确定位一患者或使用者之一穴位与仪器、穴位工作件(非侵入式)或一针器(侵入式)两者间之相对位置关系。而前段所述,则在于确保该相对位置关系后,追求依理疗或病情之真正需要而许其在第三维度(深浅)及第四维度(角度)上调整所涉之参数或变数,并据以实现理疗或治疗之目的。然本发明不以实现前两层次(基本上属于硬体) 为已足,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上古之治病,见病兆初起,即予调理,故难衍成大病。
42.随时代迁演,“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人类因开始追逐世上名利之类,而疏忽或见不着病兆,直至病已成形,始思治疗。此时须依食疗或草药,始足以去邪或驱病矣!至于更晚期之人类,“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现代之治病,同一病症(例如,感冒)皆有几近相同之药物,不太在乎个人体质、可能不相信病情与四时或阴阳有何关系、也无从捉摸何时或何病应该顺势或逆势而治,循致虽在“标”上消除症状,但因“本”或“根”未尝根治,而让新病之“芽”潜伏体中,伺机发作矣!
43.是本发明之再一层次理想,乃着眼于“软体”层面,欲在病兆初现之际,即刻调理身
体,而获致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而得以健康长寿终老。
4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45.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46.实施例系藉由实例绘制,故仅属发明概念之例示。
47.图1系固定手指或脚趾之保健装置。
48.图2系固定于有两不同部位之身体部位之保健装置。
49.图3a系背部经络及穴位示意图。
50.图3b系固定于胸或背部之简易保健装置。
51.图3c系固定于胸或背部之进阶保健装置。
52.图4a系下臂用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
53.图4b系上臂用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
54.图4c系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长度调整装置之一实施例;
55.图4d系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长度调整装置之长度调整板之第一实施例;
56.图4e系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长度调整装置之长度调整板之第二实施例;
57.图5系下肢之保健装置;
58.图5a系下肢保健本体之一长度调整板;
59.图6系头部之保健装置;
60.图7系可精确定位之头部保健装置;
61.图7a系穴位工作件连接件之第二实施例;
62.图8系工作件总成之第一实施例;
63.图8a系穴位工作件连接件之第三实施例之示意图;
64.图8b系穴位工作件之一实施例;
65.图8c系工作件总成之第二实施例;
66.图8d系工件固持具之另一实施例;
67.图9系搭配机械手臂之工件总成之实施例;
68.图9a系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之一实施例;
69.图10系本发明保健方法之一第一实施例;
70.图10a系本发明保健方法之一第二实施例;以及
71.图10b系本发明保健系统之一实施例。
72.附图符号说明
73.1:食指
74.2:拳掌
75.11:二间穴
76.12:指头关节部
77.13:食指中节近端
78.14:食指近节远端
79.21:拇指
80.22:食指
81.24:拇指关节
82.23:合谷穴
83.25:食指第二关节
84.26:短拇指肌
85.30:督脉
86.31:足太阳经
87.32:大椎穴
88.33:陶道穴
89.34:身柱穴
90.35:肝俞穴
91.36:胆兪穴
92.37:脾兪穴
93.38:胃仓穴
94.39:肓门穴
95.40:志室穴
96.100:保健装置
97.101:枢轴部
98.102:固定本体
99.103:半圆截面杆体
100.104:凹陷部
101.105:布类软层
102.106:半圆阳螺纹
103.110,110':保健本体
104.112:中空圆端部
105.120:保健装置
106.122:保健本体
107.124:上侧端肩部
108.126:抵板
109.128:弹簧
110.130:凹槽
111.131:食指档板
112.132:食指容纳区
113.133:肩部
114.134:弹簧
115.135:食指容槽
116.136:抵板
117.138:食指槽
118.140:中指槽
119.142:无名指槽
120.144:小指槽
121.146:凹部
122.150:保健装置
123.152:保健本体
124.154:压件
125.156:支撑横件
126.157:上端
127.158:工件支撑媒介
128.160:套头
129.162:工件连接头
130.164:端部
131.166:支柱
132.168:中间连接件
133.170:保健装置
134.172:保健本体
135.174:第一对支柱
136.175:上端
137.176:中间连接件
138.178:配合压件
139.182:凹孔
140.184:第二对支柱
141.185:中间连接件
142.186:配合压件
143.187:枢轴
144.180,188:厚度减半区
145.189:夹件
146.190:凸柱
147.191:销件
148.192:夹件
149.193,195:表面
150.194:凸缘
151.197:凹槽
152.196,198:穿孔
153.199:销
154.200,200':固定件
155.201:杆身
156.202:第一端
157.203:阴螺纹
158.204,204':第二端
159.205:万向接头球座
160.206:穴位工作件连接头
161.209:万向球形接头
162.300,300':穴位工作件
163.301:导线
164.302,302':穴位工作件
165.400:支撑横件
166.401,403:表面
167.402:连接端
168.404:工件支撑媒介
169.405,407:表面
170.406:调整套头
171.408:工件连接头
172.410:端部
173.412:自由端
174.500:保健装置
175.501,503:承载基板
176.502:保健本体
177.505,505’:桡骨腕端凸容设凹部
178.506,506’:尺骨腕端凸容设凹部
179.508:容掌凹槽
180.510:定位块陷空处
181.511,512:成对端凹部
182.504,524:成对定位块
183.513,515:弹簧两端
184.514:复数弹簧
185.516:成对下部凸耳
186.517:凹部内凹端壁
187.518:成对侧槽
188.519:定位块内凹端壁
189.520:基板末端凹洼
190.526:凹部
191.528:凹洼
192.530:凸耳
193.532:凹槽
194.534:凹部
195.535:肘端远侧
196.536:凹洼
197.538:承载基板501,503相邻端部之内凹部
198.540:拉伸弹簧
199.542:销孔
200.544:销
201.546:长度调整媒介
202.547:连结板
203.548:销孔
204.550:承载基板501,503相邻端部之中央凹槽
205.552:底部切除部
206.554:底部轴孔
207.560:上臂承板
208.562,564:两承板本体
209.566:腋端
210.568:上端切除部
211.570:切除部
212.572:中央枢轴
213.574:长度调整装置
214.578:导引片
215.580:切除部
216.582,584:承置基板
217.586:保健本体之长度调整装置
218.587:螺孔
219.588:螺杆
220.590:把手
221.591:纵向中央凹槽
222.592:炼条
223.594:定位销
224.595:滑动凹孔
225.596:长度调整板
226.597:远侧凹槽
227.598:定位销孔
228.599:近侧凹槽
229.600:梯形作用件
230.601:中段凹槽
231.602:侧杆
232.603:梯形作用件之两侧面
233.604:弹簧
234.606:弧凸
235.608:凹槽
236.610:近侧凹槽
237.612:弹簧
238.614:导件
239.616:凹槽
240.618:导槽
241.620:梯形作用件及螺杆组合
242.622:螺杆末端
243.624:底孔
244.628:梯形作用件与螺杆组合
245.630:梯形作用件
246.631:梯形斜面
247.632:浅导引槽
248.634:夹头
249.636:凹孔
250.638:螺杆
251.640:螺杆末端
252.660:保健本体
253.662:小腿承载基板
254.664:大腿承载基板
255.666:小腿承载基板662之(胫骨)脚跟端
256.668:侧凹槽
257.670:凹洼
258.672,674,676:凹部
259.678:沟槽
260.680:定位块组
261.681:对立表面
262.682:凸耳
263.684:大外踝凹部
264.686:中外踝凹部
265.685,687,689:踝尖凹部
266.688:小外踝凹部
267.690:长度调整装置
268.692:螺纹
269.694:操作杆
270.696:把手
271.698:炼绳
272.700:销
273.702:长度调整装置之承载基板
274.704:螺孔
275.706: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间之空间
276.710:杆件
277.712:杆孔
278.708:弹簧
279.714:定位块
280.716:凸耳件
281.718:凹部
282.719:大腿骨膝端粗隆之容置凹部
283.720:中央凹洼
284.722:通孔
285.724:销孔
286.726:定位块
287.728:定位孔
288.730:大腿承载基板664之(大腿骨)臀端
289.732:容设孔
290.734:弹簧
291.736:凹洼
292.738:抵止部
293.740:中间凹陷
294.742: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
295.744,746:梯形作用板之具两侧斜面
296.748:滑槽
297.x及y:两侧斜面与操作杆694中心之距离
298.760:头部保健本体
299.762:基板
300.764:凹槽
301.766:头部定位板
302.768,770:连杆
303.772:油压缸
304.774,776:油压缸第一端及第二端
305.778:耳洞
306.780:倒三角形孔洞
307.782:梯形滑件
308.784:压力感测器
309.786,788:油压缸前进及后退按钮
310.790:电路配置
311.800:头部保健装置
312.802:保健本体
313.804:轨道本体
314.806:齿槽
315.808:下齿轨
316.810:上表面
317.812:上齿轨
318.814,816:载具本体
319.818:一对定位板
320.820:定位齿轮
321.822:步进马达
322.824:护齿片
323.826:马达轴心
324.828:齿轮
325.830:承载本体之左侧端面
326.832:定位杆
327.834:成对定位槽
328.836:侧定位板
329.838:步进马达
330.840:螺杆
331.842:螺杆槽体
332.844:两侧壁上表面
333.846:移动件
334.848:工作基座
335.850:固定螺栓
336.852:中间凸件
337.854:凹槽
338.856:滚珠
339.858,860载具本体之上表面
340.862,864:载具本体之近侧表面
341.870:穴位工作件连接件
342.874:第一端
343.876:固定螺帽
344.878:内螺纹
345.880:第二端
346.882:穴位工作件螺帽
347.884:内螺纹
348.900:工作基座
349.902:纵向贯孔
350.904:c形夹
351.906:工件固持具
352.908:工件固持具第一端
353.910:工件固持具第二端
354.912:连接头
355.914:内螺纹
356.916:环形凹槽
357.918:工作件第一端
358.920:连接件
359.922:工作件第二端920相连接。
360.930:工件固持具
361.932:螺纹段
362.934:环形凹槽
363.936:工作基座
364.938:螺孔
365.940:穴位工作件
366.942:细长型气压缸
367.944:螺纹端
368.946:气压缸之活塞杆
369.948:上连接环
370.950:主连接件
371.952:环件
372.954:曲柄轴
373.956:工作环
374.958:橡胶垫
375.960:工作端
376.962:工作底端
377.964:一工作件
378.966:尖端开口
379.968:主连接件第一端
380.970:主连接件第二端
381.971:工作基座
382.972:角度控制器
383.974:角度控制总成
384.976:工件支持件
385.978:固定件
386.980:螺接筒
387.982:工件支持件
388.984:穴位工作件夹片
389.986:螺丝
390.988:固持部
391.1000:搭配机械手臂之工作件总成
392.1002:电动夹头
393.1004:夹件
394.1006:固持面
395.1008:旋转头
396.1010:延伸基座
397.1012:第一端
398.1014:连接基座
399.1016:旋转轴
400.1018:旋转机台
401.1020:工作机台
402.1022:工作基座
403.1024:第一端
404.1026:第二端
405.1028:第二端
406.1030:第一端
407.1032:第二端
408.1040: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
409.1042:旋转头
410.1044:自动进针装置
411.1046:进针机构
412.1048:电动固持具1048
413.1100,1110,1120:保健方法第一实施例之步骤;
414.1130-1180:保健方法第二实施例之步骤;
415.1200:保健系统
416.1210:保健本体
417.1215:小型电脑
418.1220:中央处理器
419.1230:记忆体
420.1240:症状对治模组
421.1250:个人保健史记录模组
422.1260:回馈/回报模组
423.1270:荧幕
424.1280:键盘及/或滑鼠
425.1290:麦克风
426.1300:镜头
427.1400:云端资料库
428.1500:服务中心
429.1600:控制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43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431.以下谨配合图式,逐一揭露本发明各层次/各观察/各发想角度理想之如何实现。以下特定实施方式系用于辅助了解某一发明层次/观察/发想角度之具体实施例,并非该发明层次/观察/发想角度之唯一可行方式或极限。又,事实上,不同发明层次/观察/发想角度具体实施例之描述,可彼此援以进行替换或修饰之参考。本发明应属开创性之发明,但所谓开创性发明也仅是目前世上轻易可得各种部件之巧妙、有机或令人赞叹式之崭新组合,而实现该开创性理想而已。详言之,本发明之发明或进步性一般而言,不在于各部件各自本身,而在于各相关部件之巧妙或创造性组合。
432.请参阅图1,依据本发明基础层次之第一实施例,兹以一食指1上之二间穴11(国际编码li2)为例。此穴11之位置在食指近节指骨(第三节)末段桡侧横纹端赤白肉际,主治咽喉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嗜睡、肩背痛。本保健装置100包括一保健本体110,其具两片透过枢轴部101相枢接之空心半圆截面固定本体102,各本体有一实心半圆截面杆体103,各该半圆截面杆体103皆有半圆阳螺纹106。各固定本体102具一凹陷部104,用以配纳一指头关节部12,例如,中节(第二)与近节(第三)指骨关节部。一可清洁或消毒之布类或抛弃式纸质软层105,藉折迭次数来因应使用者之胖瘦或手指粗细,而使该食指1或关节部12,于两固定本体102密合时,确定或固定保健装置100与食指1或二间穴11(在本例中)两者间之位置关系,以获先前所述或期盼之功效。当两固定本体102密合时,两半圆截面杆体103构成一完整螺栓;且食指中节之近端13与食指近节之远端14较为隆突之部分系配纳于凹陷部104。
433.一固定件200具一杆身201,杆身201用以提供装设或操作一穴位工作件 300所需之距离或高度。杆身201具一第一端202,以第一端202内之阴螺纹 203锁固于两半圆截面杆体103上之阳螺纹106后,将杆身201固定于保健装置100上,并同时藉第一端202与两半圆截面杆体103之锁合,同时使两半圆截面固定本体102固定食指1于其内。杆身201具一第二端204,而第二端 204上设一万向接头球座205,用以与一穴位工作件连接头206上之万向球形接头209连接。由于科技之精进,现代之万向接头旋转角度极大,且得在一特定角度及位置承受颇大之冲击而不异位。而且,如一个万向接头不够,可以数个相串接而增益其方位变动之幅度。
434.穴位工作件连接头206有两唇207,用以穿设及固持穴位工作件300于其中空空间208。穴位工作件300得为前述微波、雷射或辐射等能量工作单元,并有导线301以接受电能供给,以自一穴位工作件302输出一能量。因有连接头206及固定件200之设置,工作能量释放单元300乃得以穴位工作件形式出现,并将工作能量之输出尽集于此。更因穴位工作件300与穴位11两者间之相对位置已可确定,故穴位工作件300之穴位工作件302所能或所应输出能量之安排或设置亦因此可依使用者/患者之特定需求而精确控制或调整。
435.此外,保健装置100、固定件200及穴位工作件300体积极为有限,只要导线301够长,使用者得任意移动自己位置,并可随意行为而不至变动穴位工作件300与二间穴11两者间之相对位置,亦即不至于影响所期待之理疗/ 治疗效果,堪称理想。又,穴位工作件连接头206与穴位工作件300间之连接,或第一端202与半圆截面杆体103间之连接方式有多种,例如其一设置环状突起而另一配合件设置相配合环状凹沟,在第一端202与半圆截面杆体 103间之组装更行简易。故吾人可轻易理解,本图或实施例所描述仅属实现本发明所揭目标之一例示而已。
436.以下谨归纳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如下:一种保健装置100,包括一保健本体 110,用以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1,俾与身体部位1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身体部位1具有一穴位11;一穴位工作件300,用以对该穴位11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连接于该保健本体110,与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该穴位工作件300,俾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之限制下,该穴位工作件300以与该穴位11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437.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穴位工作件300具一穴位工作件302,且该第二特定位置关系系指穴位11与穴位工作件302间之彼此位置关系。
438.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保健本体110用以相对定位使用者之一手指、脚趾、臂或腿。
439.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保健本体110系由相枢接之两中空半圆截面固定本体102所组成、各固定本体102具一半圆截面杆体103、且两半圆截面杆体103合成一连接杆件。
440.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各半圆截面固定本体102具一内凹陷区104以适应身体部位或手指1之关节部分,俾保健本体110能妥适配合或与身体部位1相对定位。
441.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固定件200具一第一端202,其呈中空以容设由两半圆截面杆体103所形成之连接杆件、且两中空半圆截面固定本体102因此而密合身体部位1于其内。
442.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固定件200具一第二端204,其固接用以连接穴位工作件300之穴位工作件连接头206、且其固接媒介得为一万向接头或相串接之复数万向接头。
443.如第一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00,其中固定件200之第一端202与由两半圆截面杆体103所形成之连接杆件之连接方式,或穴位工作件连接头206与穴位工作件300之连接方式可以为阴阳螺纹,或弹力固持,或因材料特性,而得为环凸及环凹之卡合方式。
444.自另一角度观察,前述实施例系揭露一种保健装置100,包括一保健本体 110,用以固定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1,俾与身体部位1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连接于该保健本体 110,与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300,俾穴位工作件300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11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445.自又一角度观察,前述实施例系揭露一种保健装置10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300,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1具有一穴位11、且该保健装置100包括一保健本体110,用以相对定位该身体部位1,俾该保健本体
110与该身体部位1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装设于该保健本体上110,以及一第二端204,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300,俾该穴位工作件300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11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遂行该保健工作。
446.请参阅图2,依据本发明基础层次之第二实施例,兹以一拳掌上2上位于拇指21与食指22间之合谷穴23(国际编码li4)为例。此穴23位置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但略近第二掌骨中点,主治头痛、目痛、咽喉痛、牙痛、鼻衄、感冒、中风、面神经麻痹。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先着眼于特殊情况之穴位,当特殊穴位有办法克服其与一穴位工作件(或其穴位工作件)相互间难以定位之困难后,则较为普通或较易取得彼此间相互定位之穴位之相关问题,自可迎刃而解矣。
447.本保健装置120包括一保健本体122,其略呈半圆筒状而具一凹槽130,用以容置一使用者之拇指于其内。使用者之拇指关节24则套设第一实施例之保健本体110,保健本体110之一中空圆端部112之两侧则栖止于保健本体 122之两上侧端肩部124所设置之两抵板126,该两底板则分别藉两弹簧128 往两拇指指头方向推顶。藉此,拇指22与保健本体122两者间之相对位置得以确定。
448.保健本体122具一凹部146,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短拇指肌26,以让使用者有盈握保健本体122之感觉。另一保健本体110'则套设于食指第二关节 25。保健本体110与保健本体110'可以相同(藉第一实施例布类软层105而适配拇指或食指)或不同(轮廓或尺寸分别依拇指与食指而略有差异)。第二关节25于套设保健本体110'后,使套设保健本体110'之食指22自设于食指挡墙131与肩部133间之食指容槽135伸置于食指容纳区132上,并藉连接弹簧134之抵板136推抵保健本体110'之中空圆端部112'之右及上侧。此处之抵板136略呈反l状,且反l状之水平部及铅直部分别用以推抵图2中保健本体110'之中空圆端部112'之右及上侧。此外,反l状抵板136水平部系可旋转地枢设弹簧134,以利食指22正确定位后,转动反l状抵板136铅直部以协力推顶保健本体110'之中空圆端部112'之上侧。依此方式,在一方面拘限食指21于定位,并在另一方面,使固定件200'第二端204'与合谷穴23两者间之彼此相对位置关系亦因此而确定。换言之,穴位工作件300'上穴位工作件 302'与合谷穴23两者彼此间相对位置关系因之据以确定,而可获先前所述或期盼之功效。又,保健本体122设一食指槽138,以供扣置于凹槽132之食指 21伸入。当然,保健本体122可另设中指槽140、无名指槽142及小指槽144,以供其余三指随意伸或不伸入。各指槽138-144彼此间可互或不互通,或各自有完全或部分独立空间,以单独或共同容置各指头。
449.理应注意者,本实施例中保健本体110及保健本体110'与第一实施例所使用之保健本体110可以有构造上之基本差异,因本实施例之保健本体110 与保健本体110'并非如第一实施例110,须靠姆指关节24来自我定位。详言之,保健本体110'得设计为仅套设对应于指骨中段之指头部分,因保健本体 110'之一端会受阻于指头关节,故不至滑脱,而另一端将受到抵板126或136 抵顶,故并无位置确定之困扰。亦因此故,保健本体110'之轴向长度可以变短。
450.以下谨归纳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如下:一种保健装置120,包括一保健本体 122,具两抵接部位130,135用以分别相对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2之两不同部位21,22,俾与身体部位2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连接
于该保健本体110',与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300',俾穴位工作件300'与身体部位2’处于对应于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之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
451.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两不同部位21,22间存有一穴位23、穴位工作件300’具一穴位工作件302’、且该第二特定位置关系系指穴位23与穴位工作件302’之彼此位置关系。
452.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保健本体122用以相对定位使用者之两根指头,如一姆指及食指。
453.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保健本体122具两个指头容纳部,如一拇指容纳部130及一食指容纳部135。
454.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拇指容纳部129包括由两侧肩部124 所界定之凹槽130、分别设置于两肩部124内之两弹簧128、以及分别连接于弹簧128之两抵板126。
455.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食指容纳区132包括由食指挡板131、肩部133、由食指挡板131与肩部133所界定之凹槽135、设置于肩部133内之弹簧134、以及可枢转地连接于弹簧134之反l状抵板136。
456.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保健本体122具一凹部146,用以适应一使用者之短拇指肌26,以让使用者有盈握保健本体122之感觉。
457.如第二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20,其中保健本体122设有食指末节容设槽 138,也可另设中指槽140、无名指槽142及小指槽144,以供其余三指随意伸或不伸入,其中各指槽138-144彼此间可互或不互通,或各自有完全或部分独立空间,以单独或共同容置各指头。
458.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12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或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2、该身体部位具有二不同部位21,22、该二不同部位间有一穴位 23、且该保健装置120包括:一保健本体122,具两抵接部位(124-130及131-135) 用以分别相对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之两不同部位21,22,俾与该身体部位2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以及一工件固持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装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第二端,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遂行该保健工作。
459.自再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120,包括:一保健本体122,具两抵接部位(124-130及131-135)用以分别相对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2之两不同部位21,22,俾与该身体部位2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两不同部位间具有一穴位23;以及一工件固持件(如图1或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装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或后述实施例所述),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一保健工作。
460.人体胸腹部之穴位分布颇为对称,以胸部而言,中线系任脉,其两侧5 分为足少阴肾经;再一寸(即离任脉1.5寸)为足阳明胃经,其余暂且不表。以背部而言,脊椎正中线乃督脉,其两侧各分别1.5寸及3寸处,乃足太阳膀胱经两路径所循,其余暂且不表。因男女平权故,谨以图3a显示背部督脉 30、足太阳经31及穴位,例如,大椎(国际编码gv14)32、陶道(国际编码gv13)33、身柱(国际编码gv12)34、肝俞(国际编码bl18)35、胆兪(国际编码bl19)36、脾兪(国际编码bl20)37、胃仓(国际编码bl50) 38、肓门(国际编码bl51)39及志室(国际编
码bl52)40。
461.请参阅图3b,其系搭配用于胸或背部之简易保健装置150。保健装置150 具一保健本体152、一支撑横件156,具两端部164连接于保健本体152、及一工件支撑媒介158固接于支撑横件156。保健本体152另具两支柱166,支柱166之上端157与支撑横件156之端部164枢接、固接于两支柱166之中间连接件168、及固接于中间连接件168之压件154,其中两支柱166与中间连接件168两者间、及中间连接件168与压件154两者间在使用上,两者间角度基本上皆系90度。即使用时,使用者以胸部或背部压抵压件154而使保健本体152处于相对位置确定状态。因压件154系供使用者压着,故其外形不宜使使用者感觉不适,或其置放表面宜有对应凹陷,以免除使用者之不适感。
462.工件支撑媒介158可滑动地套设一套头160于其上,套头160则固设于其上一工件连接头162,用以套设于其上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之穴位工作件。于是,理疗或治疗者可移动/调整套头160在工件支撑媒介158上之位置,而固定或确定穴位工作件与特定穴道间之相互位置关系。
463.如觉得胸或背部之穴道如此许多,保健装置150似乎太过简陋,吾人似可同意图3c之保健装置170有些进阶。保健装置170具一保健本体172、一支撑横件400,其两端部410分别枢设于保健本体172、及一工件支撑媒介404 可滑动地套设于支撑横件400。保健本体172具第一对支柱174,支柱174之上端175与支撑横件400之端部枢接、固接于两支柱174之中间连接件176、固接于中间连接件176之配合压件178、第二对支柱184、固接于两支柱184 之中间连接件185、及固接于中间连接件185之配合压件186,其中两支柱174 (184)与中间连接件176(185)两者间、中间连接件176(185)与配合压件178(186)两者间在使用上,两者间角度基本上皆系90度、配合压件178 (186)具一厚度减半区180(188)、配合压件186系藉一枢轴187枢接于中间连接件185、且厚度减半区180及188分别设有相配合凹孔182及凸柱190。使用时,先使配合压件186与两支柱184处于平行或连成一面关系,待使用者以胸部或背部压抵相结合之配合压件178及186后,再将两支柱184枢转而与配合压件186成直角配置关系,而使保健本体172处于相对位置确定状态。如同前述,因配合压件178及186系供使用者压着,故其外形不宜使使用者感觉不适,或其置放表面宜有对应凹陷,以免除使用者之不适感。
464.如同前例,工件支撑媒介404可滑动地套设一套头406于其上,套头406 则固设于其上一工件连接头408,用以套设于其上如第一实施例所述之穴位工作件。于是,理疗或治疗者可移动/调整套头406在工件支撑媒介404上之位置,而固定或确定穴位工作件与特定穴道间之相互位置关系。工件支撑媒介 404工件具一连接端402可滑动地套设于支撑横件400上,以及一自由端412 受夹于设于第二对支柱184上之一对夹件189及192,其中夹件189固设于该对支柱184之上方、夹件192藉一销件191枢设于一支柱184上端、另一支柱184设一凸缘194、夹件192之自由端设一凹槽197、凸缘194及夹件192 自由端分别设有穿孔196及198、且有一销199用以穿经穿孔196及198,而使该对夹件189及192固持自由端412。
465.虽今日科技,精密配合已不成问题,然为顾及滑动便利性(故须留相当裕度)及定位之确实性,夹件189及192之对应表面上195及193、支撑横件 400及连接端402之对应表面上401及403、以及工件支撑媒介404及调整套头406之对应表面上405及407如设为粗造化或铺一层或厚或薄橡胶材质本属可行。此外,因胸、腹部穴道相对于任脉或督脉对称分布,常
会两对称穴道皆须理/治疗,故调整套头406较佳系成对设置。当然,如需多穴位同时进行,则工件支撑媒介404之数量自亦可增加。
466.兹谨归纳前两实施例如次:一种保健装置150(170),包括一保健本体 152(172),具两支撑部件166(174),而支撑部件166(174)各具上端 157(175),俾与一使用者之一躯体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支撑横件156(400),具两端部164(410)用以分别枢接于两支撑部件之上端157 (175);以及一工件支撑媒介404,具一第一端402连接于保健本体152(72),与套设于其上之调整套头406,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与躯体处于对应于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之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
467.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50(170),其中该躯体系人身之胸部或背部、该穴位工作件具一穴位工作件、且该第二特定位置关系系指该胸或背部之一穴位与该穴位工作件之彼此位置关系。
468.如第前述施例之保健装置150(170),其中保健本体152(172)具一压件154(178,186),用以供该相对定位使用者之一胸部或腹部压覆,以定位该保健本体152(172)。
469.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50(170),其中该压件具两配合部件178,186、各配合部件178(186)具一厚度减半区180(188)、且厚度减半区180及188 分别设有相配合凹孔182及凸柱190。
470.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50(170),其中保健本体172具两对支柱174, 184、各对支柱174,184之底部以一中间连接件176,185相连接、且其一配合部件186系藉一枢轴187枢接于该中间连接件185。
471.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70,其中工件支撑媒介404系可滑动地套设于支撑横件400上;及/或工件支撑媒介404系可滑动地套设于其上调整套头406。
472.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70,其中保健本体172之第二对支柱184在其上装设一对夹件189,192,用以固持工件支撑媒介404之自由端412。
473.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70,其中夹件189及192之对应表面上195及 193、支撑横件400及连接端402之对应表面上401及403、以及工件支撑媒介404及调整套头406之对应表面上405及407予以粗造化或铺一层橡胶材质。
474.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150(170),其中更包括至少一第二调整套头 406,及/或至少一第二工件支撑媒介404。
475.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150(17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152,166,154,168;172,174,178,184,190),具一对支撑部件(152,166; 172,174;184),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支撑横件400,具两端部410,用以分别连接于该对支撑部件;以及一工件支撑媒介412,连接于该支撑横件,且于其上套设一套头408,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476.自再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150(170),包括:一保健本体(152,166, 154,168;172,174,178,184,190),具一对支撑部件(152,166;172,174; 184),用以相对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身体部位具
有一穴位;一支撑横件400,具两端部410,用以分别连接于该对支撑部件;以及一工件支撑媒介412,连接于该支撑横件,且于其上套设一套头408,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477.不论上臂或下臂,经脉之走向非如人体胸腹部之穴位有相对容易规则可循,且分别循行手臂阴面及阳面。相对于针灸医师之驾轻就熟,一般大众或初习者并非即可上手。吾人仅先处理定位问题。请参图4a,本发明上臂保健装置500用保健本体502,具承载基板501,503,分别设有成对端凹部511,512,用以分别装设成对定位块524,504。因定位块对524,504设置方式类似,故就其设置方式,仅以定位块504为例,详述如次。
478.定位块504具成对下部凸耳516,滑设于凹部512之成对侧槽518中。复数弹簧514之两端513,515分别装设于位在凹部512之内凹端壁517及定位块504之下部内凹壁519上,端壁517及凹壁519内凹之目的在于尽量补偿或抵销弹簧514之长度。以此设计,复数弹簧514总是使成对定位块504各自在成对凹部512内,彼此尽量靠近。成对凹部512间之承载基板503之自由端被挖空之上部所剩余之宽度大约是下臂手腕之厚度。因人不免有燕瘦环肥,依此设计,即可总是使成对定位块504自动调整并固持下臂手腕部分。又,图中突耳之形状为片状,然如呈圆柱状可能更为常见,因于发明实质无异,于本说明书不再另述。
479.当要对治手阳明大肠经之穴道(例如,温溜穴,国际编码li7,主治头痛、咽喉痛、腹鸣、腹痛及肩背痛)时,手腕部分要以厚度方向被成对定位块504 固持以利对该穴道理/治疗。此时,对应于使用者手掌部姆短展肌之突起即伸置于定位块504所凹设之陷空处510中。但当要对治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穴道 (例如,内关穴,国际编码pc6,主治胃痛、恶心、呕吐、胸胁痛、心律不整、中风失志、肘挛、面热目昏、休克)时,手腕要以宽度方向、且阴面朝上,被定位块对504固持。此时,下臂桡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于左侧定位块 504之凹部506,而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于右侧定位块504之凹部505’,以共同行定位作用。如吾人仔细观察手腕结构,相对于掌部而言,下臂桡骨之腕端突起在偏下、偏前位置,而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则在偏上、偏后位置,故吾人可利用此一结构特征,以设计定位块504之凹部505,506之位置,因而强化定位关系或功能。详言之,不论前臂(或下臂)阴面朝上或下,定位块504组皆能顺利固持定位之。此外,使用者之手掌部即伸置于定位块504 之凹槽508中。
480.反之,当要对治手少阳心包络经之穴道(例如,外关穴,国际编码te5,主治肘臂曲伸不利、手指痛不能握、手颤、耳聋、耳鸣、头痛、颊痛、热病) 时,手腕要以宽度方向、且阳面朝上,而被定位块对504固持。此时,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于左侧定位块504之凹部505,而下臂桡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于右侧定位块504之凹部506’,以共同行定位作用。承载基板503末端有一凹洼520,此一凹洼520有两作用,在一方面,当前臂侧立(即以厚度垂放)基板503上时,使用者小指展肌得顺势垂放;在另一方面,当前臂以阴面垂放基板503时,使用者之腕掌部位得自由垂放。
481.请参图4a左半边,即承放肘关节部分之定位块524与承载基板501。定位块524具凹部526用以容设肱骨之肘端在尺侧最突出籽骨,而承载基板501 上亦对应设有容纳尺骨之肘端之最突出部(即肘尖)之凹部534。人体结构异常奥秘,当前臂垂置于承载基板501,503时,不论侧立或以阳面贴置其上,凹部526及534皆可分别容设该籽骨及最突出部。但当侧立时,前臂之肌肉群突部(由掌长肌、桡侧腕屈肌及尺侧腕屈肌组成)之左侧及下侧分别栖息
于定位块524之凹洼528及承载基板501上之凹洼536。如同前述腕关节部分之定位块504,定位块524组系设于承载基板501上之一对凹部511,并设有一对凸耳530滑设于凹部511之凹槽532中。
482.请参图4a中间部分,两承载基板501,503之间设有一长度调整媒介546。造物者神秘而使人有高矮、臂有短长。例如,传说刘邦手长过膝,故设长度调整媒介546调整之。承载基板501,503相邻端部设有中央凹槽550,用以对称容设一连结板547。承载基板501,503相邻端部皆各设有内凹部538,俾对称于连接板547上下设有复数对拉伸弹簧540,以永远拉近彼此。因承载基板 501,503相邻端部之相对立侧分别设有复数成对销孔542,以对应设于连结板 547上之两侧复数销孔548。当适当调整好对应于使用者臂长之承载基板501, 503相邻端部间距后,即可以四个销544插置于相对应之销孔548及所对应之两对销孔542中,而完成臂长设定。
483.请参图4b,其右侧为图4a前臂之承载基板,但因欲与上臂结合而构成完整之上肢承板,故稍有修饰,即前臂承板502(或501)之肘端有底部切除部552,并有一底部轴孔554。左侧为上臂承板560,其具两承板本体562,564。承板本体564肘端具一上端切除部568、及一端中央枢轴572枢接于底部轴孔 554。因相对于上臂承板560,前臂只能内弯,而无法外折,故其枢转有方向性。自图4b观之,前臂承板502之肘端具体存在,故逆时针枢转时,其远侧必然与上臂承板560之肘端相干涉,故如上臂承板564之肘端未相应处理,势必无法彼此相互转动。故上臂承板564之肘端另有切除部570,以承纳前臂承板502之肘端远侧535。
484.请参图4b左侧,因上臂内侧与躯体相连属,故上臂内侧与外侧相对于上臂承板本体562而言,两者之长度不同,故承板本体562之腋端566之远侧有切除部580,并连设一半圆筒部576,以承拖使用者之腋下。此外,承板本体562之腋端566之近侧,为因应外展之使用者上臂肩部端而有一导引片578。当然,为适应前臂长度,两承板本体562,564间,自然可加设一长度调整装置574,其详于兹不赘。
485.请参图4c,本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长度调整装置586之一实施例。两承置基板582,584间有一长度调整板596,长度调整板596具一滑动凹孔595、一纵向中央凹槽591、一对设在远端两侧之凹槽597、一对近侧凹槽610及设在长度调整板596两侧之凹槽599。两承置基板582,584相邻端设有远侧一对弧凸606、分别设在该对弧凸606两侧之一对凹槽608、一对中段凹槽601以及设在彼此相对应之一对凹槽608及该对凹槽597间之成对(对应/对称于弧凸606)弹簧604,其中成对弹簧604两端分别衔接于相对应之凹槽608及凹槽597之间,而纵向中央凹槽591系供梯形板600前进,并于两承置基板582, 584紧靠长度调整板596时,容设弧凸606突伸其内。该远侧复数成对弹簧 604以及近侧复数弹簧612总是倾向将承置基板582,584及长度调整基板596 平面地集结在一起,此因为三块基板582,584及596彼此间系藉远侧杆602 与滑动凹孔616、中段凹槽601与梯形作用件600、以及近侧相对应成对导件 614及成对导槽618,而可滑动地套设在一起。
486.人虽有小大男女之分,但事实上,单以前臂或上臂而论,长度差常不逾五公分。纵使以四岁幼童与两公尺身长之人相比,超过15公分应算绝无仅有。长度调整基板596有一螺孔587及复数定位销孔598。在三块基板582,584及 596总长最短情况下,彼此无间隙。因设置了梯形作用件及螺杆组合620,故当须要增长其外观虚长时,吾人藉旋转螺杆588之把手590以顶推梯形作用件600往远侧移动。由于梯形作用件600之两侧斜面603将推抵弧凸606,
因而将承置基板582,584对称外推,而调整三块基板582,584及596之总虚长度。于旋转螺杆588至适当程度而获得三块基板582,584及596之合宜总虚长度时,将以炼条592连接于螺杆588之定位销594插置于最邻近之旋转终点前定位销孔598,以免弹簧们604及612可能退转螺杆588。
487.请参图4d,其系梯形作用件与螺杆组合620之第一实施例。梯形作用件 600具一底孔624,以容设螺杆末端622。请参图4e,其系梯形作用件与螺杆组合628之第二实施例。于某些情形下,例如,希望控制承置基板582,584 及596之厚度时,或梯形作用件630之厚度受限时,吾人可设一夹头634用以固持梯形作用件630之底端,而夹头634则开设一凹孔636以配合螺杆638 之末端640。此外,亦可视情形,于侧斜面631上设一浅导引槽632,以确实导引弧凸606(图4c)与梯形作用件628两者间之相对移动。
488.前述保健装置仅作初阶用途或仅有初级功能,即用以固定一如图1所示之杆状穴位工作件300而已,兹谨总结此处所讨论之保健装置如次。一种保健装置(500),包括保健本体(502),具一承载基板(501,503),用以承载一身体部位,且设有成对端凹部(511,512),其中该身体部位系一上肢或下肢、具一上半身体部位及一下半身体部位、任一半身体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该任一半身体部位或该主要肢骨具两端、且该两端至少其一具一凸出特征;成对定位块(524,504),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成对端凹部(511,512)内,且具有对应于该凸出特征之凹洼(505,506),俾用以藉由该凸出特征,而于其间固持该相关半身体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未图示),其具一第一端连结于承载基板(501,503)或定位块(524,504)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489.一种保健装置(500),包括保健本体(502),具两承载基板(501,503),用以长度可调整地适应一身体部位,以承载该身体部位,且各承载基板(501, 503)之其中一端设有成对凹部(511,512),其中该身体部位系一上肢或下肢、具一上半身体部位及一下半身体部位、任一半身体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该任一半身体部位或该主要肢骨具两端、且该两端至少其一具一凸出特征;成对定位块(524,504),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成对端凹部(511,512)内,且具有对应于该凸出特征之凹洼(505,506),俾用以藉由该凸出特征,而于其间固持该相关半身体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或后述实施例所述),其具一第一端连结于承载基板(501,503)或定位块(524,504)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或后述实施例所述)。
490.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该定位块504具成对下部凸耳516;凹部512设有成对侧槽518,以分别滑设该对凸耳516于其中。
491.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该承载基板(503)具一自由端,且该自由端之宽度扣除成对凹部512之宽度后,大约是下臂手腕之厚度。
492.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其一定位块(504)设有一陷空处(510),以于手掌直立时,容设手掌部姆短展肌之突起、一凹部(506) 以抵扣下臂桡骨之腕端突起、一凹部(505)以抵扣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及一凹槽(508)以供手掌部伸置。
493.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其一承载基板(503)之自由端末端有一凹洼(520),俾当前臂侧立(即以厚度垂放)时,使用者小指展肌得顺势垂放;而当前臂以阴面垂放时,使用者之腕掌部位得自由垂放。
494.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当该定位块(524)系位于承载前臂肘端之承
载基板(501)之容置凹部(511)时,该定位块(524)具一凹部(526)用以容设肱骨之肘端在尺侧最突出籽骨、承载基板(501)设有容纳尺骨之肘端之最突出部(即肘尖)之凹部(534)、且该定位块(524)及该承载基板(501)分别设有凹洼(528,536),俾当前臂侧立时,前臂之肌肉群突部之左侧及下侧分别栖息于该等凹洼(528,536)。
495.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该两承载基板(501,503)之间设有一长度调整媒介(546),该长度调整媒介(546)包括一对中央凹槽(550) 分别设于该承载基板(501,503)之相邻端部、一连结板(547)容设于该对中央凹槽(550)中、复数成对销孔(542)分别设于该等承载基板(501,503) 相邻端部之相对立侧、两侧复数销孔(548)分别设于该连结板(547)而分别对应于该成对销孔(542)、及四个销(544)分别插置于相对应之连结板 (547)之销孔(548)及所对应之该等承载基板(501,503)之两对销孔(542) 中。
496.如前两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更包括一上臂承载基板(560),其中前臂承板502(或501)之肘端有底部切除部(552)及一底部轴孔(554)、该上臂承板(560)具两承板本体(562,564)、该承板本体(564)之肘端具一上端切除部(568)及一端中央枢轴(572)、该中央枢轴(572)枢接于该底部轴孔(554)、且上臂承板(564)之肘端另有切除部(570),以承纳前臂承板(502)之肘端远侧(535)。
497.如前段实施例之保健装置(500),其中靠近腋端之该上臂承板本体(562) 在其腋端(566)之远侧设有切除部(580)、连设一半圆筒部(576),以承拖使用者之腋下、且在该腋端(566)之近侧有一导引片(578),以因应外展之使用者上臂肩部端。
498.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500;56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500;560) 包括:一保健本体(501,503;562,564),具一承载基板(502;562),用以承载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承载基板有一端部、该身体部位具一主要肢骨、且该身体部位或该主要肢骨对应该凹部处具一凸出特征;成对定位块(504;524),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承载基板上,且具有对应于该凸出特征之一凹洼(505;526),俾用以藉由其拘限该凸出特征,而于其间相对定位该身体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承载基板或该成对定位块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499.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500;560),包括:一保健本体(501, 503;562,564),具一承载基板(502;562),用以承载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承载基板有一端部、该身体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该身体部位或该主要肢骨对应该凹部处具一凸出特征、且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成对定位块(504;524),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该承载基板上,且具有对应于该凸出特征之一凹洼(505; 526),俾用以藉由其拘限该凸出特征,而于其间相对定位该身体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承载基板或该定位块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00.一种保健装置,包括用以承载一身体部位之(500)之保健本体,该保健本体具两承置基板(582,584);以及一长度调整装置(586)装设于该两承置基板(582,584)之间,用以调
整该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以适应一使用者之该身体部位之一长度。
501.如前段实施例之保健装置,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586)有一长度调整板 (596),置于该两承置基板(582,584)之间并具一滑动凹孔595;该两承置基板(582,584)相邻端设有一对弧凸(606)、一对中段凹槽(601)、及一对滑动凹孔(616);一侧杆(602),穿设于该滑动凹孔(595)及该对滑动凹孔(616)中,而可滑动地将承置基板(582,584)及长度调整基板596平面地组合在一起;以及一梯形作用件(600),设置于该对中段凹槽(601),俾藉其一对侧斜面(603)与该对弧凸(606)之相互作用,而调整该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
502.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其中该长度调整板(596)有一螺孔(587)、复数定位销孔(598)、以及一旋转螺杆(588),用以操作梯形作用件(600),俾藉调整该梯形作用件(600)之两侧斜面(603)与弧凸(606)之接触位置,而调整三块基板(582,584,596)之总虚长度。
503.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其中该梯形作用件(600)具一底孔(624),且该螺杆(588)具一末端(622)可自由于底孔(624)中旋转。
504.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夹头(634),其具一第一端(642) 用以固持梯形作用件(630)之一底端(646),以及一第二端(644),用以设置一凹孔(636)以于其内容设一螺杆(638)之一末端(640)。
505.如前述实施例之保健装置,其中该梯形作用件(630)之侧斜面(631) 上设一浅导引槽632,以于其内导引该弧凸(606)。
506.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500;56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具两承载基板(501,503;562,564),用以承载并定位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长度调整装置(546; 574;568),装设于该两承置基板之间,用以调整该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以适应该身体部位之一长度;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两承载基板之一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07.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500;560),包括:一保健本体,具两承载基板(501,503;562,564),用以承载并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一长度调整装置(546;574;568),装设于该两承置基板之间,用以调整该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以适应该身体部位之一长度;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两承载基板之一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08.脚掌部分亦有不少穴道,例如,足阳明胃经之内庭穴(国际编码st44),其位置在第二及三趾缝缘后五分,主治头痛、牙痛、颜面浮肿、赤痢、及肠胃疾病。其适合之保健装置不妨采用图1所示者,于兹不赘。此外,脚掌部分之保健装置当然亦可取法或修饰图3b之保健装置而得之。
509.本段起,将讨论适合下肢之保健装置。下肢包含大腿与小腿,其显比上肢粗壮,但旋转灵活度显然远远不及,例如,膝关节及踝关节之旋转角度显然不及肘关节及腕关节者。
此外,下肢之穴道分布之规则性亦不如上肢者,故上肢所适用之保健装置之设计原理,于下肢即未可或不适合直接或全部援用。按,依针灸理论,当吾人找出下肢大腿段与小腿段特定参考点后,即可发现其间存有特定长度比例关系。详言之,自大腿骨臀端之大转子至外犊鼻穴(位于大腿骨与胫骨间、且在膝盖骨下外方)为19寸,而外犊鼻穴至外踝尖为16寸,亦即两段之长度比例为19:16。此寸因每人高矮不同而人人不同,但此一比例却不分老少人人相同。前者呼应有人指说中医或针灸不科学,后者则令人叹服人体之奥秘或老祖宗之智慧。
510.请参图5,本下肢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660包括一小腿承载基板662、一大腿承载基板664、及一长度调整装置690。长度调整装置690扮演以下角色: (1)构成保健本体660之承载基板或平台之一部分;(2)相对于小腿承载基板662之(胫骨)脚跟端666,提供胫骨膝端之承载平台,而与小腿承载基板662构成一组合式小腿承载平台;(3)相对于大腿承载基板664之(大腿骨)臀端730,提供大腿骨膝端之承载平台,而与小腿承载基板664构成一组合式大小腿承载平台;(4)可调整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以适应每一使用者之特定腿长;(5)可同时调整对应于一特定使用者之大腿及小腿之承载平台长度;(6)可依16:19之比例,同时调整该组合式小腿及大腿承载平台;以及(7)构成膝部参考特征之定位装置。
511.小腿承载基板662近脚跟端666之部位设有一对侧凹槽668,用以于其内可滑动地设置一对定位块680,因定位块组680与图4a之定位块组504,524 若干彷佛,于此仅简叙之。如前所述,外犊鼻穴至外踝尖为16寸,至于外踝尖至脚跟处虽已非小腿特征长度范围,然脚掌与小腿相连属,故吾人设计如次。考量一使用者俯躺时,用以配纳该使用者之小腿背上对应于胫骨之外凸部,以及该使用者仰躺时,能适应腿肚、跟腱与跟骨,小腿承载基板662设有中间凹陷740,跟端666并有较深凹洼670。近脚跟端666之小腿承载基板 662设置一对凹槽668,各凹槽668设一对沟槽678,用以可滑动地配设设置于每个定位块680之一对凸耳682。定位块组680与跟端666可设脚后跟高度调整媒介748,以适应不同使用者之脚后跟高度。该对定位块680之成对对立表面681上,设有踝关节配合凹部。以图5之远侧定位块680为例,其对立表面681具有大外踝凹部684、中外踝凹部686及小外踝凹部688。分此三凹部之目的在于配合人之身高,而分别于其内容设外踝尖部。详言之,一般而言,人虽有小(孩)(高)大肥瘦之判,然究其实际,小腿或脚掌长度落差通常小于50%。进一步分析,外踝尖至脚后跟之垂直(站立时)或水平(躺卧时)距离或高度,稚童已约4公分,而身高约为170公分之人约为7公分。因此,吾人如在凹洼670对应于脚后跟部亦设三个凹部672,674,676,则凹部对672与688、674与686及676与684当可极佳适应每一使用者之个别身长,以此方式,即可获得脚后跟高度调整媒介748。
512.当然,设计上,吾人可以使脚后跟三个凹部672,674,676之设计改成一连续斜面而造成一无限分段效果,此时定位块680即可仅有一外踝凹部。反之,如加大对立表面681之宽度,则脚跟端666即可变窄,而无须设置设三个凹部672,674,676。此外,近端定位块680则设有对应内踝尖之凹部(未图示)。为方便本保健本体之组装,每一定位块680之两侧对立表面681可分别设置对应于内踝间(未图示)及外踝尖之三个凹部684,686,688,则组装保健本体660时,即不用别留意何块定位块680系属于远侧或近侧。另值得注意者,本保健本体在使用上,因穴道部位有在腿背或腿肚部,故使用者可能仰躺或俯躺。以图5为例,仰躺时,右腿外踝尖在远侧;俯躺时,左腿之外踝尖亦在远侧,故远侧定位块另设三个踝尖凹部685,687,689以供俯躺时定位。同样值得注意者,仰躺时,跟腱会垫高外踝尖之高度,但俯躺时,脚背
与外踝尖之距离缩短,故三个外踝凹部685,687,689在定位块680上之高度小于三个外踝凹部684,686,688之高度。不消说,让成对定位块680彼此拉近之弹簧因与图4a相同,于此不赘。
513.本保健本体660之臀端730设有一凹洼736用以容配臀部与大腿连接处之肌肉,其远侧端具一容设孔732,用以容设一定位块726。定位块设一定位孔728用以配设大腿骨之臀端之大转子突出部。复数弹簧734设于容设孔732 远侧壁与定位块726远侧壁间,用以将定位块726推抵大腿骨臀端之大转子突出部,俾资定位。大腿部承载基板664之臀端730之近侧连设有一抵止部738用以抵靠腹股沟之底缘,而完成下肢臀端730之完整定位。
514.请参图5中间部分,其显示本保健本体660之长度调整装置690。基本上,长度调整装置690同时扮演小腿承载及大腿承载之一部分,而分别与小腿承载基板662及大腿承载基板664共同构成小腿与大腿承载之完整平台。小腿与大腿承载基板662,664藉至少一对杆件710与套设该对杆件710、且分别设在承载基板662,664相邻两端及两侧之至少两对杆孔712,而纵向可调整彼此距离地关连在一起,以构成一完整之下肢保健本体660。
515.长度调整装置690主要包括一承载基板702、一操作杆694、及一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请并参图5a)。长度调整装置690与图4c之长度调整装置586若干彷佛,为节省篇幅,此处仅就主要差异者描述之。承载基板702 具一中央凹洼720、一螺孔704、及一远侧中间凹槽(未图式,用以容设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具两侧斜面744及746,用以分别抵接设于小腿及大腿承载基板662,664相邻两端上之弧凸(未图示,以求图面清晰,请参图4c)。操作杆694远侧半部设有螺纹692,用以螺设于螺孔704中,以依需要顶推置于承载基板702远侧中间凹槽之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俾依实际需求,增长小腿及大腿承载平台之长度。中央凹洼 720之设置,系供当使用者俯躺时,承纳使用者之膝盖骨凸部。
516.成对定位块714设于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间之空间706,用以定位膝关节部分之胫骨与大腿骨之对应特征。详言之,在膝关节部分,外侧最凸出部为胫骨膝端粗隆,而内侧最凸出部为大腿骨或股骨膝端粗隆,故远侧端定位块714有凹部718以容置胫骨膝端粗隆。因仰躺与俯躺只会换脚,胫骨膝端粗隆之位置不致改变,故凹部718单一设置即可。详言之,虽仰躺与俯躺时,粗隆之高度不同,但可透过中央凹洼720之深度或承载基板702之中央高度选择即可补偿之。同理,图5近侧端定位块714上对应大腿骨膝端粗隆之容置凹部719亿仅需单一设置。如图5所示,此处定位块714之凸耳件716形状与图4a者有显著差异,此系因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在长度调整装置690操作过程中,会彼此分离,故须加长之凸耳件716以使定位块组714在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分离之过程中,因分别滑设于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上之成对滑槽748,而依然可滑动地定位于其间。又,定位块组714各自与承载基板间设置有弹簧(未图式,以求图式清晰,可参图4a),以使定位块组714总是倾向彼此紧靠,以达成使用者膝部关节定位之任务。
517.一或多对弹簧708用以总是倾向使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彼此相靠近,因本实施例之特性,弹簧对708得于定位块组安装完成后,再事安装。近侧定位块714有一通孔722,用以自由穿越操作杆694,且在近侧表面设有复数销孔724,俾当操作杆694已处于正确操作位置时,透过以炼绳698连接于把手696之销700,而销固于销孔724中。请参图5a,两侧斜面744及746 之设置方式,系使得各该斜面与操作杆694中心之距离分别为x及y,且x 与y
两者间之距离存在16:19之比例关系,俾长度调整装置690依该比例关系推离小腿及大腿承载基板662,664,俾完美而不变形地为每一位使用者调整针灸学上之大腿与小腿长度。
518.兹整理本发明下肢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如次:一种保健本体(660),包括一小腿承载基板(662);一大腿承载基板664;以及一长度调整装置(690),其中长度调整装置(690)具一第一部份与小腿承载基板(662)构成一组合式小腿承载平台,以及一第二部份与大腿承载基板(664)构成一组合式大小腿承载平台。
519.如前段实施例之保健本体,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690)同时作为膝部参考特征之定位装置。
520.依本发明下肢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第二实施例,一种保健本体(660),包括一小腿承载基板(662),用以承载一使用者之小腿部及外踝尖;一大腿承载基板(664),用以承载使用者之大腿部及大腿骨枝大转子凸部;以及一长度调整装置(690),其具一第一及一第二部份用以分别承载使用者小腿部之胫骨膝端外侧粗隆以及大腿部大腿骨膝端之内侧粗隆,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690)可调整保健本体之外观长度以适应该使用者之特定腿长。
521.如前段实施例之保健本体,其中该小腿承载基板(662)与该大腿承载基板(664)分别与该长度调整装置(690)之该第一及第二部份共同分别构成一小腿及一大腿承载平台,且该长度调整装置系同时调整对应于该大腿及小腿承载平台之长度。
522.依本发明下肢保健装置之保健本体之第二实施例,一种保健本体(660),包括一小腿承载基板(662),用以承载一使用者之小腿部及外踝尖;一大腿承载基板664,用以承载使用者之大腿部及大腿骨枝大转子凸部;以及一长度调整装置(690),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690)具一第一及一第二部份用以分别用以承载使用者之小腿部胫骨膝端外侧粗隆以及大腿部大腿骨膝端之内侧粗隆、该小腿承载基板(662)与该大腿承载基板(664)分别与该长度调整装置(690)之该第一及第二部份共同分别构成一组合式小腿及一大腿承载平台、且该长度调整装置(690)系依16:19之比例,同时调整该组合式小腿及大腿承载平台。
523.如前述诸例之保健本体(660),其中小腿承载基板(662)设有一中间凹陷(740),俾当一使用者俯躺时,用以配纳该使用者之小腿背上对应于胫骨之外凸部,而于该使用者仰躺时,能容设其腿肚部。
524.如前述诸例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小腿承载基板(662)有一跟端 (666),设有一较深凹洼(670),俾当一使用者俯躺时,用以配纳该使用者之跟腱与跟骨。
525.如前述诸例之保健本体(660),其中小腿承载基板(662)有一跟端(666),且在邻近该跟端666处可滑动地配设一对定位块(680),用以分别配纳一使用者之外踝尖部与内踝尖部。
526.如前段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对定位块(680)及该跟端(666)间设有一脚后跟高度调整媒介(748),用以适应每一使用者之特定脚后跟高度。
527.如前段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对定位块(680)分别有相对表面(681),分别设有凹部(684,685,686,687,688,689),其经设计而使得不论该使用者仰躺或俯躺,且不问定位块组(680)有无互换位置,该等凹部皆能正确分别配纳该使用者之外踝尖部及内踝尖部。
528.如前述诸例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大腿部承载基板(664)具一臀端(730),且该臀端(730)设有一凹洼736用以容配臀部与大腿连接处之肌肉;一定位块(726)用以配设一使用者之大腿骨之臀端之大转子突出部;以及一抵止部(738)设置于该臀端(730)之一侧,
用以抵靠该使用者腹股沟之底缘。
529.如前述诸例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690)包括一承载基板(702)、一操作杆(694)、及一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该长度调整梯形作用件(742)具两侧斜面(744,746),用以分别顶推该小腿及大腿承载基板(662,664);该两侧斜面(744,746)与操作杆(694)中心之距离分别为x及y;以及x与y两者间之距离存在16:19之比例关系。
530.如前段之保健本体(660),其中该长度调整装置(690)包括一对定位块(714)设于大腿与小腿承载基板(664,662)间,用以分别同时定位一使用者之胫骨膝端粗隆及大腿骨或股骨膝端粗隆。
531.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本体(66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下肢、该下肢具有一小腿、一大腿及一穴位、且该保健本体包括:一小腿承载基板(662)及一大腿承载基板(664),用以分别承载并定位该小腿及大腿,俾与该小腿或大腿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长度调整装置(690),设置于该小腿承载基板与该大腿承载基板之间,其中该小腿承载基板、大腿承载基板及该长度调整装置三者共同具有一真实总体长度及一虚长,且该长度调整装置用以调整该保健本体之该虚长;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小腿或大腿承载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32.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660),包括:一保健本体,具一小腿承载基板(662)及一大腿承载基板(664),用以承载并定位一使用者之下肢,俾与该下肢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下肢具有一小腿、一大腿及一穴位;一长度调整装置(690),设置于该小腿承载基板与该大腿承载基板之间,其中该小腿承载基板、大腿承载基板及该长度调整装置三者共同具有一真实总体长度及一虚长,且该长度调整装置用以调整该保健本体之该虚长;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小腿或大腿承载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33.经以上讨论,人体各部位应仅剩下头部尚未处理,就此,请参阅图6,其显示头部保健本体760包括一基板762、左右两对凹槽764、一对油压缸772、一对头部定位板766、分别装设于该对定位板766之两对压力感测器784、统整压力感测器784及油压缸766动作之电路配置790、以及两对分设于基板 762左右之油压缸前进及后退按钮786,788。详言之,每块定位板766下方设一对具两侧耳件之下凸滑件782可滑动地设置于相对应一对凹槽764中。油压缸772具一第一端774固设于基板762上以及一第二端776,而第二端776 藉一对连杆768,770固接于相对应定位块766,俾该对定位块766彼此靠近之距离由该对油压缸772决定。
534.在使用上,因面部及后脑均存有不少穴位,故保健本体760非但适用使用者仰躺以对面部工作,亦适用于俯躺以对后脑部工作。吾人亦因此可理解为何基板762之中心设有一倒三角形孔洞780,以利俯躺时,使用者之眼部及鼻部不受压迫。当操作前进按钮786时,油压缸772推动定位板766彼此靠近。首先,使用者之一对耳朵将穿过定位板766上之耳洞778,并于使用者头侧最凸出之太阳穴部位适当碰触一相关压力感测器784时,电路配置790随即
切断油压缸772之电源,而完成头部之定位。穴位工作件之固定件不论设于基板762上,或定位板766上,因均容易界定其与穴位之关系位置,故于此不赘。
535.值得吾人注意者,前述头部保健装置之移动装置(即实施例中之油压缸 772)亦可经简单修饰,而转用于更早先实施例之长度调整装置,并可数位化而更形精确控制位移总量,于此不予赘述。
536.于此谨总结头部保健本体如次,一保健本体(760)包括一基板(762),用以承载使用者之头部;一对头部定位板(766),对称于头部纵轴线,而横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基板(762)上,用以定位该使用者之头部,以利对该使用者头部或面部之一穴道工作;一移动装置(772)装设于该基板(762)及该对头部定位板(766)之间,用以决定该对头部定位板(766)之间距,以适应该使用者之面宽或头宽;以及一穴位工作件装设于该基板(762)或该头部定位板(766)上,以对该穴道工作。
537.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更包括一压力感测器(784)装设于该对定位板(766) 至少其一上,且其位置系对应该使用者之太阳穴附近,俾当该对定位板(766) 碰触或某程度夹置该使用者头部于其间时,切断该移动装置之电源。
538.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该移动装置(772)系油压缸或气压缸。
539.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该基板(762)任一侧皆设有一对控制该移动装置之前进及后退按钮(786,788)。
540.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该基板(762)设有成对凹槽(764);以及每块定位板(766)下方设一对具两侧耳件之下凸滑件(782),其可滑动地设置于相对应一对凹槽(764)中。
541.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该移动装置(772)具一第一端(774)固设于基板(762)上,以及一第二端(776),其藉一对连杆(768,770)固接于相对应定位块(766)。
542.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该基板(762)中部区域有一倒三角形孔洞 (780),以利俯躺时,使用者之眼部及鼻部不受压迫。
543.如前述头部保健本体,其中各该定位板(766)设有一耳洞(778),以许一使用者之耳部穿透。
544.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本体76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头部、一面部及一穴位、且该保健本体包括:一基板762,用以于其上承载该头部或面部,俾与该头部或面部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对头部定位板(766),对称于头部纵轴线而横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基板上,用以定位该头部或面部,以利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一移动装置(772),装设于该基板及该对头部定位板之间,用以设定该对头部定位板之间距,以适应该使用者之面宽或头宽;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45.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本体760,包括:一基板762,用以于其上承载一使用者之一头部或一面部,俾与该头部或面部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头部或面部具有一穴位;一对头部定位板766,对称于头部纵轴线而横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基板上,用以定位该头部或面部,以利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一移动装置772,
装设于该基板及该对头部定位板之间,用以设定该对头部定位板之间距,以适应该使用者之面宽或头宽;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进行该保健作用,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46.对针灸有所研究而思觉敏锐之人可能马上质问,以上所介绍之穴道定位机制,新则新矣,然尚非完整或理想。之所以未完整,以前述头部保健本体为例,头顶尚有穴道,如欲将穴位工作件定位装置设于定位板766上,似显距离相对较远而在“精确”定位上可能引发疑虑。于是吾人似可发展出以下逻辑,如吾人能解决头部前、后及顶部穴道之精确定位,则挪用或修饰此一解方,全身其余穴位之精确定位自然唾手可得矣。当然,为避免熟习于本技艺人士之丝毫疑义,以下透露此解方同时,亦将略事解释为何其余穴道之精确定位问题已属小菜一碟。
547.图7系可精确定位之头部保健装置800,其包括一保健本体802,但图6 之两定位板766改成本图之两轨道本体804。外观上,似乎舍简而就繁,然此乃本发明由基础层次跃抵进阶层次之不二途径,谨叙述如下。但为避免图式太过复杂,两轨道本体804相互间距离之第一位移或调整装置因已揭露于此前实施例,故图7不再显示。每一轨道本体804具一上表面810,近上表面 810之纵向两侧设有一对齿槽806,齿槽806之顶表面则设置下齿轨808。此外,上表面810沿纵向亦设置上齿轨812。
548.两轨道本体804之第一位移或调整装置系调整其间之距离,而载具本体 814,816系用以承载一工作基座848。载具本体814,816因须配合两轨道本体804之间距变化,但又须完整担负承载工作,故系两件式。在承载本体816之左侧端面830之远、近两侧上分别设有一对定位杆832,而承载本体814则对应设置成对定位槽834,俾不论两轨道本体804在必要之间距调整范围内如何变化,两载具本体814,816之上表面858,860皆处于同一承载水平面上。
549.载具本体814,816之近侧表面862,864分别各设一对定位板818,各该定位板818设有一定位齿轮820用以与下齿轨808啮合。两近侧表面862,864 各别固设一步进马达822及一护齿片(可有或无齿沟)824、步进马达822具马达轴心826、而马达轴心826则同轴固定一齿轮828。藉此,当齿轮828被步进马达822带动旋转时,由于载具本体814,816已因定位齿轮820而扣持于下齿轨808,故齿轮828将确实囓合于上齿轨812(与护齿片824(如设有齿)之间)而转动,并将带动载具本体814,816整体沿两轨道本体804纵向移动。此外,整组机构,即载具本体814,816所携载及固定之所有组件,因此在两组上齿轮828及成对下齿轮820之配合下,达成第二位移或位置调整功能(即沿轨道本体804纵向)。至于此一第二位移或位置调整之功能或目的何在,将稍后说明。
550.载具本体814固设一侧定位板836,用以固设另一步进马达838,步进马达838用以带动螺杆840。螺杆槽体842固设于上表面858,860,用以容置螺杆840,并具有两侧壁上表面844。工作基座848则透过螺接于螺杆840之移动件846,而沿两侧壁上表面844被步进马达838带动以决定其工作位置。为顺应两轨道本体804之间距变化,螺杆槽体842之右侧半部底部设有中间凸件852,而上表面860则设有对应凹槽854,用以许中间凸件852在凹槽854 内自由滑动。当然,为增加滑动之顺畅性,中间凸件852与凹槽854间得设置复数滚珠856,以增
加其滑动性。藉此,本机构完成工作基座848在螺杆槽体842上第三种自由变动其应工作位置,而不受前述第一与第二位移或位置调整之任何影响。当然,此一第三位移或位置调整或变动之功能或目的何在,将稍后说明。工作基座848上具一固定螺栓850,用以固定一工作件,亦将稍后说明。
551.查,头面部之寸数定位标准系足阳明胃经之头维穴(国际编号st8,位于额角发际内5分,主治目痛、视物不明、头痛难忍、头痛欲裂、头昏),左右两头维穴间距9寸,此乃头部横寸之标准。详言之,当两轨道本体804 藉图6之第一位移或调整装置772调整彼此间距离而定位好一使用者之面部后,吾人即可启动第三位移或位置调整机构(元件组合838-856)以进行保健或医疗工作。此种工作因此得极为细腻执行,因步进马达之定位可极为精确,此其一;吾人得先启动步进马达838以先行求得适应每个人之特定身寸,即先移动工作基座848以确认两头维穴(国际编码st8)之位置,并计算期间之真实距离,且以此一真实距离折合9身寸,于是吾人乃知就某一特定人,其精确之一身寸究竟若干矣,此其二也;当吾人已悉某人之精确身寸究竟若干时,吾人即可据此而精确找出其他穴位究竟何在矣,此其三也;当吾人已可精确探知何一穴位究竟何在时,吾人对该穴位展开保健或医疗工作,即无误诊或误医之疑虑矣,此其四也。
552.前已提及,为期图式不致太过复杂,保健本体802有些简化。另有一点亦应在此一提,即图7系适用于头、面部保健,以督脉而言,在后脑部分有哑门穴(国际编码gv15)、风府穴(国际编码gv16)、脑户穴(国际编码 gv17)、强间穴(国际编码gv18)及后顶穴(国际编码gv19),故保健本体802对应于此等穴位之处,即须挖空。挖空方式有二,挖设横向空槽,露出此些穴位对应之空间,或挖设对应于此些穴位纵向贯孔。由于此一考量并非困难,故就此不予进一步描述或图示。
553.请参阅图7a,其系穴位工作件连接件870,其第一端874连设一固定螺帽876,而其第二端880则连设穴位工作件螺帽882。固定螺帽876以其内螺纹878螺设于固定螺栓850,俾穴位工作件连接件870精确定位于承载本体 814,816上,而工作螺帽882将以其内螺纹884螺接一穴位工作件,以对某一穴位进行保健或医疗行为。此间更多细节,将于稍后再增补说明。
554.头部之直寸标准系自前发际至后发际为一尺二寸(12寸),为探知某一使用者专属之头部直寸究竟折合几公分,吾人乃启动第二位移或位置调整机构(元件组合808、812及818-828)。详言之,当吾人启动步进马达822时,上齿轮828与成对下齿轮820将驱动载具本体814,816沿着两轨道本体804 纵向移动,而让一固接于工作基座848之探索穴位工作件探索一特定使用者专属之前发际与后发际间之真实尺寸,而以此真实尺寸折合12头部直寸,吾人因此得悉该使用者专属之每一头部直寸究竟相当于几公分矣。于此或许应附带一提,为让承载本体814,816得受步进马达822驱动而顺利沿纵向弯曲轨道804移动,承载本体814,816与两轨道804上表面有关之互动底表面自可设有适当弧度,以利彼此间之相对移动,事属必然,于此不赘。
555.前此参考图6、7及7a所述之第一(772)、第二(元件组合808、812 及818-828)及第三(元件组合838-856)位移或位置调整机构,虽系以头部为例,然熟习于本技艺之人士欲将之直接或修饰转用于上肢、下肢或躯干之保健本体应非难事,故于此不再一一。然吾人已知,藉由前述机制,将可达到令人惊异之以下效果:一、以现代极度先进之步进马达,吾人可
精准寻得某一穴位;二、可依特定使用者而量取其专属之身寸;三、因各部分身寸非必雷同,得为同一使用者不同之身体部位,为某一特定部位找出精确之该部位身寸;四、为穴位或针灸之进一步科学化完成新里程碑。
556.以下谨摘述可精确定位之保健装置。一种保健装置(800),包括一保健本体(802);一轨道本体(804)设置于该保健本体(802)上,且大略沿一使用者之一躯体而设置;一工作基座(848)设置于该轨道本体(804)上,用以于其上架设一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得对该使用者之该躯体之一特定部位进行保健或医疗工作;以及一驱动装置(818-828),装设于该轨道本体(804)与该工作基座(848)间,用以沿该轨道本体(804),移动该工作基座(848),俾该工作基座(848)与特定部位处于一最适相对彼此位置关系。
557.如前述保健装置(800),更包括另一轨道本体(804),其设置于该保健本体(802)上,俾该两轨道本体(804)夹置该躯体;以及一位移或位置调整装置(772)设置于该保健本体(802)与至少一该轨道本体(804)上,以调整该两轨道本体(804)之彼此间距离。
558.如前述保健装置(800),其中该轨道本体(804)具一上表面(810);近该上表面(810)处,该轨道本体(804)之纵向两侧设有一对齿槽(806);各该齿槽(806)之顶表面则设置(朝)下齿轨(808);该上表面(810)沿其纵向设置(朝)上齿轨(812);以及该驱动装置(818-828)具一上齿轮(828) 与上齿轨(812)啮合,及一对下定位齿轮(820)分别与该对下齿轨(808) 啮合。
559.如前述保健装置(800),更包括两载具本体(814,816),其近侧表面 (862,864)分别各设一对定位板(818);各该对定位板(818)设有该对下定位齿轮(820);该两近侧表面(862,864)各别固设有护齿片(824)及步进马达(822);以及各该步进马达(822)具一马达轴心(826)及同轴固定之该上齿轮(828)。
560.如前述保健装置(800),更包括一载具装设于该两轨道本体(804)与该工作基座(848)间,其中该载具包括两载具本体(814,816);以及该两载具本体(814,816)具相邻端面(830),且自该相邻端面(830)分别设有少一对定位杆(832),及与该定位杆相对应之至少一对定位槽(834),俾不论两轨道本体(804)之间距如何变化,该两载具本体(814,816)之上表面(858,860)皆处于同一承载水平面上。
561.如前述保健装置(800),更包括一载具本体(814,816),用以于其上承载该工作基座(848);一载具纵向移动步进马达(838),设置于该载具本体(814,816)上;以及一螺杆(840)设置于该步进马达(838)及该工作基座(848)间,而由该步进马达(838)所带动旋转而移动该工作基座(848)。
562.如前段之保健装置(800),其中该载具本体(814,816)具有上表面(858, 860);以及该保健装置(800)更包括一螺杆槽体(842)及一移动件(846),其中,该螺杆槽体(842)固设于该上表面(858,860),且用以容置该螺杆 (840),而该移动件(846)则设置于该工作基座(848)与该螺杆(840) 间,俾该步进马达(838)决定该工作基座(848)之工作位置。
563.如前段之保健装置(800),其中该载具包括两载具本体(814,816)而分别具有两上表面(858,860);该两上表面中之一上表面(860)设有滑动凹槽 (854);以及该螺杆槽体(842)对应于该一上表面(860)之底部设有中间凸件(852),俾许该中间凸件(852)在该凹槽(854)内自由滑动。
564.如前段之保健装置(800),更包括至少一滚珠(856)设置于该中间凸件(852)与该
凹槽(854)间。
565.如前述保健装置(800),更包括一穴位工作件连接件(870),其中该连接件(870)具一第一端(874),用以连设一固定螺帽(876),与一第二端(880)用以连设一穴位工作件螺帽(882);该固定螺帽(876)螺设于工作基座(848)上之一固定螺栓(850);以及该工作螺帽(882)用以螺接该穴位工作件。
566.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80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802,用以于其上承载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轨道本体804,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上,且大略沿该身体部位而延伸;一工作基座848,设置于该轨道本体上;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装设于该工作基座848上,俾该穴位工作件得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健康相关工作;一驱动装置(836-846),装设于该轨道本体804与该工作基座848间,用以沿该轨道本体,移动该工作基座;以及一工件固持具 (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
567.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800,包括一保健本体802,用以于其上承载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一轨道本体804,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上,且大略沿该身体部位而延伸;一工作基座848,设置于该轨道本体上,以利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健康相关工作;一驱动装置(836-846),装设于该轨道本体804与该工作基座848间,用以沿该轨道本体,移动该工作基座 (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图1及后述实施例所述),以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
568.以如此精密之定位或位移或位置调整机制,如仅为完成图1所示之简单保健,那也不免令人惋惜或浩叹。以下谨描述本发明之进阶应用,以利呈现其实际产业价值。查,目前针对穴位之理疗或有关针灸之行为,(一)莫不仰赖专业人士,如中医师或中医师助理为之;(二)莫不藉助专业人士之巧手(而可得正确之工作位置)或固定式相对大型仪器设备(而常有不易维持或获得穴位与仪器相关部件之相对位置)为之;(三)莫不信赖该专业人士有足够体力,以于特定时间内维持穴位工作件与穴位之合适相对位置或接触关系;以及(四)莫不信赖该专业人士于工作时间内,精神与心情状态良好,而不至误判穴位,也一定会达成前述(三)之任务,但至少因(一)人会疲劳、(二)难免心情起伏、(三)可能偶而精神不济、(四)消费者可能无足够财力或时间常找理疗或中医处所保健身体、及/或(五)提供服务者,如中医师,对于聘请足额助理亦可能感受极大成本压力,故吾人得藉助前述精确定位机制而至少完成(一)精确之穴位工作件与穴位相对位置关系;(二) 持续而可靠之(一)中相对位置关系之维持;(三)使用者得以极为经济之成本取得本发明之精确定位装置,而在自家使用;(四)当使用者之小病或不舒服藉本发明而舒解后,自然不再前往医院求治,健保之负担至少应可节省三分之一(以中国台湾为例,是新台币2,000亿以上之金额);及/或(五) 理性之政策可将资源转用于更多福国利民举措。
569.理想之揭露,或许能感人;但要能具体落实,始能取信于人。自本发明专利说明书第20至29段,吾人可知或可推测得知:市面上必然有形形色色之穴位工作件,例如(a)微波针通常具有一聚焦工作点;再如(b)辐射器仪器则常有一平面状或曲面状输出端;又如(c)磁石会有一特定工作平面;另外,如(d)磁叉排酸棒则一端为单一相对较大圆点,而另一端为三个相对较小工作圆点。请参图8,其系工作件总成之具体实施例,包括架设于此前所述保健装置而等同此前所述工作基座848之工作基座900,其具有一纵向贯孔 902。于本实施例中,工件固持具906具一第一端908,而于其上设有一环形凹槽916,及一第二端910,而于其上固设一连接头912,且连接头912设有内螺纹914。一工作件964具一第一端918螺接于内螺纹914,及一第二端922 则为一穴位工作件而用以对一使用者之一穴位进行保健工作,而第一及二端 918,922则藉一连接件920相连接。
570.在使用时,将工件固持具906第一端908伸经贯孔902,并以c形夹904 扣持于环形凹槽916而将工作件906定位。如穴位工作件,即工作件第二端, 922仅系前段微波或辐射之属,则仅需穴位工作件922与穴位两者间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或固定即可;但如系磁石或磁叉排酸棒之属,则须对穴位施予一定程度之压力。为达成此一施加压力之目的,因连接头912为圆筒形,而第一端918为圆柱状,故两者间之螺接深度将可决定施予穴位之工作压力,故得以此方式而调整穴位工作件922之工作压力。请参阅图8a,工件固持具930 之第一端具一螺纹段932及一环形凹槽934,该螺纹段932用来以特定角度与工作基座936上之螺孔938紧配。藉此方式,穴位工作件922与穴位之一工作角度乃可调整。
571.请参图8b,其系适用于本发明之一穴位工作件940之一具体实施例,穴位工作件940基本上是一细长型气压缸942,其具有一螺纹端944,用以连接一工件固持具以及一工作端960。邻近工作端960之工作底端962部分,可旋转地设置一曲柄轴954、一尖端开口966、一橡胶垫958设置于曲柄轴954、尖端开口966及工作底端962三者间、一主连接件950具第一端968与第二端970,而第二端970则固设一环件952、一上连接环948固接于气压缸942 之活塞杆946,并与环件952相环扣、以及一工作环956固接于第一端968,并可活动地环扣于曲柄轴954之曲柄部。在使用上,当活塞杆946下移时,将通过上连接环948、主连接件950及工作环956而带动曲柄轴954往下旋转;而当活塞杆上移时,将透过相同元件反向带动曲柄轴954往上旋转。此时,尖端开口966与一穴位接触,工作环956则透过曲柄轴之旋转而隔着橡胶垫 958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按摩作用。依穴位之特性,吾人可决定尖端开口966之形状,例如一小圆形面积,或对应于工作环956之工作轨迹之一弧形槽缝。
572.本案在不同阶段或实施例所揭露之不同实施例,皆可彼此当成互相可替换之实施例,于此谨予加注。本段谨摘述与穴位工作件相关之主要述求,即一种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一工作基座(900),设于该保健本体上,其中该保健本体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该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移动装置,装设于该工作基座(900)与该保健本体间,用以移动该工作基座(900)相对于该保健本体之一位置;一穴位工作件(922)用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工件固持具(906),用以将该穴位工作件(922)连接于该工作基座(900),俾该穴位工作件(922)能持续以相对于该工作基座(900)或该穴位之一特定关系位置进行该保健工作。
573.如前述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件固持具(906)具一第一端(908),连接于该工作基座(900),及一第二端(910),固设一连接头(912),且连接头(912)设有内螺纹(914);以及一工
作件(964)具一第一端(918)螺接于内螺纹(914),及一第二端(922),用以对该使用者之一待保健部位或穴位进行该保健工作。
574.如前段之保健装置,其中该连接头(912)为圆筒形,而该工作件(964) 之该第一端(918)为圆柱状,藉此,两者间之螺接深度或程度将可决定该第二端(922)施予该待保健部位或穴位之工作压力。
575.如前述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作件(964)之该第二端(922)系一穴位工作件。
576.如前述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作基座(900)具一纵向贯孔(902);该工件固持具(906)之该第一端(908)设有一环形凹槽(916);以及一c形夹 (904),于该第一端(908)伸经该贯孔(902)后,扣持于环形凹槽(916) 而将工作件(906)定位。
577.如前述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作基座(900)具一纵向贯孔(902),且该纵向贯孔(902)之末段为一螺孔(938);以及该工件固持具(906)之该第一端(908)设有一螺纹段(932),俾藉该螺纹段(932)以特定角度与该螺孔(938)紧配,而调整该穴位工作件(922)对该待保健部位或穴位之一工作角度。
578.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装置,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用以于其上承载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工作基座900,936,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上;一穴位工作件,装设于该工作基座上,俾该穴位工作件得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健康相关工作;一移动装置(如836-846,972,1040),装设于该工作基座与该保健本体间,用以移动该穴位工作件相对于该保健本体之一方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906,930),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工作基座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
579.自又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本体,包括:一保健本体,用以于其上承载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其中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一工作基座900,936,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利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健康相关工作;一移动装置(如836-846,972, 1040),装设于该工作基座与该保健本体间,用以在该保健本体上,相对于该保健本体移动该工作基座之一方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906,930),具:一第一端,连结于该工作基座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健康相关工作。
580.一保健用工作件(940),系用以装设于一保健装置中,以对一使用者之一穴位进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该保健装置具一工作基座(900),且该穴位工作件(940)包括一工作本体(942)具一第一端(944)与一第二端(960),其中该第一端(944)连接于该工作基座(900);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56) 设置于该第二端(960),以执行该保健工作。
581.如前述之工作件,其中该工作本体是一细长型气压缸(942),且该细长型气压缸(942)具一活塞杆(946)。
582.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该工作端(960)更包括一曲柄轴(954)可旋转地设置于该工作端(960);一尖端开口(966);一橡胶垫(958)设置于该曲柄轴(954)及该尖端开口(966)间;以及一主连接件(950)连接于该活塞杆(946)与该曲柄轴(954)间,俾该活塞杆(946)带
动该曲柄轴(954) 而执行该保健工作。
583.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该主连接件(950)具一第一端(968)与一第二端(970);该第二端(970)固设一环件(952);该工作件(940)更包括一上连接环(948)连接于该活塞杆(946)与该环件(952)间;以及一工作环(956)固接于该第一端(968),而可活动地环扣于曲柄轴(954)。
584.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该工作环(956)隔着该橡胶垫(958)对该身体部位或穴位进行按摩作用。
585.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该尖端开口(966)系成一小圆形开口,或对应于该工作环(956)之一工作轨迹之一弧形槽缝。
586.如前述之工作件,其中该第一端设有螺纹。
587.如前述之穴位工作件,其中该保健媒介之工作介质系微波、毫米波、辐射热、磁力、频率信号、微电流或艾草热气。
588.自另一角度观之,一保健用穴位工作件(942,964),系用以装设于一一保健本体(如502,562,582)上,以对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上之一穴位进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该保健本体具一工作基座(900,934)、该保健本体用以承载并定位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且该穴位工作件包括:一工作本体(922,942),具一第一端(944)与一第二端,其中该第一端连接于该工作基座;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46-958),设置于该第二端(960),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89.自又一角度观察,一保健用穴位工作件(942,964),包括:一工作本体 (922,942),系用以装设于一保健本体(如502,562,582)上,其中该保健本体用以承载并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该保健本体具一工作基座(900,934),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且该工作本体具:一第一端(944),连接于该工作基座;以及一第二端(960);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46-958),设置于该第二端,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590.如吾人欲增加穴位工作件工作角度之调整精密度,以现代科技而言,亦非困难。请参图8c工作件总成之第二实施例。图中显示对应于工作基座848 之工作基座971,其上装设一角度控制器972,其包括一角度控制总成974及一工件支持件976。支持件976透过一固定件978而固定一螺接筒980于其上,藉此,支持件976接受角度控制总成974之控制,而使螺接筒980相对于工作基座971或穴位具有一特定角度。图8d则显示一高弹力之穴位工作件夹片 984藉螺丝或铆钉986而锁固于一工件支持件982上,而穴位工作件夹片984 则有一对固持部988,用以于其间稳固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591.本段谨摘述与工作角度之精密调整有关之穴位工作件,即一种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一工作基座(971),设于该保健本体上,其中该保健本体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该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穴位工作件用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角度控制器(972),用以将该穴位工作件连接于该工作基座(971),俾该穴位工作件能持续以相对于该工作基座(971) 或该穴位之一特定角度进行该保健工作。
592.如前述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移动装置,装设于该工作基座(971)与该保健本体
间,用以移动该工作基座(971)相对于该保健本体之一位置。
593.如前述之保健装置,其中该角度控制器包括一角度控制总成(974)及与其连接之一工件支持件(976),藉此而获得该工件支持件(976)相对于工作基座(971)或穴位之一特定工作角度。
594.如前段之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件固持具(976)系一高弹力穴位工作件夹片(984),并藉铆钉或螺丝(986)而锁固于该工件支持件(982)。
595.如前段之保健装置,其中该工件固持具(984)具一对弹力固持部(988),用以于其间稳固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596.如认为有了前述工作件及保健装置,本发明相关于穴位之保健之技术揭露已臻完整,可能还有待商榷。详言之,虽前面最后一个实施例,已可解决精密角度控制之问题,但如以足少阳胆经为例,有些穴位走向较无规律,例如,阳陵泉(国际编号gb34,主治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偏瘫、下肢麻木及胆囊炎)、阳交(国际编码gb35,主治胸胁胀满、胸满喉痹、膝痛、足痿无力、惊狂面肿)及外丘(国际编码gb36,主治头痛、颈项痛、肝炎、下肢瘫痪、恶犬伤毒不出)三穴即横跨小腿阳面前侧、中线及后侧。纵使依前此所述,吾人亦可以解决定位问题,但仅为少数穴位而须“大动干戈”,显非上算。故吾人如能有一种设计,能使穴位工作件相对于工作基座得以任意歪斜,势必得使本案之可利用性或令人满意度更将大为提高。
597.为达成前述目的,请参图9,其系一搭配机械手臂之工作件总成1000之一实施例。现代科技常让人惊叹,机械人或机械手臂常能精准工作。本工作总成1000包括一对应于图7工作基座848之图9工作基座1022,于其上固定一工作机台1020。工作机台1020可精密控制旋转角度地承载一旋转机台1018,旋转机台1018可精密控制枢转角度地连接一连接基座1014之第一端1024。一延伸基座1010以其第一端1012可精密控制枢转角度地连接于连接基座 1014之第二端1026之一旋转轴1016,并以其第二端1028固接一旋转头1008 之第一端1030,而旋转头之第二端1032可精密旋转地固接一电动夹头1002。电动夹头1002具有两夹件1004,分别具有一对固持面1006,俾于其间固持一此前所述之穴位工作件。经此四个旋转动作,吾人可轻易立即想象:(1) 图7中之某些位移设计或需求,得被取代;(2)如将此一工作件总成1000 结合于图5之下肢之保健本体660上,则于足少阳胆经上欲为不规则之取穴将变得十分容易;(3)相对于穴位工作件在保健本体上之参考点或定位点,穴位工作件相对于待保健身体特定部位或穴位之平面距离、铅直高度以及相对角度已可完全掌握(透过前述四个旋转动作,可精准计算而获得);以及 (4)亦因此故,欲以穴位工作件针对穴位进行医疗等级之行为,已可预期。就此,谨于下段说明其原理。
598.前已提及,手部及腿部身寸之标准。如吾人再理解胸腹部之如下标准,则参诸此前所揭结构,吾人将可了解:找到参考穴位后,即可寻得并算出个人特定之身寸若干?并有助于按图索骥,由电脑自动找出其他穴位,亦因此而可免除医师或人类之疲劳而产生之穴位误寻,稍后再述。(一)胸部直寸标准:天突穴(国际编码cv22)至膻中穴(国际编码cv17,两乳正中)为 6.8寸;(二)上腹部直寸标准:歧骨(剑突)至肚脐(国际编码cv8,神阙) 为8寸;(三)下腹部直寸标准:肚脐(国际编码cv8)至曲骨(国际编码 cv2)为5寸;(四)侧腹部直寸标准:章门(国际编码lr13)至环跳(国际编码gb30)为9寸;以及(五)驱干部横寸标准:两乳间为8寸。是以,膻中穴既得,其下1.6身寸,即中庭穴(国际编码cv16)是也。详言之,依前述机械手臂装置(元件1002-1020),(一)第一旋转机制(元件1018与 1020间),可确定工作基
座或保健本体与一穴位之角度关系;(二)第二枢转机制(元件1018与1014间),可独自或与其他机制共同至少确定工作基座或保健本体与一穴位之直线距离关系;(三)第三枢转机制(元件1010与 1014间),可独自或与其他机制共同至少确定工作基座或保健本体与一穴位之高度关系;以及(四)第四旋转机制(元件1010与1002间),可确定穴位工作件与一穴位之角度关系;(五)前述各种关系皆可轻易由电脑自动计算,而获得该机械手臂装置以何一距离及方位(事实上代表某一穴位之位置),使该穴位工作件以何一角度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保健或医疗工作。因此,针对头部或面部之穴位,固然常须斜刺,但因穴位工作件与工作基座间相对倾斜角度之控制及其调整已因前述机构而成为可能,故不再是种困扰了。当然,稍早前,吾人已说明该机械手臂装置可直接装设于一保健本体,或装设于已安装在保健本体上之一工作基座。
599.以下谨摘要前述之工作件总成1000之主要及相关述求,即一种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其中该保健本体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该使用者有一穴位;一工作机台(1020),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一穴位工作件,用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机械手臂装置(元件组合1002-1020),连接于该工作机台(1020),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能以相对于该工作机台(1020)或该穴位之一特定关系位置进行该保健工作。
600.如前述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工作基座(1022),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与该工作机台(1020)间;以及一移动装置(图7),设置于该工作基座(1022) 与该保健本体间。
601.如前述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旋转机台(1018),系以可精密控制旋转角度之方式承载于该工作机台(1020)上。
602.如前段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连接基座(1014),系以可精密控制枢转角度之方式连接该旋转机台(1018)上。
603.如前段之保健装置,更包括一延伸基座(1010),其具一第一端(1012),并以可精密控制枢转角度之方式连接于该连接基座(1014)上。
604.如前述之保健装置,其中该机械手臂装置包括一旋转头(1008),用以可精密旋转地固接一电动夹头(1002),其中该电动夹头(1002)具有两夹件(1004),且该两夹件(1004)分别具有一对固持面(1006),俾于其间固持一该穴位工作件。
605.如吾人发挥想象,前揭保健装置因可臻于极为精密之程度,故如欲施用于针灸之进针,已属可预料。因角度之控制及调整已可藉由前一实施例完成,吾人谨藉图9a,以轻易理解欲落实针灸之自动进针已属可行。或许吾人会狐疑,强力属人特质之针灸行为,本发明为何必欲标新立异竟试图以机械方式为之?此一狐疑实有背于“中医科学化”之呼吁,更何况格物致知之科学精神并非中土所天然缺乏。《针灸大全》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意指出针宜缓,因机械会听命于人,而不会有心情或情绪之作用。故吾人得以机械制订出针之最理想速度,此其一。黄帝内经刺要论篇载以“并有浮沈,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拥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查,每一穴位就某一病情,固有其宜深宜浅,基于同样道理,以机械制订进针之所宜深浅而排除属人因素之干扰,岂非上算?此其二也。
606.图9a系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1040之一实施例,其包括与图9旋转头1008 类似之一旋转头1042以及一自动进针装置1044。自动进针装置1044包括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器(例如是针灸用穴位工作件)之一电动固持具1048(或非电动固持具),以及能纵向位移电动固
持具1048、且可枢转地装设于旋转头1042之进针机构1046。进针机构1046使穴位工作器有序进针或控制其进针速度之达成,得藉一无段变速马达为之,此一部份之技术任务乃熟习于相关技艺者所能轻易实现,于此不赘。当然,在有大泻邪气之必要时,须摇大针孔。此时,进针参数不以速度为限,尚须包括前后左右偏振。鉴于以上之技术揭露,就此部份之技术任务应已为熟习于相关技艺者所能轻易实现,于此亦不赘。
607.以下谨摘要前述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1040之主要及相关述求,即一种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其中该保健本体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该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用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针灸工作;一机械手臂装置(元件组合1002-1020),设置于该保健本体上,并固持该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能以相对于该保健本体或该穴位之一特定关系位置进行该针灸工作;以及一进针机构(1046),设于该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及该机械手臂之间,俾该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控制参数对该使用者进行该针灸工作。
608.如前述之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其中该特定控制参数系一速度控制参数。
609.如前述之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其中该特定控制参数系一偏振参数。
610.如前述之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更包括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之一固持具(1048)。
611.如前段之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更包括一进针机构(1046),被设置以纵向位移该固持具(1048)。
612.如前段之自动进针穴位工作件,更包括一旋转头(1042),用以将该进针机构(1046)可旋转地设置于该机械手臂装置上。
613.自另一角度观察,一保健装置1000,用以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该使用者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一穴位、且该保健装置包括:一保健本体(如502,562,582),用以承载并定位该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一工作机台(1020),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机械手臂装置(1002-1018),连接于该工作机台,用以固持该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工作机台或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614.自又一角度观察,一保健装置(1000),包括:一保健本体(如502,562, 582),用以承载并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俾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维持于一第一特定位置关系,用以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该身体部位具一穴位;一工作机台(1020),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及一机械手臂装置(1002-1018),连接于该工作机台,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俾该穴位工作件在该第一特定位置关系下,以与该工作机台或该穴位间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关系之条件,进行该保健工作。
615.本发明相关之硬体部分到此已揭露告一段落,吾人可发现各段落莫不着眼于在病兆初现之际,即刻以前此所揭之装置调整一身之“气场”资以调理身体,而获致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资以健康长寿终老。吾人谨以图10之流程图总括本发明之旨趣如下:提供一保健本体1100,其中该保健本体与一使用者之一身体部位彼此间具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且该身体部位有一穴位;提供一穴位工作件1110,以与相对于该保健本体具一第二位置关系及相对于该穴位具一第三位置关系而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提供一定位装置1120,设置于该穴位工作件及该保健本体间,
以于该保健本体上定位该该穴位工作件,并许该穴位工作件以该第二位置关系及该第三位置关系进行该保健工作。
616.如吾人以另一角度来观察,本发明系一种保健方法,用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且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包括:提供一保健本体(1130);在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条件下,定位该身体部位于该保健本体上(1140);提供一穴位工作件(1150),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提供一位置调整装置(1160),设置于该穴位工作件及该保健本体间,以使该保健本体与该穴位工作件彼此间维持一第二位置关系;以及使该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参数进行该保健工作 (1180)。
617.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该第一相对位置关系系使该身体部位以一特定姿势维持与该保健本体之相对位置关系。
618.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在该位置调整装置提供步骤(1160)与该使该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参数进行该保健工作(1180)之步骤间,更包括使该穴位工作件相对于该穴位具有一特定角度关系之步骤(1170)。
619.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该第二相对位置关系系使该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距离、方向及高度三者中至少一者维持与该保健本体之相对位置关系。
620.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该控制参数系该穴位工作件进行该保健工作之一工作方式。
621.如前段之保健方法,其中该工作方式系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两者间维持静止不动。
622.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该工作方式系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两者间维持一特定接触关系。
623.如前段之保健方法,其中该特定接触关系系该穴位工作件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按摩动作。
624.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该工作方式系该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速度刺入或抽出该穴位。
625.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以一穴位工作件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之方法,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且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该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体1110,用以承载该身体部位;定位该身体部位于该保健本体上,以使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1120;以及提供一位置调整装置1160,以使该保健本体与该穴位工作件彼此间,或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彼此间维持一第二位置关系,而使该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参数进行该保健工作。
626.自又一角度观察,一保健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体1110,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该保健本体用以承载该身体部位,俾当该保健本体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时,可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定位该身体部位于该保健本体上,以使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1120;以及提供一位置调整装置1160,以使该保健本体与该穴位工作件彼此间,或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彼此间维持一第二位置关系,而使该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参数进行该保健工作。
627.前述所述方法,如涉及医疗行为,可能归属疾病治疗方法,或许中国台湾及大陆会认为不属可专利标的。但仅属保健行为,应非治疗方法,在此先行申明。
628.为达前段目的,请参图10b,其系本发明保健系统1200之一实施例,而包括一保健本体1210。保健本体1210具有一小型电脑1215,用以网路连接于一云端资料库1400及一服务中心1500。小型电脑1215包括/装设一中央处理器1220、一记忆体1230、一荧幕1270、一键盘及/或滑鼠1280、一麦克风 1290及一镜头1300。因其彼此间连接与配设属于习用技术,于此不赘;至于荧幕1270可为触控式或非触控式,亦不讨论。记忆体1230可储存使用者与云端资料库1400及服务中心间互动所须之应用软体,例如是症状对治模组 1240,自症状对治模组1240可点选或输入目前自身之不适症状,而由云端资料库1400提供应行保健之穴位或方案。也可以是个人保健史记录模组1250,用以记录一己之保健史。当然也可以是依云端资料库1400建议所选用之穴位而为保健后,使用满意度或使用上遇到问题之回馈/回报模组1260。模组1240, 1250,1260及其他与保健相关之模组可以是个别或单独模组,或是整合于同一支程式中之小模组。
629.透过云端资料库1400,使用者可藉助荧幕1270及/或键盘及/或滑鼠1280 进行症状或其对治方式之搜索与确认。透过服务中心1500,使用者得藉助麦克风1290及/或镜头1300咨询、问诊及/或使穴位工作件进行针灸行为之确认。当然,保健系统1200必须先经卫生单位确认已具医生或执行医疗行为资格后,始得进行进针行为。如前所述,透过迄今可得针灸资料之搜集、研究与确认、深度学习及不断之使用者回馈,云端资料库1400搭配中医师驻守之服务中心 1500应可发挥极为惊人之保健或医疗效果。当然,学无止境,本篇揭露仅只是好的开始,欲华陀或扁鹊真正再世仍须多所努力。控制模组1600则储存,并在中央处理器1220支援下,指挥前此所揭露保健装置或保健本体执行各相关保健工作。
630.兹谨摘述本保健系统(1200)如次,即一保健系统(1200)包括一保健本体(1210),用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且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一定位媒介(524,680,714,804),设于该保健本体(1210) 上,用以定位该身体部位与该保健本体间之一位置关系;一穴位工作件,设于该保健本体上,用以透过该穴位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电脑装置(1215),设于该保健本体上,用以控制及/或监控该穴位工作件遂行该保健工作。
631.如前述之保健系统,更包括一云端资料库(1400),网路连接于该电脑装置(1215),用以许该使用者存取与针灸有关之保健及医疗知识及方案。
632.如前段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一症状对治模组1240,供该使用者点选或输入目前自身之不适症状,而由云端资料库(1400)提供对治之方案或应行保健之穴位。
633.如前段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一回馈/回报模组 (1260),以利使用者依该云端资料库(1400)建议所选用之穴位而为保健后,将使用满意度或使用上遇到问题回馈/回报该云端资料库(1400)。
634.如前段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荧幕(1270)及键盘及/或滑鼠(1280),以利使用者透过云端资料库(1400),进行症状或其对治方式之搜索与确认。
635.如前述之保健系统,更包括一服务中心(1500),网路连接于该电脑装置(1215),用以供该使用者在针灸相关方面之咨询,及确认该使用者自行进行之医疗等级之行为。
636.如前段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麦克风(1290)及镜头(1300),以利使用者透过服务中心(1500),完成咨询、问诊及/或使穴位工作件进行针灸行为之确认。
637.如前述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包括一荧幕(1270),且该荧幕可为触控式或非触控式。
638.如前述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一个人保健史记录模组(1250),用以记录一己之保健史。
639.如前述之保健系统,其中该电脑装置(1215)更包括一控制模组(1600),以指挥该保健本体或该穴位工作件执行各相关保健工作。
640.如前述之保健系统,更包括一位置调整装置,设置于该保健本体(1140) 与该穴位工作件间,以使该穴位工作件相对于该保健本体(1140)具有一相对位置关系。
641.自另一角度观察,一种保健系统1200,以利用一穴位工作件对一使用者进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且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包括:一保健本体(1210),用以承载该身体部位;一定位媒介(524,680,714, 804),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定位该身体部位于该保健本体上,俾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一电脑装置(1215),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在该保健本体与该穴位工作件彼此间,或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彼此间维持一第二位置关系下,控制及/或监控该穴位工作件遂行该保健工作。
642.自再一角度观察,一保健系统(1200),包括:一保健本体(1210),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该使用者具有一身体部位、该身体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该保健本体用以承载该身体部位,俾当该保健本体于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时,可对该使用者进行一保健作用;一定位媒介(524,680,714,804),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定位该身体部位于该保健本体上,俾该保健本体与该身体部位彼此间具有一第一相对位置关系;以及一电脑装置(1215),设于该保健本体上,以在该保健本体与该穴位工作件彼此间,或该穴位工作件与该穴位彼此间维持一第二位置关系下,控制及/或监控该穴位工作件遂行该保健工作。
643.前此所述各实施例本身之可能实施方式虽未详尽一一列举,但各实施例彼此间存在颇多可互相参考或替代之处,故此一实施例很有可能成为其他各实施例之参考或替代方案。因本案篇幅已然不少,于此不再详述,以节省各方心力负担。
644.综言之,本案实施方式得由熟习于本技艺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后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而属于申请人所欲保护者。
645.虽然本技术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技术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本技术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