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润滑油泵的制作方法

2023-03-25 13:10: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机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润滑油泵。


背景技术:

2.直驱压缩机由电机直接驱动叶轮旋转,没有齿轮箱结构。透平机组也没有齿轮箱结构,这就导致直驱压缩机组与透平机组没有机械油泵,而滑动轴承需要润滑油持续润滑,这就需要电动油泵持续运行。普通压缩机组带有机械油泵,机械油泵损坏几率较电机较小,但仍有可能出现机械油泵损坏的情况,导致压缩机组停机,而大型压缩机组停机往往意味着企业生产停歇,也有部分大型压缩机组控制采用高位油箱进行故障时紧急供油,但高位油箱供油压力随高度提升,供油压力受限于油箱高度,难以根据需要的供油油压调整高位油箱高度。
3.当只有一个电动油泵时,电动油泵损坏意味着整个机组就无法运行,而常规双润滑油泵的控制方法常常是在油压低后启动备用油泵,在这种情况下,油压可能已经低于油压停机值,造成机组停机,本方案可以在一个润滑油泵损坏的情况下,保证机组继续长时间安全运行,给生产和维修足够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润滑油泵,旨在解决现有润滑油泵损坏导致机组停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润滑油泵,包括油箱、第一电动油泵、第二电动油泵、过滤器、第一压力就地表、油冷却器、两个蓄能器、压力变送器和第二压力就地表。
6.所述第一电动油泵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油泵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连接,所述过滤器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动油泵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与所述过滤器连接,所述油冷却器与所述过滤器连接,两个所述蓄能器分别与所述油冷却器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与所述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与所述压力变送器连接。
7.其中,所述双润滑油泵还包括溢流阀,所述溢流阀与所述油箱连接,并与所述过滤器连接。
8.其中,所述第一电动油泵的型号为abb电机和海林柯油泵;所述第二电动油泵的型号为abb电机和海林柯油泵;所述过滤器的型号为swu-a630x10p;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的型号为wss-411;所述油冷却器的型号为sgxp/f-30x1.0;所述蓄能器的型号为nxqab-40;所述压力变送器的型号为罗斯蒙特3051系列;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的型号为wss-411;所述溢流阀的型号为ylf-20。
9.其中,所述油箱具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位于所述油箱的一侧。
10.其中,所述油冷却器具有油冷却水进口和油冷却水出口,所述油冷却水进口与所
述油冷却水出口分别设置于所述油冷却器的一侧。
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润滑油泵,所述蓄能器在所述第一电动油泵损坏的情况下,稳定润滑油路供油压力,给切换所述第二电动油泵继续运行预留时间,同时保证停机时机组的的紧急供油;所述过滤器过滤润滑油内杂物,避免机组损伤;同时使用配电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连接电气回路,利用plc获取压力变送器数值,并连接配电设备,按照控制流程编写控制逻辑,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和所述压力变送器用于显示压力数值,当所述第一电动油泵出现故障,造成供油压力不足时,此时两个所述蓄能器正常工作,润滑油路压力主要由所述蓄能器提供,由于所述蓄能器具有稳定管路供油压力的作用,润滑油管路供油压力稳定保持在p2,p2》p4,整个机组并不会因为油压低强制停机。此时利用控制器检测到供油压力p02≈p2《p3,立即启动所述第二电动油泵,建立稳定油压,保证机组的长期运行,在所述第二电动油泵运行的期间内,可以检修维护所述第一电动油泵,从而解决现有润滑油泵损坏导致机组停机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双润滑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调试步骤流程图。
15.图3是控制流程图。
16.1-油箱、2-第一电动油泵、3-第二电动油泵、4-过滤器、5-第一压力就地表、6-油冷却器、7-蓄能器、8-压力变送器、9-第二压力就地表、10-溢流阀、11-排污口、12-油冷却水进口、13-油冷却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17.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润滑油泵,包括油箱1、第一电动油泵2、第二电动油泵3、过滤器4、第一压力就地表5、油冷却器6、两个蓄能器7、压力变送器8和第二压力就地表9。
18.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与所述油箱1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连接,所述过滤器4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连接,并与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连接,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5与所述过滤器4连接,所述油冷却器6与所述过滤器4连接,两个所述蓄能器7分别与所述油冷却器6连接,所述压力变送器8与所述蓄能器7连接,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9与所述压力变送器8连接。
1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1用于存储润滑油,所述油冷却器6用于对润滑油进行冷却,所述蓄能器7在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损坏的情况下,稳定润滑油路供油压力,给切换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继续运行预留时间,同时保证停机时机组的的紧急供油;所述过滤器4过滤润滑油内杂物,避免机组损伤;同时使用配电设备与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连接电气回路,利用plc获取压力变送器8数值,并连接配电设备,按照控制流程编写控制逻辑,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5、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9和所述压力变送器8用于显示压力数值,当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出现故障,造成供油压力不足时,此时两个所述蓄能器7正常工作,润滑油路压力主要
由所述蓄能器7提供,由于所述蓄能器7具有稳定管路供油压力的作用,润滑油管路供油压力稳定保持在p2,p2》p4,整个机组并不会因为油压低强制停机。此时利用控制器检测到供油压力p02≈p2《p3,立即启动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建立稳定油压,保证机组的长期运行,在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运行的期间内,可以检修维护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从而解决现有润滑油泵损坏导致机组停机的问题。
20.进一步的,所述双润滑油泵还包括溢流阀10,所述溢流阀10与所述油箱1连接,并与所述过滤器4连接。
2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阀10用于调节润滑油路正常供油压力。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动油泵2的型号为abb电机和海林柯油泵;所述第二电动油泵3的型号为abb电机和海林柯油泵;所述过滤器4的型号为芜湖广源swu-a630x10p;所述第一压力就地表5的型号为北京布莱迪wss-411;所述油冷却器6的型号为重庆飞熊sgxp/f-30x1.0;所述蓄能器7的型号为浙江奉化nxqab-40;所述压力变送器8的型号为罗斯蒙特3051系列;所述第二压力就地表9的型号为北京布莱迪wss-411;所述溢流阀10的型号为泸州汇通ylf-20。
23.进一步的,所述油箱1具有排污口11,所述排污口11位于所述油箱1的一侧。
2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油箱1排污孔用于排出所述油箱1内的杂物。
25.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却器6具有油冷却水进口12和油冷却水出口13,所述油冷却水进口12与所述油冷却水出口13分别设置于所述油冷却器6的一侧。
2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油冷却水进口12用于向所述油冷却器6中的油冷却水,所述油冷却水出口13用于排出所述油冷却器6中的油冷却水。
27.必要的调试:
28.关闭蓄能器前阀门,并启动任一电动油泵,调节溢流阀,使压力就地表pg-01或压力变送器pt-02显示值为p1,该值可根据滑动轴承需求的供油压力特性更改,本方案内将p1设置为0.25mpa。
29.开启蓄能器前支路阀门,调节蓄能器压力(蓄能器预充有足够压力的气体,调节蓄能器压力的过程,即将气体逐渐释放的过程)
30.打开任一电动油泵,将蓄能器充满后关闭电动油泵,此时管路的压力为蓄能器提供,使此时的压力就地表pg01或压力变送器pt02显示值为p2(p4《p2《p3),本方案设置p2为0.12mpa,持续时间不低于30秒。
31.控制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如下:
32.首先由用户根据情况,手动设置x,y两个变量为0或1。通过设置x=0或1,设置或切换主辅油泵。当x=0时,主油泵设置为电动油泵2,备用泵设置为电动油泵1;当x=1时,主油泵设置为电动油泵1,备用泵设置为电动油泵2。通过设置y=0或1,设置辅油泵是否投入联锁。当y=0时,辅油泵切除联锁,当y=1时,辅油泵投入联锁。
33.然后用户根据情况,启动或停止主、辅油泵,当机组处于运行状态时,当主油泵发生故障或停止时,如果y=1,若辅油泵未启动,则启动辅油泵,若辅油泵已启动,则转入油压判断;如果y=0,则直接转入油压判断。
34.在机组运行期间,油压持续监测。当检测到p4《p02《p3时(此时主油泵可能出现故障,但是蓄能器正常工作),此时转入判断y=1并延迟5s再次进行判断p02压力值是否低于
p3。如果y=1且辅油泵未启动,则启动辅油泵,并提示故障情况,同时切换主/辅油泵,留待现场操作人员检修故障油泵。启动辅油泵后,继续判断油压,若油压没有恢复到正常值,即p02《p3,发出停机指令。在机组运行过程中,一旦检测到p02《p4(此时蓄能器,电动油泵1,电动油泵2已全部丢失作用),机组供油压力已严重不足,发出强制停机指令。
35.优化措施:增加测量设备进口压力处的压力传感器,使用三取二的方式进行压力判定,减少压力变送器损坏导致停机
36.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一种或多种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技术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