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1-03 11: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2.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的温度以及湿度是重要的环境指标。而现有的手术室除湿装置大多采用冷凝的方式对空气进行除湿,而冷凝的除湿方式必然使空气的温度降低,循环往复长时间使用除湿装置会使手术室内的空气温度逐渐降低,影响手术室的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机体的内部且位于进气口的一侧设有气体冷凝除湿系统,所述机体的内部且位于出气口的一侧设有气体升温系统,所述气体冷凝除湿系统和气体升温系统相连接,所述机体的外部靠近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有引风机,所述机体的内部设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气体冷凝除湿系统、气体升温系统和引风机电性连接。
5.优选的,所述气体冷凝除湿系统包括冷凝除湿仓、冷凝介质循环管、制冷系统、冷凝介质储存箱、冷凝介质循环泵和冷凝水排放管,所述冷凝介质循环管设置于冷凝除湿仓的内部,所述冷凝介质循环管的一端与制冷系统的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制冷系统的出液端与冷凝介质储存箱相连接,所述冷凝介质循环管的另一端与冷凝介质储存箱相连接,所述冷凝介质循环泵设置于冷凝介质循环管上,所述冷凝水排放管与冷凝除湿仓的下侧壁相连接,所述冷凝水排放管伸出机体的下端,所述制冷系统和冷凝介质循环泵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6.优选的,所述气体升温系统包括升温仓、升温介质循环管、升温介质储存箱、电加热单元和升温介质循环泵,所述升温介质循环管设置于升温仓的内部,所述升温介质循环管的两端分别与升温介质储存箱的两端相连接,所述电加热单元的加热部伸入升温介质储存箱的内部,所述升温介质循环泵设置于升温介质循环管上,所述电加热单元和升温介质循环泵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7.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内部设有控制仓,所述控制仓包括第一仓和第二仓,所述第一仓位于冷凝除湿仓的上方,所述第二仓位于升温仓的上方,所述冷凝介质储存箱和冷凝介质循环泵均位于第一仓的内部,所述制冷系统、升温介质储存箱、电加热单元和升温介质循环泵均位于第二仓的内部,所述控制仓的上端设置有仓盖。
8.优选的,所述冷凝介质循环管呈蛇形分布于冷凝除湿仓的内部,所述升温介质循环管呈蛇形分布于升温仓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冷凝水排放管的内部设有单向阀。
10.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外侧壁对称设有若干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上端均与连接盘的侧壁相连接,所述连接盘的中部贯穿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上且位于连接盘的上下两侧均螺纹连接有限位盘,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设有连接板。
11.优选的,所述限位盘包括旋拧盘、挤压盘、滚球槽和滚动球,所述旋拧盘套设螺纹连接于螺纹杆的外部,所述挤压盘套设活动连接于螺纹杆的外部,且挤压盘位于旋拧盘与连接盘之间,所述滚球槽均匀开设于旋拧盘靠近挤压盘的端面上,所述滚动球活动安装于滚球槽上,所述旋拧盘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纹。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引风机的设置可使手术室内的空气缓慢依次通过气体冷凝除湿系统以及气体升温系统,通过冷凝介质循环管、冷凝介质储存箱、冷凝介质循环泵和冷凝水排放管的配合设置可使流经冷凝除湿仓的空气进行冷凝除湿,通过制冷系统的设置可将冷凝介质进行降温,通过升温介质循环管、升温介质储存箱和升温介质循环泵的配合设置可对流经升温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升温,通过电加热单元的设置可对循环回升温介质储存箱内温度低的升温介质进行升温,通过连接杆、连接盘、螺纹杆和连接板的配合设置可对机体进行吊装,通过两限位盘的配合设置可改变连接盘在螺纹杆上的高度位置,进而改变机体的吊装高度,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通过滚球槽和滚动球的配合设置可使旋拧盘与挤压盘之间形成滚动摩擦方便旋拧旋拧盘,本实用新型通过吊装的方式安装,流经的空气先经过冷凝除湿降温在经过气体升温,对流经的空气进行除湿,同时流经的空气进出时的温度保持不变,对手术室空气进行除湿的同时不会改变空气的温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17.图中:1

机体、2

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01

冷凝除湿仓、202

冷凝介质循环管、203

制冷系统、204

冷凝介质储存箱、205

冷凝介质循环泵、206
‑ꢀ
冷凝水排放管、3

气体升温系统、301

升温仓、302

升温介质循环管、303
‑ꢀ
升温介质储存箱、304

电加热单元、305

升温介质循环泵、4

引风机、5

控制器、6

控制仓、601

第一仓、602

第二仓、7

仓盖、8

连接杆、9

连接盘、10

螺纹杆、11

限位盘、1101

旋拧盘、1102

挤压盘、1103

滚球槽、1104
‑ꢀ
滚动球、12

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洁净手术室除湿专用空调系统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为隔温材料制成,机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手术室内的空气由进气口进入机体1,由出气口排出机体1,机体1的内部且位于进气口的一侧设有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气体冷凝除湿系统 2可对流经机体1的空气进行冷凝除湿,机体1的内部且位于出气口的一侧设有气体升温系统3,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和气体升温系统3相连接,经过冷凝除湿后的空气进入气体升温系统3,气体升温系统3可对冷凝除湿温度降低空气的温度进行提升,经过温度提升的除湿后的空气由出气口排出机体1,机体 1的外部靠近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有引风机4,引风机4为空气由进气口进入依次流经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和气体升温系统3并最终由出气口排出提供流通的动力,机体1的内部设有控制器5,控制器5分别与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气体升温系统3和引风机4电性连接,控制器5控制设备的运行,外接的电源为各用电部件提供电源供应。
20.具体而言,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包括冷凝除湿仓201、冷凝介质循环管 202、制冷系统203、冷凝介质储存箱204、冷凝介质循环泵205和冷凝水排放管206,冷凝介质循环管202设置于冷凝除湿仓201的内部,冷凝介质循环管202的一端与制冷系统203的进气口相连接,制冷系统203的出液端与冷凝介质储存箱204相连接,冷凝介质循环管202的另一端与冷凝介质储存箱 204相连接,冷凝介质循环泵205设置于冷凝介质循环管202上,冷凝水排放管206与冷凝除湿仓201的下侧壁相连接,冷凝水排放管206伸出机体1的下端,制冷系统203和冷凝介质循环泵205均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冷凝介质储存在冷凝介质储存箱204的内部,冷凝介质循环泵205可使冷凝介质在冷凝介质循环管203内与冷凝介质储存箱204之间进行循环,而制冷系统203 可将冷凝介质循环管202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进行降温,制冷系统203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冷凝介质储存箱204,形成冷凝介质的循环,冷凝仓201内冷凝形成的冷凝水由冷凝水排放管206排出手术室外,控制器5控制制冷系统203以及冷凝介质循环泵205相配合运行。
21.具体而言,气体升温系统3包括升温仓301、升温介质循环管302、升温介质储存箱303、电加热单元304和升温介质循环泵305,升温介质循环管302 设置于升温仓301的内部,升温介质循环管302的两端分别与升温介质储存箱303的两端相连接,电加热单元304的加热部伸入升温介质储存箱303的内部,升温介质循环泵305设置于升温介质循环管302上,电加热单元304 和升温介质循环泵305均与控制器5电性连接,经过冷凝除湿温度降低的空气由引风机4的作用下进入升温仓301,控制器5控制电加热单元304将升温介质储存箱303内的升温介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具有一定温度的升温介质由升温介质循环泵305的作用下在升温介质循环管302与升温介质储存箱303 之间循环,对流经升温仓301温度低的空气进行加温,保持进入机体1和排出机体1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不变,控制器5控制电加热单元304和升温介质循环泵305配合运行。
22.具体而言,机体1的内部设有控制仓6,控制仓6包括第一仓601和第二仓602,第一仓601位于冷凝除湿仓201的上方,第二仓602位于升温仓301 的上方,冷凝介质储存箱204
和冷凝介质循环泵205均位于第一仓601的内部,制冷系统203、升温介质储存箱303、电加热单元304和升温介质循环泵 305均位于第二仓602的内部,因制冷系统203在工作时会释放热量,故将其与升温介质储存箱303、电加热单元304和控制器5放置在一个空间内并与冷凝介质储存箱204和冷凝介质循环泵205相隔开,避免冷热环境重叠,同时制冷系统203释放的热量释放到第二仓602中,升温介质储存箱303可吸收这部分热量,形成制冷系统203释放热量的回收利用,进而减少电加热单元 304的电能损耗,控制仓6的上端设置有仓盖7,可打开仓盖7对控制仓6内的部件进行检修维护。
23.具体而言,冷凝介质循环管202呈蛇形分布于冷凝除湿仓201的内部,升温介质循环管302呈蛇形分布于升温仓301的内部,增加流经的空气与冷凝介质循环管202和升温介质循环管302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热交换的效果。
24.具体而言,冷凝水排放管206的内部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可避免手术室外的空气由冷凝书排放管206进入机体1即手术室,对手术室内的空气产生污染。
25.具体而言,机体1的外侧壁对称设有若干连接杆8,连接杆8的上端均与连接盘9的侧壁相连接,连接盘9的中部贯穿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0,螺纹杆 10上且位于连接盘9的上下两侧均螺纹连接有限位盘11,螺纹杆10的上端设有连接板12,连接板12上具有安装孔,可利用螺栓等部件是连接板12固定装配在吊装平面上,连接盘9可在螺纹杆10上调整位置,两个限位盘11 可将连接盘9在螺纹杆10上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使机体1的吊装高度可进行调节,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
26.具体而言,限位盘11包括旋拧盘1101、挤压盘1102、滚球槽1103和滚动球1104,旋拧盘1101套设螺纹连接于螺纹杆10的外部,挤压盘1102套设活动连接于螺纹杆10的外部,且挤压盘1102位于旋拧盘1101与连接盘9之间,滚球槽1103均匀开设于旋拧盘1101靠近挤压盘1102的端面上,滚动球 1104活动安装于滚球槽1103上,旋拧盘1101的外侧壁设有防滑纹,防滑纹可避免旋拧旋拧盘1101时发生手滑的现象,挤压盘1102与连接盘9相接触,滚动球1104与挤压盘1102相接触,在旋拧旋拧盘1101时可使其与挤压盘1102 形成滚动摩擦,使旋拧旋拧盘1101的操作更加省力。
27.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板12上具有安装孔,利用螺栓等部件是连接板12固定装配在吊装平面上,调整连接盘9在螺纹杆10上调整位置,两个限位盘11将连接盘9在螺纹杆10上的位置进行固定,进而使机体1的吊装高度进行固定,外接的电源为各用电部件提供电源供应,引风机4为空气由进气口进入依次流经气体冷凝除湿系统2和气体升温系统3并最终由出气口排出提供流通的动力,冷凝介质储存在冷凝介质储存箱204的内部,冷凝介质循环泵205可使冷凝介质在冷凝介质循环管203内与冷凝介质储存箱204 之间进行循环,而制冷系统203可将冷凝介质循环管202中吸热蒸发而成为压力较低的蒸汽进行降温,制冷系统203的制冷原理压缩机的作用是把压力较低的蒸汽压缩成压力较高的蒸汽,使蒸汽的体积减小,压力升高。压缩机吸入从蒸发器出来的较低压力的工质蒸汽,使之压力升高后送入冷凝器,在冷凝器中冷凝成压力较高的液体,经节流阀节流后,成为压力较低的液体后,送入冷凝介质储存箱204,形成冷凝介质的循环,冷凝仓201内冷凝形成的冷凝水由冷凝水排放管206排出手术室外,控制器5控制制冷系统203以及冷凝介质循环泵205相配合运行,经过冷凝除湿温度降低的空气由引风机4的作用下进入升温仓301,控制器5控制电加热单元304将升温介质储存箱303 内的升温介质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具有一定温度的升温介质
由升温介质循环泵305的作用下在升温介质循环管302与升温介质储存箱303之间循环,对流经升温仓301温度低的空气进行加温,保持进入机体1和排出机体1的空气的温度保持不变,控制器5控制电加热单元304和升温介质循环泵305配合运行,控制器5控制制冷系统与升温系统配合工作为空调技术领域的成熟技术手段,故在本技术中不再赘述。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