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8 20:57: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属于温度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电力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带给我们极大的便利,成为我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能源。电厂中能够让电力正常运行和输送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电气设备。
3.电气火灾通常是因为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接头松动、过载或短路等因素导致过热而引起的。尤其是在易燃易爆场所,上述电气线路隐患危害更大。为防止电气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防火措施,对电气设备进行温度监测。
4.现有技术对电气设备的温度监测只能感应到电气设备本身局部的温度,无法对电气设备所处柜体内部进行温度监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能够对电气设备所处柜体内部进行温度监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包括:
7.柜体、导热翅片、传热管、传热导头、硅脂、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平台;
8.所述传热管设于柜体内,传热管贯穿所述导热翅片,所述导热翅片用于吸收柜体内热量;
9.所述传热导头固接于所述传热管的顶部,传热导头通过硅脂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传热导头的温度;所述控制平台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获取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数据。
10.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柜体固接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夹住所述传热管,用于将所述传热管固定在柜体上。
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夹包括上半圆夹、下半圆夹和螺栓,所述上半圆夹和下半圆夹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所述螺栓贯穿通孔,将上半圆夹和下半圆夹连接成环状结构。
12.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翅片和传热管有两组,分别设于柜体内部两侧。
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夹有两组,每组固定夹有三个,一组固定夹用于固定一根传热管。
14.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平台包括控制芯片、显示屏、报警模块、蜂鸣器、无线传输模块和远程监控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芯片与显示屏、报警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与远程监控器通信连接;所述报警模块与蜂鸣器电性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柜体上还固接有直流电源盒,所述直流电源盒所述直流电源盒与
控制平台电性连接。
16.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电源盒外侧设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与柜体固定连接。
17.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柜体顶部的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用于防止柜内热量对控制平台造成影响。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所达到的有益效果包括:
19.本发明装置包括:柜体、导热翅片、传热管、传热导头、硅脂、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平台;所述传热管设于柜体内,传热管贯穿所述导热翅片,所述导热翅片用于吸收柜体内热量;所述传热导头固接于所述传热管的顶部,传热导头通过硅脂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传热导头的温度;所述所述控制平台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用于获取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数据。本发明通过导热翅片收集柜体内的热量,再通过传热管和传热导头进行热量传导,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测量,将温度测量传递到控制平台上,方便工作人员现场与远程查看以及记录,能够对电气设备所处柜体内部进行温度监测。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的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的控制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柜体;2、固定夹;201、上半圆夹;202、下半圆夹;203、螺栓;3、导热翅片;4、传热管;5、传热导头;6、硅脂;7、温度传感器;8、控制平台;801、控制芯片;802、显示屏;803、报警模块;804、蜂鸣器;805、无线传输模块;806、远程监控器;9、隔热板;10、直流电源盒;11、防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端”、“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套设有”、“套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如图1所示,一种电气设备用温度监测装置,包括:柜体1、固定夹2、导热翅片3、传热管4、传热导头5、硅脂6、温度传感器7、控制平台8、隔热板9、直流电源盒10和防护壳11。
28.导热翅片3、传热管4、传热导头5、硅脂6和温度传感器7设于柜体1内,传热管4贯穿所述导热翅片3,传热导头5固接于所述传热管4的顶部。导热翅片3用于吸收柜体1内热量,再通过传热管4将热量传递到传热导头5上。传热导头5通过硅脂6与温度传感器7连接,温度传感器7测量传热导头5的温度。
29.导热翅片3和传热管4有两组,分别设于柜体1内部两侧。使导热翅片3收集到的热量更加全面,测量出的数据更加准确。
30.固定夹2与柜体1固接,用于将传热管4固定在柜体1两侧,防止传热管4晃动。固定夹2有两组,每组固定夹2有三个,一组固定夹2用于固定一根传热管4。如图2所示,固定夹2包括上半圆夹、下半圆夹和螺栓,上半圆夹和下半圆夹的两侧分别设有通孔,螺栓贯穿通孔,将上半圆夹和下半圆夹连接成环状结构。
31.控制平台8设于柜体1上方,与柜体1之间设有隔热板9。隔热板9用于防止柜内热量对控制平台8造成影响。
32.如图3所示,控制平台8包括控制芯片801、显示屏802、报警模块803、蜂鸣器804、无线传输模块805和远程监控器806。温度传感器7与控制芯片801电性连接,将温度传感器7将监测的实时温度传递给控制芯片801。控制芯片801与显示屏802电性连接,将监测的实时温度数据显露在显示屏802上,供工作人员现场操作和查看。控制芯片801与报警模块803电性连接,当温度过高时会触发报警模块803,报警模块803与蜂鸣器804电性连接,蜂鸣器804在温度超过设定值时发出声响,提醒工作人员温度过高。控制芯片801与无线传输模块805电性连接,无线传输模块805与远程监控器806通信连接,控制芯片801通过无线传输模块805将监测的实时温度数据传递给远程监控器806,可以方便工作人员远程对监测结果进行查看。
33.柜体1上设有直流电源盒10,直流电源盒10与柜1固定连接,直流电源盒10与控制平台8电性连接,为控制平台88提供电力。直流电源盒10外侧设有防护壳11,防护壳11与柜体1固定连接,用于保护直流电源盒10不受损坏。
34.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35.在本实施方案中:首先,通过导热翅片3吸收热量,将柜体1内部的热量通过传热管4传递到传热导头5上,通过硅脂6将温度传递给温度传感器7上,温度传感器7将监测到的实时温度通过控制芯片801显示到显示屏803上,同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805可以将监测到的实时温度传递给远程监控器806,使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对监测到的实时温度进行查看,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36.通过直流电源盒10对控制平台8提供电力,通过与控制芯片801连接的报警模块803,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报警模块803触发蜂鸣器804发出警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温度过高,减少事故的发生。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