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2023-09-13 07:34: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自卸车。


背景技术:

2.作为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后处理装置,已知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后处理装置。
3.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07060号


技术实现要素:

4.在自卸车上设置后处理装置时,存在由于设置空间的限制而难以将后处理装置设置于发动机舱的可能。在将后处理装置设置于发动机舱的外侧的情况下,根据后处理装置的位置,可能会对驾驶员的视野造成阻碍。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将废气的后处理装置配置于自卸车的适当的位置。
6.本公开提供一种自卸车,具备:发动机;驾驶室平台,其配置为比发动机靠上方并支承驾驶舱;第一后处理装置,其对从发动机的第一排气管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以及第二后处理装置,其对从发动机的第二排气管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在比发动机靠后方且比驾驶室平台靠下方处,第一后处理装置与第二后处理装置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
7.根据本公开,废气的后处理装置被配置于自卸车的适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的前视立体图。
9.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的左视图。
10.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的一部分的侧截面图。
11.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发动机及后处理装置的左视图。
12.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及后处理装置的后视立体图。
13.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驾驶室平台与后处理装置的关系的俯视图。
14.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后处理装置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实施方式。下文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进行组合。此外,也有不使用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
16.在实施方式中,设定三维直角坐标系,并参照三维直角坐标系对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将与规定面内的x轴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规定面内的正交于x轴的y轴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正交于规定面的z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实施方式中,设xy平面与水平面平行。
17.x轴方向表示左右方向。y轴方向表示前后方向。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与自卸车的未转向的车轮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其与车宽方向同义。上下方向是指与
接触于地面的自卸车轮胎的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是指与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18. x方向为右方,-x方向为左方。 y方向为前方,-y方向为后方。 z方向为上方,-z方向为下方。
19.自卸车
20.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1的前视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1的左视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卸车1的一部分的侧截面图。
21.自卸车1是在矿山的开采现场工作的自行式非公路自卸车。自卸车1是刚性车架式。
22.如图1、图2及图3所示,自卸车1具备:车身框架2、发动机3、行驶装置4、驾驶室平台5、车斗6以及后处理装置7。
23.车身框架2对发动机3、驾驶室平台5以及车斗6均进行支承。
24.发动机3为自卸车1的动力源。发动机3支承于车身框架2的前部。发动机3为柴油发动机。发动机3燃烧燃料而产生动力。发动机3排出废气。
25.行驶装置4支承车身框架2并行驶。行驶装置4具有前车轴8f及后车轴8r。前车轴8f安装有前轮9f。后车轴8r安装有后轮9r。前车轴8f受自卸车1的转向装置操作。后车轴8r不被转向。x轴方向是与后车轴8r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行驶装置4通过发动机3产生的动力进行工作。发动机3经由动力输出装置10与变速器11连接。动力输出装置10配置于发动机3的后方。变速器11配置于动力输出装置10的后方。发动机3中产生的动力经由动力输出装置10、变速器11以及后车轴8r,传递至后轮9r。自卸车1通过后轮9r的旋转而行驶。
26.驾驶室平台5为板状的部件。驾驶室平台5在发动机3的上方处支承于车身框架2的前部。驾驶室平台5配置为比发动机3靠上方。此外,驾驶室平台5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为比前车轴8f(前轮9f)靠上方。驾驶室平台5对驾驶舱12进行支承。驾驶舱12配置于驾驶室平台5的上表面的左侧。驾驶舱12的内侧设有驾驶室。驾驶员搭乘于驾驶室中来驾驶自卸车1。
27.车斗6用于装载货物。自卸车1为后卸式。自卸车1通过将车斗6向后方转动来从车斗6卸下货物。
28.车斗6能够通过转动在装载姿态与倾卸姿态之间变换。装载姿态是指,车斗6在可动范围内下降至最接近车身框架2而在车身框架2上就位的姿态。倾卸姿态是指,车斗6在可动范围内以最远离车身框架2的方式上升的姿态。在车斗6处于装载姿态时,可向车斗6装载货物,自卸车1能够行驶。在车斗6处于倾卸姿态时,货物被从车斗6卸下。
29.车斗6具有保护板6a、前板6b、底板6c、右侧板6d以及左侧板6e。在车斗6处于装载姿态时,保护板6a配置为比驾驶舱12靠上方。前板6b与保护板6a的后端部连接。保护板6a的后端部与前板6b的上端部连接。底板6c与前板6b的下端部连接。前板6b的下端部与底板6c的前端部连接。右侧板6d分别与前板6b的右端部及底板6c的右端部连接。左侧板6e分别与前板6b的左端部及底板6c的左端部连接。保护板6a、前板6b、底板6c、右侧板6d及左侧板6e形成为一体。
30.后处理装置
31.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身框架2、发动机3及后处理装置7的左视图。图5是表
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3及后处理装置7的后视立体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驾驶室平台5与后处理装置7的关系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后处理装置7的右视图。
32.后处理装置7对从发动机3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后处理装置7用于净化废气。在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7包括:利用选择性催化剂和还原剂来还原并净化废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nox)的尿素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系统。
33.在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7包括第一后处理装置71和第二后处理装置72。如图3、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在比发动机3靠后方且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的位置,沿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并排配置。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后处理装置71配置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右方。
34.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发动机3靠上方。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于动力输出装置10及变速器11中的至少一方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发动机3靠后方。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驾驶室平台5靠后方。当车斗6处于装载姿态时,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车斗6的前板6b靠前方。
35.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为同一种尿素scr系统。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性能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性能相同。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外形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外形相同。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外形的尺寸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外形的尺寸相等。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外形在规定方向上较长。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外形在规定方向上较长。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外形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外形可以是大致圆筒状,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36.第一后处理装置71以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长度方向与自卸车1的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车身框架2。第二后处理装置72以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长度方向与自卸车1的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车身框架2。
37.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相对于车身框架2可拆装。
38.在前后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位置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位置实质上一致。在上下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位置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位置实质上一致。
39.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右端部配置为比车斗6的右端部靠左方。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左端部配置为比车斗6的左端部靠右方。即,在左右方向上,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不从车斗6向外侧突出。
40.在实施方式中,发动机3为v型12缸发动机。发动机3具有多个右侧的气缸和多个左侧的气缸。右侧的气缸与左侧的气缸在前后方向上交错配置。此外,发动机3是通常所说的纵置发动机。即,发动机3的曲轴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右侧的气缸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六个。左侧的气缸在前后方向上设有六个。发动机3中配置有未图示的排出口,该排出口用于将从右侧的气缸和左侧的气缸排出的废气排出至发动机3的外部。
41.多个右侧的气缸分别经由排出口与第一排气管13连接。多个左侧的气缸分别经由
排出口与第二排气管14连接。从右侧的气缸排出的废气经由排出口而排出至第一排气管13。从左侧的气缸排出的废气经由排出口而排出至第二排气管14。
42.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一排气管13连接。第一后处理装置71对从发动机3的第一排气管13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第二后处理装置72与第二排气管14连接。第二后处理装置72对从发动机3的第二排气管14排出的废气进行处理。
43.第一排气管13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吸气口15连接。吸气口15设置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前部的左侧。第二排气管14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吸气口16连接。吸气口16设置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前部的右侧。
44.从发动机3排出并经由第一排气管13流入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吸气口15的废气,在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中被净化后,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排出。从发动机3排出并经由第二排气管14流入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吸气口16的废气,在第二后处理装置72中被净化后,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排出。
45.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设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右侧的侧部。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设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左侧的侧部。
46.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与第三排气管19连接。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与第四排气管20连接。
47.第三排气管19具有流入口21和流出口22。流入口21设置于第三排气管19的一侧端部。流出口22设置于第三排气管19的另一侧端部。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与第三排气管19的流入口21连接。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排出的废气从第三排气管19流过后,从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流出。
48.第四排气管20具有流入口23和流出口24。流入口23设置于第四排气管20的一侧端部。流出口24设置于第四排气管20的另一侧端部。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入口23连接。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排出的废气从第四排气管20流过后,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流出。
49.在实施方式中,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以及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均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靠右侧。发动机3的废气分别从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及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被排出至自卸车1的右方。
50.在上下方向上,第四排气管2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下方。在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后处理装置71、72的中心c(c1、c2)是指,在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后处理装置71、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大致中心。在实施方式中,第四排气管20具有被配置在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后方的中间部20m。第四排气管20的中间部20m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下方。
51.如图7所示,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的位置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一致。即,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的高度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一致。在上下方向上,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及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均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上方。
52.第三排气管19的右端部(流出口22)及第四排气管20的右端部(流出口24)均配置为比车斗6的右端部靠左方。第三排气管19的左端部及第四排气管20的左端部均配置为比
车斗6的左端部靠右方。即,在左右方向上,第三排气管19及第四排气管20均不从车斗6向外侧突出。
53.效果
54.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在比发动机3靠后方且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处,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根据实施方式,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配置为比发动机3靠后方,因此不设置于发动机舱中。此外,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配置为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因此不会阻碍驾驶员的视野。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在车宽方向上并排配置,因此比发动机3靠后方且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的空间得以被有效利用。由上所述,第一后处理装置71与第二后处理装置72被配置于自卸车1的适当的位置。
55.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配置为比车斗6的前板6b靠前方。由此,比发动机3靠后方且比驾驶室平台5靠下方且比前板6b靠前方的空间得以被有效利用。此外,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被保护板6a及前板6b保护。
56.第一后处理装置71被配置为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长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第二后处理装置72被配置为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长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占用空间变大。
57.第一后处理装置71被配置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右侧。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排气口17设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右侧的侧部。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排气口18设于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左侧的侧部。与排气口17连接的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靠右侧。与排气口18连接的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靠右侧。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及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均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靠右侧,因此废气从自卸车1的右侧排出。驾驶舱12配置于驾驶室平台5的左侧,因此驾驶室与流出口22及流出口24的距离变长。由此,抑制了从流出口22及流出口24排出废气时的噪音传递至驾驶室。此外,抑制了从流出口22及流出口24排出的废气流入驾驶室。
58.在上下方向上,第四排气管20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下方。在实施方式中,第四排气管20的中间部20m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下方。由此,抑制了第四排气管20与车斗6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59.在上下方向上,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的位置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一致。流出口22与流出口24配置于相同的高度,因此抑制了第三排气管19及第四排气管20的占用空间变大。此外,根据需要,能够通过歧管来连接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与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
60.在上下方向上,第三排气管19的流出口22及第四排气管20的流出口24均配置为比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中心c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中心c2靠上方。流出口22与流出口24被配置在与第一后处理装置71的上部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的上部相同的高度上,因此抑制了第三排气管19及第四排气管20的占用空间变大。
61.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均相对于车身框架2可拆装。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分别支承于车身框架2,由此,抑制了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与车身框架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动。通过分别将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
后处理装置72从车身框架2上拆卸,提高了第一后处理装置71及第二后处理装置72各自的维修性。
62.符号说明
[0063]1…
自卸车;2

车身框架;3

发动机;4

行驶装置;5

驾驶室平台;6

车斗;6a

保护板;6b

前板;6c

底板;6d

右侧板;6e

左侧板;7

后处理装置;8f

前车轴;8r

后车轴;9f

前轮;9r

后轮;10

动力输出装置;11

变速器;12

驾驶舱;13

第一排气管;14

第二排气管;15

吸气口;16

吸气口;17

排气口;18

排气口;19

第三排气管;20

第四排气管;20m

中间部;21

流入口;22

流出口;23

流入口;24

流出口;71

第一后处理装置;72

第二后处理装置;c1

中心;c2

中心。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