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4-07 05: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申请号为cn202110329091.3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墙体对拉螺杆孔封堵方法,其中预埋管沿墙体厚度方向贯穿模板设置,预埋管中插入对拉螺栓,并且在对拉螺栓的两端设置紧固件与模板抵接,该专利中仅通过紧固件挡住模板上的螺栓孔,封堵效果有限,存在混凝土从螺栓孔的位置失水跑浆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以解决现有利用紧固件封堵螺栓孔,存在混凝土从螺栓孔的位置失水跑浆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穿设于一对模板的螺栓孔处,以拉结固定一对所述模板,所述对拉螺栓包括:
5.呈横向设置且位于一对所述模板之间的中间段;
6.螺纹连接于所述中间段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部分自所述模板的螺栓孔伸出所述模板外以形成对接部;
7.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对接部上且位于所述模板外侧的外杆段;以及
8.套设固定于所述外杆段靠近所述模板一端且呈竖向设置的止浆板,所述止浆板的端面与所述外杆段的端面相平齐,所述止浆板抵靠于所述模板上且封堵所述模板的螺栓孔。
9.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杆段靠近所述模板的一端设置止浆板,通过向靠近所述模板的方向旋拧所述外杆段,使得止浆板抵靠于所述模板上且封堵所述模板的螺栓孔,起到对所述模板的螺栓孔地有效封堵,避免混凝土从述模板的螺栓孔的位置处失水跑浆。
10.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段包括位于所述模板内侧的抵靠件;
11.所述对接部横向地固设于所述抵靠件上;
12.通过向靠近所述模板的方向旋拧所述外杆段以使所述模板夹紧固定于所述抵靠件和所述止浆板之间。
13.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抵靠件呈圆台状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14.所述第一端部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端部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端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模板的螺栓孔的尺寸,所述第二端部抵靠于所述模板上且封堵所述模板的螺栓孔。
15.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端部
形成有连接孔;
16.所述中间段的两端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孔内。
17.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接部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
18.所述外杆段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对接部穿入且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孔内。
19.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杆段包括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对接部的套筒部;
20.所述止浆板套设固定于所述套筒部靠近所述模板的一端。
21.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杆段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部远离所述模板一端的螺杆部。
22.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止浆板呈环状。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中连接段、外杆段拆卸后的状态图。
25.符号说明:模板10,中间段20,连接段30,对接部31,抵靠件32,外杆段40,套筒部41,螺杆部42,止浆板5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用于拉结固定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模板10,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杆段40靠近所述模板10的一端设置止浆板50,通过向靠近所述模板10的方向旋拧所述外杆段40,使得止浆板50抵靠于所述模板10上且封堵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起到对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地有效封堵,避免混凝土从述模板10的螺栓孔的位置处失水跑浆。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进行说明。
29.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一种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穿设于一对模板10的螺栓孔处,以拉结固定一对所述模板10,所述对拉螺栓包括:呈横向设置且位于一对所述模板10之间的中间段20;螺纹连接于所述中间段20两端的连接段30,所述连接段30部分自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伸出所述模板10外以形成对接部31;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对接部31上且位于所述模板10外侧的外杆段40;套设固定于所述外杆段40靠近所述模板10一端且呈竖向设置的止浆板50,所述止浆板50的端面与所述外杆段40的端面相平齐,所述止浆板50抵靠于所述模板10上且封堵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
30.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当外杆段40拧紧的时候,止浆
板50能封挡住模板10的螺栓孔,进而阻挡混凝土从模板10的螺栓孔处失水跑浆而影响混凝土的成型质量。通过止浆板50也能够方便地控制外杆段40的拧紧程度,当外杆段40拧紧的时候,外杆段40上的止浆板50会抵到模板10上,当进一步拧紧的时候,止浆板50会陷进去模板10,可以从外侧观察模板10表面变形程度,以确定对拉螺栓结构的拧紧程度。
31.参见图1,在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段30包括位于所述模板10内侧的抵靠件32;所述对接部31横向地固设于所述抵靠件32上;通过向靠近所述模板10的方向旋拧所述外杆段40以使所述模板10夹紧固定于所述抵靠件32和所述止浆板50之间。
32.通过所述止浆板50增大了所述外杆段40端面与所述模板10间的接触面积,可使得所述模板10更牢固地夹紧固定于所述抵靠件32与所述外杆段40之间,由于所述止浆板50与所述模板10存在接触面,可以方便判断所述对拉螺栓结构是否与所述模板10垂直。如果所述止浆板50与所述模板10不贴合,或一侧接触,说明对所述拉螺栓结构为斜拉状态,对受力不利,从而方便检查所述对拉螺栓结构是否垂直受力,以便于及时的调整和纠正。
33.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抵靠件32呈圆台状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端部的截面尺寸,所述第二端部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的尺寸,所述第二端部抵靠于所述模板10上且封堵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
34.通过呈圆台状的所述抵靠件32以增强对所述模板10的抵紧效果,同时利用较大的一端有效地封堵所述模板10上的螺栓孔,避免发生混凝土漏浆的问题。
35.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端部形成有连接孔;所述中间段20的两端形成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螺纹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孔内。
36.所述抵靠件32和所述中间段20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对接连接,一方面方便所述抵靠件32和所述中间段20的拆卸和安装,另一方面通过旋拧所述抵靠件32,可调节所述中间段20伸入所述抵靠件32的连接孔内部分的长度,从而调节两个所述抵靠件32之间的间距以适配两个所述模板10的设置间距,更加灵活和方便。
37.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对接部3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外杆段40上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对接部31穿入且螺纹连接所述内螺纹孔内。
38.参见图2,在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外杆段40包括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对接部31的套筒部41;所述止浆板50套设固定于所述套筒部41靠近所述模板10的一端。
39.所述套筒部41和所述对接部31套接式螺纹连接,一方面方便所述套筒部41和所述对接部31套的拆卸和安装,另一方面通过旋拧所述套筒部41,可调节所述对接部31伸入所述套筒部41内部分的长度,以适配所述模板10的厚度,确保模板10夹紧固定于所述套筒部41上的止浆板50和所述抵紧件之间。
40.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外杆段40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部41远离所述模板10一端的螺杆部42。
41.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
在于,所述止浆板50呈环状。
42.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清水混凝土用分段式对拉螺栓结构的工作流程进行说明。
43.参见图1和图2,将两个所述连接段30的抵靠件32分别螺纹连接于所述中间段20两端的螺纹部上,并使所述连接段30的对接部31自所述模板10的螺栓孔伸出所述模板10外,通过旋拧所述抵靠件32,调节所述中间段20伸入所述抵靠件32的连接孔内部分的长度,从而调节两个所述抵靠件32之间的间距以使所述抵靠件32抵靠于对应的所述模板10的内侧,将所述外杆段40的套筒部41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所述对接部31上,通过向靠近所述模板10的方向旋拧所述套筒部41,可调节所述对接部31伸入所述套筒部41内部分的长度,以使所述模板10夹紧固定于所述抵靠件32和所述止浆板50之间。
44.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