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的制作方法

2023-02-27 07:4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视觉光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


背景技术:

2.机器视觉技术中通过设计光源应用于检测是一种广泛认可的技术手段。光源的设计往往需要根据产品生产线的场景来确定。同时,光源设计也需要考虑光源自身光线利用效率和使用稳定性。
3.现有的针对电路板等产品上的划横、脏污,通常采用线光源,如图1所示,在相关技术中,当打光空间需求较时大,需要两条线光源同时对位打光,但是线光源具有结构复杂和体积大的特点,两条线光源容易造成安装和使用不便。
4.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对位高亮线光源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能够提供高亮区域且占用空间小的对位高亮线光源。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其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共同形成收容空间及发光窗口的壳体、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的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隔离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光窗口的漫射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若干第一灯板、第一聚光棒,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若干第二灯板、第二聚光棒,所述第一灯板、所述第二灯板上设有led灯珠,所述底座包括与所述漫射板平行的第一表面、固定所述若干第一灯板的若干第一斜面、固定所述若干第二灯板的若干第二斜面,所述若干第一斜面与所述若干第二斜面对称的设置于所述挡板的两侧,所述若干第一灯板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聚光棒、所述漫射板后形成第一发光区,所述若干第二灯板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二聚光棒、所述漫射板后形成第二发光区,所述第一发光区与所述第二发光区相交形成高亮区域。
7.优选的,所述底座包括本体、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对称的设置于所述挡板的两侧。
8.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座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基板以及自所述第一基板延伸的若干第一支撑部,所述若干第一支撑部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
9.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一夹角。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座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基板以及自所述第二基板延伸的若干第二支撑部,所述若干第二支撑部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
11.优选的,所述第二斜面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斜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第二夹角。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相同,所述第一夹角的范围为30
°
到60
°

13.优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自所述本体延伸的若干散热片、组装于所述本体的一对防尘板。
14.优选的,所述对位高亮线光源还包括贴合于所述漫射板的内表面的扩散膜。
15.优选的,所述对位高亮线光源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第一灯板的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灯板的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至两个独立的外部光源控制器。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通过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发光区与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发光区相交形成高亮区域,从而实现了原本需要两个线光源对位打光的光效,大大压缩了设备空间尺寸,减轻设备重量,进而实现低成本、高利用的效果,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相关技术的两个线光源对位照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的立体组合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对位高亮线光源移除前盖后的前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的立体分解图;
21.图5为图1所示沿a-a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100,其包括底座1、与底座1共同形成收容空间10及发光窗口20的壳体2、收容于收容空间10的第一发光单元3、第二发光单元4、隔离第一发光单元3、第二发光单元4的挡板5以及设置于发光窗口20的漫射板6。
24.壳体2包括组装于底座1的前盖21、后盖22、第一侧盖23、第二侧盖24。具体的,可通过螺丝将壳体2与底座1固定在一起。
25.前盖21、后盖22的内表面设有卡槽221,挡板5卡扣于卡槽221实现固定。
26.第一发光单元3包括排成一排的若干第一灯板31以及第一聚光棒32,第一灯板31上设有led灯珠3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灯板31上设有一个3535灯珠,但不限于此。第一聚光棒32位于第一灯板31、漫射板6之间。第一聚光棒32由透明亚克力板制成。
27.若干第一灯板31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聚光棒32、漫射板6后形成第一发光区。
28.第二发光单元4包括排成一排的若干第二灯板41以及第二聚光棒42,第二灯板41上设有led灯珠41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灯板41上设有一个3535灯珠,但不限于此。第二聚光棒42位于第二灯板41、漫射板6之间。第二聚光棒42由透明亚克力板制成。
29.若干第二灯板41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二聚光棒42、漫射板6后形成第二发光区。
30.底座1包括本体11、固定于本体11的第一支撑座12、第二支撑座13。第一支撑座12、
第二支撑座13对称的设置于挡板5的两侧。本体11包括与漫射板6平行的第一表面111。
31.第一支撑座12包括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一基板121以及自第一基板121延伸若干第一支撑部122。若干第一支撑部122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第一支撑部122包括固定第一灯板31的第一斜面1221,第一斜面1221与第一表面111形成第一夹角θ1。可通过螺丝将第一灯板31固定于第一斜面12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22为横截面大致呈梯形的凸台。
32.第二支撑座13包括固定于第一表面111的第二基板131以及自第二基板131延伸若干第二支撑部132。若干第二支撑部132排成一排且间隔设置。第二支撑部132包括固定第二灯板41的第二斜面1321,第二斜面1321与第一表面111形成第二夹角θ2。可通过螺丝将第二灯板41固定于第二斜面1321。若干第一斜面1221与若干第二斜面1321对称的设置于挡板5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32为横截面大致呈梯形的凸台。
33.如图3所示,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相同,θ1的范围可为0
°‑
90
°
,优选为30
°‑
60
°
。在本实施例中,θ1=θ2=45
°
,但不限于此。
34.第一发光单元2发出的第一发光区与第二发光单元3发出的第二发光区相交形成高亮区域,在检测时,将待测物品放置于高亮区域,从而实现了两个线光源对位打光的光效,大大压缩了设备空间尺寸。
35.底座1还包括自本体11延伸的若干散热鳍片112,散热鳍片112有利于第一发光单元3、第二发光单元4的散热。底座1采用金属制成,以便于传热散热,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36.底座1还包括组装于本体11两侧的一对防尘板14/15、电连接第一发光单元3的第一端子16、电连接第二发光单元4的第二端子17。
37.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6、第二端子17连接至两个独立的外部光源控制器,独立的外部光源控制器分别对第一发光单元3、第二发光单元4进行控制。
38.本实用新型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100还包括贴设于漫射板6内表面的扩散膜7,扩散膜7的材质为pet膜,扩散膜7可以有效的改善光的均匀性。从而令第一发光单元2、第二发光单元3发出的光经过漫射板6后可获得均匀而稳定的漫射光照射区域。
39.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对位高亮线光源通过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一发光区与第二发光单元发出的第二发光区相交形成高亮区域,从而实现了原本需要两个线光源对位打光的光效,大大压缩了设备空间尺寸,减轻设备重量,进而实现低成本、高利用的效果,提高了实用性。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