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3-02-06 17:18: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内机、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已有的上下出风空调器,主要是内部搭载一个或多个离心风机系统,在空调正面的上部和下部各设置一个出风口,或者在空调正面的下部以及空调顶部各设置一个出风口;此两种出风方式的空调器,用户在使用时,制冷模式下上风口、下风口同时打开或者单独上风口打开出风,制热模式下上风口、下风口同时打开出风,出风方式单一,用户选择性不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传统的空调器存在的出风方式单一,用户选择性不多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内机包括内机主体,内机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连通的顶部出风组件、上风口组件以及下风口组件,顶部出风组件顶部设置有顶部出风口,上风口组件设置有上部出风口,下风口组件设置有下部出风口,顶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上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下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机主体的前侧的外周壁还设置有感应组件,感应组件用于感应用户的位置信息,空调器内机能够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的转动。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部出风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组件,上部出风口设置在上风口组件远离进气组件的一侧,下部出风口设置在下风口组件远离进气组件的一侧。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风口组件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的第一分流锥,第一分流锥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上风口组件上与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相对位置均设置有上部出风口。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风口组件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的第二分流锥,第二分流锥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三导流面和第四导流面,上风口组件上与第三导流面和第四导流面相对位置均设置有下部出风口。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风口组件与下风口组件之间还设置有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具有与进气组件、上风口组件以及下风口组件均导通的送风元件。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感应组件设置在风道组件远离进气组件的一侧。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还具有与送风元件相连通的进风通道,进风通道内设置有蒸发器。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还具有与送风元件相连通的第一送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与上风口组件相导通。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还具有与送风元件相连通的第二送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与下风口组件相导通,第二送风通道内设置有开启或关闭第二送风通道的风门机构。
1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器内机。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根据用户设定的送风模式控制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的转动。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空调器内机包括感应组件时,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8.通过感应组件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
19.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三导风板的转动。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空调器内机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21.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内机,包括内机主体,内机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连通的顶部出风组件、上风口组件以及下风口组件,顶部出风组件顶部设置有顶部出风口,上风口组件设置有上部出风口,下风口组件设置有下部出风口,顶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上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下部出风口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本发明通过顶部出风口的第一导风板实现顶部出风口的开启或闭合,通过上部出风口的第二导风板实现上部出风口的开启或闭合,通过下部出风口的第三导风板实现下部出风口的开启或闭合,可以实现以下六种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单独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单独送风模式,下部出风口单独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和上部出风口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和下部出风口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上部出风口以及下部出风口同时送模式;因此本发明的空调器内机提供多种模式的出风方式,用户可以多样的选择出风方式,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22.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是基于上述空调器内机设计的,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23.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是基于上述空调器,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内机的剖视图;
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内机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图3中a-a处的截面图;
30.图5为图3中b-b处的截面图;
31.图6为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流程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1、感应组件;2、顶部出风组件;21、顶部出风口;211、第一导风板;3、上风口组件;31、上部出风口;311、第二导风板;32、第一分流锥;321、第一导流面;322、第二导流面;4、下风口组件;41、下部出风口;411、第三导风板;42、第二分流锥;421、第三导流面;422、第四导流面;5、进气组件;6、风道组件;61、送风元件;62、进风通道;621、蒸发器;63、第一送风通道;64、第二送风通道;641、风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3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术语“垂直”、“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意味着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有的方位或位置,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7.实施例1
38.如图1-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内机包括内机主体,内机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连通的顶部出风组件2、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顶部出风组件2顶部设置有顶部出风口21,上风口组件3设置有上部出风口31,下风口组件4设置有下部出风口41,顶部出风口2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211,上部出风口3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311,下部出风口4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411。
39.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内机包括内机主体,内机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连通的顶部出风组件2、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顶部出风组件2顶部设置有顶部出风口21,上风口组件3设置有上部出风口31,下风口组件4设置有下部出风口41,顶部出风口2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211,上部出风口3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311,下部出风口41的口部可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411,本发明通过顶部出风口21的第一导风板211实现顶部出风口21的开启或闭合,通过上部出风口31的第二导风板311实现上部出风口31的开启或闭合,通过下部出风口41的第三导风板411实现下部出风口41的开启或闭合,可以实现以下六种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单独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31单独送风模式,下部出风口41单独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以及下部出风口41同时送模式,空调器内机可以具有控制组件、控制面板、遥控器等,控制组件与控制面板
相连接,控制组件与遥控器无线连接,用户可以在控制面板或遥控器上设置六种送风模式中的任一种,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进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等,驱动电机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实现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因此本发明的空调器内机提供多种模式的出风方式,用户可以多样的选择出风方式,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机主体的前侧的外周壁还设置有感应组件1,感应组件1用于感应用户的位置信息,空调器内机能够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
41.在本实施例中,内机主体的前侧的外周壁还设置有感应组件1,感应组件1与控制组件相连接,感应组件1用于感应用户的位置信息,空调器内机能够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用户可以设定送风模式,送风模式还可以包括风避人模式和风吹人模式。
42.具体的,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获取到人分散于家里的各个位置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1转动打开顶部出风口21,控制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关闭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此时由于用户较为分散,采用的是顶部出风,使得风朝天吹,这样不管家里那里有用户都不会吹到风,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43.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下部出风口4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关闭下部出风口4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开启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同时调整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角度至合适位置,调整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使风吹出的位置正好避开用户,可避免风吹人,也能保证空调的使用效果,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44.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上部出风口3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关闭上部出风口3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开启顶部出风口21和下部出风口41,同时调整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角度至合适位置,调整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保证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45.因此空调器内机能够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解决了风吹人的问题。
46.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分散于家里的各个位置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打开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此时由于用户较为分散,采用的是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同时出风,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同时保证空调的前方无论什么位置都可以有风吹到。
47.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下部出风口4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开启下部出风口4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关闭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提高送风距离,保证用户可以吹到风,同时快速调节用户所处的位置的温度。
48.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上部出风口3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开启上部出风口3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关闭顶部出风口21和下部出风口41,保证风从空调正面吹出时,提高送风距离,保证用户可以吹到风,同时快速调节用户所处的位置的温度。
4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顶部出风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组件5,上部出风口31设置在上风口组件3远离进气组件5的一侧,下部出风口41设置在下风口组件4远离进气组件5的一侧。
50.在本实施例中,顶部出风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组件5,进气组件5设置在顶部出风组件2的背面,进气组件5上设置有进风面板,进风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上部出风口31设置在上风口组件3远离进气组件5的一侧,下部出风口41设置在下风口组件4远离进气组件5的一侧,具体的,进气组件5设置在内机主体背面,因此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位于内机主体正面,一方面保证正面出风,同时避免进风口与出风口的气流相干涉,提高换热效率。
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风口组件3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5的第一分流锥32,第一分流锥32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上风口组件3上与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相对位置均设置有上部出风口31。
52.在本实施例中,上风口组件3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5的第一分流锥32,第一分流锥32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即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的朝向相反,通过第一分流锥32的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将气流分流为两股气流,在上风口组件3上与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相对位置均设置有上部出风口31,两股气流通过与第一导流面321和第二导流面322相对的两个上部出风口31流出,两个上部出风口31上的第二导风板311可以转动至适当位置,实现上风口组件3位置处的360
°
环抱送风,能够快速均匀的对待调温区域进行调温,提高待调温区域的舒适性。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导风板311的上端中部具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部出风口31的上侧的口部的中部;和/或,第二导风板311的下端的中部具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部出风口31的下侧的口部的中部。
5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311的上端中部具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部出风口31的上侧的口部的中部;和/或,第二导风板311的下端的中部具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上部出风口31的下侧的口部的中部,可以通过第二导风板311转动使上部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更广,提高调温范围。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下风口组件4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5的第二分流锥42,第二分流锥42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上风口组件3上与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相对位置均设置有下部出风口41。
56.在本实施例中,下风口组件4内设置有顶部朝向进气组件5的第二分流锥42,第二分流锥42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即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的朝向相反,通过第二分流锥42的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将气流分流为两股气流,两股气流通过与第三导流面421和第四导流面422相对设置的两个下部出风口41流出,两个下部出风口41上的第三导风板411可以转动至适当位置,实现下风口组件4位置处的360
°
环抱送风,能够快速均匀的对待调温区域进行调温,提高待调温区域的舒适性。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导风板411的上端中部具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部出风口41的上侧的口部的中部;和/或,第三导风板411的下端的中部具有第四转轴,第四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部出风口41的下侧的口部的中部。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411的上端中部具有第三转轴,第三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部出风口41的上侧的口部的中部;和/或,第三导风板411的下端的中部具有第四转轴,第四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下部出风口41的下侧的口部的中部,可以通过第三导风板411转动使下部出风口41的出风角度更广,提高调温范围。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风口组件3与下风口组件4之间还设置有风道组件6,风道组件6具有与进气组件5、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均导通的送风元件61。
60.在本实施例中,上风口组件3与下风口组件4之间还设置有风道组件6,风道组件6具有与进气组件5、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均导通的送风元件61,通过送风元件61将进气组件5的进气输送至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由于上风口组件3与顶部出风组件2连通,因此通过送风元件61保证了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以及下部出风口41的正常出风,送风元件61可以是离心风机。
61.感应组件1设置在风道组件6远离进气组件5的一侧,即风道组件6的正面便于感应用户的位置,感应组件1可以设置多个,以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6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进风通道62,进风通道62内设置有蒸发器621。
63.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进风通道62,进风通道62内设置有蒸发器621,通过蒸发器621对从进入送风元件61的进行调温,以调整待调温区域的温度,离心风机包括蜗壳、电机和离心风叶,离心风叶采用的是两侧双吸风的风叶结构,电机安装在蜗壳上,蜗壳与蒸发器621在左右方向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保证室内风通过蒸发器部件进入到蜗壳后,在风机的作用下,风从离心风叶的两端进入到蜗壳的通风风道中,即送风元件6内,然后从风道组件6将气流输送至上风口组件3以及下风口组件4,本发明的送风元件61的离心风机采用的是单离心风机搭载双吸风叶,加大进风动力,增加出风风量。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第一送风通道63,第一送风通道63与上风口组件3相导通。
65.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第一送风通道63,第一送风通道63与上风口组件3相导通,通过设置第一送风通道63,提高气流输送效率。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第二送风通道64,第二送风通道64与下风口组件4相导通,第二送风通道64内设置有开启或关闭第二送风通道64的风门机构641。
67.在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6还具有与送风元件61相连通的第二送风通道64,第二送风通道64与下风口组件4相导通,通过设置第二送风通道64,提高气流输送效率,第二送风通道64内设置有开启或关闭第二送风通道64的风门机构641,防止下部出风口41气流回流。
68.实施例2
6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实施例1的空调器内机。
70.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实施例1的空调器内机。
71.实施例3
7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实施例2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用户设定的送风模式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
73.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用户设定的送风模式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用户设定的送风模式可以包括六种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单独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31单独送风模式,下部出风口41单独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同时送风的送风模式,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以及下部出风口41同时送模式,空调器内机可以具有控制组件、控制面板、遥控器等,控制组件与控制面板相连接,控制组件与遥控器无线连接,用户可以在控制面板或遥控器上设置六种送风模式中的任一种,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进设置有驱动其转动的驱动电机等,驱动电机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实现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因此本发明的空调器内机提供多种模式的出风方式,用户可以多样的选择出风方式,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7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空调器内机包括感应组件1时,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75.通过感应组件1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
76.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
77.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设定送风模式,送风模式还可以包括风避人模式和风吹人模式;具体的,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分散于家里的各个位置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1转动打开顶部出风口21,控制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关闭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此时由于用户较为分散,采用的是顶部出风,使得风朝天吹,这样不管家里那里有用户都不会吹到风,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78.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下部出风口4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关闭下部出风口4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开启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同时调整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角度至合适位置,调整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使风吹出的位置正好避开用户,可避免风吹人,也能保证空调的使用效果,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79.当用户选择风避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上部出风口3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关闭上部出风口3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开启顶部出风口21和下部出风口41,同时调整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角度至合适位置,调整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的出风角度,保证在风不吹到人的前提下,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
80.因此空调器能够根据位置信息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来解决了风吹人的问题。
81.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分散于家里的各个位置时,控制第一导风板211、第二导风板3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转动,打开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口41,此时由于用户较为分散,采用的是顶部出风口21、上部出风口31和下部出风
口41同时出风,加大出风量保证室内温度均匀分布,同时保证空调的前方无论什么位置都可以有风吹到。
82.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下部出风口4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三导风板411转动开启下部出风口4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关闭顶部出风口21和上部出风口31,提高送风距离,保证用户可以吹到风,同时快速调节用户所处的位置的温度。
83.当用户选择风吹人模式,感应组件1感应到人位置集中于与上部出风口31相对位置时,控制第二导风板311的转动开启上部出风口31,控制第一导风板211以及第三导风板411的转动关闭顶部出风口21和下部出风口41,保证风从空调正面吹出时,提高送风距离,保证用户可以吹到风,同时快速调节用户所处的位置的温度。
84.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技术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85.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设备、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8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