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自身底水能量的水驱开发工艺方法与流程

2023-02-19 14:05: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自身底水能量的水驱开发工艺方法,属于采油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2.水驱开发,是指在油田开发中,利用水向地层补充能量的驱替开发方式,设置有注水井、采油井若干,采用五点法、九点法亦或反五点、反九点法等等,常规的注水开发油藏,都存在这样的开发现状。
3.一是要设置注水井,油井转注或钻水井。为了完善油藏开发方案,取得较好的水驱效果,一般现场水井数多于油井数。
4.二是地面建设注水流程。也就是说在设置的注水井地面要规划设计注水站、管网铺设,包括干线和支线等,长时间注水,管网老化、穿孔造成环境污染。
5.三是配备地面注水设备。主要包括离心泵、大型电机、柱塞泵、变频器、注水用仪表、过滤器等等。
6.四是注入水水质要求严格。每一个油藏对水质的要求都不一样,都要做储层室内评价,优选配伍性好的水质进行达标处理。除杂、除油、杀菌等等一系列措施都要保障。
7.五是分层注水技术。为了达到更好的水驱效果,尽可能达到最大级数分层注水,通过优化配注量,减少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
8.以上五方面是常规水驱开发中的最基础工作,是保证正常水驱油藏驱替成功的关键。但是随着水驱的不断深入,无效水循环多、地面设备耗能大、管网穿孔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峻,导致水驱开发的老油田面临复杂的开发局面,但是目前水驱又是最直接最经济的油田开发方式,所以急需创新水驱开发方式,变地面为地下驱动,提高水驱整体开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9.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自身底水能量的水驱开发工艺,该工艺可以高效完成水驱油藏的高效注入,减少大量投资。
10.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工艺包括三个步骤:
11.步骤a,底水供液;
12.步骤b,分隔分层;
13.步骤c,上部射孔注水。
14.进一步的,步骤a中所述的底水供液指选择区块中的油井,进行射孔作业,为区块的能量补充提供动力,即利用区块的底水作为水驱的水源。
15.进一步的,所述的油井指区块中底部底水活跃、能量充足的油井。
16.进一步的,步骤b中所述的分隔分层指完成底部水层射孔后,下入封隔器进行封堵底部水层。
17.进一步的,所述的封隔器为单向封隔器,实现封隔器底部作为水源,封隔器封堵
后,要达到底部能进入上部,但是上部不能进入下部底水层。
18.进一步的,步骤c中所述上部射孔注水指根据油藏情况,射孔打开封隔器上部油层对比的其他油井的对应层位,进行采水后实现水井注入,螺杆泵完成井筒内的举升和注入,实现本井底水直接进行注水。
19.进一步的,所述的采水的方式可采用螺杆泵。
20.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的工艺简单操作性强,地面无设备设施,便于现场施工;投入小高,地面无设备、管网,不存在污染环境的风险;油井利用率高,井筒内实现注入补能,水驱开发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21.图1为一种利用自身底水能量的水驱开发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24.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方式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2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6.下面结合附图1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以此为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说明。
27.实施例1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自身底水能量的水驱开发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9.步骤a,底水供液;
30.步骤b,分隔分层;
31.步骤c,上部射孔注水。
32.步骤a中所述的底水供液指选择区块中的油井,进行射孔作业,为区块的能量补充提供动力,即利用区块的底水作为水驱的水源。
33.所述的油井指区块中底部底水活跃、能量充足的油井。
34.步骤b中所述的分隔分层指完成底部水层射孔后,下入封隔器进行封堵底部水层。
35.所述的封隔器为单向封隔器,实现封隔器底部作为水源,封隔器封堵后,要达到底部能进入上部,但是上部不能进入下部底水层。
36.步骤c中所述上部射孔注水指根据油藏情况,射孔打开封隔器上部油层对比的其他油井的对应层位,进行采水后实现水井注入,螺杆泵完成井筒内的举升和注入,实现本井
底水直接进行注水。
37.所述的采水的方式可采用螺杆泵。
38.实施例2
39.(1)底水供液
40.本方案是针对具有底水能量充足的油井,这部分油井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经常是造成区块油藏底水水淹的治理难题,一般这样的井只采用射孔射开上部油层生产,底部底水一旦射孔将压制上部油层,导致这部分油井生产效果较差。而本发明就是利用这样常规水驱的弊端,实现同区块油井的自身补能开发。
41.首先采用本方案进行水驱的油藏,选择区块中的油井中,底部底水活跃、能量充足的油井,测试压力系数大于1.0的油井,这样的条件才能自喷,满足所需条件,进行射孔作业,每米16个孔,孔眼直径17-19mm,相位角120度;为区块的能量补充提供动力,即利用区块的底水作为水驱的水源。
42.(2)分隔分层
43.完成底部水层射孔后,下入单向封隔器进行封堵底部水层;不是简单的堵水,是单向流的,下部的水能上来,上面的下不去,是两种封隔器的集成组合才能实现,保证压差在25mpa以内,保证封隔器整体密封性完好,使用有效寿命3年以上,3年以后要重新更换;目的是实现封隔器底部作为水源,封隔器封堵后,要达到底部能进入上部,但是上部不能进入下部底水层。
44.(3)上部射孔实现注水
45.根据油藏情况,射孔打开封隔器上部油层对比的其他油井的对应层位,这个对比,是针对本区块油藏的地层连通性进行设计的;例如我们的锦99块,这个方法就是针对该块创新出来的,该块油藏埋深1200-1400m,油层有效厚度21.2m,东部只有11m,中部较为发育,油层厚度可达73m。开发中平面矛盾突出。该块发育了三套油层,分别为杜ⅰ,杜ⅱ,杜ⅲ,其中我们的杜ⅰ和杜ⅱ为油层组,恰好杜ⅲ是水层。同时这个油藏表现为东部开发效果较差,基本含水96%以上。真实基于这样的油藏特点,我们利用东部的油井的杜ⅲ底水,给中部,西部的杜ⅰ,杜ⅱ油层组井下补能注水。这三套油层组为一套含油层系,油层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比如矿化度、离子指标、硬度等等。所以我们设计了本方案,实现区块的底水能量水驱开发。
46.采取螺杆泵进行采水的方式实现水井注入,也就是螺杆泵完成井筒内的举升和注入,实现本井底水直接进行注水。
47.实施例2
48.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举例和说明,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49.补充:本工艺其实就是利用老井眼,在底部水活跃的条件下,实现给自己区块的油井注水的方法。油田开发水驱开发是最简单,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注水需要建站、建管网,配注间等。我这个工艺就是利用区块自身地质条件和水体发展情况,利用井筒泵的注入而非采出这一反向思维模式开发试验思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50.1、射孔打开井筒底部水体层段,目的是提供水源,为上部螺杆泵提供液体,同时也是上部对应油层的注入水;
51.2、选择合适位置,用特殊的封隔器实现对1中射孔层段的有效封堵。两方面,一是封堵上下之间层水窜,二是建立高压、负压区,目的是为上部提供一定压力的水源;
52.3、封隔器的选择,一是具有单向封堵能力的封隔器,既满足上下流体不能互窜,又能利用特殊工具单向打开,实现底部可以向上流动。具体选择是,本封隔器采取的是类似于水泥承留器的结构特点,打压座封实现封堵后,下入插入打开管,插入管要加装球座,目的是实现控制底水流动,一是保障上部不能窜入下部,二是还要保证下部能顺利进入上部;
53.4、对应层位,在上部射孔打开上部注水对应的区块采油井层位,优化射孔时,不应超过底水射孔数的1/3。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底水充足,供液好,另外提高注水压力,减少上部的层内矛盾。因为这样的管柱是无法测试吸水剖面的,所以只能在射孔位置、射孔数进行源头控制;
54.5、上部射孔后,一定要做吸水剖面测试。利用光油管,目的有三个,一是录取上部注水压力,二是射孔是否有效,三是吸水程度是否符合要求,尽量做到各个层段吸水程度相差不到10%;
55.6、下插入管 固定凡尔 螺杆泵下井,确保插入管进入到下部封隔器中心管内;
56.7、下转子 插接杆完井;
57.8、装好油压表和套压表;
58.9、启动地面驱动装置,观察套压变化,与步骤中的5要注入压力做对比,相差0.5mpa为正常;
59.10、按照配注进行注入;
60.11、油藏对比,观察区块采油井生产变化。
6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