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龙头的制作方法

2023-03-27 02:4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龙头。


背景技术:

2.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龙头通常包括第一进水口10、第二进水口20、分水器、第一出水口30及第二出水口40,第一进水口10及第二进水口20进水至阀芯内,然后通过把手控制出水后,龙头上设置分水器安装口50,以通过分水器进行切换出水,以使水从第一出水口30或者第二出水口40中其中一出水口流出。其中,分水器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921497221.9公开的一种三联水龙头公开的分水器结构。
3.现有技术中的龙头在把手控制出水后,还需要按压分水器进行切换出水,使用较为不便,且分水器长时间多次按压后难免会存在分水器内的密封圈磨损的问题,从而导致水同时从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出水口出水。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龙头,其通过旋转把手即可以实现切换出水,从而不需要使用分水器,使用方便。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龙头,包括本体,本体包括第一进水口及第二进水口;
6.本体内形成用于安装阀芯的阀芯座,阀芯座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连通的第一入口,阀芯座上设置与第二进水口连通的第二入口,阀芯座上设置出口,阀芯座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阀芯的容纳腔;本体上形成与容纳腔连通的侧出水口,本体上形成与出口连通的底出水口。
7.进一步,本体一侧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第一连接部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本体另一侧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第二连接部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
8.进一步,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入口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容纳腔与侧出水口之间形成第二流水通道,第二流水通道与第一流水通道通过第一隔板隔开。
9.进一步,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入口之间形成第三流水通道;出口与底出水口之间形成第四流水通道,第四流水通道与第三流水通道通过第二隔板隔开。
10.进一步,本体一侧形成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本体另一侧形成第四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第四连接部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本体端部形成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
11.进一步,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入口之间形成第五流水通道;出口与底出水口之间形成第六流水通道,第六流水通道与第五流水通道通过第三隔板隔开。
12.进一步,本体一侧形成第五连接部,第五连接部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本体另一侧形成第六连接部,第六连接部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本体端部形成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第二延伸部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
13.进一步,容纳腔与侧出水口之间形成第七流水通道,出口与底出水口之间形成第八流水通道,第八流水通道与第七流水通道通过第四隔板隔开。
14.进一步,阀芯座上设置用于定位阀芯的定位槽。
15.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龙头,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一,在使用时,将阀芯安装在容纳腔内,以使阀芯底部抵靠在阀芯座上,安装完成后,第一进水口进入的水从第一入口进入阀芯,第二进水口进入的水从第二入口进入阀芯,阀芯与把手连接。出水时,通过正方向旋转把手,以使阀芯内的水经过出口,最后从底出水口流出;切换出水时,通过反方向旋转把手,以使阀芯内的水从阀芯侧部流出,最后从侧出水口流出,从而实现通过旋转把手即可以实现切换出水,使用方便,不需要按压分水器。其中,阀芯能够侧出水或者底出水为现有技术。
17.二,由于不需要使用分水器,减少分水器部件,降低成本。同时不存在分水器使用久后密封圈破损的问题。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座上设置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及出口,阀芯座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阀芯的容纳腔,本体上形成与容纳腔连通的侧出水口,本体上形成与出口连通的底出水口,在阀芯安装后,通过控制把手即可以实现水从侧出水口或者底出水口流出,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19.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龙头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龙头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龙头的剖面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龙头的剖面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龙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龙头的剖面图。
28.标号说明
29.本体1、第一进水口11、第二进水口12、阀芯座13、第一入口131、第二入口132、出口133、定位槽134、容纳腔14、侧出水口15、底出水口16、第一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21、第一流水通道22、第二流水通道23、第一隔板24、第三流水通道25、第四流水通道26、第二隔板27、第三连接部3、第四连接部31、第一延伸部32、第五流水通道33、第六流水通道34、第三隔板35、第五连接部4、第六连接部41、第二延伸部42、第七流水通道43、第八流水通道44、第四隔板45。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如图3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龙头,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第一进水口11及第二进水口12;本体1内形成用于安装阀芯的阀芯座13,阀芯座13上设置与第一进水口11连通的第一入口131,阀芯座13上设置与第二进水口12连通的第二入口132,阀芯座13上设置出口133,阀芯座13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阀芯的容纳腔14;本体1上形成与容纳腔14连通的侧出水口15,本体1上形成与出口133连通的底出水口16。其中,阀芯座13上设置用于定位阀芯的定位槽134,以便于快速安装定位阀芯。
32.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龙头,在使用时,将阀芯安装在容纳腔14内,以使阀芯底部抵靠在阀芯座13上,安装完成后,第一进水口11进入的水从第一入口131进入阀芯,第二进水口12进入的水从第二入口132进入阀芯,阀芯与把手连接。出水时,通过正方向旋转把手,以使阀芯内的水经过出口133,最后从底出水口16流出;切换出水时,通过反方向旋转把手,以使阀芯内的水从阀芯侧部流出,最后从侧出水口15流出,从而实现通过旋转把手即可以实现切换出水,使用方便,不需要按压分水器。其中,阀芯能够侧出水或者底出水为现有技术。
33.由于不需要使用分水器,减少分水器部件,降低成本。同时不存在分水器使用久后密封圈破损的问题。
34.其中,本示例中的阀芯为现有技术,该阀芯可以包括阀体、由上往下依次装于所述阀体中的阀杆、阀杆o型圈、上盖、设置在上盖与阀杆底部的垫片、阀杆底部的支架、设置在支架左侧的卡销和弹簧、动阀片、静阀片、内密封圈、阀体o型密封圈、底密封圈,在阀体底部设置有两进式进水口,在阀杆左旋转状态下相对于两进式进水口在阀体底部另一侧设置有下出水口,在阀杆右旋转状态下相对于两进式进水口在阀芯左侧中部设置有侧出水口。具体的阀芯结构可以参考申请号为201520465444.2中公开的两进两出式龙头阀芯。将该种阀芯安装在本示例中的阀芯座13后,把手与该阀芯连接,通过旋转把手即可以实现切换出水,如左旋转把手实现侧出水口15出水,右旋转把手实现底出水口16出水,而把手位于中间位置时关闭出水。
35.在卫浴领域经常可以用到本实用新型的龙头,如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龙头应用于淋浴形成淋浴龙头、三角淋浴龙头;如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龙头应用于洗手池形成面盆龙头,还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龙头应用于厨房形成厨房龙头等等;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龙头可以为三联水龙头。
36.实施例一
37.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龙头,本体1一侧形成第一连接部2,第一连接部2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15,第一连接部2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11,本体1另一侧形成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16,第二连接部21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12。
38.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一中,本体1呈长条状,一侧为第一连接部2,另一侧为第二连
接部21,侧出水口15设置在本体1的第一连接部2底部,底出水口16设置在本体1的第二连接部21底部,其中,侧出水口15可以连接顶喷,底出水口16可以连接手喷等,从而便于使用。
39.在本实施例一中,第一进水口11与第一入口131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22;容纳腔14与侧出水口15之间形成第二流水通道23,第二流水通道23与第一流水通道22通过第一隔板24隔开。在第一进水口11进水时,水沿着第一流水通道22经第一入口131流入阀芯,反方向旋转把手,可以使水沿着第二流水通道23从侧出水口15流出,通过设置第一隔板24,使得第二流水通道23与第一流水通道22互不影响。
40.在本实施例一中,第二进水口12与第二入口132之间形成第三流水通道25;出口133与底出水口16之间形成第四流水通道26,第四流水通道26与第三流水通道25通过第二隔板27隔开。在第二进水口12进水时,水沿着第三流水通道25经第二入口132流入阀芯,正方向旋转把手,可以使水沿着第四流水通道26从底出水口16流出,通过设置第二隔板27,使得第四流水通道26与第三流水通道25互不影响。
41.实施例二
42.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二公开的另一种龙头,本体1一侧形成第三连接部3,第三连接部3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11,本体1另一侧形成第四连接部31,第四连接部31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16,第四连接部31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12,本体1端部形成第一延伸部32,第一延伸部32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15。
43.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二中,本体1呈t型状,一侧为第三连接部3,另一侧为第四连接部31,端部为第一延伸部32,底出水口16设置在第四连接部31底部,而侧出水口15设置在第一延伸部32底部,其中,侧出水口15可以连接手喷,底出水口16可以连接顶喷等,从而便于使用。
44.在本实施例二中,第二进水口12与第二入口132之间形成第五流水通道33;出口133与底出水口16之间形成第六流水通道34,第六流水通道34与第五流水通道33通过第三隔板35隔开。在第二进水口12进水时,水沿着第五流水通道33经第二入口132流入阀芯,正方向旋转把手,可以使水沿着第六流水通道34从底出水口16流出,通过设置第三隔板35,使得第六流水通道34与第五流水通道33互不影响。
45.实施例三
46.如图8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三公开的另一种龙头,本体1一侧形成第五连接部4,第五连接部4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进水口11,本体1另一侧形成第六连接部41,第六连接部41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12,本体1端部形成第二延伸部42,第二延伸部42的底部设置所述侧出水口15,第二延伸部42的底部设置所述底出水口16。
47.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三中,本体1呈t型状,一侧为第五连接部4,另一侧为第六连接部41,端部为第二延伸部42,底出水口16设置在第二延伸部42底部,侧出水口15设置在第二延伸部42底部,其中,侧出水口15可以连接手喷,底出水口16可以连接顶喷等,从而便于使用。
48.在本实施例三中,容纳腔14与侧出水口15之间形成第七流水通道43,出口133与底出水口16之间形成第八流水通道44,第八流水通道44与第七流水通道43通过第四隔板45隔开。在第一进水口11及第二进水口12进入阀芯后,正方向旋转把手,使得水从第八流水通道44中经底出水口16输出,反方向旋转把手,水从第七流水通道43中经侧出水口15输出。
4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阀芯座13上设置第一入口131、第二入口132及出口133,阀芯座13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阀芯的容纳腔14,本体1上形成与容纳腔14连通的侧出水口15,本体1上形成与出口133连通的底出水口16,在阀芯安装后,通过控制把手即可以实现水从侧出水口15或者底出水口16流出,使用方便。
50.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