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调整部件固定装置、投影装置以及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与流程

2023-02-10 18:37: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调整部件固定装置、投影装置以及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
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2.本技术主张2021年7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117727以及2021年7月1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21-117729为基础的优先权,并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并入本技术。
技术领域
3.本公开涉及一种调整部件固定装置、投影装置以及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4.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其固定用于手动进行变焦调整、聚焦调整的设于透镜镜筒的调整环等调整部件。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3/12183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其在监视照相机所具备的透镜镜筒的调整环的外周设置有制动环,在调整环与制动环之间设置有制动部件。制动部件设置于与设于制动环的上侧的内螺纹部螺纹结合的锁定旋钮的前端。锁定旋钮以位于制动环的内侧的方式经由从镜筒主体突出的突出部与制动部件连接。当将锁定旋钮向紧固的方向旋转时,制动部件相对于调整环从上方抵接,制动环相对于调整环从下方抵接。这样,通过锁定旋钮的旋转,制动部件和制动环彼此向相反方向移动而夹持调整环,使调整环相对于镜筒主体不能旋转地被固定。
5.在上述现有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中,从调整环的上侧及下侧以夹持的方式按压调整环。在此,在从上下按压调整环的时机不一致的情况下,有时由于来自上侧及下侧的一方的力先施加到透镜镜筒,透镜镜筒的光轴产生偏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需要使按压调整环的时机相同,但精密地使时机相同需要高精度的部件加工、组装,这是很困难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的一方案为一种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调整部件固定部,该调整部件固定部具有:第一状态,用于插入透镜镜筒侧的间隙,且宽度比上述间隙短;以及第二状态,用于固定设于上述透镜镜筒侧的能够移动的调整部件,且宽度与上述间隙相同。
7.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有上述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
8.本公开的另一方案提供一种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序,将宽度比透镜镜筒侧的间隙短的第一状态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调整部件固定部插入上述间隙;以及第二工序,为了固定调整部件而使上述调整部件固定部成为宽度与上述间隙相同的第二状态。
9.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即使固定调整部件,透镜镜筒的光轴也难以偏移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投影装置以及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
附图说明
10.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投影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11.图2是安装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投影装置的放大局部俯视图。
12.图3a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图,是从前上侧观察的立体图。
13.图3b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图,是从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14.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5.图5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安装于投影装置之前的状态的相当于图2的iii-iii剖面的剖视图。
16.图6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安装于投影装置之前的状态的相当于图2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
17.图7a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安装于投影装置的情形的相当于图2的iii-iii剖面的剖视图,表示将一对卡合部的第二抵接部的一方插入到间隙s2的状态。
18.图7b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安装于投影装置的情形的相当于图2的iii-iii剖面的剖视图,表示拧入第二螺纹部件前的状态。
19.图8是表示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安装于投影装置的情形的、相当于与图7(b)对应的图2的iv-iv剖面的剖视图。
20.图9是安装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的投影装置的图2的iii-iii剖视图。
21.图10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调整环以及上壳体作为剖面的图2的iv-iv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公开的方式进行叙述。如图1所示,投影装置10具备箱体20,箱体20在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矩形箱状具有六个面(上表面20a、下表面20b、左侧面20c、右侧面20d、前面20e、后面20f)。投影装置10在前面20e侧具有投影口11。投影装置10从投影口11射出投影光l。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投影装置10中的左右表示相对于来自投影口11的投影光l的射出方向的左右方向,前后表示相对于投影装置10的投影光l的行进方向的前后方向。
23.箱体20具有:上壳体21,其具备上表面20a和右侧面20d的一部分;以及下壳体22,其具备下表面20b和右侧面20d的一部分。箱体20在前侧具有前侧面板23,在后侧具有后侧面板24,在左侧具有左侧面板25。前侧面板23延伸至箱体20的左前角部20g,左前角部20g为r角状。另外,在前侧面板23设置有投影口11的投影口开口部23a、吸气口23b以及排气口23c。后侧面板24延伸至左后角部20h,左后角部20h为r角状。虽未图示,但在后侧面板24设置有吸气口、图像输入输出用的连接器等连接口。
24.箱体20的上壳体21及下壳体22中的作为与右侧面20d的连接部的缘部21a、22a为r角状的曲面状。此外,箱体20的缘部21a、22a以外的缘部(例如,由上表面20a和左侧面20c而产生缘部等)为大致直角状。在下壳体22的右侧面20d设置有未图示的电源插头的连接口。另外,在上壳体21的上表面20a设置有能够进行投影装置10的设定等的操作面板21b。
25.如图1、图2所示,在投影装置10的箱体20收纳有将光轴设为lc的透镜镜筒80。在透镜镜筒80设有能够移动的作为调整部件的调整环30(聚焦调整环31(第一调整部件)及变焦调整环32(第二调整部件))。就聚焦调整环31及变焦调整环32而言,从光轴lc方向观察,绕光轴lc设为大致半圆弧的环状(参照图5~图10),在钩挂手指的大径部31a的外周设有滚花。如图6等所示,聚焦调整环31的后方的小径部31b被延伸设置,并插入开口的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的前侧的内径部。因此,在聚焦调整环31的小径部31b与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之间形成有间隙s1。另外,在聚焦调整环31的大径部31a的后侧端面31a1与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的前侧端面32a1之间形成有透镜镜筒80侧的间隙s3。如图1和图2所示,在箱体20的上表面20a的左前角部设置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20a1。开口部20a1是为了操作调整环30而开设的,面向调整环30(聚焦调整环31以及变焦调整环32)。
26.如图5等所示,开口部20a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左右对置配置的缘部201分别朝向调整环30向下方倾斜。向下方倾斜的缘部201的前端面202形成为平坦面状,且与调整环30具有1mm以下的间隙s2。另外,在聚焦调整环31与变焦调整环32之间的缘部201的下表面以板面与光轴lc正交的方式从上壳体21的下表面竖立设置有分隔板203。另外,如图6等所示,开口部20a1的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前后对置配置的缘部204分别形成为水平的板状端面。
27.在开口部20a1固定有固定聚焦调整环31及变焦调整环32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聚焦调整环31、变焦调整环32被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为不转动的投影装置10例如设置于游戏机等的嵌入式系统。在该情况下,被投射投影光的屏幕与投影装置10的距离被固定地设定。因此,不需要由用户进行对焦、变焦的调整,因此,为了在搬运时聚焦调整环31、变焦调整环32不会转动而偏移,通过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将聚焦调整环31、变焦调整环32固定。
28.基于图3(a)、图3(b)、图4对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结构进行说明。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具有:主体50a,其由钣金材料一体形成;第一螺纹部件51,其在安装于投影装置10时朝向前后方向(换言之,透镜镜筒80的光轴lc方向(参照图1等))配置于主体50a;以及第二螺纹部件52,其以在俯视下与第一螺纹部件51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于主体50a。第一螺纹部件51及第二螺纹部件52分别经由垫圈53而安装。在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主体50a具备调整部件固定部55a和用于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于收纳透镜镜筒80的箱体20侧的主体固定部56。并且,调整部件固定部55a具备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主体固定部56具备一对卡合部57。
29.主体50a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矩形板状的上面板54。上面板54以短边与光轴lc大致平行的朝向配置。在上面板54刻印有表示拧紧的顺序的数字(第二螺纹部件52为“1”,第一螺纹部件51为“2”)和表示正面侧的箭头。通过按照该刻印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安装于投影装置10,第一螺纹部件51及第二螺纹部件52的头部成为比投影装置10的侧壁短的侧(左侧及前侧),因此第一螺纹部件51及第二螺纹部件52的旋转操作的作业容易进行。上面板54将板面朝向上下方向而设置。主体50a的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从上面板54的
长边侧的两缘分别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主体50a的主体固定部56中的一对卡合部57从上面板54的短边侧的两缘分别向下方延伸。
30.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分别具备大致梯形的连接板551,该连接板551以与上面板54呈大致直角的方式在上端部与上面板54的长边连接。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具备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矩形的水平板部552,该水平板部552配置为以与连接板551呈大致直角的方式与连接板551的下端连接并使板面朝向上下方向大致水平地朝向对置的连接板551。并且,调整部件固定部55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矩形的插入爪部553,该插入爪部553与水平板部552中的与连接板551的连接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大致直角地连接,并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插入爪部553的下侧的长边形成为仿效聚焦调整环31的小径部31b的外周面的大致凹圆弧状。
31.连接板551具有:第一同宽度板部551a,其与连接于上面板54的上面板54同宽度;以及第二同宽度板部551b,其形成为宽度比第一同宽度板部551a窄并与水平板部552连接。在第一同宽度板部551a与第二同宽度板部551b之间形成有以侧缘朝向下方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地形成的倾斜板部551c。在连接板551的第一同宽度板部551a与上面板54连接的部分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长矩形的孔部54a。另外,在连接板551的倾斜板部551c与第二同宽度板部551b连接的部分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大致长矩形的孔部551d。形成为板状的调整部件固定部55具有弹性,通过孔部54a、551d,具有更强的弹性。
32.在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一方侧(具体而言为前侧)设置有供第一螺纹部件51螺纹结合的第一内螺纹部551e。具体而言,第一内螺纹部551e通过从一方侧(前侧)的连接板551(倾斜板部551c)的前表面实施翻边加工,且对其内径部分实施攻丝加工而形成。另外,在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另一方侧(具体而言,后侧)设置有第一螺纹部件51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一承接部551f。具体而言,第一承接部551f通过从另一方侧(后侧)的连接板551(倾斜板部551c)的内表面(前表面)以凹状凹陷而形成。
33.就这样形成的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而言,当拧入第一螺纹部件51时,抵抗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弹力而向扩大彼此的间隔的方向移动。当向松开的方向旋转第一螺纹部件51时,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向缩小彼此的间隔的方向移动。这样,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分别形成为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51接近/远离各调整环30的端面(后侧端面31a1、前侧端面32a1)。
34.一对卡合部57分别具备与上面板54的短边大致直角地连接的大致梯形的连接板571。连接板571形成为比上面板54的短边宽。连接板571在与上面板54的连接部分具有弹性。
35.在连接板571的下端的前侧和后侧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第二螺纹部件52的轴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第一抵接部572。即,在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前后左右这四个角部分别设有第一抵接部572(合计四个)。第一抵接部572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前后方向)上比连接板571突出,且以与连接板571的板面所成的角度为锐角的方式向上倾斜设置。而且,在第一抵接部572的前后方向的外侧端(在前侧的第一抵接部572中为前端,在后侧的第一抵接部572中为后端)形成有向上方弯折成大致直角的限制抵接部572a。在第一抵接部572的连接板571侧的缘部形成有以凹状切口而成的切口部572b。
36.在前后一对地配置的第一抵接部572之间设置有板状的第二抵接部573。第二抵接
部573相对于连接板571向下方倾斜设置。在第二抵接部573的中央设置有切口部573a。
37.另外,如上所述,一对卡合部57与上面板54的短边连接。由此,一对卡合部57(连接板571)分别具有弹性。在一对卡合部57中的一方侧(左侧)的卡合部57的连接板571设置有第二螺纹部件52螺纹结合的第二内螺纹部571a。具体而言,第二内螺纹部571a通过对从一方侧(左侧)的卡合部57的连接板571的外侧面朝向内侧面实施了翻边加工的部分实施攻丝加工而形成。另一方面,在一对卡合部57中的另一方侧(右侧)的卡合部57的连接板571设置有第二螺纹部件52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二承接部571b。具体而言,第二承接部571b通过从另一方侧(右侧)的连接板571的内面以凹状凹陷而形成。另外,在连接板571的第二内螺纹部571a以及第二承接部571b的上侧附近形成有圆弧状的孔部574。通过圆弧状的孔部574,第二内螺纹部571a及第二承接部571b的部分具有弹性。
38.就这样形成的一对卡合部57而言,当拧入第二螺纹部件52时,抵抗卡合部57的弹力,一对卡合部57之间被扩大。而且,当向松开的方式旋转第二螺纹部件52时,一对卡合部57之间被缩小。换言之,一对卡合部57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开口部20a1的对置的缘部201扩大/缩小。
39.接着,使用图5~图10对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对调整环30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及一对卡合部57设为未产生弹力的状态(图3(a)、图3(b)的状态)。此时的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的外侧端部间距离为d1(参照图8),一对卡合部57的连接板571间距离为w1(参照图7(b))。接着,如图5、图6所示,相对于投影装置10的开口部20a1,参照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上面板54的刻印以使第一螺纹部件51的头部侧位于前侧、第二螺纹部件52的头部侧位于左侧的方式配置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而成为图7(a)的状态。此时,使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一方的卡合部57的第二抵接部573的前端部滑入间隙s2。
40.在此,如图8所示,第一抵接部572的前后的限制抵接部572a之间与开口部20a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缘部204间的距离)大致一致。因此,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通过限制抵接部572a被开口部20a1的前后的缘部204引导而容易地定位。另外,此时,形成于缘部201的下表面的分隔板203位于第二抵接部573的切口部573a,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被定位(也参照图2)。这样,如图7(b)所示,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配置于使一对卡合部57的两侧的第二抵接部573的前端部进入间隙s2的位置。
41.另外,此时,如图8所示,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一对插入爪部553位于聚焦调整环31的小径部31b的外周上且聚焦调整环31的大径部31a与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之间的间隙s3。这样,调整部件固定部55a(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设置成能够为了插入间隙s3而以成为比间隙s3短的宽度d1的第一状态插入聚焦调整环31与变焦调整环32之间。然后,按照刻印于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上面板54的编号,当首先拧入第二螺纹部件52时,一对卡合部57向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移动,连接板571间距离从w1(图7(b)所示的状态)扩大到w2(图9所示的状态)(w1<w2)。此时,第一抵接部572的下表面与缘部201的上表面抵接,第二抵接部573的上表面与缘部201的前端面202抵接。这样,通过主体固定部56的一对卡合部57,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被固定于箱体20的开口部20a1。换言之,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通过主体固定部56的一对卡合部57相对于透镜镜筒80固定。
42.然后,当按照刻印于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上面板54的编号拧入第一螺纹部件51时,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向彼此的间隔扩大的方向移动,插入爪部553的外侧端部间距离从d1(图8所示的状态)扩大到d2(图10所示的状态)(d1<d2)。即,调整部件固定部55a(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为了固定调整环30而成为与间隙s3大致相同的宽度d2的第二状态。在一例中,第二状态下的宽度d2为与间隙s3相同的宽度。在本说明书中,相同的宽度包括起到与宽度d2和间隙s3为同宽度时相同的效果的宽度。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中的聚焦调整环31侧的插入爪部553将与该插入爪部553对置的聚焦调整环31的大径部31a的后侧端面31a1向光轴lc方向前方按压。另一方面,变焦调整环32侧的插入爪部553将与该插入爪部553对置的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的前侧端面32a1向光轴lc方向后方按压。这样,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分别设置为能够沿光轴lc方向按压调整环30。而且,通过插入爪部553形成为板状而具有弹性,对变焦调整环32的大径部32a的前侧端面32a1进行按压的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以进入间隙s1的方式卡合。另一方面,对聚焦调整环31的大径部31a的后侧端面31a1进行按压的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同样以陷入后侧端面31a1的方式卡合。这样,通过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调整环30在光轴lc方向上被按压,由此转动被限制而被固定。
43.即,调整部件(调整环30)的固定方法具有以下的工序。
44.准备工序:将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的宽度设为d1(第一状态),将一对卡合部57的宽度设为w1(图5、图6)。
45.调整部件固定部插入工序(第一工序):在使一方的卡合部57的第二抵接部573的前端部滑入间隙s2(图7(a))后,另一方的卡合部57也插入间隙s2,成为两侧的第二抵接部573的前端部进入间隙s2的位置(图7(b)),将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插入透镜镜筒80侧的间隙s3(图8)。
46.主体固定工序:紧固第二螺纹部件52,使一对卡合部57的宽度成为w2,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于开口部20a1(透镜镜筒80侧的箱体20)(图9)。
47.调整部件固定工序(第二工序):紧固第一螺纹部件51,使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的宽度从d1成为d2(第二状态),成为与透镜镜筒80的调整环30的间隙s3大致相同的宽度(图10)。在一例中,插入爪部553的宽度d2也可以是与间隙s3相同的宽度。于是,在该第二状态时,通过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调整环30在光轴lc方向上被按压。
48.此外,如果松开第一螺纹部件51,则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向接近的方向移动而返回图8的状态,因此一对调整部件固定部55对调整环30的固定被解除。此时,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通过主体固定部56(一对卡合部57)维持固定于箱体20的开口部20a1的状态。因此,在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于箱体20的状态下,能够用手指转动调整环30来进行聚焦调整、变焦调整。
49.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具有调整部件固定部55a,该调整部件固定部55a具有:用于插入透镜镜筒80侧的间隙s3的比间隙s3短的宽度d1的第一状态;以及用于固定设于透镜镜筒80侧的能够移动的调整环30的与间隙s3大致相同的宽度(相同的宽度)d2的第二状态。由此,在固定调整环30时,不会在与光轴lc正交的方向上按压透镜镜筒80,因此即使通过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调整环30,也能够降低透镜镜筒80的光轴lc的光轴偏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整部件(聚焦调整环31、变焦调整环32)形成为半圆
弧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杆等各种形式的调整部件。
50.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a具有第一螺纹部件51和供第一螺纹部件51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一承接部551f。由此,为仅在一方形成第一内螺纹部551e并使另一方侧抵碰第一螺纹部件51的简单结构,仅通过旋转螺纹部件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固定调整环30。
51.另外,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具备用于固定于收纳透镜镜筒80的箱体20侧的主体固定部56。由此,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不会相对于透镜镜筒80偏移,即使在搬运等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调整环30偏移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卡合部57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相对于透镜镜筒80固定,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通过其它结构进行固定。
52.另外,主体固定部56具有供第二螺纹部件52螺纹结合的第二内螺纹部571a和供第二螺纹部件52的前端部抵接的第二承接部571b。由此,为仅在一方形成第二内螺纹部571a并使另一方侧抵碰第二螺纹部件52的简单结构,仅通过旋转螺纹部件的简单操作就能够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相对于透镜镜筒80固定。
53.另外,第二螺纹部件52配置于俯视下与第一螺纹部件51正交的位置。由此,能够直观且容易地进行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向箱体20的安装、调整环30的固定的操作。
54.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为了固定调整环30(聚焦调整环31以及变焦调整环32)而能够在光轴lc方向上按压。由此,在固定调整环30时,不会在与光轴lc正交的方向上按压透镜镜筒80,因此即使通过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调整环30,也能够降低透镜镜筒80的光轴lc的光轴偏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调整部件(聚焦调整环31、变焦调整环32)形成为半圆弧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杆等各种形式的调整部件。
55.另外,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与设置为环状的调整环30的端面(后侧端面31a1、前侧端面32a1)抵接。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在光轴lc方向上按压调整环30。
56.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插入爪部553设置为能够通过第一螺纹部件51而与调整环30接近/分离。由此,仅通过转动螺钉的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进行调整环30的固定和解除的状态的切换。
57.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具有弹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在光轴lc方向上按压调整环30。
58.另外,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通过主体固定部56相对于收纳有透镜镜筒80的箱体20固定。由此,即使通过调整部件固定部55按压调整环30,也能够减少调整部件固定部55的例如插入爪部553偏移等不良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卡合部57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相对于箱体20固定,但不限于此,也能够通过其它结构进行固定。
59.另外,主体固定部56具有一对卡合部57,该卡合部57用于通过第二螺纹部件52固定于为了操作调整环30而开设的箱体20的开口部20a1。由此,能够使主体固定部56的结构为利用开口部20a1进行固定的简单的结构,并且能够相对于透镜镜筒80可靠地固定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
60.另外,调整部件固定部55在上述第二状态时将调整环30在光轴lc方向上按压。由此,能够将调整部件固定部55可靠地配置于固定调整环30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固定调整环30。
61.另外,通过利用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投影装置10的调整环30,能够使透镜镜
筒80的光轴lc不偏移地固定调整环30,因此能够成为能够一边固定调整环30一边投影鲜明的图像的投影装置10。
62.另外,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具有:第一工序,将宽度d1比透镜镜筒80侧的间隙s3短的第一状态下的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的调整部件固定部55插入间隙s3;以及第二工序,将调整部件固定部55设为宽度与间隙s3大致相同(相同)的第二状态。由此,能够提供减少透镜镜筒80的光轴lc偏移的调整部件的固定方法。而且,通过在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之间具备通过主体固定部56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于透镜镜筒80侧的箱体20(即投影装置10)的工序,能够在将调整部件固定装置50固定于投影装置10的状态下解除调整环30的固定而进行调整。
63.此外,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