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3-06-01 12:06: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2.车载充电器是应用在机动车上给手机等移动终端充电的电器产品。由于车载充电器发热会对充电造成影响,目前车载充电器一般采用散热风扇等进行散热,制造成本高,还增加了能耗和发热量。另外,机动车在移动过程中,车载充电器对移动终端充电时,移动终端和车载充电器之间易出现相互脱离的现象,会中断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车载充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载充电器制造成本高、能耗高、充电过程中不能固定移动终端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依次贴设的隔热套、充电线圈、第一散热片、主板和第二散热片;
5.所述隔热套上设有第一容纳槽腔,所述第一容纳槽腔用于盛放移动终端,所述充电线圈和所述主板电性相连。
6.可选地,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壳体和导热介质,所述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导热介质填充在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
7.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面壳和底壳,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可拆卸相连,所述面壳和所述底壳之间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充电线圈、所述第一散热片、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8.所述主板包括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位于所述主板靠近所述第二散热片的一面,所述第二散热片包括凸包,所述凸包罩设在所述电子元件上,所述第二散热片安装在所述底壳上。
9.可选地,所述车载充电器还包括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分布在所述第一散热片的端部,所述散热鳍片穿过所述壳体延伸至外界。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容纳槽腔的侧壁设有膨胀口,所述膨胀口靠近所述第一容纳槽腔的底部设置。
11.可选地,所述隔热套包括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腔的内壁上。
12.可选地,所述隔热套还包括凸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腔远离所述充电线圈的侧壁上。
13.可选地,所述隔热套还包括背板、第一兜袋和第二兜袋,所述第一兜袋和所述第二兜袋分别位于所述背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兜袋的开口和所述第二兜袋的开口朝相对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兜袋和所述背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纳槽腔,所述第二兜袋和所述背板之间形成第二容纳槽腔,所述壳体位于第二容纳槽腔内。
14.可选地,所述隔热套还包括卡勾,所述卡勾位于所述第二兜袋远离所述背板一端的端部;
15.所述壳体上设有卡孔,所述卡勾卡设在所述卡孔内。
16.可选地,所述隔热套还包括挡部、限位部和连接部,所述挡部、两所述连接部、两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兜袋连接在所述背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兜袋和所述挡部分别位于所述背板的两端,两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在所述背板的两侧,两所述限位部分别连接在一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背板的一端,两所述限位部和所述背板之间分别形成限位槽;
17.所述壳体还包括限位块,两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侧,两所述限位块分别卡设在所述限位槽中。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车载充电器包括依次贴设的隔热套、充电线圈、第一散热片、主板和第二散热片,第一散热片用于将充电线圈产生的热传递至主板,第二散热片用于将主板产生的热传递至外界。充电过程中,由于充电线圈、第一散热片、主板和第二散热片依次按照顺序设置,散热也是沿充电线圈、第一散热片、主板和第二散热片的方向进行的,不需要散热风扇等驱动元件,就可以实现定向散热,避免主板和充电线圈产生的热对移动终端造成影响,能够节省制造成本,减少能耗,减少发热量。此外,移动终端放置在第一容纳槽腔中,隔热套也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避免主板和充电线圈对移动终端造成影响。同时,第一容纳槽腔能够将移动终端固定住,避免移动终端从第一容纳槽腔脱落,可以防止机动车移动时,充电中断。
附图说明
19.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0.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对移动终端充电的应用场景图;
21.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隔热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剖面图;
23.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壳体、充电线圈、第一散热片、主板和第二散热片的爆炸图;
24.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主板和第二散热片的爆炸图;
25.图6为图4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隔热套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隔热套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便于理解本公开,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9.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公开。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此外,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相同技术特征的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也不一定描述次序或时间顺序。在合适的情况下术语是可以互换的。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31.类似地,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同样使用术语“固定”、“连接”,不应理解为限于直接的连接。因此,表达“装置a与装置b连接”不应该限于装置或系统中装置a直接连接到装置b,其意思是装置a与装置b之间具有路径,这可以是包括其他装置或工具的路径。
32.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公开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3.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车载充电器100,包括依次贴设的隔热套10、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隔热套10上设有第一容纳槽腔11,第一容纳槽腔11用于盛放移动终端101,充电线圈20和主板40电性相连。
34.本实施例的车载充电器100中,主板40主要由主控芯片、驱动芯片、功率器件(mos)、电阻电容及pcb板等构成。充电线圈20用于产生磁场,对移动终端101进行无线充电,其中,移动终端101为手机等,隔热套10可以采用硅胶等材质制成。第一散热片30用于将充电线圈20产生的热传递至主板40,第二散热片50用于将主板40产生的热传递至外界。充电过程中,由于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依次按照顺序设置,散热也是沿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的方向进行的,不需要散热风扇等驱动元件,就可以实现定向散热,避免主板40和充电线圈20产生的热对移动终端101造成影响,能够节省制造成本,减少能耗,减少发热量。此外,移动终端101放置在第一容纳槽腔11中,隔热套10也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避免主板40和充电线圈20对移动终端101造成影响。同时,第一容纳槽腔11能够将移动终端101固定住,避免移动终端101从第一容纳槽腔11脱落,可以防止机动车移动时,充电中断。
35.请一并参照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隔热套10包括凸起12,凸起12位于第一容纳槽腔11的内壁上。凸起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起12位于第一容纳槽腔11的内壁上,能够将移动终端101垫起,使移动终端101和隔热套10的内壁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该间隙有利于空气对流,提高移动终端101和外界的热传递效率,从而可以避免移动终端101发热。其中,凸起12可以为球头形,凸起12还可以是方形等结构,在此不再穷举。
36.在一实施例中,隔热套10还包括凸部13,凸部13位于第一容纳槽腔11远离充电线圈20的侧壁上。凸部13能够压紧移动终端101,对移动终端101具有固定作用,同时,凸部13由弹性材料制得,凸部13可以随着第一容纳槽腔11的侧壁浮动,因此,可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101。
37.在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100还包括壳体60和导热介质(图中未显示),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位于壳体60内,导热介质填充在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之间。壳体60用于盛放和容纳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等
结构,对于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等具有保护的作用,导热介质能够提高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之间热传递效率,从而提高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其中,导热介质可以为导热膏、导热树脂、导热硅胶、导热泡棉等。
38.请参照图4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100还包括散热鳍片70,散热鳍片70分布在第一散热片30的端部,散热鳍片70穿过壳体60延伸至外界。散热鳍片70能够增加散热面积,提高第一散热片30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第一散热片30还能够通过散热鳍片70沿周向散热,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同时,不会对移动终端101造成影响。
39.为了提高导热效率,第一散热片30、第二散热片50和散热鳍片70均可以采用热导率较高的材质制成,如第一散热片30、第二散热片50和散热鳍片70均可以采用铜、铝等金属制成。综合考虑成本因素,第一散热片30、第二散热片50和散热鳍片70均可以采用铝制成,第一散热片30、第二散热片50和散热鳍片70的制造成本更低。
40.在一实施例中,壳体60包括面壳62和底壳64,面壳62和底壳64可拆卸相连,面壳62和底壳64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图中未显示),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位于容纳空间内;主板40包括电子元件42,电子元件42位于主板40靠近第二散热片50的一面,第二散热片50包括凸包52,凸包52罩设在电子元件42上,第二散热片50安装在底壳64上。电子元件42为电阻、电容等。凸包52可以用于容纳电子元件42,凸包52能够对电子元件42进行散热,底壳64用于安装第二散热片50,面壳62可以采用硅胶等材质制成,具有隔热的作用,底壳64可以采用铝等材质制成,具有散热的作用,能够提高第二散热片50的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
41.请参照图6至图8,为了适应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10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腔11的侧壁设有膨胀口112,膨胀口112靠近第一容纳槽腔11的底部设置。膨胀口112使第一容纳槽腔11具有一定的膨胀空间,能够适应不同厚度的移动终端101。由于第一容纳槽腔11为类似口袋的结构,第一容纳槽腔11的底部是膨胀空间较小的部位,因此,当膨胀口112靠近第一容纳槽腔11的底部设置时,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容纳槽腔11的膨胀空间。此外,膨胀口112还具有对移动终端101散热的作用。通过膨胀口112能够提高第一容纳槽腔11内部和外界的空气对流,提高移动终端101和外界的热传递效率。移动终端101充电时,能够对移动终端101散热。
42.在一实施例中,隔热套10还包括背板14、第一兜袋15和第二兜袋16,第一兜袋15和第二兜袋16分别位于背板14的两侧,第一兜袋15的开口和第二兜袋16的开口朝相对的方向设置,第一兜袋15和背板14之间形成第一容纳槽腔11,第二兜袋16和背板14之间形成第二容纳槽腔17,壳体60位于第二容纳槽腔17内。
43.凸起12可以设置在背板14、第一兜袋15、第二兜袋16的内壁上,背板14、第一兜袋15、第二兜袋16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背板14、第一兜袋15、第二兜袋16均可以采用硅胶材质制成。第一兜袋15和背板14形成的第一容纳槽腔11用于固定移动终端101,第二兜袋16和背板14形成的第二容纳槽腔17用于固定壳体60,壳体60可以安装充电线圈20、第一散热片30、主板40和第二散热片50等。通过第一容纳槽腔11和第二容纳槽腔17能够对移动终端101和壳体60进行固定,避免充电意外中断。
44.在一实施例中,隔热套10还包括卡勾18,卡勾18位于第二兜袋16远离背板14一端的端部;壳体60上设有卡孔(图中未显示),卡勾18卡设在卡孔内。壳体60和第二兜袋16通过
卡勾18和卡孔可拆卸相连,壳体60和第二兜袋16拆装方便。
45.在一实施例中,背板14还包括挡部142、限位部144和连接部146,挡部142、两连接部146、两限位部144和第二兜袋16连接在背板14的同一侧,第二兜袋16和挡部142分别位于背板14的两端,两连接部146分别连接在背板14的两侧,一限位部144连接在一对应的连接部146远离背板14的一端,两限位部144和背板14之间分别形成限位槽148;壳体60还包括限位块66,两限位块66位于壳体60的两侧,两限位块66分别卡设在限位槽148中。
46.第二兜袋16位于背板14的顶部,第一兜袋15和挡部142位于背板14的底部,第一兜袋15和挡部142位于背板14相对的两面,挡部142能够将壳体60挡在第二兜袋16内,对壳体60产生固定的作用。背板14两侧分别设有一连接部146和一限位部144,位于背板14同一侧的连接部146和限位部144和背板14之间形成了限位槽148,壳体60的两侧设有限位块66,限位块66卡在限位槽148中。通过限位块66和限位槽148的配合,对壳体60和第二容纳槽腔17的安装具有导向的作用,使壳体60能够顺利装入第二容纳槽腔17内。另外,限位块66和限位槽148的相互配合,对壳体60具有固定的作用,能够进一步防止壳体60从第二容纳槽腔17脱落。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每个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每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