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品包装袋的制作方法

2023-03-15 13:48: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品包装袋。


背景技术:

2.食品包装袋主要用于包装食品类商品,现有的食品包装袋通常仅装入一种食品,不同种类的食品则需单独进行包装,所以速食类产品内往往会有很多包调味包、速食配料等,这无疑会导致包装袋的使用量上升,若直接将两种不同的调味包或速食配料放置在同一包装袋内,则会产生串味或者食材交叉污染的问题。
3.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包装袋,其可同时包装两种不同的食品,防止两种食品之间发生交叉污染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食品包装袋,包括第一包装层和第二包装层,所述第一包装层与所述第二包装层之间设置有分隔层,所述分隔层与所述第一包装层之间形成有第一内腔,所述分隔层与所述第二包装层之间形成有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包装层、所述第二包装层和所述分隔层的四边相接形成封合线,至少一条封合线的边缘设置有缺口。
7.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包装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的第一倒料口,所述第一倒料口上盖设有第一密封条。
8.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二包装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的第二倒料口,所述第二倒料口上盖设有第二密封条。
9.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倒料口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倒料口的位置上下错位设置。
10.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密封条和所述第二密封条的一端均设置有拉条。
11.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包装层和所述第二包装层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包装层包括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接触层、第一耐穿刺层和耐磨层。
12.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接触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耐穿刺层和所述耐磨层。
13.所述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分隔层包括第二耐穿刺层,所述第二耐穿刺层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接触层。
14.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食品包装袋,在包装时,两种不同的食品分别装入至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两种食品之间通过分隔层进行隔离,从而避免两种食品混合包装时出现串味或交叉污染的问题,并且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的边缘通过封合线进行封闭,从而提高两个内腔之间的隔离效果,同时也防止与外环境的空气接触;此外,当需
要食用包装内的食品时,用户可通过在封合线上预留的缺口将第一包装层、分隔层和第二包装层同时撕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的边缘形成开口,用户则通过该开口取出包装袋内的食品。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一包装层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食品包装袋中所述第分隔层的结构示意图。
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第一包装层、2-第二包装层、3-分隔层、4-缺口、5-第一密封条、6-第二密封条、11-第一内腔、12-第一倒料口、21-第二内腔、31-第二耐穿刺层、32-第二接触层、51-拉条、111-第一接触层、112-第一耐穿刺层、113-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包装袋,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内侧”、“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本实用新型基于附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26.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食品包装袋,包括第一包装层1和第二包装层2,所述第一包装层1与所述第二包装层2之间设置有分隔层3,所述分隔层3与所述第一包装层1之间形成有第一内腔11,所述分隔层3与所述第二包装层2之间形成有第二内腔21,所述第一包装层1、所述第二包装层2和所述分隔层3的四边相接形成封合线(未在图中示出),至少一条封合线的边缘设置有缺口4。
27.在实际使用时,将两种不同的食品分别装入至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两种食品之间通过分隔层3进行隔离,从而避免两种食品混合包装时出现串味或交叉污染的问题,并且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的边缘通过封合线进行封闭,从而提高两个内腔之间的隔离效果,同时也防止与外环境的空气接触;此外,当需要食用包装内的食品时,用户可通过在封合线上预留的缺口4将第一包装层1、分隔层3和第二包装层2同时撕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的边缘形成开口,用户则通过该开口取出包装袋内的食品。
2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封合线的宽度为10mm,其通过热封机同时对第一包装层1、分隔层3和第二包装层2进行热封处理,从而形成封合线。
29.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装层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腔11连通的
第一倒料口12,所述第一倒料口12上盖设有第一密封条5;若用户只需单独取出所述第一内腔11中的食品时,用户可通过撕开所述第一密封条5,并从所述第一倒料口12中取出第一内腔11中的食品,从而使本包装袋可实现两种食品的独立取出动作。
3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条5通过粘胶与所述第一倒料口12的外围粘接。
31.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条5与所述第一倒料口12的外围通过热封机进行封合处理。
32.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包装层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腔21连通的第二倒料口(未在图中示出),所述第二倒料口上盖设有第二密封条6;若用户只需单独取出所述第二内腔21中的食品时,用户可通过撕开所述第二密封条6,并从所述第二倒料口中取出第二内腔21中的食品,从而使本包装袋可实现两种食品的独立取出动作。
3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条6通过粘胶与所述第二倒料口的外围粘接。
3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密封条6与所述第二倒料口的外围通过热封机进行封合处理。
35.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倒料口1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倒料口的位置上下错位设置;通过上下错位的所述第一倒料口12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倒料口可防止用户在取用食品时两种食品发生接触,避免两种食品接触导致串味或交叉污染的问题,提高用户取食的体验感。
36.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条5和所述第二密封条6的一端均设置有拉条51;在使用时,通过所述拉条51可便于用户撕开所述第一密封条5和所述第二密封条6,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37.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装层1和所述第二包装层2的结构一致;所述第一包装层1包括自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接触层111、第一耐穿刺层112和耐磨层113;通过所述第一接触层111对食品的气味进行隔离,并且也使食品与外界的温度进行隔离,然后再通过所述第一耐穿刺层112和所述耐磨层113提高所述第一包装层1或所述第二包装层2的韧性和抗冲击的能力。
38.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层11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耐穿刺层112和所述耐磨层113;通过增大所述第一接触层111提高所述第一包装层1和所述第二包装层2的隔热能力和隔气能力。
39.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层111为聚乙烯薄膜层,聚乙烯薄膜层为所述第一包装层1和所述第二包装层2提供韧性和热封合性,同时也起到对食品进行隔离的作用;所述第一耐穿刺层112和所述耐磨层113均为聚酰胺薄膜层,聚酰胺薄膜层主要为所述第一包装层1和所述第二包装层2提供韧性、抗冲击性、抗穿刺性;此外,在生产时,所述第一耐磨层113的表面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印刷相应的图案;需要说明的是,聚乙烯薄膜和聚酰胺薄膜均为现有的塑料薄膜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40.如图1至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分隔层3包括第二耐穿刺层31,所述第二耐穿刺层31的两侧设置有第二接触层32;通过在两层第二接触层32之间增设第二耐穿刺层31提高所述分隔层3整体的韧性和抗穿刺能力,避免述分隔层3被第一内腔11或第二内腔21中的食品刺穿。
4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触层32为聚乙烯薄膜层,聚乙烯薄膜层为所述分隔
层3提供韧性和热封合性,同时也起到对食品进行隔离的作用;所述第二耐穿刺层31为聚酰胺薄膜层,聚酰胺薄膜层主要为所述分隔层3提供韧性、抗冲击性、抗穿刺性。
42.综上所述,在包装时,两种不同的食品分别装入至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两种食品之间通过分隔层3进行隔离,从而避免两种食品混合包装时出现串味或交叉污染的问题,并且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的边缘通过封合线进行封闭,从而提高两个内腔之间的隔离效果,同时也防止与外环境的空气接触;此外,当需要食用包装内的食品时,用户可通过在封合线上预留的缺口4将第一包装层1、分隔层3和第二包装层2同时撕开,从而在所述第一内腔11和所述第二内腔21的边缘形成开口,用户则通过该开口取出包装袋内的食品。
43.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