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振沥青路面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3-03-29 04:35: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沥青路面,具体涉及一种隔振沥青路面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沥青路面施工完后容易被长期施工振动荷载破坏,特别是其路基部分,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路基的沉降,特别是一般路基底部为粘土层或饱和砂土层,在强大的振动施工下,容易发生砂土液化,导致路基不规则沉降。现有技术中通过隔振沟的设置保证其路面与振源隔开,使得其路基和路面层减少振动影响。但是仍旧无法从振动源头上减少振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振沥青路面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4.一种隔振沥青路面,包括设置沥青路面结构、隔振沟和吸振层,相对位置为沿着振源方向设置吸振层、隔振沟和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路面结构包括路基、底部混凝土层和上部沥青面层,在所述沥青路面结构的一侧设置隔振沟;
5.所述隔振沟为中空沟槽,中空沟槽的深度为沥青路面结构的路基埋深的两倍,其中中空沟槽内设置隔撑板,所述中空沟槽底部为吸音腔,其上设置振动检测仪,所述震动检测仪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电子移动端,可以动态检测振动参数;所述隔振沟内部填充泡沫材料;
6.所述隔振沟一侧为吸振层,所述吸振层通过中间倾斜设置的隔音毛毡划分为上隔层和下隔层,所述上隔层为橡胶颗粒、细砂和普通水泥混合浇筑,所述下隔层为内设空腔的高强混凝土浇筑,且下隔层的内壁设置吸音孔;下隔层的底部设置的吸音孔与中空沟槽底部的吸音腔连通。
7.所述隔撑板设置有两根,所述隔振沟的上部采用金属盖板。
8.所述吸音腔为矩形结构,其侧面均为混凝土结构,底面为混凝土基座,上部设置为金属板,其中所述的振动检测仪设置在金属板上,用于检测振动。
9.所述的吸振层的隔音毛毡倾斜设置的角度为30
°
—45
°
,且隔音毛毡用于将上隔层和下隔层的声波进行阻隔。
10.所述的下隔层的左右侧壁不设置吸音孔,在所述的前后侧壁设置均布的吸音孔;所述下隔层的空腔设置为间隔设置,且在空腔内设置有横担支撑。
11.所述下隔层前后侧壁上的吸音孔孔径大小分布不同,其中下隔层的前侧壁的孔径比下隔层的后侧壁的孔径大,且吸音孔为贯穿侧壁,且下隔层的前侧壁的吸音孔的孔洞布局为朝向振源一侧大,背向振源一侧小,下隔层的后侧壁的吸音孔的孔洞布局为朝向振源一侧小,背向振源一侧大。
12.另外,隔振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法,步骤为:
13.步骤1)根据隔振沥青路面距离振源的距离,进行设置隔振沟和吸振层的宽度,隔
振沟的深度设置为隔振沥青路面路基深度的两倍;
14.步骤2)先在隔振沥青路面朝向振源一侧开挖基坑,用于设置隔振沟以及吸振层;开挖隔振沟时,遵循基坑开挖次序,进行分块、分层、对称开挖的原则,一边开挖一边支护临时支撑,所空沟槽底部安装吸音腔,其上设置振动检测仪,所述震动检测仪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电子移动端,可以动态检测振动参数;待隔振沟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拆除临时支撑,利用隔振沟的混凝土浇筑层作为支撑,再进行吸振层施工;
15.步骤3)吸振层施工次序为先施工下隔层,后施工隔音毛毡,最后施工上隔层;下隔层的施工方式为间隔施工混凝土空腔,施工混凝土空腔方式为先施工左右两侧的混凝土侧壁,再施工前后侧壁的混凝土,且在前后侧壁的混凝土内预埋吸音孔的管件;
16.步骤4)下隔层的混凝土空腔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填筑混凝土空腔旁边的隔层,混凝土空腔旁边的隔层为砾石,后再倾斜的面上铺设隔音毛毡;
17.步骤5)施工上隔层,先将橡胶颗粒和细砂进行搅拌,将物料填埋至隔振沟和下隔层之间的空间中,再将混凝土注入混合料中形成稳固结构,注浆时可将注浆管插入底部,混凝土从底部往上渗透,逐步沿着沥青路面长度方向施工完毕隔振沟和吸振层。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9.(1)通过设置隔振沟,实现减震,设置振动检测仪,可以获知振动的大小,然后通过主动控制振源;在所述沥青路面结构的一侧设置隔振沟,沥青路面的破坏形式是由下部地基振动导致其路面表面开裂,通过设置隔振沟实现隔振效果,且满足通行要求,在震源消除后可回填隔振沟,达到永久和临时使用的双重效果。
20.(2)设置吸振层的分离设置,包括倾斜设置的上隔层和下隔层,上隔层具备隔振效果,而下隔层具备吸音效果。
21.(3)下隔层的吸音孔与吸音腔连通,可以便于振动的检测,其中通过孔径的一端大另一端小,保证了吸音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隔振沥青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隔振沥青路面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上隔层和下隔层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隔振沥青路面的正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沥青路面结构,2-隔振沟,3-吸振层,11-路基,12-底部混凝土层,13-上部沥青面层,21-中空沟槽,22-隔撑板,23-吸音腔,24-振动检测仪,25-泡沫材料,26-金属盖板,31-振源,32-上隔层,33-下隔层,34-吸音孔,35-横担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29.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发明,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或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也可以是仅为表面接触,或者通过中间媒介的表面接触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32.一种隔振沥青路面,包括设置沥青路面结构1、隔振沟2和吸振层3,相对位置为沿着振源31方向设置吸振层、隔振沟和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路面结构包括路基11、底部混凝土层12和上部沥青面层13,在所述沥青路面结构的一侧设置隔振沟;
33.所述隔振沟为中空沟槽21,中空沟槽的深度为沥青路面结构的路基埋深的两倍,其中中空沟槽内设置隔撑板22,所述中空沟槽底部为吸音腔23,其上设置振动检测仪24,所述震动检测仪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电子移动端,可以动态检测振动参数;所述隔振沟内部填充泡沫材料25;
34.所述隔振沟一侧为吸振层,所述吸振层通过中间倾斜设置的隔音毛毡4划分为上隔层32和下隔层33,所述上隔层为橡胶颗粒、细砂和普通水泥混合浇筑,所述下隔层为内设空腔的高强混凝土浇筑,且下隔层的内壁设置吸音孔34;下隔层的底部设置的吸音孔34与中空沟槽底部的吸音腔23连通。
35.所述隔撑板22设置有两根,所述隔振沟的上部采用金属盖板26盖住沟口。
36.所述吸音腔23为矩形结构,其侧面均为混凝土结构,底面为混凝土基座,上部设置为金属板,其中所述的振动检测仪设置在金属板上,用于检测振动。
37.所述的吸振层的隔音毛毡4倾斜设置的角度为30
°
—45
°
,且隔音毛毡用于将上隔层和下隔层的声波进行阻隔。
38.所述的下隔层的左右侧壁不设置吸音孔34,在所述的前后侧壁设置均布的吸音孔;所述下隔层的空腔设置为间隔设置,且在空腔内设置有横担支撑35。
39.所述下隔层前后侧壁上的吸音孔孔径大小分布不同,其中下隔层的前侧壁的孔径比下隔层的后侧壁的孔径大,且吸音孔为贯穿侧壁,且下隔层的前侧壁的吸音孔的孔洞布局为朝向振源一侧大,背向振源一侧小,下隔层的后侧壁的吸音孔的孔洞布局为朝向振源一侧小,背向振源一侧大。
40.另外,隔振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法,步骤为:
41.步骤1)根据隔振沥青路面距离振源的距离,进行设置隔振沟和吸振层的宽度,隔振沟的深度设置为隔振沥青路面路基深度的两倍;
42.步骤2)先在隔振沥青路面朝向振源一侧开挖基坑,用于设置隔振沟以及吸振层;开挖隔振沟时,遵循基坑开挖次序,进行分块、分层、对称开挖的原则,一边开挖一边支护临时支撑,所空沟槽底部安装吸音腔,其上设置振动检测仪,所述震动检测仪通过无线网络连
接至电子移动端,可以动态检测振动参数;待隔振沟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拆除临时支撑,利用隔振沟的混凝土浇筑层作为支撑,再进行吸振层施工;
43.步骤3)吸振层施工次序为先施工下隔层,后施工隔音毛毡,最后施工上隔层;下隔层的施工方式为间隔施工混凝土空腔,施工混凝土空腔方式为先施工左右两侧的混凝土侧壁,再施工前后侧壁的混凝土,且在前后侧壁的混凝土内预埋吸音孔的管件;
44.步骤4)下隔层的混凝土空腔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填筑混凝土空腔旁边的隔层,混凝土空腔旁边的隔层为砾石,后再倾斜的面上铺设隔音毛毡;
45.步骤5)施工上隔层,先将橡胶颗粒和细砂进行搅拌,将物料填埋至隔振沟和下隔层之间的空间中,再将混凝土注入混合料中形成稳固结构,注浆时可将注浆管插入底部,混凝土从底部往上渗透,逐步沿着沥青路面长度方向施工完毕隔振沟和吸振层。
4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以及上述实施例可以实现变化例,在此不做赘述。这样的变化例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此不予赘述。
47.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