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3-03-07 14:06: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空调被广泛的用于各种生活、工作场景中;消费者的关注点也不再是简单的制冷、制热功效上,如何提供一种更舒适、美观的空调产品成为众多厂家的不懈追求。
3.空调器将换热后的气体经出风口吹出以改变室内温度,若向下直吹时会形成强烈的风感,使人感觉过冷、干燥而不舒服;为此,现有空调器新增了零风感模式,通常在室内机的外侧设置布料等挡风组件以实现零风感,但此时空调器的导风效果较差,出风模式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以进一步增加零风感出风模式,以提高零风感模式下导风效果。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出风口、导风门,所述导风门能够伸缩移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出风口,所述导风门远离所述框体的一侧设置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包括能够收卷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具有微孔结构且能够覆盖所述出风口。
6.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导风门能够在打开出风口的同时,对位于其外侧的挡风组件形成支撑,进一步增加覆盖在出风口外侧的柔性层的表面积,在无需对现有空调出风结构进行大拆大改的基础上,能够兼顾零风感出风及空调换热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柔性层的微孔结构能够对空调出风起到过滤作用,降低空调病的发生概率。
7.优选的,所述导风门包括相连的第二驱动件、导风板,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齿条以及设在所述框体内传动箱及动力组件,所述齿条与所述传动箱啮合相连,所述动力组件设在所述传动箱的侧部,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进行伸缩移动。
8.通过动力组件的正反转能够实现齿条的上前伸出或向缩回至框体内。优选的,所述齿条的截面呈弧形,使齿条沿着气流风道设置,避免框体对其移动形成干涉。
9.优选的,所述导风门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件、导风板之间,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进行上下转动。该设置能够使所述导风门在伸出框体后带动挡风组件从收纳轴向外卷出以增加零风感模式的出风面积;通过导风门的转动以调整零风感模式的出风角度,实现零风感模式的多样化设置。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与所述齿条相连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第一电机、联轴器,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导风板驱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设置。该设置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
11.优选的,所述挡风组件还包括收纳轴,所述框体设置装配槽,所述收纳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所述装配槽连接,所述柔性层的至少一端以能够收卷的方式与所述收纳轴连接。
12.该设置能够确保柔性层与空调外表面紧密贴合,起到良好的装置效果;用户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室内的装修风格,选择不同颜色及材质的柔性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空调外观与室内的装修风格融为一体,增加视觉上的美感。
13.优选的,所述柔性层的两端分别设置收纳轴,所述柔性层能够选择性向其中一端或者同时向两端进行收卷。该设置能够使柔性层切换不同的图案,以搭配不同季节的颜色特点或色彩风格;若同时从柔性层的两端释放一定长度,能够实现导风门快速伸出而不会对其形成干涉。
14.优选的,所述挡风组件还包括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被设置在所述装配槽中,所述收纳轴的一端设置连接孔,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连接孔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收纳轴转动。
15.当导风门缩回并闭合出风口后,通过第三电机带动收纳轴转动,对柔性层进行收卷,直至柔性层达到绷紧状态,使得空调外部始终处于平整状态,以维持空调良好的视觉外观;而当导风门向外伸出并打开出风口后,第三电机也能够带动收纳轴转动,释放部分长度的柔性层以增加正面的零风感出风面积;同时有效缓解对导风门的向外伸出形成阻挡、干涉,使空调导风动作更加流畅。
16.优选的,所述框体至少在所述出风口的上沿处设置滑槽,所述柔性层靠近框体的一侧设置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层连接,所述滑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槽卡接,所述滑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滑槽移动。该设置能够避免柔性层发生左右摆动,同时为柔性层的收卷、伸展提供导向作用,避免其发生偏移、变形。
17.优选的,所述框体的外侧设置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侧,所述前面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所述滑槽。该设置使柔性层始终与前面板的外表面贴合,外形美观;同时能够在导风板的作用下贴合导风板的外壁伸出,避免对导风板的动作构成冲突。
18.优选的,所述框体在出风口远离装配槽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件;所述柔性层远离收纳轴的一端设置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以能够拆卸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连接。该设置能够增加柔性层下端的配重,使得柔性层在收卷、伸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幅摆动,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柔性层下端与框体之间快速拆装。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下述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伸缩移动的导风门以及部分覆盖所述导风门的挡风组件,能够兼顾零风感出风效果及换热效率;2)通过导风门的转动能够在零风感模式下实现不同出风方式之间的切换,用户体验佳;3)结构简单,对现有空调器的改动小,便于实施。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具有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在导风板闭合情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挡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框体;11-前面板;12-装配槽;13-滑槽;14-出风口;15-第一连接件;2-导风门;21-导风板;211-转轴;22-第一驱动件;221-第一电机;222-联轴器;223-支撑板;23-第二驱动件;231-齿条;232-传动箱;233-动力组件;3-挡风组件;31-柔性层;32-收纳轴;321-连接孔;33-第三电机;34-滑动件;35-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中关于方向性的用词,均是以空调室内机在常规安装状态下的方位进行介绍。
3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现有空调器通常通过调整导风板21的出风角度以避免出风直吹用户而达到零风感,但在使用中出风气流会不可避免的吹向用户,零风感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空调器内设置可伸缩移动的挡风组件3,通过将挡风组件3伸出以遮挡出风口14,从而降低出风风速以达到零风感效果,但此时会影响空调的正常出风,换热效果不佳,用户体验差。
3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如图1-6所示,包括框体1,所述框体1设置出风口14、导风门2,所述导风门2能够伸缩移动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出风口14,所述导风门2远离所述框体1的一侧设置具有挡风组件3,所述挡风组件3包括呈收卷设置的柔性层31,所述柔性层31具有微孔结构且能够覆盖所述出风口14。
33.鉴于出风口14属于空调的常规结构,对于在空调中的设置情况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34.本技术通过设置可伸缩的导风门2能够在打开出风口14的同时,对位于其外侧的挡风组件3形成支撑,进一步增加覆盖在出风口14外侧的柔性层31的表面积,在无需对现有空调出风结构进行大拆大改的基础上,能够兼顾零风感出风及空调换热效果,避免风吹人的情况,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柔性层31的微孔结构能够对空调出风起到过滤作用,降低空调病的发生概率。
35.优选的,所述导风门2包括相连的第二驱动件23及导风板21,所述导风板21,所述第二驱动件23能够驱动所述导风板21前后伸缩以打开或闭合所述出风口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二驱动件23包括传动箱232以及与所述传动箱232啮合相连的齿条231,所述传动箱232设置在所述框体1内。所述第二驱动件23还包括动力组件233,所述动力组件233与所述传动箱232驱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动力组件233为电机。通过电机的正反转能够实现齿条231的上前伸出或向缩回至框体1内。优选的,所述齿条231的截面呈弧形,使齿条231沿着气流风道设置,避免框体1对其移动形成干涉。所述传动箱232包括多个齿轮,所述齿轮能够从所述齿条231的两侧对其限位。所述传动箱232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
此不进行赘述。
36.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件23、导风板21之间设置第一驱动件22,所述第一驱动件22与所述导风板21的转轴211驱动连接,用于使所述导风板21进行转动。优选的,所述转轴211有两个对称的设在所述导风板21的左右两侧。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驱动件22包括与所述齿条231相连的支撑板223,所述支撑板223上设置第一电机221、联轴器222,所述第一电机221通过联轴器222与所述导风板21驱动连接,所述支撑板223沿所述出风口14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导风门2在伸出框体1后带动挡风组件3从收纳轴32向外卷出以增加零风感模式的出风面积;通过导风门2的转动以调整零风感模式的出风角度,实现零风感模式的多样化设置。优选的,所述支撑板223设置多个通孔,该设置可降低支撑板223对空调出风的影响,同时快速使支撑板223两侧温度一致,避免出现凝露。
37.在导风门2伸出后,出风口14的前侧设置柔性层31,用于将大部分出风气流打散、降速,同时导风门2与至出风口14的两侧实际为敞开状态,在用户迫切需要降温而开启而风量的情况下,能够从两侧出风在确保出风不直吹向用户的同时满足用户的调温需求。
38.优选的,所述挡风组件3包括收纳轴32、柔性层31,所述收纳轴32与框体1连接,所述柔性层31的一端以能够收卷的方式与收纳轴32连接,另一端与框体1连接。优选的,所述柔性层31的两端分别设置收纳轴32,所述柔性层31能够向其中一端或者同时向两端进行收卷。该设置能够使柔性层31切换不同的图案,以搭配不同季节的颜色特点或色彩风格;若同时从柔性层31的两端释放一定长度,能够实现导风门2快速伸出而不会对其形成干涉。
39.为了提高柔性层31收纳的便捷程度,所述挡风组件3还包括第三电机33,所述第三电机33的输出轴与收纳轴32连接,用于带动收纳轴32转动。当导风门2缩回并闭合出风口14后,通过第三电机33带动收纳轴32转动,对柔性层31进行收卷,直至柔性层31达到绷紧状态,使得空调外部始终处于平整状态,以维持空调良好的视觉外观;而当导风门2向外伸出并打开出风口14后,第三电机33也能够带动收纳轴32转动,释放部分长度的柔性层31以增加正面的零风感出风面积;同时有效缓解对导风门2的向外伸出形成阻挡、干涉,使空调导风动作更加流畅,相关结构也更耐用。
40.对于挡风组件3的具体设置位置,所述框体1具有前面板11,所述框体1在前面板11的顶端或者下端设置装配槽12,所述收纳轴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装配槽12连接,在出风口14下侧的框体1设置第一连接件15,具体是指,所述框体1在出风口14远离装配槽12的一侧设置第一连接件15。所述柔性层31远离收纳轴32的一端设置第二连接件35,所述第二连接件35以能够拆卸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15连接。
41.考虑到空调的出风口14通常设在前面板11的下侧,本技术通过设置挡风组件3能够使柔性层31覆盖在出风口14、导风门2的外侧甚至覆盖在前面板11的外侧,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改善零风感出风效果,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柔性层31覆盖了空调前侧的绝大部分面积,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若将所述柔性层31以能够拆卸更换的方式与收纳轴32连接,用户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室内的装修风格,选择不同颜色及材质的柔性层31,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空调外观与室内的装修风格融为一体,增加视觉上的美感。
42.对于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35可以是常规的纽扣组件、卡扣组件、磁吸组件、粘接组件、魔术贴等。优选的,第一连接件15是卡扣,第二连接件35为卡爪,二者卡接。亦或者所述第一连接件15、第二连接件35为磁吸组件,二者可以均为磁铁块,或者所述第一连接
件15为电磁铁,所述第一连接件15为铁制品件,如铁片、铁块等,一方面能够增加柔性层31下端的配重,使得柔性层31在收卷、伸展过程中不会出现大幅摆动,另一方面确保柔性层31下端与框体1之间快速拆装。
43.所述柔性层31可以由布料、皮、毛、塑料等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柔性层31为布料,由于布料在编织过程中,其自身均带有一定的微孔结构,从而可以利用布料来直接作为柔性层31来使用,通常无需额外开孔。
44.对于第三电机33的具体设置方式而言,所述第三电机33被设置在装配槽12中,所述收纳轴32的一端设置连接孔321,第三电机33的输出轴与连接孔321连接,从而随着第三电机33的正反转,带动收纳轴32转动,相应的也使得柔性层31能够收卷或伸展。
45.为了确保挡风组件3在伸缩中始终与框体1贴合,申请人进行如下改进:所述框体1至少在出风口14处设置滑槽13,所述柔性层31靠近框体1的一侧设置滑动件34,所述滑动件34的一端与柔性层31连接,另一端与滑槽13卡接,同时,在沿着滑槽13的延伸方向,所述滑动件34能够相对于滑槽13移动。优选的,所述出风口1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滑槽13,所述滑槽13沿框体1的外侧壁向上和/或向下延伸,其具体长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6.具体的,所述滑槽13的上端可以与导风门2的上沿平齐,也可延伸至装配槽12。相应的,所述滑槽13的下端可以与所述导风门2的上沿平齐,也可以低于导风门2的下沿设置。该设置能够避免柔性层31发生左右摆动,同时为柔性层31的收卷、伸展提供导向作用,表面其发生偏移、变形。
47.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如下的零风感出风模式:
48.第一出风模式
49.柔性层31的下端与框体1连接,柔性层31与框体1的连接位置位于导风门2的上方,即柔性层31贴合前面板11设置,此时柔性层31起到装饰效果,导风板21能够伸出框体1并转动一定角度以实现常规出风,即当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导风板21转动至出风口14上沿并向下导向出风;当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导风板21转动至出风口14的下沿并向上导向出风。
50.第二出风模式
51.所述导风门2设置多个出风孔(未图示),在导风门2闭合状态下,无论柔性层31是否覆盖在导风门2外侧,空调也均可以实现微风出风效果或者零风感出风效果,甚至在柔性层31覆盖在导风门2外侧时,能够进一步提高零风感出风效果。优选的,在导风门2闭合时,柔性层31贴合覆盖在导风门2的外表面,气流依次通过导风门2的出风孔,柔性层31,向室内流动,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零风感出风效果。
52.第三出风模式
53.柔性层31的下端与框体1连接,柔性层31与框体1的连接位置位于导风门2的下方,由于柔性层31能够通过收纳轴32进行卷绕收纳,导风门2转动一定角度后会撑起柔性层31,导致柔性层31需要伸展在外的长度增加,导风门2对柔性层31形成向外的支撑力会带动收纳轴32转动以释放一段长度的柔性层31;此时柔性层31与出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能够对空调正面吹出的气流进行阻拦、降速,同时,降速后的气流能够被柔性层31的微孔结构打散并流入室内,形成分散均匀且低速的出风,实现空调室内机的零风感出风状态以及较优的零风感出风效果。
54.第四出风模式
55.柔性层31的下端与框体1连接,柔性层31与框体1的连接位置位于导风门2的下方,即柔性层31贴合出风口14设置,导风板21能够伸出框体1并转动一定角度;此时收纳轴32会在导风板21提供的支撑力下转动以释放较长长度的柔性层31,柔性层31与出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能够对空调正面吹出的气流进行阻拦、降速,零风感效果更优。同时当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导风板21转动至出风口14上沿并经向下导向出风,经柔性层31打散后后流入室内;当空调运行制热模式时,导风板21转动至出风口14的下沿并向上导向出风,经柔性层31打散后后流入室内。
56.对于空调器而言,包括本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且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所述空调还包括换热盘管、风机、底座等结构在内的室内机常规构件;同样的,所述空调还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相关部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57.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