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

2023-03-19 18:20: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特性、能量特征和所处地应力环境的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地下空间的建设已形成向深部发展的趋势。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地应力水平的增高,岩体所赋存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开采或开挖诱发的应变型岩爆更加突出、严重,给深部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岩爆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动力扰动灾害,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应变型岩爆和断裂型岩爆。应变型岩爆是在外界扰动下,完整、坚硬岩体因应力集中发生劈裂或剪切破坏所导致的一种动力失稳破坏,是深埋隧洞常见且频发的岩爆类型,严重制约和威胁着深埋隧洞工程的建设和工程安全。但是由于其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高度复杂,应变型岩爆的科学合理预测较为困难,所以一直是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针对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3.根据岩爆发生机理,岩爆的发生是由岩石本身的力学性质、岩石所赋存的地应力条件和岩石中能量的储存和释放等因素决定的。为研究应变型岩爆的特性,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析,从强度、刚度、能量、稳定性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诸如强度应力比、相对能量释放指数、加卸载响应滞后比等评价岩石岩爆倾向性的判据和标准。目前多数判据只从一种或两种角度考虑岩爆倾向性,工程适用性不强,其中有部分判别方法是通过研究岩石本身的力学特性来评估特定岩石在某种条件下倾向于发生岩爆的属性,还有部分判别方法考虑了地质条件、地应力等现场实际因素的影响,缺乏综合考虑岩石本身力学特性与实际地应力环境的研究。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综合考虑岩石本身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环境,且能准确反映应变型岩爆孕育发生过程的多因素(强度、完整性、脆性状态、储能特征、耗能特征和应力状态)岩爆倾向性判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以解决目前缺乏综合考虑岩石本身力学特性与实际地应力环境研究的技术问题。实现可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环境的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从而为目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判别和预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包括:
7.在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待评估区域进行现场取样,制备岩石试样;
8.对制备的试样进行波速测试,测得试样的完整性系数;
9.对试样开展三轴压缩试验,获得试样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力点应变和损伤应力点应变,并基于峰值应力点应变和损伤应力点应变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
10.对试样开展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获得试样对应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其中,在所述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中,对试样施加的轴向载荷按照预设的分级梯度逐级递增,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且所述分级梯度由试样的峰值应力确定,其取值为峰值应力的10%~20%;
11.基于所述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得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和岩石释放耗能比;
12.基于所述完整性系数、岩石脆性系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和岩石释放耗能比,计算得到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
13.基于所述岩爆倾向性系数,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
14.进一步地,所述在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待评估区域进行现场取样,制备岩石试样,包括:
15.勘测现场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待评估区域的地应力环境,获取主应力大小和方向;
16.控制钻进速度在0.5mm/min~2mm/min,沿第一主应力方向套孔取岩芯,制备岩石试样;其中,所述岩石试样为直径50mm、高100mm的圆柱状试样。
17.进一步地,对试样开展三轴压缩试验,获得试样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力点应变,基于体积应变曲线的反弯点确定损伤应力点应变,并基于峰值应力点应变和损伤应力点应变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包括:
18.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其中,围压的预设值与待评估区域第三主应力绝对值相等;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mm/min~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试样在对应围压下的三轴压缩轴向应力-轴向应变曲线;
19.根据获得的轴向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得到试样的峰值应力σf、峰值应力点应变εf和损伤应力点应变ε
cd
;并根据公式b=1/[(ε
f-ε
cd
)/ε
cd
],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b。
[0020]
进一步地,所述对试样开展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获得试样对应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包括:
[0021]
步骤1,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其中,围压的预设值与待评估区域第三主应力绝对值相等;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至预设轴向荷载上限等级后以0.5kn/s进行卸载,至偏应力为0;
[0022]
步骤2,对当前的轴向载荷按照预设的分级梯度递增,得到新的轴向载荷,随后,保持加载和卸载速率不变,轴向加载至新的轴向荷载上限等级后卸载至偏应力为0;
[0023]
步骤3,循环执行步骤2,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mm/min~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试样对应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
[0024]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得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包括:
[0025]
基于所述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各个循环加卸载阶段的输入能密度ui和弹性能密度其中,ui是对各级循环加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是对各级循环卸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
[0026]
根据下式,计算得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
[0027][0028]
其中,表示岩石平均储能系数,n为循环次数。
[0029]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得到岩石释放耗能比,包括:
[0030]
基于所述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峰值应力处弹性能密度ue,峰后破坏能密度ua和残余应力处剩余弹性能密度ub;ue是对峰值应力处卸载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ua是对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ub是对残余强度处卸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
[0031]
根据下式,计算得到岩石释放耗能比:
[0032]
ur=ue/(u
a-ub)
[0033]
其中,ur表示岩石释放耗能比。
[0034]
进一步地,所述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0035][0036]
其中,rb表示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kv表示完整性系数,b表示岩石脆性系数,表示岩石平均储能系数,ur表示岩石释放耗能比。
[0037]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岩爆倾向性系数,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包括:
[0038]
当rb<2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无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039]
当2≤rb<4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轻微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040]
当4≤rb<6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中等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041]
当6≤rb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强烈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042]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43]
本发明建立了综合考虑岩石强度、完整性、脆性状态、储能特征、耗能特征及所处地应力环境的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鉴于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很难得到应力达到峰值应力时岩石内部储存的弹性能,因此本发明方法考虑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载的方式得到峰值应力处所储存的弹性能,同时通过峰前的多次循环加卸载来得到各个卸载阶段的弹性能平均占比,用于反应岩石的储能能力;通过峰值应力点应变和损伤应力点应变的相对大小,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的脆性。并且考虑到岩石在破坏后存留一定的承载能力即残余强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弹性能,因此,本发明方法采用峰前弹性能比上峰后破坏能减去剩余弹性能的差值来反映岩石释放弹性能对岩石爆裂的贡献程度。由此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环境,实现了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从而为目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判别和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附图说明
[004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5]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的执行流程图;
[0046]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圆柱形试样立体示意图;
[0047]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常规三轴压缩应力应变示意图;
[0048]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输入能密度及峰后能量密度示意图;
[0049]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弹性能密度示意图;
[0050]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循环加卸载阶段轴向、横向能量密度积分变量示意图;
[0051]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灰岩岩爆倾向性指标随围压变化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53]
针对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的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该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岩石完整性、弹脆性、储能特征、耗能特征以及地应力环境,其执行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54]
s1,在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待评估区域进行现场取样,制备岩石试样;
[0055]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s1的实现过程为:勘测现场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待评估区域的地应力环境,获取主应力大小和方向;控制钻进速度在0.5mm/min~2mm/min,沿第一主应力方向套孔取岩芯,制备岩石试样;其中,如图2所示,所制试样为直径50mm、高100mm的圆柱状标准试件,严格按照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建议方法进行,试件两端平行误差和垂直误差不得超过0.03mm。
[0056]
s2,对制备的试样进行波速测试,测得试样的完整性系数kv;
[0057]
s3,对试样开展三轴压缩试验,获得试样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力点应变,基于体积应变曲线的反弯点确定损伤应力点应变,并基于峰值应力点应变和损伤应力点应变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
[0058]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s3的实现过程如下:
[0059]
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其中,围压的预设值与待评估区域第三主应力绝对值相等;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试样在对应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轴向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如图3所示;根据所获得的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得到试样的峰值应力σf、峰值应力点应变εf以及损伤应力点应变ε
cd
;并据此进一步根据公式b=1/[(ε
f-ε
cd
)/ε
cd
],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b。
[0060]
s4,对试样开展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获得试样对应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其中,在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中,对试样施加的轴向载荷按照预设的分级梯度逐级递增,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且所述分级梯度由试样的峰值应力确定,其取值为峰值应力的10%~20%;
[0061]
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分级梯度为峰值应力σf的10%~20%;上述s4开展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的过程如下:
[0062]
s41,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其中,围压的预设值与待评估区
域第三主应力绝对值相等;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至预设轴向荷载上限等级后以0.5kn/s进行卸载,至偏应力为0;
[0063]
s42,对当前的轴向载荷按照预设的分级梯度递增,得到新的轴向载荷,随后,保持加载和卸载速率不变,轴向加载至新的轴向荷载上限等级后卸载至偏应力为0;
[0064]
s43,循环执行s42,如此逐级进行循环加卸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
[0065]
s5,基于s4所得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得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和岩石释放耗能比;
[0066]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s5的实现过程如下:
[0067]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各个循环加卸载阶段的输入能密度ui和弹性能密度其中,ui是对各级循环加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是对各级循环卸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公式如下:
[0068][0069][0070]
式中:u
1,i
,u
3,i
,和分别为第i次循环的轴向输入能密度;横向输入能密度;轴向弹性能应变能密度,横向弹性应变能密度;和分别为第i次循环的轴向起始应变,轴向峰值应变,轴向终止应变,横向起始应变,横向峰值应变和横向终止应变。
[0071]
轴向能量密度如图4、图5所示,轴向及环向能量密度积分参数如图6所示。
[0072]
进一步地,根据下式,计算得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
[0073][0074]
其中,表示岩石平均储能系数,n为循环次数。
[0075]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峰值应力处弹性能密度ue,峰后破坏能密度ua和残余应力处剩余弹性能密度ub;其中,ue是对峰值应力处卸载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ua是对峰后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ub是对残余强度处卸载阶段应力应变曲线积分获得,如图4、图5所示,计算公式如下:
[0076][0077][0078][0079]
式中:和分别为轴向弹性能密度,轴向峰后破坏能密度,轴向剩余弹性能密度,横向弹性能密度,横向峰后破坏能密度,横向剩余弹性能密度;
和分别为轴向峰值应力卸载阶段的终止应变,轴向峰值应变,轴向残余应变,轴向残余强度卸载阶段的终止应变,横向峰值应力卸载阶段的终止应变,横向峰值应变,横向残余应变,横向残余强度卸载阶段的终止应变。
[0080]
进一步地,根据下式,计算得到岩石释放耗能比:
[0081]
ur=ue/(u
a-ub)
[0082]
其中,ur表示岩石释放耗能比。
[0083]
s6,基于所述完整性系数、岩石脆性系数、岩石平均储能系数和岩石释放耗能比,计算得到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
[0084]
其中,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0085][0086]
其中,rb表示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
[0087]
s7,基于所述岩爆倾向性系数,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其中,灰岩岩爆倾向性指标随围压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具体地,根据岩爆倾向性系数rb的值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当rb<2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无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当2≤rb<4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轻微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当4≤rb<6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中等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当6≤rb时,判定待评估区域有强烈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088]
下面,以具体应用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方法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0089]
实例1
[0090]
以灰岩为例,计算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rb,据此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0091]
步骤1:将工程现场取回的岩块加工成直径为50mm、长度为100mm的圆柱形岩石试样,对试样进行波速测试,测得试样的完整性系数kv=0.89;
[0092]
步骤2:将试样在mts815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进行围压为1mpa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试样在围压为1mpa下的峰值应力σf为98.22mpa,峰值应力点应变εf为0.0051,损伤应力点应变ε
cd
为0.0027,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b=1.09;
[0093]
步骤3:根据步骤2中获得的峰值应力σf的值,确定一级载荷为19.64mpa,二级、三级荷载分别为39.28mpa、58.92mpa,每级荷载比上一级荷载增加19.64mpa,这样逐级加卸载直至岩石试样发生破坏。
[0094]
步骤4:开展围压为1mpa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首先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至峰值应力σf的20%后以0.5kn/s进行卸载,至偏应力为0,本次加载作为第1级载荷,保持加载和卸载速率不变,然后再次轴向加载至峰值应力σf的40%,卸载至偏应力为0,作为第2级载荷;以此类推,逐级进行循环加卸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mm/min~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从而获得试样在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中的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
[0095]
步骤5:得到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后,根据公式(1)、(2)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各个循环加卸载阶段的输入能密度ui和弹性能密度如表1所示,进一步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储能系数其中,n为循环次数。
[0096]
表1各循环加载段输入能密度和卸载段弹性能密度
[0097][0098]
步骤6:根据公式(3)、公式(4)及公式(5)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峰值应力处弹性能密度ue=0.18803mj/mm3,峰后破坏能密度ua=0.17394mj/mm3,残余应力处剩余弹性能密度ub=0.022806mj/mm3,如图4、图5所示,进一步根据公式ur=ue/(u
a-ub)计算岩石释放耗能比ur=1.24413;
[0099]
步骤7:根据公式计算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rb=1.03;
[0100]
步骤8:根据岩爆倾向性系数rb的值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rb<2,判定待评估区域无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101]
此外,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围压为5mpa、10mpa、15mpa、20mpa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计算岩爆倾向性系数rb,判断了待评估区域岩爆倾向性等级,如表2所示。
[0102]
表2不同评估区域岩爆倾向性等级判断结果
[0103][0104]
实例2
[0105]
以大理岩为例,计算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rb,据此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0106]
步骤1:将工程现场取回的岩块加工成直径为50mm、长度为100mm的圆柱形岩石试样,对试样进行波速测试,测得试样的完整性系数kv=0.85;
[0107]
步骤2:将试样在mts815电液伺服材料试验机进行围压为15mpa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
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获得试样在围压为15mpa下的峰值应力σf为291.94mpa,峰值应力点应变εf为0.0052,损伤应力点应变ε
cd
为0.0038,计算得到岩石脆性系数b=2.71;
[0108]
步骤3:根据步骤2中获得的峰值应力σf的值,确定一级载荷为58.39mpa,二级、三级荷载分别为116.78mpa、175.17mpa,每级荷载比上一级荷载增加58.39mpa,这样逐级加卸载直至岩石试样发生破坏;
[0109]
步骤4:开展围压为15mpa的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首先按0.1mpa/s的加载速率施加围压至预设值,而后以0.5kn/s的加载速率进行轴向加载,至峰值应力σf的20%后以0.5kn/s进行卸载,至偏应力为0,本次加载作为第1级载荷,保持加载和卸载速率不变,然后再次轴向加载至峰值应力σf的40%,卸载至偏应力为0,作为第2级载荷;以此类推,逐级进行循环加卸载,直至试样达到峰值破坏,立即由荷载控制转换为变形控制,环向变形速率控制在0.02~0.04mm/min,直至试样轴向应变》1%且轴向应力曲线趋于平缓达到残余应力阶段,从而获得试样在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中的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
[0110]
步骤5:得到轴向和横向应力-应变曲线后,根据公式(1)、(2)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试验各个循环加卸载阶段的输入能密度ui和卸载段的弹性能密度如表3所示,进一步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储能系数其中,n为循环次数;
[0111]
表3各循环加载段输入能密度和卸载段弹性能密度
[0112][0113]
步骤6:根据公式(3)、公式(4)及公式(5)计算分级循环加卸载峰值应力处弹性能密度ue=0.87389mj/mm3,峰后破坏能密度ua=0.67736mj/mm3,残余应力处剩余弹性能密度ub=0.31019mj/mm3,如图4、图5所示,进一步根据公式ur=ua/(u
e-ub)计算岩石释放耗能比ur=2.38007;
[0114]
步骤7:根据公式计算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系数rb=5.33;
[0115]
步骤8:根据岩爆倾向性系数rb的值判别待评估区域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4≤rb<6,判定待评估区域有中等应变型岩爆倾向性。
[0116]
此外,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围压为25mpa、40mpa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分级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计算岩爆倾向性系数rb,判断待评估区域岩爆倾向性等级,如表4所示。
[0117]
表4不同评估区域岩爆倾向性等级判断结果
[0118][0119]
综上,本实施例建立了综合考虑岩石强度、完整性、脆性状态、储能特征、耗能特征及所处地应力环境的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方法。鉴于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很难得到应力达到峰值应力时岩石内部储存的弹性能,因此本方法考虑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载的方式得到峰值应力处所储存的弹性能,同时通过峰前的多次循环加卸载来得到各个卸载阶段的弹性能平均占比,用于反应岩石的储能能力;通过峰值应变和损伤强度对应应变,来反映岩石的脆性。并且考虑到岩石在破坏后存留一定的承载能力即残余强度,因此也会存在一定的弹性能,因此,本方法采用峰前弹性能减去与残余强度相等的峰前岩石强度处储存的弹性能,与峰后破坏能减去剩余弹性能来反映岩石释放弹性能对岩石爆裂的贡献程度。由此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特性和地应力环境,实现了应变型岩爆倾向性等级判别,从而为目前应变型岩爆倾向性判别和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120]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21]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一旦得知了本发明的基本创造性概念,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