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伪标签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2: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伪标签。


背景技术:

2.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商品被仿冒,商家在商品防伪上所做的努力从未停止过,从印刷形式的防伪标签,到最近兴起的二维码防伪,商家总是在追求采用最佳的防伪手段,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然而印刷标签、二维码都容易被仿制,使得防伪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防伪技术也逐渐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譬如中国公开号为cn110120179a在2019年8月13日公开一种嵌入显示屏的封装结构,其采用薄膜显示屏与供电电源的组合,来实现瓶装商品防伪的技术手段,薄膜显示屏设置于瓶盖上表面上,当瓶盖开启后,接通供电电源对薄膜显示屏的供电,使薄膜显示屏显示防伪标识,已达到商品防伪的效果。
3.上述结构的防伪技术手段只能用于酒类产品,同时要求瓶盖体积较大,能够容纳蓄电池和电路结构,但有些瓶装商品的瓶盖本身很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瓶盖,则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蓄电池和导电电路,使得该防伪手段的应用受限,再者,蓄电池是具有保质期的,对于酒类商品来说,其存储年限可能十分长久,超过保质期的蓄电池可能无法驱动显示屏工作,不能正常显示防伪标识,使用局限性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易生产、易实现,使用方便,不易被伪造且防伪效果好的防伪标签,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显示动态防伪信息的显示屏、用于控制显示屏工作的mcu芯片、与mcu芯片进行数据交换的nfc芯片、与nfc芯片连接的感应天线;其中,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感应天线之间设置有连接电路,并相互通过连接电路实现电连接。
6.所述显示屏显示的防伪信息为动态的随机数字、和/或图案、和/或文字。
7.本防伪标签还包括柔性件;所述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感应天线分别固定设置在柔性件上。
8.所述柔性件为薄膜柔性件。
9.所述感应天线为高频感应线圈、且印刷或蚀刻在柔性件上,并能与带nfc功能的智能设备近距离无线通讯,感应天线接收智能设备通过nfc功能发出的高频信号、且整流为直流电,并为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提供工作用电。
10.所述连接电路印刷或蚀刻在柔性件上。
11.所述柔性件上还设置有保护膜,该保护膜粘贴在柔性件上,并覆盖在mcu芯片、nfc芯片、感应天线、连接电路的上方;所述保护膜对应显示屏还设置有缺口;所述显示屏通过缺口显示防伪信息。
12.一种防伪标签的防伪方法,包括上述的防伪标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伪服务端
和智能设备;所述防伪服务端内存储有多个不同待验证商品的商品信息、以及根据不同商品信息编写的不同加密算法;所述智能设备至少设置有设备nfc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显示模块。
13.所述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近距离无线通讯后读取待验证商品的商品信息,并向防伪服务端发出验证请求,防伪服务端根据验证请求生成随机防伪信息、且发送至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接收随机防伪信息后进行显示,防伪标签读取智能设备的随机防伪信息后作同步显示、或显示失败或不显示,以实现待验证商品的防伪验证。
14.其中,防伪服务端发出的随机防伪信息在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每次近距离无线通讯时均不相同;防伪验证成功时,智能设备显示的随机防伪信息与防伪标签显示的随机防伪信息相同。
15.上述防伪方法包括以下验证步骤:
16.步骤1:将防伪标签固定在待验证商品的表面;
17.步骤2:打开智能设备的nfc功能、且接近待验证商品,使智能设备靠近感应天线,智能设备通过设备nfc模块向感应天线发出高频信号,感应天线接收高频信号、且将其整流为直流电,并为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提供工作用电;
18.步骤3:nfc芯片工作,并将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防伪服务端通讯方式通过感应天线发送至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接收感应天线发送的信息、且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防伪服务端进行无线通讯,同时根据待验证商品信息向防伪服务端发出验证请求;
19.步骤4:防伪服务端接收智能设备发出的验证请求、且根据智能设备发出的待验证商品信息通过内部的加密算法计算出随机数字信息,并将该随机数字信息发送至智能设备;
20.步骤5:智能设备接收随机数字信息后通过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同时nfc芯片通过感应天线读取智能设备上的随机数字信息、且将该随机数字信息且与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发送至mcu芯片;
21.步骤6:如读取的智能设备随机数字信息与nfc芯片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一致,nfc芯片向mcu芯片发出验证成功信号,mcu芯片接收验证成功信号后开始工作,并驱动显示屏将随机数字信息作同步显示;
22.如读取的智能设备随机数字信息与nfc芯片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不一致,nfc芯片向mcu芯片发出验证失败信号,mcu芯片接收验证失败信号后驱动显示屏显示验证失败信息,或者mcu芯片接收验证失败信号后不工作。
23.所述智能设备至少为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或平板电脑。
24.所述步骤1中,防伪标签采用粘贴的方式固定在待验证商品的表面,并在出厂前,nfc芯片会初始化,并对应不同的待验证商品信息写入对应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以及防伪服务端通讯方式。
25.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在防伪标签上设置有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感应天线、以及用于实现上述元件电连接的连接电路,从而简化防伪标签的整体结构,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利用智能设备的nfc功能、无线通讯功能、以及显示功能,使其与防伪标签近距离接触后读取待验证商品信息,并向防伪服务端发出验证请求,防伪服务端根据请求计算出随机数字信息,并将随机数字信息发送至智能设备进行显示,防伪标签再读取智
能设备接收的随机数字信息、且与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进行对比,以对随机数字信息作同步显示或非同步显示,从而实现待验证商品的防伪验证。
26.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7.1、由于采用nfc通信的高频信号驱动显示屏、mcu芯片、nfc芯片工作,从而省去了电源的使用,不但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蓄电池保质期短,无法对待验证商品进行长久防伪的问题,从而起到良好的商品防伪效果。
28.2、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之间通过nfc实现数据互换,让智能设备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软件即可访问防伪服务端,并与其进行数据交换,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29.3、防伪服务端发出的防伪信息,一方面会根据智能设备发出的待验证商品信息利用加密算法进行计算得出,另一方面这防伪信息会在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每次近距离无线通讯时均不同、且为随机的数字信息,因此对造假者而言,破解加密算法已经具有一定难度,就算破解加密算法,还必须掌握加密算法与待验证商品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才可仿造,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防伪效果,增加了不法分子的造假难度。
30.4、智能设备上的随机数字信息与显示屏上的随机数字信息一一对应即为商品验证成功,可以有效解决防伪标签中的防伪信息被复制的问题,防止商品伪造。
31.5、防伪标签整体采用薄膜柔性件为主体,从而保证防伪标签厚度较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使用时可随意固定在待验证商品表面的任何位置,灵活性高。
32.6、薄膜柔性件为主体的防伪标签能够自带自毁功能,在待验证商品发生位移或破损时可以进行自身撕毁,从而防止防伪标签的复制及回收利用,大大增强防伪性。
33.综合而言,其具有简单合理,制造成本低、易生产、易实现,使用便捷,无法被复制,无法被回收,伪造概率低,伪造成本高特点,还可广泛地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多种商品,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伪标签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验证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7.参见图1、图2,本防伪标签,包括用于显示动态防伪信息的显示屏1、用于控制显示屏1工作的mcu芯片2、与mcu芯片2进行数据交换的nfc芯片3、与nfc芯片3连接的感应天线4;其中,显示屏1、mcu芯片2、nfc芯片3、感应天线4之间设置有连接电路,并相互通过连接电路实现电连接。
38.显示屏1显示的防伪信息为动态的随机数字、和/或图案、和/或文字。
39.本实施例的防伪信息优选为动态的随机数字,其为四位数,显示屏1对应为普通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
40.为了方便使用,本防伪标签还包括柔性件5;所述显示屏1、mcu芯片2、nfc芯片3、感应天线4分别固定设置在柔性件5上。
41.柔性件5为薄膜柔性件。防伪标签整体采用薄膜柔性件为主体,从而保证防伪标签
厚度较小,减小占用的空间,使用时可随意固定在待验证商品表面的任何位置,灵活性高。
42.感应天线4为高频感应线圈、且印刷或蚀刻在柔性件5上,并能与带nfc功能的智能设备近距离无线通讯,感应天线4接收智能设备通过nfc功能发出的高频信号、且整流为直流电,并为显示屏1、mcu芯片2、nfc芯片3提供工作用电。
43.本防伪标签省去电源的使用,不但简化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蓄电池保质期短,无法对待验证商品进行长久防伪的问题,从而起到良好的商品防伪效果。
44.连接电路印刷或蚀刻在柔性件5上。其印刷或蚀刻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
45.柔性件5上还设置有保护膜,该保护膜粘贴在柔性件5上,并覆盖在mcu芯片2、nfc芯片3、感应天线4、连接电路的上方;所述保护膜对应显示屏1还设置有缺口;所述显示屏1通过缺口显示防伪信息。
46.防伪标签生产后,能通过保护膜对mcu芯片2、nfc芯片3、感应天线4、连接电路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保护膜上还可以印刷有待验证商品的使用信息、或厂家信息、或图案,便于商品的使用推广、以及提高防伪标签的外观精美度。
47.当防伪标签用于商品验证时,还包括防伪服务端和智能设备。
48.防伪服务端内存储有多个不同待验证商品的商品信息、以及根据不同商品信息编写的不同加密算法。
49.智能设备至少设置有设备nfc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显示模块。
50.使用时,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近距离无线通讯后读取待验证商品的商品信息,并向防伪服务端发出验证请求,防伪服务端根据验证请求生成随机防伪信息、且发送至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接收随机防伪信息后进行显示,防伪标签读取智能设备的随机防伪信息后作同步显示、或显示失败或不显示,以实现待验证商品的防伪验证。
51.即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之间通过nfc实现数据互换,让智能设备不需要安装任何额外的软件即可访问防伪服务端,并与其进行数据交换,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52.其中,防伪服务端发出的随机防伪信息在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每次近距离无线通讯时均不相同。即说明了智能设备每次与防伪标签近距离无线通讯后,其上显示的防伪信息是随机不同的,防伪标签上显示的防伪信息也是随机不同的。
53.当防伪验证成功时,智能设备显示的随机防伪信息与防伪标签显示的随机防伪信息相同。二者显示的信息一一对应即为商品验证成功,可以有效解决防伪标签中的防伪信息被复制的问题,防止商品伪造。
54.具体地讲,上述防伪方法包括以下验证步骤:
55.步骤1:将防伪标签固定在待验证商品的表面;
56.步骤2:打开智能设备的nfc功能、且接近待验证商品,使智能设备靠近感应天线4,智能设备通过设备nfc模块向感应天线4发出高频信号,感应天线4接收高频信号、且将其整流为直流电,并为显示屏1、mcu芯片2、nfc芯片3提供工作用电;
57.步骤3:nfc芯片3工作,并将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防伪服务端通讯方式通过感应天线4发送至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接收感应天线4发送的信息、且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防伪服务端进行无线通讯,同时根据待验证商品信息向防伪服务端发出验证请求;
58.步骤4:防伪服务端接收智能设备发出的验证请求、且根据智能设备发出的待验证商品信息通过内部的加密算法计算出随机数字信息,并将该随机数字信息发送至智能设
备;
59.步骤5:智能设备接收随机数字信息后通过显示模块进行显示,同时nfc芯片3通过感应天线4读取智能设备上的随机数字信息、且将该随机数字信息且与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结果发送至mcu芯片2;
60.步骤6:如读取的智能设备随机数字信息与nfc芯片3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一致,nfc芯片3向mcu芯片2发出验证成功信号,mcu芯片2接收验证成功信号后开始工作,并驱动显示屏1将随机数字信息作同步显示;
61.如读取的智能设备随机数字信息与nfc芯片3内部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不一致,nfc芯片3向mcu芯片2发出验证失败信号,mcu芯片2接收验证失败信号后驱动显示屏1显示验证失败信息,或者mcu芯片2接收验证失败信号后不工作。
62.智能设备至少为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或平板电脑。因为用户在使用时可以随时随地对待验证商品进行防伪验证。
63.步骤1中,防伪标签采用粘贴的方式固定在待验证商品的表面,并在出厂前,nfc芯片3会初始化,并对应不同的待验证商品信息写入对应的待验证商品信息、以及防伪服务端通讯方式。
64.防伪服务端发出的防伪信息,一方面会根据智能设备发出的待验证商品信息利用加密算法进行计算得出,另一方面这防伪信息会在智能设备与防伪标签每次近距离无线通讯时均不同、且为随机的数字信息,因此对造假者而言,破解加密算法已经具有一定难度,就算破解加密算法,还必须掌握加密算法与待验证商品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才可仿造,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防伪效果,增加了不法分子的造假难度。
65.上述的随机数字信息可以基于时间同步机制生成,防伪服务端上包含一个关联防伪标签的nfc芯片3中待验证商品信息的文件,文件中记载了时间数据、待验证商品信息,还记载了采用以下一种或任意多种算法的组合的加密算法生成的随机数:sm3杂凑算法、和/或rc4算法、和/或b

m算法、和/或md5算法、和/或a5算法、和/或seal算法
66.防伪服务端以时间数据、待验证商品信息、随机数作为计算因子生成动态的随机数字信息发送至智能设备进行显示,以此提高随机数字信息的运算准确性,减少伪造概率。
67.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