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与流程

2023-02-04 13:37:1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足底按摩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但是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却越来越大,亚健康的状态越来越威胁到人们未来的生活质量,传统中医按摩也越来越被人们使用来改善亚健康的状态。足部按摩是人们普遍常使用的中医按摩方式,足部按摩可以起到诊断、治疗疾病及自我保健养生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实践的充分证明,不少学者对足部按摩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见解和学说,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包括1.中医经络学说2.神经反射学说3.生物全息学说4.血液循环学说等。反射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不自主反应,它是最简单和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反射的解剖学基础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一个或多个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神经系统遍布全身,并与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其他系统密切相关,由中枢神经的大脑统一管理和调节。人体这几大系统能够保持彼此密切联系,协调合作,主要是依靠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等来进行,在人体的皮肤和脏腑器官中到处都有丰富的感受器,当感受器感受到外界刺激或体内环境的改变时就会产生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进行综合分析后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至器官、腺体、或肌肉,使之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神经反射的基本过程。这里所说的感受器就是人体的末梢神经,足部的末梢神经十分丰富,足部反射区多为足部神经的聚集地,故足部皮肤感受器对疼痛等感觉十分敏感。早在1913年,美国医学博士威廉
·
菲兹杰拉德(wiiliamfitzgerald))在《反射区健康疗法》(reflexologyforgoodheal)一书中,首次系统的提出了反射学理论。作者认为在人体中有10条从足底发出的可以传递痛觉或其他刺激的纵向排列线,同时在足底还存在横向的线,这些纵、横线的重合点就是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反应点和刺激点,也就是足部反射区。德国人玛鲁卡多与依古哈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反复的临床实践,于1975年出版了《足反射疗法》一书,该书明确的将人体的足部分为56个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所对应的脏腑都有明确的定位,并沿用至今。因为足底是内脏是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器官的反射区都在足底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足底按摩十分受欢迎的原因。
3.目前市场上的足底按摩仪琳琅满目,这些按摩机构主要工作原理是在足部通过多种作用方式(包括气囊按摩、机械按摩、水疗等)实现足部的按摩放松。目前市面上销售和使用的按摩机构种类较多,主要分为磁石类、气泡类、机械类。其中机械类主要是利用不断旋转的滚轴,对脚部进行的纯机械按摩,目前市面上的机械类足底按摩仪的机械结构较为单一,使用相似的偏心轮结构以及按摩头对足底按摩,且作用的形式和区域也相似。
4.为了达到更好的按摩理疗效果,在针对不同的按摩需求,需要按照特定的按摩区域、按摩顺序、按摩时间和按摩力度对足底反射区进行按摩,而目前在通过这些足底按摩仪进行按摩时,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5.一是现有足底按摩仪的按摩区域单一,作用点和作用区域比较少,无法实现对特定足底反射区的按摩,按摩效果较差。
6.二是即使足底按摩仪设有多个按摩区域,多个按摩区域一般也是同时动作,相同动作或者按照厂商预设的固定模式动作,不能针对不同的按摩需求进行调节,且没有不同区域间的协同配合,导致按摩效果不理想。
7.三是足底按摩仪所有区域的按摩头都是震动敲击或者滚轴滚动按摩,按摩方式比较单一,作用方式单一,造成按摩效果也比较单一,不能区分不同的穴位进行不同方式的按摩,影响整体按摩疗效,不能模拟中医的各种按摩手法对各个穴位进行刺激。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足底按摩存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
9.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0.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应用于足底按摩仪,所述足底按摩仪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各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按摩组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按摩处方,所述按摩处方包括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及其对应的按摩时间,所述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11.通过在足底按摩仪中多分区设置按摩区域,并在每个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按摩组件,进而实现对不同足底反射区或穴位的单独或同时按摩。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对足底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的覆盖面更全,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的问题。而且整个足底多分区按摩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覆盖足底较大范围的按摩,并可模拟按摩手法实现各按摩区域的按摩动作。并且通过将中医按摩手法的流程编写为计算机程序形式的按摩处方,足底按摩仪的控制主机根据按摩处方分别控制相应的按摩组件执行相应的按摩动作,进而模拟出按摩处方中的按摩手法、按摩顺序、按摩力度和按摩时间,实现根据按摩需求的针对性足底按摩。
12.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处方包括依次执行的第一按摩阶段、第二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在所述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为默认按摩模式,在所述第二按摩阶段,至少一个按摩区域对应多种按摩模式。
13.通过将按摩处方设置为依次进入第一按摩阶段、第二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循序渐进地对足底进行按摩,解决了用户出现不适的问题。
14.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摆动按摩组件,所述根据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至少包括: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摆动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15.由于摆动按摩组件可以一定的角度扫过扇形的面,扫过的区域均属于摆动按摩区域,相比目前的固定位置击打和旋转针对的一个点位来说,扇形扫过的面积更大,轨迹更长,因此按摩头按摩覆盖面积也越大,一次按摩多个反射区域和多个穴位,按摩效率更高,按摩效果更好;并且通过摆动按摩组件形成摆动按摩的方式能够模拟刮擦、推拿和顶按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
16.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按摩阶段,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包括第一按摩模式、第二按摩模式和第三按摩模式,所述第一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一按摩动作和第一按摩力度,所述第二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二按摩动作和第二按摩力度,所述第三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三按摩动作和第三按摩力度。
17.通过在第二按摩阶段为摆动按摩区域设置不同的按摩模式,可以实现针对不同摆动按摩区域采用不同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进而实现对相应足底反射区或穴位进行有针对的加强刺激,从而达到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效果。
18.进一步地,所述摆动按摩组件包括对应的按摩头和摆动按摩体,所述按摩头可升降设置于对应摆动按摩体上,所述第一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摆动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所述第二按摩动作为摆动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以及在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抬升按摩头,在向第二方向摆动时降下按摩头,所述第三按摩动作为摆动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以及在摆动过程中根据预设间隔抬升按摩头。
19.通过控制摆动按摩组件进行摆动和升降,可以模拟出多种中医按摩手法。具体地,第一按摩动作用于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擦法,第二按摩动作用于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单方向推法和刮法,第三按摩动作用于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顶按。同一按摩区域或不同按摩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按摩动作来模拟出不同的中医按摩手法,并且多种中医按摩手法进行协同配合,多个按摩区域进行协同配合,从而实现根据按摩需求对足底进行有针对性的按摩。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按摩力度、第二按摩力度和第三按摩力度为按摩头在抬升时对足底皮肤的压力,所述第一按摩力度、第二按摩力度和第三按摩力度依次增大。
21.通过设置多种按摩力度,能够实现对相应摆动按摩区域进行加强按摩,同时配合相应的按摩动作,使得按摩形式更多样,通过多种按摩形式形成的按摩处方能够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22.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所述摆动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为第一默认按摩模式,所述第一默认按摩模式对应的第一默认按摩力度小于第二按摩力度。
23.由于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为放松阶段,因此其对应的默认按摩力度较小,其目的在于进行适应性放松,减少用户的不适感,不同按摩需求对应按摩处方中的第一按摩阶段可以相同。
24.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内外侧和中下部内外侧。
25.这样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可以将脚心周围的中上内侧、中上外侧、中下内侧和中下外侧的区域均可覆盖,最大程度地使得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作用范围覆盖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实现尽可能多地对所有反射区进行刺激,进而达到中医足底按摩足疗的良好效果。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分区,只要是设置的区域覆盖面积能够对应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即可,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的优点是既可以尽可能多的按摩覆盖反射区,达到进一步细化按摩作用部位、精准按摩的作用,又不会因为设置太多的摆动按摩组件而使得整体机构过于庞大、笨重和复杂。
26.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独立
地设置有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根据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至少包括: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旋转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27.通过设置旋转按摩区域,可以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能够模拟揉擦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并且旋转按摩组件可以一次按摩多个反射区域和多个穴位,按摩效率更高,按摩效果更好。
28.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按摩阶段,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包括第四按摩模式和第五按摩模式,所述第四按摩模式和第五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四按摩动作,所述第四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四按摩力度,所述第五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五按摩力度。
29.通过在第二按摩阶段为旋转按摩区域设置不同的按摩模式,可以实现针对不同旋转按摩区域采用不同的按摩力度,进而实现对相应足底反射区或穴位进行有针对的加强刺激,从而达到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效果。
30.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按摩组件包括对应的按摩头和旋转按摩体,所述按摩头可升降设置于对应旋转按摩体上,所述第四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旋转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旋转。
31.通过控制旋转按摩组件进行旋转和升降,可以模拟出揉擦的中医按摩手法。
32.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按摩力度和第五按摩力度为按摩头在抬升时对足底皮肤的压力,所述第四按摩力度小于第五按摩力度。
33.通过设置多种按摩力度,能够实现对相应旋转按摩区域进行加强按摩,同时配合相应的按摩动作,使得按摩形式更多样,通过多种按摩形式形成的按摩处方能够进一步提高按摩效果。
34.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所述旋转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为第二默认按摩模式,所述第二默认按摩模式对应的第二默认按摩力度小于第五按摩力度。
35.同理,由于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为放松阶段,因此其对应的默认按摩力度较小,其目的在于进行适应性放松,减少用户的不适感。
36.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包括第一旋转按摩区域和第二旋转按摩区域,所述第一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心区域,所述第二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跟区域。
37.由于脚心处为涌泉穴及与肾脏相关反射区的位置,将该区域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可以让其内的旋转按摩组件带动按摩头在该区域做旋转运动,可以模仿中医按摩的揉擦手法,可以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级进行刺激,配合其他的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并且由于足跟处软组织较少,此处不宜做较强烈的顶按,按摩过强反而会导致不适,因此将其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
38.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足底按摩仪,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各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按摩组件,所述足底按摩仪还包括控制主机;
39.所述控制主机,用于获取按摩处方,所述按摩处方包括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及其对应的按摩时间,所述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以及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40.通过在足底按摩仪中多分区设置按摩区域,并在每个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按摩
组件,进而实现对不同足底反射区或穴位的单独或同时按摩。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对足底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的覆盖面更全,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的问题。而且整个足底多分区按摩机构的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覆盖足底较大范围的按摩,并可模拟按摩手法实现各按摩区域的按摩动作。并且通过将中医按摩手法的流程编写为计算机程序形式的按摩处方,足底按摩仪的控制主机根据按摩处方分别控制相应的按摩组件执行相应的动作,进而模拟出按摩处方中的按摩手法、按摩顺序、按摩力度和按摩时间,实现根据按摩需求的针对性足底按摩。
41.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摆动按摩区域,所述摆动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摆动按摩组件;所述控制主机,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摆动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42.由于摆动按摩组件可以一定的角度扫过扇形的面,扫过的区域均属于摆动按摩区域,相比目前的固定位置击打和旋转针对的一个点位来说,扇形扫过的面积更大,轨迹更长,因此按摩头按摩覆盖面积也越大,一次按摩多个反射区域和多个穴位,按摩效率更高,按摩效果更好;并且通过摆动按摩组件形成摆动按摩的方式能够模拟刮擦、推拿和顶按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
43.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分别对应于脚底中上部内外侧和中下部内外侧。
44.这样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可以将脚心周围的中上内侧、中上外侧、中下内侧和中下外侧的区域均可覆盖,最大程度地使得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作用范围覆盖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实现尽可能多地对所有反射区进行刺激,进而达到中医足底按摩足疗的良好效果。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分区,只要是设置的区域覆盖面积能够对应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即可,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的优点是既可以尽可能多的按摩覆盖反射区,达到进一步细化按摩作用部位、精准按摩的作用,又不会因为设置太多的摆动按摩组件而使得整体机构过于庞大、笨重和复杂。
45.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旋转按摩区域,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旋转按摩组件;所述控制主机,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旋转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46.通过设置旋转按摩区域,可以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能够模拟揉擦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并且旋转按摩组件可以一次按摩多个反射区域和多个穴位,按摩效率更高,按摩效果更好。
47.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按摩区域包括第一旋转按摩区域和第二旋转按摩区域,所述第一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心区域,所述第二旋转按摩区域对应于脚底的脚跟区域。
48.由于脚心处为涌泉穴及与肾脏相关反射区的位置,将该区域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可以让其内的旋转按摩组件带动按摩头在该区域做旋转运动,可以模仿中医按摩的揉擦手法,可以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级进行刺激,配合其他的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并且由于足跟处软组织较少,此处不宜做较强烈的顶按,按摩过强反而会导致不适,因此将其设置为旋转按摩区域。
4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由于采用
了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组件均是可以被独立控制地运行进行按摩,各按摩组件能够根据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处方自动协同运行,用户无需手动操作,不仅减少了用户操作,还提高了按摩效果。并且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对足底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的覆盖面更全,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造成的按摩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将按摩处方设置为三个依次执行的按摩阶段,循序渐进地对足底进行按摩,避免了用户出现不适感,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按摩效果。通过设置摆动按摩区域,能够模拟刮擦、推拿和顶按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通过设置旋转按摩区域,能够模拟揉擦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再加上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进而实现模拟中医按摩中的多种按摩手法,多种按摩手法配合使用,并通过多种按摩手法能够形成多种按摩需求的按摩处方,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通过在第二按摩阶段对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并在不同按摩模式中设置不同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使得按摩组件能够根据按摩处方模拟需要的中医按摩手法,实现对足底相应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按摩,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通过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可以将脚心周围的中上内侧、中上外侧、中下内侧和中下外侧的区域均可覆盖,最大程度地使得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作用范围覆盖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实现尽可能多地对所有反射区进行刺激,进而达到中医足底按摩足疗的良好效果。通过在脚底的脚心位置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旋转按摩区域,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进行刺激,配合其他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
附图说明
5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区域分区图;
51.图2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标准足底反射区参考示意图;
52.图3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的俯视图及对应按摩头形状图;
53.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图3中a-a剖面图;
54.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图3中b-b剖面图;
5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图3中c-c剖面图;
56.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57.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中按摩机构的仰视示意图;
58.图9是本发明足底按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9.图10是本发明益肺固表对应的右脚按摩流程示意图;
60.图11是本发明益肺固表对应的左脚按摩流程示意图;
61.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62.1-摆动按摩区域;2-旋转按摩区域;3-电动机;5-第一按摩组件;6-第二按摩组件;7-第三按摩组件;8-第四按摩组件;9-第五按摩组件;10-第六按摩组件;11-第一按摩头;12-第二按摩头;13-第三按摩头;14-第四按摩头;15-第五按摩头;16-第六按摩头17-按摩用气体容纳体;18-按摩气泵;19-按摩体;20-上下活动轴;21-支撑固定盘;22-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3-按摩连接件;24-按摩活动件;25-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6-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7-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8-按摩气管;29-第一蜗杆;30-第一蜗轮;31-第一传动旋转轴;32-第二传动旋转轴;33-第三传动旋转轴;34-第四传动旋转轴;35-第五传动旋转轴;36-第
六传动旋转轴;37-第一过渡齿轮;38-第二过渡齿轮;39-第三过渡齿轮;40-第五过渡齿轮;41-第一旋转齿轮;42-第二旋转齿轮;43-第三旋转齿轮;44-第四旋转齿轮;45-第五旋转齿轮;46-第六旋转齿轮;47-第一传动杆;48-第二传动杆;49-第三传动杆;50-第四传动杆;51-第六传动杆;52-第二蜗杆;53-第二蜗轮;54-第七传动杆;55-第八传动杆;56-第七过渡齿轮;57-第八过渡齿轮;59-第十二过渡齿轮;60-第一固定柄;61-第四固定柄;62-第五固定柄;63-第七固定柄;64-第十固定柄;65-第十一固定柄;66-第四过渡齿轮;67-第六过渡齿轮;90-按摩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6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64.本发明所述的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主要的技术方案包括:足底按摩仪包括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各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有按摩组件,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按摩处方,所述按摩处方包括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及其对应的按摩时间,所述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65.根据研究发现,在使用足底按摩仪进行按摩时,对足底反射区或穴位的按摩顺序、按摩手法、按摩力度以及按摩时间对按摩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针对益肺固表,需要依次执行以下按摩手法:1.揉按大脑、颈项、甲状腺反射区各1分钟;2.点按肺、气管反射区各1分钟;3.揉扁桃体、肾脏反射区各1分钟;4.掐鼻反射区各30秒;5.揉按肝脏、脾脏反射区各30秒。再例如,针对养心安神,需要依次执行以下按摩手法:1.指击或掌击生殖腺反射区30~50次;2.小鱼际或掌擦足底60~70次,至足底发热为佳,睡前按摩效好;3.揉按心脏、肾脏反射区2分钟;4.按抹大脑、颈项、甲状腺反射区30~50次;5.揉按胃、十二指肠、胰脏反射区各1~2分钟。即针对不同的按摩需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按摩手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按摩效果。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来实现中医按摩手法的模拟,达到提高按摩效果的目的。具体地,一方面通过在足底按摩仪中多分区设置按摩区域,并在每个按摩区域内独立地设置按摩组件,进而实现对不同足底反射区或穴位的单独或同时按摩。另一方面,通过将中医按摩手法的流程编写为计算机程序形式的按摩处方,足底按摩仪的控制主机根据按摩处方分别控制相应的按摩组件执行相应的动作,进而模拟出按摩处方中的按摩手法、按摩顺序、按摩力度和按摩时间,实现根据按摩需求的针对性足底按摩,进而提高按摩效果。
66.实施例
67.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仪,请参阅图1,包括分区设置的六个按摩区域,六个按摩区域分别是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和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分别对应于脚底的中上部内侧(第一按摩区域)、中上部外侧(第二按摩区域)、中下部内侧(第四按摩区域)和中下部外侧(第五按摩区域),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分别对应于脚心位置处(第三按摩区域)和脚跟位置处(第六按摩区域)。各按摩区域对应的足底反射区和穴位请参阅图2。
68.每个按摩区域内均独立地设置有对应的按摩组件,每个按摩组件包括对应的按摩头和用于支撑按摩头的按摩体,即第一按摩区域上设置的是带有第一按摩头的第一按摩组
件,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区域上对应地设置有带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头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按摩组件。
69.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按摩体均设置在按摩支撑板90上。位于所述脚底中上位置内外两侧的摆动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一按摩头11的第一按摩组件5和包括第二按摩头12的第二按摩组件6,位于所述脚底中下位置内外两侧的摆动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四按摩头14的第四按摩组件8和包括第五按摩头15的第五按摩组件9,位于所述脚底脚心和脚跟位置处的旋转按摩组件分别为包括第三按摩头13的第三按摩组件7和包括第六按摩头16的第六按摩组件10。其中,第一按摩组件5分布于1-3足趾及足掌前内侧区,按摩部位对应位于1-3趾骨及1-3跖骨的大部分区域周围的组织,此区域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前额、大脑、颈项、眼、斜方肌、甲状腺、胃脊柱等。第二按摩组件6分布于4、5足趾及足掌前外侧区,按摩部位对应位于第4中节趾骨、第4近节趾骨、第5趾骨及第3、4跖骨周围的组织,此区域主要对应前额、耳、斜方肌、肺、心、肩关节等。第三按摩组件7分布于足心即涌泉穴的周围,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肾脏等。第四按摩组件8分布于足心与足跟之间的内侧一半位置处,按摩对应的是足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肠道、输尿管、膀胱、胰、脊柱等。第五按摩组件9分布于足心与足跟之间的外侧一半位置处,对应位于骰骨、第三楔骨及第2、3跖骨底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反射区为肠道、肘关节、膝关节、脾。第六按摩组件10分布于足跟附近,按摩对应于跟骨周围的组织,主要对应的反射区为生殖腺、坐骨神经、膝关节、脊柱等。因此,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对应设置的四个摆动按摩组件,两个旋转按摩区域2对应设置的两个旋转按摩组件。
70.本实施例中,按摩头可升降设置于对应按摩体上。具体可以使用按摩气泵18作为驱动气体动力的升降力输入组件,按摩气泵18与按摩用气囊17通过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和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流量可调式启闭连通。即按摩用气囊17可充放气式设置在一个按摩体19内,按摩体19内的至少设置一个可充放气的柔性的按摩用气囊17,所述按摩用气囊17的顶部支撑并连接位于所述按摩体19外部的按摩头,因为动力源为气体,按摩气泵18作为气体动力源的驱动装置,所述气体通过所述按摩气泵18流量可控式输入所述按摩用气囊17或从所述按摩用气囊17流量可控式输出。这样,在使用时,如果需要各个按摩区域内各个按摩组件对应的按摩头上抬顶压脚底局部进行独立运行,可以打开按摩气泵18与对应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使得气体动力源与按摩组件之间的输入气路打开,作为动力源的气体输入对应的按摩用气囊17内,按摩用气囊17因为气体的输入而膨胀变大,进而向上顶起被按摩用气囊17支撑的按摩体19外部的对应的按摩头,实现按摩头的上升而对脚底施加顶压的力量进行按摩。当不需要顶压时,打开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和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使得按摩用气囊17与外界连通的输出气路打开并连通外界,按摩用气囊17内气体被流量可调节地输送至外界,按摩用气囊17因其内气体量变小而变瘪而位置变低,其支撑的对应的按摩头随着按摩用气囊17顶部位置下降而下降直至恢复原位。这样的结构可以实现每个按摩区域的每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均可以实现上升后的顶压状态,而且因为是气体通过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和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输入输出均为流量可控式进行,所以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体积量可控,因此上抬的高度以及顶压的力量的力度均是可以调节的,方便以不同的力量进行按摩和切换,而且是可以逐渐改变力量,实现无级变力,实现更好的组合按摩力度和运动的效果。在实施例中,所述按摩体19内上下排列设置有至少两个按摩用气囊17,按摩用气
囊17由上至下依次连通,所述最上方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支撑并驱动连接位于所述按摩体19外部的按摩头。这样,多个按摩用气囊17叠加,上升和下降的幅度更大,力度可调范围加大,而且运行更加平稳。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均通过对应的按摩气管28与所述按摩气泵18流量可调式充气连通和放气连通。这样通过按摩气管28流量可调式充气连通和放气连通,使得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体积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可控,即可以控制一定时间内的按摩用气囊17膨胀或者缩小的程度,即可以控制单位时间内的各个按摩头的上抬或者下降的幅度进而控制按摩头对脚底施加的压力的大小,可以实现用力使劲按压还是轻度按压还是不进行按压等不同的按摩模式控制选择,增大了整体足部按摩仪的适用性。所述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用气囊17一端与所述按摩气泵18连通的按摩充气气管上均设置有对应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所有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用气囊17另一端汇集形成按摩排气气管与所述外界流量可调式连通,所述排气气管上设置有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这样六个按摩区域有六个按摩气管28,每个按摩气管28上均设置有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设置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的优点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启或者关闭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对单独的各个按摩组件内的按摩用气囊17进行充气。而所有的按摩用气囊17另一端汇集形成按摩排气气管与外界流量可调式连通,使得只需要在最终汇总后的总的按摩排气气管上设置一个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即可排气,具体原理为当需要给单独的一个按摩区域的按摩组件进行充气时,关闭按摩排气气管上的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打开与该按摩组件连通的按摩充气气管上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气体动力源根据设定的流量输入至该按摩用气囊17内。当该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组件需要放气时,开启与该按摩组件连通的按摩排气气管上设置的按摩用充气电磁阀27,同时开启汇总后总的排气气管上的按摩用排气电磁阀26,因为气体压力的关系,该按摩组件中的按摩用气囊17内的气体被输出至外界,实现按摩头的下降。当然除了使用按摩用气囊17之外,还可以是使用其他的按摩用气体容纳体,即只要是可以容纳气体而且随着气体的充气和放气而膨胀或者缩小的封闭的柔性容器均可以。而且除了气体作为动力源,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动力比如液体作为动力源,可以使用液压驱动各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做升降运动,进而实现独立启动单个或者多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对脚底进行按摩,所有的这些传动组件都可以称之为升降传动组件,所有这些只要是能够驱动各个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升降设置在摆动按摩区域和旋转按摩区域即可。这样可以独立启动不同位置的脚部区域,可以组合按摩不同位置的脚部区域,可以提高整体按摩的效果。
71.请参考图3至图7,摆动按摩区域的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底部固定有上下活动轴20,所述第一按摩头11、第二按摩头12、第四按摩头14和第五按摩头15底部分别与位于其下方对应位置处的所述上下活动轴20固定,所述上下活动轴20的中下部插入对应的所述按摩体19内,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下部或底部与对应的所述按摩体19内的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或者上部相抵或者固定。即第一按摩组件5、第二按摩组件6、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这四个摆动按摩组件中的按摩头下方均采用单独的上下活动轴20来传递按摩用气囊17扩充或者缩小的变化引起的抬升力或者下降力,而这些按摩区域为摆动按摩区域1,这样的结构比较简单,上下活动轴20与对应的按摩头直接固定,固定更加牢固,运动传递过程能量损耗小,节省能源。具体可以是在所述按摩体19顶部设置有活动伸出孔,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下部穿过所述活动伸出孔后与所述按摩用气囊17顶部或上部相抵或固定。这样可以方便地
实现对应的按摩头随着按摩用气囊17上抬和下降。而且更进一步,所述按摩体19环绕所述活动伸出孔设置有向上纵向延伸的活动导向圈,所述上下活动轴20中下部上下活动设置于所述活动导向圈内。这样设置的优点是,活动导向圈可以作为导向方便上下活动轴20上升和下降,同时有利于安装时的导向,更加有利于上下活动轴20在上下活动的过程中提供支撑力避免其因来回晃动而发生折弯或者是发生按摩位置发生偏移而影响按摩效果。而且还可以是上下活动轴20的底部设置支撑固定盘21,支撑固定盘21底部与按摩用气囊17顶部相抵或者固定,且支撑固定盘21的面积大于上下活动轴20底端的面积,这样按摩头的升降运行更加平稳。
72.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旋转按摩组件的所述按摩体19包括按摩连接件23,升降传动组件包括按摩活动件24,按摩连接件23顶端与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按摩连接件23的底部与按摩活动件24相抵,按摩活动件24的底部与按摩用气囊17顶部相抵或固定,按摩用气囊17膨胀或缩小带动按摩活动件24上升或者下降,进而带动按摩连接件23上升或者下降,最终带动按摩头上升或者下降,这样可以实现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升降。这样设置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更换各个部件。当然还是可以采用其他的升降机构来升降摆动按摩组件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的,只要是可以升降各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均可,但是优选气体动力源的优点是气体来源广泛,可以使用室内空气,成本低而且可以实现无级调节。优选使用的升降传动组件是上面描述的,这样的结构简单而且运行平稳。
73.本实施例还包括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分别与对应位置处的第一按摩头11、第二按摩头12、第四按摩头14和第五按摩头15下方的所述按摩体19一端固定,所述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带动与之固定的所述按摩体19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
°
使得所述按摩体19运动轨迹为扇形,即按摩体19相对于按摩支撑板90而言是做往复摆动运动。这样结构的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作为旋转传动组件中的一种,这样结构的摆动传动组件即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按摩组件5、第二按摩组件6、第四按摩组件8和第五按摩组件9这四个摆动按摩区域1内的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19绕其自身一端为轴心做一定角度的旋转,旋转角度小于180
°
,进而带动整个按摩体19做摆动运动,而相对应的按摩头固定在按摩体19上,因此相对应的按摩头沿着扇形的运动轨迹进行刮、擦等运动。这样通过单独的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这一个简单的部件,就可以控制摆动按摩组件上的所有按摩头一同摆动,动作同步性高,而且结构简单、方便后期维护和更换。当然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19的摆动驱动可以是单独控制,即通过摆动按摩区域旋转轴22可以作为摆动传动组件之一进行联合控制多个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摆动,也可以驱动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体做旋转运动。
74.本实施例还包括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上下滑动设置于所述按摩活动件24中央内,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外周与所述按摩连接件23中央孔圆周方向卡接固定。这样设置的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在被驱动器驱动旋转的时候其可以带动按摩连接件23旋转运动,因为按摩头底部与按摩连接件23顶部可拆卸固定,因此可以带动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即第三按摩组件7的第三按摩头13和第六按摩组件10的第六按摩头16旋转,进而实现按和揉的效果。同时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与按摩连接件23中央滑动连接,使得按摩连接件23可以上升和下降,进而带动第三按摩头13和第六按摩头16
上升或者下降,也可以附加或者不附加两者的360
°
旋转运动。在实施例中,所述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上设置有凸起的卡棱,所述按摩连接件23中央孔壁上设置有对应的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棱圆周方向卡接固定,所述卡棱上下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内。这样的卡接方式一方面按摩连接件23的上下活动不影响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的转动,而旋转按摩区域旋转轴25的旋转也不会影响到按摩连接件23的位置高度,即实现可以单独控制第三按摩头13和/或第六按摩头16上升或者下降,也可以单独控制其全角度旋转即自转。来实现模拟中医按摩的顶按、顶揉和单揉的按摩方式。在此处,水平力可以是电力、液压力或者其他的动力源,而水平力输入组件可以是输入这些电力、液压力或者其他动力源的装置,只要是能够输入动力即可。而摆动传动组件和旋转传动组件可以将水平力输入传动至摆动按摩组件做摆动或者传动至旋转按摩组件作旋转运动,只要是能够带动各按摩组件做摆动或者旋转运动即可。具体的旋转传动组件和摆动传动组件结构可以是齿轮传动组或者是偏心轮传动组、也可以是皮带传动组还可以是液压传动组,还可以是链条传动或者是其他的传动机构或者装置,只要是能够传递水平力给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即可。具体可以是水平力输入组件分别与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三传动旋转轴33、第四传动旋转轴34、第五传动旋转轴35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连接,驱动所述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四传动旋转轴34和第五传动旋转轴35往复旋转部分角度,所述旋转角度小于180
°
,驱动所述第三传动旋转轴33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全角度旋转。这样,每个摆动按摩组件的对应的传动旋转轴(即第一传动旋转轴31、第二传动旋转轴32、第四传动旋转轴34和第五传动旋转轴35)带动其按摩头做摆动,每个旋转按摩组件的对应的传动旋转轴(即第三传动旋转轴33和第六传动旋转轴36)带动其按摩头做360
°
旋转运动。
75.本实施例中,水平力输入组件包括电动机3,所述电动机3输出轴上固定或成型有第一蜗杆29,所述第一蜗杆29与第一蜗轮30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蜗轮30通过第一过渡齿轮37与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啮合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传动旋转轴33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中央。这样就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电动机将旋转运动通过相同啮合的第一蜗杆29、第一蜗轮30、第一过渡齿轮37将旋转运动传递至左右两侧的第三旋转齿轮43,而固定于第三旋转齿轮43中央的第三传动旋转轴33进而被驱动旋转带动与之固定的第三按摩头13进行360
°
旋转运动。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两个啮合的第二过渡齿轮38啮合连接。所述左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偏置的第一传动杆47与左侧的第四旋转齿轮44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47一端沿圆周方向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47的另一端与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一侧铰接,所述左侧第四旋转齿轮44与右侧第四旋转齿轮44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四传动旋转轴34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中央。这样,旋转的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滑动铰接偏置于第三旋转齿轮43一侧的第一传动杆47驱动与第一传动杆47另一端一侧铰接的第四旋转齿轮44,使得第四旋转齿轮44只能够往复旋转一定角度,而该角度小于180
°
。实现第四按摩组件8的按摩头的摆动,这样因为齿轮和偏置的连接杆的传递方式,使得按摩头的摆动更加稳定而且保证两侧的第四按摩组件8的按摩头运行轨迹相同且对称运行,舒适性更好。左侧所述第四旋转齿轮44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四固定柄61,所述第一传动杆47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四固定柄61上。第四固定柄61的优点是使得往复
角度旋转更加圆滑而且更加省力。所述第四传动杆50一端沿圆周方向滑动连接于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四传动杆50的另一端与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一侧铰接,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与左侧第一旋转齿轮41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传动旋转轴31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中央。这样右侧第三旋转齿轮43通过第四传动杆50、右侧第一旋转齿轮41将部分角度的旋转传动至第一传动旋转轴31,最终带动第一按摩头11做摆动。更进一步优选地的是:右侧所述第一旋转齿轮41外侧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一固定柄60,所述第四传动杆50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柄60上。第一固定柄60的优点是使得往复角度旋转更加圆滑而且更加省力。还可以是: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啮合连接,所述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与左侧第六旋转齿轮46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传动旋转轴36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中央。进一步可以是右侧所述第三旋转齿轮43与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第三过渡齿轮39啮合连接。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与左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两个所述第四过渡齿轮66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第六旋转齿轮46通过偏置的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往复旋转部分角度式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一端沿圆周方向分别滑动连接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六旋转齿轮46上的弧形滑槽内且铰接于所述弧形滑槽内,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的另一端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五旋转齿轮45一侧铰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传动旋转轴35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下侧设置有向下凸出的第五固定柄62,所述第二传动杆48和第三传动杆49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对应位置处的所述第五固定柄62上。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传动旋转轴32分别固定于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二旋转齿轮42中央。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五旋转齿轮45通过第五过渡齿轮40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第二旋转齿轮42啮合连接。上面描述的摆动传动组件和旋转传动组件驱动旋转按摩组件和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做相应的摆动或者是旋转运动,优点均为结构简单,联动比较牢靠,左右侧运动速度一致方向镜像或者对称,符合中医按摩理论同时舒适度很高。
76.通过上述足底按摩仪的结构,即可实现通过控制主机对相应的按摩组件进行控制。具体地,针对摆动按摩组件,可以通过控制主机控制其摆动和升降,针对旋转按摩组件,可以通过控制主机控制其旋转和升降,如此即可实现模拟出不同按摩动作、按摩力度,通过不同按摩区域、按摩动作、按摩力度、按摩时间相互配合即可形成针对多种按摩需求的按摩处方。
77.基于上述足底按摩仪,本实施例所述的足底按摩控制方法,请参阅图9,包括以下步骤:
78.步骤1、获取按摩处方,所述按摩处方包括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及其对应的按摩时间,所述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
79.步骤2、根据所述按摩处方控制按摩组件以相应的按摩模式对足底进行按摩。
80.本实施例中,足底按摩仪的控制主机可以接收外部发送的按摩处方,例如接收外部的存储设备、智能终端或者云端发送的按摩处方。按摩处方可以为多个,足底按摩仪收到各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处方后可以将其存储至存储器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足底按摩仪需要先确定用户当前需要使用的按摩处方,以便根据按摩处方控制相应按摩组件运行。其
中,确定按摩处方的方法可以为:用户通过足底按摩仪上的交互部件(如按键、触控屏等)手动选择需要使用的按摩处方。当足底按摩仪与智能终端进行通信连接时,确定按摩处方的方法还可以为:用户在智能终端的app上选择按摩处方,智能终端将用户的选择信息发送至足底按摩仪,足底按摩仪根据收到的选择信息确定按摩处方。
81.可以理解,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足底按摩仪能够实现多个按摩区域、多种按摩手法、多种按摩力度,因此可以形成多种按摩需求的按摩处方,按摩处方是根据按摩需求对应的中医按摩手法形成的计算机程序,按摩处方可以有多个,并且按摩处方与按摩需求相对应。例如,按摩需求可以为益肺固表、养心安神、调和脾胃、强肾生精、消除疲劳等。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处方包含了针对该按摩需求的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及其对应的按摩时间,不同按摩模式下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有所不同。其中,按摩力度表示按摩头在抬升时对足底皮肤的压力。
82.本实施例中,按摩处方包括依次执行的第一按摩阶段、第二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其中,第一按摩阶段为准备阶段,在第一按摩阶段对整个足底采取较小的按摩力度进行按摩,其目的在于进行适应性放松,减少用户的不适感,不同按摩需求对应按摩处方中的第一按摩阶段可以相同。
83.在第一按摩阶段,摆动按摩组件采用第一默认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动作,旋转按摩组件采用第二默认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动作。第一默认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一默认按摩动作和第一默认按摩力度,第二默认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二默认按摩动作和第二默认按摩力度。本实施例中,第一默认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擦法。第二默认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旋转,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揉擦。
84.对应于足底而言,摆动按摩区域,即第一按摩阶段,第一按摩区域、第二按摩区域、第四按摩区域和第五按摩区域同时采用第一默认按摩动作,并且其第一默认按摩力度为15n,同时第一旋转按摩区域即第三按摩区域采用第二默认按摩动作,并且其第二默认按摩力度为15n,第二旋转按摩区域即第六按摩区域采用第二默认按摩动作,并且其第二默认按摩力度为0n,即只与足底对应皮肤接触,不施加抬升力。第一按摩阶段的按摩时间可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设置,例如按摩时间可以为2分钟。
8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按摩处方的第一按摩阶段为:第一按摩区域、第二按摩区域、第四按摩区域和第五按摩区域均为第一默认按摩动作,按摩力度均为15n,按摩时间均为2分钟;第三按摩区域为第二默认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2分钟;第六按摩区域为第二默认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0n,按摩时间为2分钟。控制主机根据上述按摩处方对相应按摩组件进行控制,即可完成第一按摩阶段。
86.第二按摩阶段为调整阶段,即通过特定的顺序调整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来达到按摩需求所对应的按摩效果,因此不同按摩需求对应按摩处方中的第二按摩阶段的按摩模式有所不同。
87.在第二按摩阶段,摆动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包括第一按摩模式、第二按摩模式和第三按摩模式,所述第一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一按摩动作和第一按摩力度,所述第二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二按摩动作和第二按摩力度,所述第三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三按摩动作和第三按摩力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摆动按摩体带动按
摩头摆动,模拟中医按摩手法的擦法。所述第二按摩动作为摆动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以及在向第一方向摆动时抬升按摩头,在向第二方向摆动时降下按摩头,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单方向推法和刮法,其中,针对不同的摆动按摩区域、左右脚以及按摩需求,推和刮的方向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足趾分布的反射区以及甲状腺反射区多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刺激,足掌分布的肺、斜方肌等反射区刺激方向多为足内侧与足外侧方向横向刺激,右足心外侧肝、升结肠等反射区多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刺激,通过设置对应的刺激方向能够进一步提升按摩效果。所述第三按摩动作为摆动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摆动,以及在摆动过程中根据预设间隔抬升按摩头,模仿中医按摩手法中的顶按,例如,在摆动范围内平均分配三次抬升按摩头。所述第一按摩力度、第二按摩力度和第三按摩力度依次增大,例如第一按摩力度为15n,第二按摩力度为25n,第三按摩力度为35n。
88.在第二按摩阶段,旋转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包括第四按摩模式和第五按摩模式,所述第四按摩模式和第五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四按摩动作,所述第四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四按摩力度,所述第五按摩模式具有对应的第五按摩力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按摩动作为按摩头抬升后,旋转按摩体带动按摩头旋转,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中的揉擦法。所述第四按摩力度小于第五按摩力度,例如第四按摩力度为15n,第五按摩力度为25n。
89.对应于足底而言,根据按摩处方的不同,各按摩区域对应多种按摩模式,在第二按摩阶段,通过控制主机对相应按摩组件的控制,实现足底反射区或穴位对应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并通过多种按摩模式配合实现根据按摩处方进行针对性按摩,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
90.例如,针对益肺固表,其左脚对应按摩处方的第二按摩阶段为:第一按摩区域为第二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2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一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90秒,90秒后,第一按摩区域为第三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3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一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90秒,90秒后,第一按摩区域为第二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25n,按摩时间为30秒,以此推类;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二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2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二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2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三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3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一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15n,按摩时间为30秒,30秒后,第二按摩区域为第三按摩动作,按摩力度为35n,按摩时间为30秒,以此推类;第三按摩区域、第四按摩区域和第五按摩区域与第一按摩区域和第二按摩区域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控制主机根据上述按摩处方分别对各个按摩组件进行相应控制,即可完成第二按摩阶段。
91.当控制主机进入第二按摩阶段时,按摩处方表现为按照特定顺序依次调整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不同按摩处方表现出的调整的按摩区域、顺序以及按摩模式可能有所不同,并且同一按摩处方中左右脚表现出的调整的按摩区域、顺序以及按摩模式也可能有所不同。
92.例如,参阅图10,针对益肺固表的按摩需求而言,对于右脚,首先是所有摆动按摩区域以第一按摩模式进行按摩,所有旋转按摩区域以第四按摩模式进行按摩,然后将第一
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二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一按摩区域调回第一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二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二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二按摩区域调回第一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三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五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三按摩区域调回第四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二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二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二按摩区域调回第一按摩模式,将第一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三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一按摩区域调回第一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二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三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二按摩区域调回第一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三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五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将第三按摩区域调回第四按摩模式,同时将第二按摩区域调整为第三按摩模式,其余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保持不变,持续30秒后,重复两次上述流程,即可完成右脚的第二按摩流程。左脚的第二按摩流程同步进行,但表现出的调整的按摩区域、顺序和按摩模式有所不同,具体请参阅图11。
93.可以看出,第二按摩流程在对某一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时,其他按摩区域中的摆动按摩区域以第一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其他按摩区域中的旋转按摩区域以第四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即通过特定的顺序调整对应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来对特定按摩区域进行加强按摩,实现根据特定顺序对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
94.第三按摩阶段为结束阶段,在第三按摩阶段对整个足底采取较小的按摩力度进行按摩,其目的在于进行适应性放松,避免足底在强烈刺激后马上结束带来的不适感。不同按摩需求对应按摩处方中的第三按摩阶段的按摩模式可以相同。第三按摩阶段的按摩模式可以与第一按摩阶段相同,即摆动按摩区域采用第一默认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动作,旋转按摩区域采用第二默认按摩模式进行按摩动作,此处不再赘述。第三按摩阶段的按摩时间可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设置,例如按摩时间可以为1分钟。
95.如此,控制主机根据按摩处方依次进入第一按摩阶段、第二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并在第一按摩阶段和第三按摩阶段对足底进行低强度的放松按摩,在第二按摩阶段根据按摩需求调整各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实现了对不同足底反射区或穴位进行不同形式、力度和时间的按摩,并且多个足底反射区或穴位同时配合,从而实现根据按摩需求进行针对性按摩,进一步提升了按摩效果。
96.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足底按摩控制方法及足底按摩仪,由于采用了分区设置的按摩区域,每个按摩区域内的按摩组件均是可以被独立控制地运行进行按摩,各按摩组件根据按摩需求对应的按摩处方协同运行,提高了按摩效果,并且由于设置了多个分区,因此整体按摩的面积更大,对足底反射区以及穴位区域的覆盖面更全,解决了目前按摩面积小,按摩只针对局部区域造成的按摩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能够针对多种按摩需求形成按摩处方,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通过将按摩处方设置为三个依次执行的按摩阶段,循序渐进地对足底进行按摩,避免了用户出现不适感,提升了用户体验和按摩效果。通过设置摆动按摩区域,能够模拟刮擦、推拿和顶按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通过设置旋转按摩区域,能够模拟刮揉和顶按等中医按摩手法对相应足底反射区进行刺激,再加上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和旋转按摩组件的按摩头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进而实现模拟中医按摩中的多种按摩手法,多种按摩手法配合,能够形成多种按摩处方,进一步提高了
按摩效果。通过在第二按摩阶段对按摩区域的按摩模式进行调整,并在不同按摩模式中设置不同的按摩动作和按摩力度,使得按摩组件能够根据按摩处方模拟需要的中医按摩手法,实现对足底相应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按摩,进一步提高了按摩效果。通过设置四个摆动按摩区域,可以将脚心周围的中上内侧、中上外侧、中下内侧和中下外侧的区域均可覆盖,最大程度地使得摆动按摩组件的按摩作用范围覆盖脚底中上部和中下部,实现尽可能多地对所有反射区进行刺激,进而达到中医足底按摩足疗的良好效果。通过在脚底的脚心位置和脚跟位置分别设置旋转按摩区域,更好地对穴位和反射区进行刺激,配合其他按摩组件的动作,达到综合理疗的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