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08 00:04: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流体时减振减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在给水、排水、供热、供煤气、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时,往往会使用管道进行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等)的输送。
3.管道输送系统一般包括主管道和若干分支管道,主管道外界流体原,从而将流体引入管道系统,每个分支管道均连接在主管道的侧壁上,从而将流经主管道的流体分流至目的箱体或容器内,每个分支管道上一般会设置有闸阀,通过闸阀控制分支管道的开闭,进而控制分流过程的开始或结束。
4.然而,流体在由主管道流入分支管道时,每个分支管道上的闸阀的阀前和阀后所受到的流体的压力不同,往往会造成分支管道发生大幅度的振动,导致分支管道与主管道或目的箱体或容器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降低整个管道输送系统的连接密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分支管道发生大幅度振动降低整个管道输送系统的连接密封性能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包括:供流管道和补流管道,所述供流管道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补流管道的分流口,其中,还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所述第二阀体沿所述补流管道远离所述分流口的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补流管道上,所述第一阀体用于将流经所述供流管道的流体通过所述分流口分流至所述补流管道,所述第二阀体用于缓冲所述流体流经所述补流管道时的压力。
7.优选的,第一阀体选用闸阀。
8.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还包括减振套,所述补流管道的外侧壁上至少部分套设有所述减振套。
9.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还包括若干减振座,每一所述减振座均包括:减振装置和固定座,所述减振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减振套、对应一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减振座的数量为三个,三所述减振座沿所述补流管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11.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还包括用于存放流体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补流管道远离所述分流口的一端连接。
12.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所述补流管道具有进流段、出流段和过渡段,所述进流段的一端与所述供流管道连接,所述进流段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渡段的一端
连接,所述出流段的一端与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出流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且所述进流段的内径小于所述出流段的内径,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均设置在所述进流段的外侧壁上。
13.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所述进流端与所述出流端的内径比为1:1.5~1:3。
14.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供流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三阀体,所述进流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三阀体之间。
15.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所述箱体内部还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流体的液位或压力。
16.上述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其中,还包括信号处理器,所述信号处理器与所述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第一阀体上设置有第一阀体控制器,所述第二阀体上设置有第二阀体控制器,所述三阀体上设置有第三阀体控制器,所述信号处理器分别还与所述第一阀体控制器、所述第二阀体控制器和所述第三阀体控制器信号连接。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在向箱体补流过程中,第二阀体一开始处于部分打开状态,可以使得第二阀体阀前的补流管道内部快速充满流体,使得第一阀体阀前、阀后受到的压力处于大致平衡状态,降低了补流管道的振动程度,避免了因补流管道发生大幅度振动破坏补流管道与供流管道或箱体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中补流管道和减振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2中的减振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2中b-b向的剖面图。
23.图中:1、供流管道;2、补流管道;21、进流段;22、出流段;23、过渡段;3、第一阀体;4、第二阀体;5、减振套;6、减振座;61、减振弹簧;62、阻尼器;63、固定座;7、箱体;8、第三阀体;9、传感器;10、法兰;11、缠丝。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包括:供流管道1、补流管道2和箱体7,供流管道1的进流口外接流体源(图中未示出),供流管道1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分流口,补流管道2的进流口和供流管道1的分流口上均设置有法兰10,连接二者的法兰10之间设置有缠丝11以增加连接的密封性,从而实现二者的密封连接,箱体7内用于存放流体,且在箱体7的顶部或侧面设置有进流口,补流管道2的出流口通过箱体7上的进流口伸入箱体7的内部,补流管道2靠近其进流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阀体3,补流管道2靠近其出流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阀体4,第一阀体3、第二阀体4分别与补流管道2通过法兰10
密封连接,需要将流体储存或暂存在箱体7内之前,将第一阀体3完全打开,并将第二阀体4部分打开,此时的供流管道1和补流管道2处于打开状态,流体通过供流管道1的进流口进入供流管道1后,部分的流体通过补流管道2的进流口进入补流管道2,并通过补流管道2的出流口进入箱体7,待供流管道1和补流管道2内的流体流动一段时间后,将第二阀体4全部打开加快流体流动,由于第二阀体4出于部分打开的状态,流体可以快速充满第二阀体4阀前的补流管道2,从而使得第一阀体3的阀前和阀后受到的流体压力大致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较好的避免了流体流经补流管道2时发生大幅度振动,增强了补流管道2与供流管道1和箱体7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能,降低了补流管道2发生漏水和箱体7发生开裂的风险。
26.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供流管道1靠近其出流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三阀体8,第三阀体8与供流管道1通过法兰10密封连接,当需要快速将流体注入箱体7时,将第三阀体8部分或全部关闭,此时流入供流管道1的流体将通过补流管道2全部流入箱体7内,即可将流体快速加满箱体7。
27.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一阀体3加装在补流管道2末端离箱体7不超过50厘米处,减少第一阀体3阀后与补流管道2的出流口的距离,避免因流体压力过大破坏补流管道2与箱体7之间的密封连接。
28.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补流管道2包括:进流段21、出流段22和过渡段23,进流段21的进流口与供流管道1的分流口密封连接,进流段21的出流口与过渡段23的进流口通过法兰10密封连接,过渡段23的出流口与出流段22的进流口通过法兰10密封连接,出流段22的出流口通过箱体7的进流口伸入箱体7内,进流段21与出流段22的内径比为1:(1.5~3),优选为1:1.5,过渡段23用于承接进流段21和出流段22,且过渡段23的内径沿进流段21到出流段22的方向呈线性增加,流体流经补流管道2时,由于进流段21的内径小于出流段22的内径,流体对出流段22的内壁的压力要小于对进流段21的内壁的压力,从而整体降低了流体对补流管道2的压力,避免因流体压力过大导致补流管道2发生轴向窜动,同时也起到了减小补流管道2振动的作用。
29.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在进流段21和/或出流段22上套设有减振套5,减振套5优选为橡胶材质,通过在进流段21和/或出流段22外侧壁上紧贴设置的减振套5,可以较好的吸收流体流经进流段21和/或出流段22时产生的振动。
30.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还包括若干减振座6,每个减振座6均包括:减振装置和固定座63,减振装置包括:减振弹簧61和阻尼器62,减振弹簧61套设在阻尼器62上,阻尼器62的两端分别与减振套5、对应一个固定座63连接,固定座63则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墙壁或底面上,当流体流经进流段21和/或出流段22时,减振弹簧61发生拉长或收缩,阻尼器62则用于吸收减振弹簧61产生的拉力或压缩力,从而可以缓冲流体流经进流段21和/或出流段22时产生的振动。
31.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可减振减压的管道输送系统还包括信号处理器,箱体7的内部设置有传感器,第一阀体3上设置有第一阀体控制器,第二阀体4上设置有第二阀体控制器,第三阀体8上设置有第三阀体控制器,信号处理器分别与第一阀体控制器、第二阀体控制器、第三阀体控制器和传感器信号连接,当向箱体7内部输送的流体为液体或带有细微颗粒的液体时,箱体7可选用开放式箱体或封闭式箱体,传感器9优选为浮球阀,箱体7内的液位达到预设值时,传感器9自动断开,同时传感器9将其断开信号输送至信
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将该断开信号输送至第一阀体控制器,第一阀体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3断开,箱体7补充液体结束,当向箱体7内部输送的为气体时,箱体7选用封闭式箱体,传感器9优选为压力传感器,传感器9检测到箱体7内部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时,第一阀体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3断开,箱体补气结束。
32.进一步地,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补流管道2的出流段22的出流口与箱体7的进流口设置有密封件,实现二者之间的密封连接。
33.综上所述,在向箱体7补流过程中,第二阀体4一开始处于部分打开状态,可以使得第二阀体4阀前的补流管道2内部快速充满流体,使得第一阀体3阀前、阀后受到的压力处于大致平衡状态,降低了补流管道2的振动程度,另外,补流管道2上还套设有减振套5,减振套5还与减振座6配合使用,充分吸收流体流经补流管道2时产生的振动,减少了振动噪声,此外,补流管道2的出流段22的内径大于进流段21的内径,流体由进流段21流入出流段22时,因出流段22具有更大的受力面积,出流段22内部将受到较少的流体压力,避免因流体压力过大导致补流管道2发生轴向窜动。
3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