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的制作方法

2023-03-28 15:06: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


背景技术:

2.为了满足用户对屋门的通风需求,目前屋门上都设置了通风结构。如图1所示,现有的屋门包括主门体1和副门体2,主门体1上设有通风区11,通风区11上设有通风孔111,通风孔111允许气流穿过,主门体1上还通过合页铰接有副门体2,副门体2用于遮挡通风区11。
3.由于副门体2是通过合页与主门体1铰接的,所以在副门体2打开时,副门体2是非常突出于主门体1的,参见图1,使得用户非常容易磕碰到副门体2的边沿而受伤,降低了用户的体验感。
4.故而,如何能够降低用户磕碰到副门体的几率,以便提高用户的体验感,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本实用新型能够降低用户磕碰到副门体的几率,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包括主门体和副门体,主门体上设有通风区和用于遮挡通风区的副门体,通风区上设有通风孔,副门体包括门框、栅板、转轴、驱动机构,门框与主门体连接,门框内设有驱动腔,通风区设于门框的内圈中,门框的内圈中设有多个并排设置的栅板,栅板的端部设有转轴,转轴伸入到驱动腔内,驱动腔内设有用于驱动所有转轴转动的驱动机构。
8.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腔的腔壁上设有敞口和用于遮挡敞口的盖板,盖板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门框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主齿轮、副齿轮、驱动轴、固定结构、主锥齿轮、副锥齿轮,所述转轴上设有主齿轮,相邻两个转轴上的主齿轮之间设有副齿轮,副齿轮与所述驱动腔的腔壁转动连接,副齿轮与主齿轮啮合,所述盖板上设有驱动孔,驱动轴从驱动孔伸出驱动腔,驱动轴通过固定结构与盖板连接,驱动轴在驱动腔内的部分设有主锥齿轮,一个转轴上设有副锥齿轮,副锥齿轮与主锥齿轮啮合。
1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驱动轴上的固定凸部和设于所述驱动孔的孔壁上的多个固定凹部,固定凸部与固定凹部配合。
11.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轴在伸出所述驱动腔的一端设有手柄。
12.进一步的,所述栅板的表面设有缓冲垫。
13.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
14.1、在本实用新型的屋门中,只需用户用力转动驱动轴,能够让所有位于门框内圈的栅板一起转动,以便让所有栅板从遮挡通风区的状态转至露出通风区的状态,使得屋门
能够通风,此时,栅板还是位于门框的内圈中的,与背景技术相比,大大缩小了突出于主门体的厚度,从而降低了用户磕碰到副门体的风险,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15.2、在本实用新型的屋门中,因为驱动轴位于盖板上,盖板位于门框21远离主门体的一侧,所以能够增大用户的操作空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16.3、在本实用新型的屋门中,只需用力转动驱动轴,就能让栅板转动露出通风区,用力反向转动驱动轴,就能关闭通风区,使得通风转换的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
17.4当位于驱动腔内的驱动机构损坏时,可将用于固定盖板和门框的紧固件旋拧下来,将盖板打开,就能从敞口出看到驱动腔内,从而允许用户从敞口处维修位于驱动腔内的驱动机构,方便检修维护。
附图说明
18.图1是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4是剖去部分盖板的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6是剖去部分盖板的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主门体,11-通风区,111-通风孔,
27.2-副门体,
28.21-门框,211-驱动腔,2111-敞口,212-盖板,2121-驱动孔,213-紧固件,
29.22-栅板,
30.23-转轴,
31.241-主齿轮,242-副齿轮,2421-轮轴,243-驱动轴,2431-手柄,244-固定结构,2441-固定凸部,2442-固定凹部,245-主锥齿轮,246-副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实施例:
34.如图2-7所示,一种便于通风的屋门,包括主门体1和副门体2。
35.主门体1上设有通风区11,通风区11上设有通风孔111。
36.副门体2用于遮挡通风区11的通风孔111。副门体2包括门框21、栅板22、转轴23、驱动机构。
37.门框21安装在主门体1在室内的一侧,且通风区11位于门框21的内圈中。门框21内
设有驱动腔211,驱动腔211的腔壁上设有敞口2111、通孔(图中未示出),通孔通向门框21的内圈,敞口2111位于门框21远离主门体1的一侧。门框21上设有用于遮盖敞口2111的盖板212,盖板212可通过螺钉或螺栓等紧固件213安装在门框21上,紧固件213的使用,方便盖板212与门框21的拆装。盖板212上设有驱动孔2121,驱动孔2121与驱动腔211连通。
38.栅板22在门框21的内圈中并排设有多个,栅板22的端部安装有转轴23,转轴23穿过通孔伸入到驱动腔211内,转轴23能够在通孔和驱动腔211内转动。
39.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有栅板22上的转轴23转动,驱动机构设于驱动腔211内,驱动机构包括主齿轮241、副齿轮242、驱动轴243、固定结构244、主锥齿轮245、副锥齿轮246。
40.主齿轮241安装在转轴23上。
41.相邻两个转轴23上的主齿轮241之间设有副齿轮242,副齿轮242与主齿轮241啮合,副齿轮242上安装有轮轴2421,轮轴2421通过轴承与驱动腔211的腔壁转动连接,通过副齿轮242的转向,相邻两个主齿轮241有相同的转动方向。
42.驱动轴243的一端从驱动孔2121伸出,驱动轴243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驱动腔211的腔壁转动连接,驱动轴243能够在驱动孔2121内转动。
43.固定结构244用于停止驱动轴243的转动。固定结构244包括安装在驱动轴243上的固定凸部2441和设于驱动孔2121孔壁上的多个固定凹部2442,固定凸部2441与固定凹部2442配合。当用力转动驱动轴243时,驱动轴243才能在驱动孔2121内转动,驱动轴243上的固定凸部2441不断从旧的固定凹部2442挤出,并不断挤入新的固定凹部2442中。一旦停止用力转动驱动轴243,由于固定凸部2441挤入固定凹部2442,固定凹部2442和固定凸部2441的卡合状态能够稳定驱动轴243不动。
44.为了方便转动驱动轴243,驱动轴243在伸出驱动腔211的一端安装有手柄2431。
45.驱动轴243上安装有主锥齿轮245,一个转轴23上安装有副锥齿轮246,主锥齿轮245和副锥齿轮246啮合。
46.当用户想让屋门能够通风时,需要进行如下操作:用户抓住手柄2431,用力转动驱动轴243,此驱动轴243上的主锥齿轮245转动,与主锥齿轮245啮合的副锥齿轮246转动,与副锥齿轮246安装在一起的转轴23转动,安装了副锥齿轮246的转轴23带动此转轴23上的主齿轮241转动,经过两个主齿轮241之间的副齿轮242的转动方向的转换,使得所有转轴23上的主齿轮241能够有相同的转动方向,使得所有转轴23能够同方向转动,与转轴23安装在一起的栅板22能够有相同的转动方向,随着用户对驱动轴243的转动,所有栅板22能够从遮挡通风区11的状态,转至露出通风区11的状态,此时可让屋门通风。
47.通过上述过程可知,在本实施例的屋门中,只需用户用力转动驱动轴243,能够让所有位于门框21内圈的栅板22一起转动,以便让所有栅板22从遮挡通风区11的状态转至露出通风区11的状态,使得屋门能够通风,此时,栅板22还是位于门框21的内圈中的,与背景技术相比,大大缩小了突出于主门体1的厚度,从而降低了用户磕碰到副门体2的风险,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48.为了进一步降低用户磕碰到副门体2而受伤的风险,在副门体2中的栅板22的表面包覆有缓冲垫,缓冲垫可采用橡胶垫。
49.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屋门中,因为驱动轴243位于盖板212上,盖板212位于门框21远离主门体1的一侧,所以能够增大用户的操作空间,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50.再者,在本实施例的屋门中,只需用力转动驱动轴243,就能让栅板22转动露出通风区11,用力反向转动驱动轴243,就能关闭通风区11,使得通风转换的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操作效率。
51.另外,当位于驱动腔211内的驱动机构损坏时,可将用于固定盖板212和门框21的紧固件213旋拧下来,将盖板212打开,就能从敞口2111出看到驱动腔211内,从而允许用户从敞口2111处维修位于驱动腔211内的驱动机构,方便检修维护。
52.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