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3-20 01:08: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


背景技术:

2.铁路运达的原料需通过翻车机翻卸,再经皮带运输到料场。铁路到达量大,翻车机卸载压力大,必须提高翻车机的卸载能力,尽量减少翻车机设备检修时间。
3.翻车机大臂配重、转送拉杆铜套,拨车机配重铜套磨损严重时需更换,因铜套在设备内部,在拆卸铜套时,拆卸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击打铜套的边缘,从而将铜套退出,费时费力,在安装铜套时,需要重复同样的操作打击铜套边缘,容易出现因击打力量不均匀使铜套偏离中心又要重新装,或者出现因击打力量过大造成铜套损坏的情况,严重影响翻车机设备维修的效率,还造成大量的路局车积压产生延时使用费。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铜套的拆卸安装容易造成铜套损坏,费时费力,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包括:通丝螺杆;定位组件,穿设在所述通丝螺杆的一端,用于定位以形成支撑面;受力组件,穿设在所述通丝螺杆的另一端,用于拆卸或者安装铜套;通过所述定位组件的定位支撑,对所述通丝螺杆上的所述受力组件进行施力,以拆卸或者安装所述铜套。
6.可选地,所述通丝螺杆穿设在所述铜套上。
7.可选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三岔拆装板,所述三岔拆装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圆孔孔径大于所述通丝螺杆的直径,所述三岔拆装板通过所述第一圆孔穿设在所述通丝螺杆上的一端,所述通丝螺杆穿设在所述三岔拆装板的前端和后端处均设置有第一螺母,用于将所述通丝螺杆固定在所述三岔拆装板上。
8.可选地,所述三岔拆装板每岔的前端均开设有椭圆形孔,所述椭圆形孔上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可在所述椭圆形孔上移动,以调节支撑面的大小。
9.可选地,所述螺栓穿设在所述三岔拆装板的前端和后端处均设置有第二螺母,用于将所述螺栓固定在所述三岔拆装板上。
10.可选地,所述受力组件包括受力板,所述受力板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圆孔,所述第二圆孔的孔径大于所述通丝螺杆的外径,所述受力板通过所述第二圆孔穿设在所述通丝螺杆的另一端。
11.可选地,所述受力板为阶梯结构,所述受力板的外沿直径小于所述铜套的外径,所述受力板的内沿直径小于所述铜套的内径,所述受力板的外沿直径大于内沿直径。
12.可选地,所述受力板远离所述三岔拆装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螺母,用于将施加的力传递到受力板上,退出或者压进所述铜套,以拆卸或者安装所述铜套。
13.可选地,所述通丝螺杆依次穿过所述三岔拆装板、所述铜套以及所述受力板。
14.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定位组件的定位支撑,对通丝螺杆上的受力组件进行施力,挤压铜套使铜套退出或者顶进安装位置,从而实现铜套的拆卸或者安装,省时省力,大大减少了拆卸安装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有效的保护了铜套。
附图说明
16.图1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显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三岔拆装板;2-通丝螺杆;3-受力板;4-第三螺母;5-第一螺母;6-螺栓;7-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21.请参阅图1至图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部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部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部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部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22.在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叙述之前,先对本发明的应用环境进行描述。本发明的技术主要是应用于铜套更换系统中,本发明是解决铜套的拆卸安装容易造成铜套损坏,费时费力,影响维修效率的技术问题。
23.请参阅读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更换铜套的装置,包括:通丝螺杆2,通丝螺杆2穿设在铜套上;定位组件,穿设在通丝螺杆2的一端,用于在铜套的安装位置处进行定位以形成支撑面;受力组件,穿设在通丝螺杆2的另一端,用于拆卸或者安装铜套;通过定位组件的定位支撑,对通丝螺杆2上的受力组件进行施力,以拆卸或者安装铜套。
24.通过将定位组件放置在铜套安装位置的一侧,以进行定位形成支撑面,对通丝螺杆2上的受力组件进行施力,挤压铜套使铜套退出或者顶进安装位置,从而实现铜套的拆卸或者安装,省时省力,大大减少了拆卸安装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有效的保护了铜套。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组件包括三岔拆装板1,三岔拆装板1的每岔夹角设置为
120
°
,三岔拆装板1的中心开设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的中心与三岔拆装板1每岔的距离为240mm,第一圆孔的孔径大于通丝螺杆2的直径1mm,三岔拆装板1通过第一圆孔穿设在通丝螺杆2上的一端,通丝螺杆2穿设在三岔拆装板1的前端和后端处均设置有第一螺母5,用于将通丝螺杆2固定在三岔拆装板1上,在拆装过程中,通过三岔拆装板1固定通丝螺杆2。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三岔拆装板1每岔的前端均开设有椭圆形孔,椭圆形孔的孔长为40-60mm,椭圆形孔上均穿设有螺栓6,椭圆形孔的孔宽大于螺栓6的直径1mm,三根螺栓6完全相同,通过三根螺栓6与安装铜套的设备壁的贴合接触,将三岔拆装板1支撑在安装铜套的设备壁上,形成支撑受力面,螺栓6可在椭圆形孔上移动,通过在椭圆形孔上移动螺栓6,以调节螺栓6扩大或者减小所形成的支撑面,适应大小不同的设备壁,三岔拆装板1每岔的岔宽为螺栓6直径的三倍。
2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螺栓6穿设在三岔拆装板1的前端和后端处均设置有第二螺母7,用于将螺栓6固定在三岔拆装板1上。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受力组件包括受力板3,受力板3的中心开设有第二圆孔,第二圆孔的孔径大于通丝螺杆2的外径,受力板3通过第二圆孔穿设在通丝螺杆2的另一端。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受力板3为阶梯结构,受力板3的外沿直径小于铜套的外径1mm,受力板3的内沿直径小于铜套的内径1mm,受力板3的外沿直径大于内沿直径,受力板的内外沿直径可根据铜套的内外直径的不同而改变。
3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受力板3远离三岔拆装板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螺母4,用于将施加的力传递到受力板3上,通过对第三螺母4施加扭转力,通丝螺杆2将扭转力传递到受力板3上,再由受力板3将所受到的扭转力传递到铜套上,在扭转力的作用下使铜套一点点的退出脱离安装位置或者挤压进入安装位置,以拆卸或者安装铜套,使得铜套在拆卸或者安装过程中受力均匀,铜套沿直线运动,不会被卡住,也不会被损坏,有效的保护了铜套。
3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丝螺杆2依次穿过三岔拆装板1的第一圆孔、铜套以及受力板3的第二圆孔,通丝螺杆可根据铜套的长度更换,通丝螺杆2的一端通过三岔拆装板1和螺栓6形成支撑面定位支撑在安装铜套的设备壁上,通丝螺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母4与受力板3固定,通过对第三螺母4施加扭转力,由通丝螺杆2将扭转力传递到受力板3,再由受力板3将扭转力传递到铜套上,使铜套受力退出安装位置,同理,也可以将新铜套顶压进安装位置中。
3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如下:
33.首先将通丝螺杆2依次穿过三岔拆装板1、旧铜套以及受力板3,通丝螺杆2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母5与三岔拆装板1固定,在三岔拆装板1的椭圆形孔上移动螺栓6,根据旧铜套的安装位置来调节支撑面的大小,调节完毕后,通过第二螺母7将螺栓6固定在三岔拆装板1上,将螺栓与安装旧铜套的设备壁贴合接触,使通丝螺杆2和三岔拆装板1在设备壁上定位;定位完成后,通过将通丝螺杆2另一端的受力板3与旧铜套贴合接触,使受力板3的内沿与旧铜套的圆环壁接触,第三螺母4与受力板3的外沿接触,即可开始对第三螺母4施加扭转力,使第三螺母4沿通丝螺杆2运行,挤压受力板3,将扭转力传递到受力板3上,受力板3沿旧铜套的圆环壁将力传递到旧铜套上,挤压旧铜套,使旧铜套受力退出安装位置。
34.在旧铜套退出安装位置后,依次从通丝螺杆2取下第三螺母4、受力板3以及旧铜套,再依次从通丝螺杆2上穿过新铜套、受力板3以及第三螺母4,将新铜套对准安装位置,受
力板3的内沿与新铜套的圆环壁接触,第三螺母4与受力板3的外沿接触,即可再次开始对第三螺母4施加扭转力,使第三螺母4沿通丝螺杆2运行,挤压受力板3,将扭转力传递到受力板3上,受力板3沿新铜套的圆环壁将力传递到新铜套上,挤压新铜套,从而将新铜套顶进安装位置中,快速完成铜套的更换,省时省力,大大减少了拆卸安装时间,提高了维修效率,同时有效的保护了铜套。
3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