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森林灭火车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13:3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森林灭火车。


背景技术:

2.森林灭火车主要用于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当前森林灭火车主要通过自身携带存储箱,在存储箱内存储水或灭火剂,将车辆行驶至火源一侧,将火源扑灭。但此种方式有较多的缺陷,首先,森林路况通常不好,车辆难以在其中行进,即便能够进入,车辆的行进速度也较慢,对车辆的越野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次,车辆自身能够携带的水或者灭火剂是有限的,面对森林火情难以起到控制效果,同时灭火剂的成本也较高。
3.为解决这一难题,发明人设想出一种与上述方式完全不同的灭火方式,对森林火灾进行控制,其采用泵送的方式将水泵送至起火处,进行灭火。但此处的问题在与,泵送时,需要确保泵送的水有足够的流量和足够的扬程,如此才能控制远处森林的火情。
4.参照现有技术中的引水消防车,其虽然也能起到向远处泵水的作用,但其扬程的通常只有50-80米,而森林多处于山上,50-80米的扬程是远远不足的,同时受到森林的特殊环境限制,车辆自身的长度不易过长、重量越轻便越好,车辆过长、过重都不利于车辆在森林中通行。而现有技术中并不存在这种用于森林灭火的具备高扬程、车身短、重量轻等优势的森林灭火车,故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高扬程、车身短、重量轻等优势的一种森林灭火车。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森林灭火车,包括:
7.带有车厢的车体,所述车厢内从后向前依次设置有动力驱动机构、增速机构、泵送机构、泵站和油管卷扬盘,所述车厢的下方设置有浮艇泵存放室,所述车厢内相应动力驱动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水管放置架;
8.所述动力驱动机构具有输出轴并与所述增速机构连接,将转速和扭矩传递至增速机构;所述增速机构与所述泵送机构连接,用于提高动力驱动机构传递过来的转速。
9.进一步地,所述车厢内还设置有风冷机构,所述风冷机构位于车厢的尾部,自车厢的尾部向车厢的头部吹风。
10.进一步地,所述车厢的侧向相应动力驱动机构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翻转门。
11.进一步地,所述浮艇泵存放室包括向一侧转动打开的门体,所述门体上连接有第一绳索,所述第一绳索的一端穿入所述车体相应所述门体转动侧的车架,并穿过车厢与所述翻转门连接,所述第一绳索与翻转门的连接部位不与翻转门转动中心重合;
12.翻转门翻转打开时,通过第一绳索带动门体向转动侧转动,使门体同步打开。
13.进一步地,所述门体相应第一绳索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朝向门体转动打开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一绳索与凸块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浮艇泵存放室内设置有存放架,所述存放架包括:
15.承载架和连接架,承载架转动连接在连接架的底部,与连接架组成倒t型结构,所述承载架用于支撑并承载浮艇泵,所述连接架用于与车体连接;
16.液压伸缩部件,位于所述连接架远离门体的一侧,所述液压伸缩部件的一端与连接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承载架转动连接;
17.开关阀,安装在所述液压伸缩部件的泄压回路上,用于控制液压伸缩部件泄压回路的通断;
18.触发部件,与门体和开关阀联动,用于在门体完全打开时触发开关阀。
19.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架相对连接架转动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随承载架同步进行转动,所述连接架相应限位部的位置处设置有伸缩件,所述伸缩件与限位部限位配合,用于防止承载架相应浮艇泵的一侧向下转动;
20.还包括第二绳索,所述第二绳索一端与门体连接,另一端与伸缩件连接,用于控制伸缩件与限位部的配合状态;
21.门体打开时,拉动第二绳索解除伸缩件与限位部之间的限位配合,门体关闭时,伸缩件自动复位,与限位部重新形成限位配合。
2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为开设在所述承载架上的槽体,伸缩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槽体上方的第一块体,所述第一块体内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能够向下伸出第一块体并插入至所述槽体内;所述滑块与第一块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于推动滑块在第一块体内向下移动,所述第二绳索与滑块连接,用于带动滑块在槽体内向上移动。
23.进一步地,所述开关阀为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触碰开关阀或行程阀,所述开关阀设置在第一块体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块体的顶端设有让位口,所述滑块顶端作为触发部件使用,所述第二绳索带动滑块在槽体内向上移动解除与槽体的限位时,此时滑块的顶部伸出第一块体的顶端,触发开关阀。
24.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架相应浮艇泵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块体,所述挡块上下滑动设置在第二块体内,且一端能够伸出第二块体,用于阻挡位于承载架上的浮艇泵移出承载架;
25.所述挡块与第二块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于推动挡块在第二块体内向上移动;
26.所述挡块的底部连接有第三绳索,所述第三绳索的一端经过承载架的侧面与连接架连接;所述承载架向下转动时,拉动第三绳索使挡块在第二块体内向下移动,当承载架向下转动到位后,第三绳索带动挡块下移,完全解除对承载架上浮艇泵的限位。
2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28.本发明,通过增速机构的设置提高了泵送机构的泵送能力,通过依次设置的动力驱动机构、增速机构、泵送机构、泵站和油管卷扬盘以及设置在车厢下方的浮艇泵、设置在动力驱动机构一侧的水管放置架,实现降低车身长度的目的,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起重臂的设置,降低了车体的重量,实现泵送能力、车身长度和车体重量的全方位优化,使设备更加适用于森林灭火作业。
附图说明
29.图1为森林灭火车的整车视图;
30.图2为森林灭火车的内部结构视图;
31.图3为第一绳索的连接结构视图;
32.图4为浮艇泵存放室的内部结构视图;
33.图5为存放架的结构视图;
34.图6为伸缩件的结构视图;
35.图7为第三绳索的连接结构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车体,11-车厢,12-翻转门,2-动力驱动机构,3-增速机构,4-泵送机构,5-泵站,6-油管卷扬盘,7-浮艇泵存放室,71-门体,72-第一绳索,73-凸块,74-气弹簧,8-风冷机构,9-存放架,91-承载架,911-限位部,912-导向轮,92-连接架,93-液压伸缩部件,94-开关阀,95-伸缩件,951-第一块体,952-滑块,96-第二绳索,97-挡块,98-第二块体,99-第三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
40.参见图1至图7。
41.本发明提供的森林灭火车中,未注明驱动形式的地方均采用液压驱动。
4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森林灭火车,包括:
43.带有车厢11的车体1,该车厢11内从后向前依次设置有动力驱动机构2、增速机构3、泵送机构4、泵站5和油管卷扬盘6,在车厢11的下方设置有浮艇泵存放室7,用于存放浮艇泵,该车厢11内相应动力驱动机构2的一侧设置有水管放置架(图中未示出),用于存放卷好的水管。该动力驱动机构2具有输出轴与增速机构3连接,将转速和扭矩传递至增速机构3;增速机构3与泵送机构4连接,用于放大动力驱动机构2传递过来的转速,进而提高泵送机构4的泵送能力(该泵送能力包含扬程和流量)。
44.具体实施中,在面对森林火情时,消防人员驱车行驶到距离火源最近的取水处,然后将浮艇泵从浮艇泵存放室7内取出并移动至水面上,油管卷扬盘6上的油管其一端与泵站5连接,另一端与浮艇泵连接,浮艇泵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泵送机构4的进水口连接;同时将水管放置架上的水管取下,水管的一端与泵送机构4的出水口连接,水管的另一端通过与其余水管拼接的方式到达起火处。前期工作完成之后,启动泵站5,泵站5工作通过油管为浮艇泵提供动力;于此同时,泵送机构4在动力驱动机构2以及增速机构3的驱动下,其进水口产生吸力,连同浮艇泵组成多级泵送组合,提高泵水效果,将水泵送至起火处。其中,泵站5的动力可以是电力也可以使用取力器直接从车体1上取得动力。由于取力器及其取力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故此处不做赘述。
45.其中,为了确保森林灭火车具备足够的泵送能力,需要加大动力驱动机构2输出的扭矩,进而需要使用体型更大的动力驱动机构2,为了节省空间,本技术将动力驱动机构2、增速机构3、泵送机构4、泵站5和油管卷扬盘6依次排列设置,以此来提高车厢11内的紧凑性。其中油管卷扬盘6上的收卷槽面向车厢11宽度方向的两侧,便于从车厢11宽度方向的任意一侧将油管从油管卷扬盘6上取出;同时,油管卷扬盘6的此种摆放方式能够降低其在车厢11长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使得车厢11的长度能够设计的更短。
46.本技术,通过将水管放置架设置在动力驱动机构2的一侧,在尽可能的利用车厢11内部的空间的同时,不会延长车厢11的长度,设计合理。
47.现有技术中的浮艇泵通常设置在车厢11内部,而本技术为了降低车厢11的长度,将浮艇泵移出车厢11。虽然现有技术中也有将浮艇泵设置在车厢外的,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058083.3的中国发明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自动引水消防车用的半潜式浮艇泵结构,由其说明书附图4可知,其浮艇泵设置在车厢的顶部,通过设置在车厢尾部的起重臂将浮艇泵吊离车厢。但该专利中设置的起重臂不仅会加重车身总体的重量,还会加长车身的长度,与本技术最初的目的并不相符,同时,在森林环境中,缺乏能够供起重臂正常升降、旋转作业的空间,起重臂的设置显的稍微有些鸡肋。本技术,通过在车厢的下方设置有浮艇泵存放室,将浮艇泵存放在存放室内,浮艇泵在存取时仅使用人工即可完成相应工作,无需另设一起重臂,实现降低车厢长度的目的。
48.本发明,通过增速机构的设置提高了泵送机构的泵送能力,通过依次设置的动力驱动机构、增速机构、泵送机构、泵站和油管卷扬盘以及设置在车厢下方的浮艇泵、设置在动力驱动机构一侧的水管放置架,实现降低车身长度的目的,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省去了起重臂的设置,降低了车体的重量实现泵送能力、车身长度和车体重量的全方位优化,使设备更加适用于森林灭火作业。
49.优选的,该动力驱动机构2为选用大型柴油机,具体为620v8柴油机。
50.优选的,该增速机构3为大型变速箱。
51.在一实施例中,该车厢11内还设置有风冷机构8,该风冷机构8位于车厢11的尾部,自车厢11的尾部向车厢11的头部吹风。
52.具体实施中,由于动力驱动机构2、增速机构3、泵送机构4和泵站5依次设置,因此该风冷机构8可同时对车厢11内的这些部件进行冷却,无需为另设风冷装置为泵送机构4和泵站5降温。
53.在一实施例中,该车厢11的侧向相应动力驱动机构2的位置处设置有至少一个翻转门12,用于开门取出位于动力驱动机构2一侧的水管(图中未示出)。
54.具体实施中,翻转门12向上掀起,将门打开。翻转门12的设置不仅便于取出位于动力驱动机构2一侧的水管,同时还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动力驱动机构2的工作状态,便于对动力驱动机构2进行维护和维修。
55.在一实施例中,该浮艇泵存放室7包括向一侧转动打开的门体71,该门体71上连接有第一绳索72,该第一绳索72的一端穿入车体1相应门体71转动侧的车架并穿过车厢11与翻转门12连接,该第一绳索72与翻转门12的连接部位不与翻转门12转动中心重合,翻转门12翻转打开时,通过第一绳索72带动门体71向转动侧转动,使门体71同步打开。
56.具体实施中,由于第一绳索72与翻转门12的连接部位不与翻转门12的转动中心重
合,因此翻转门12在翻转时,会拉动第一绳索72,第一绳索72的拉动进而会带动门体71向转动侧转动,随着翻转门12的持续翻转,第一绳索72被持续拉动,进而带动门体71持续转动直至完全打开。这样设计,在抢险救火的过程中,由于翻转门12和门体71是一定要被打开的,以此才能将其中的水管和浮艇泵取出;通过使翻转门12和门体71联动,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准备时长,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57.优选的,该翻转门12选用现有技术中的液压开门的方式进行打开。
58.在一实施例中,该门体71相应第一绳索72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块73,该凸块73朝向门体71转动打开的一侧凸起,该第一绳索72与凸块73连接。
59.具体实施中,凸块73与第一绳索72的连接点到门体71表面的距离高于门体71的转动中心到门体71表面的距离,第一绳索72手拉时,在凸块73的作用下,第一绳索72的施加在门体71上力向门体71转动打开的一侧倾斜,使门体71更容易被打开,避免门体71卡在死点无法转动。
60.在一实施例中,该浮艇泵存放室7内设置有存放架9,该存放架9包括:
61.承载架91和连接架92,承载架91转动连接在连接架92的底部,与连接架92组成倒t型结构,用于支撑并承载浮艇泵,连接架92与车体1连接;
62.还包括液压伸缩部件93,该液压伸缩部件93位于连接架92远离门体71的一侧,该液压伸缩部件93的一端与连接架9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承载架91转动连接;
63.还包括开关阀94,安装在液压伸缩部件93的泄压回路上,用于控制液压伸缩部件93泄压回路的通断;
64.还包括触发部件,与门体71和开关阀94联动,用于在门体71完全打开时触发开关阀94,使液压伸缩部件93的泄压回路导通,液压伸缩部件93泄压。
65.具体实施中,门体71完全打开时,泄压回路导通,液压伸缩部件93开始泄压,由于浮艇泵放置在承载架91上(图中未示出),且承载架91与连接架92转动连接,在浮艇泵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浮艇泵会压着承载架91向下转动,直至转动至与地面完全接触,便于消防人员将承载架91上的浮艇泵移下。本技术通过进一步的联动,在抢险救灾时,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缩短准备时长,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
66.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架91相对连接架92转动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部911,该限位部911随承载架91同步进行转动,该连接架92相应限位部911的位置处设置有伸缩件95,该伸缩件95与限位部911限位配合,用于防止承载架91相应浮艇泵的一侧向下转动;
67.还包括第二绳索96,其一端与门体71连接,另一端与伸缩件95连接,用于控制伸缩件95与限位部911的配合状态;门体71打开时,拉动第二绳索96解除伸缩件95与限位部911之间的限位配合,门体71关闭时,伸缩件95自动复位,与限位部911重新形成限位配合。这样设计,伸缩件与限位部的限位配合能够和液压伸缩部件一同对承载架进行限位,避免液压伸缩部件因密封不良而泄压,使承载架相应浮艇泵的一侧向下转动。
68.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911为开设在承载架91上的槽体,伸缩件95包括设置在该槽体上方的第一块体951,该第一块体951内滑动设置有滑块952,该滑块952的一端能够向下伸出第一块体951并插入至该槽体内;该滑块952与第一块体95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该第一弹性件用于推动滑块952在第一块体951内向下移动,该第二绳索96与滑块952连接,用于带动滑块952在槽体内向上移动。
69.具体的,限位部911与伸缩件95设置有多个,滑块952上开有穿孔,第一块体951相应穿孔的两侧竖直开设有条形让位槽,第二绳索96的本体呈下凹型穿过个条形让位槽和穿孔,当第二绳索96受拉时,第二绳索96的下凹程度逐渐变小,在此期间第二绳索96带动滑块952在第一块体951内向上移动,以此解除与槽体的限位配合。
70.在一实施例中,该开关阀94为具有自动复位功能的触碰开关阀94或行程阀,该开关阀94设置在第一块体951的正上方,第一块体951的顶端设有让位口,滑块952顶端作为触发部件使用,第二绳索96带动滑块952在槽体内向上移动解除与槽体的限位时,此时滑块952的顶部伸出第一块体951的顶端,触发开关阀94。这样设计,能够避免在伸缩件与限位部解除限位配合之前,液压伸缩部件就开始泄压,避免伸缩件与限位部受力过大而产生损坏;并且伸缩件与限位部受力过大时,也难以解除伸缩件与限位部之间的限位。
71.优选的,该开关阀94的位置和数量与伸缩件95的位置和数量一一对应,并串联在液压伸缩部件93的泄压回路上。
72.优选的,该滑块952的端部远离液压伸缩部件93的一侧呈斜面状。这样设计,液压伸缩部件在带动承载架复位时,槽体的周围会先与滑块的斜面解除,将滑块向上顶起,避免因滑块的限制使承载架无法复位。
73.优选的,为提高门体71翻转时的力量、降低第一绳索72的匹配难度、避免第一绳索72持续受力,该门体71上连接有气弹簧74。具体实施中,第一绳索72仅需在初始时将门体71翻转至一定的角度,使气弹簧74伸出一定长度之后,在气弹簧74自身的推动下门体71持续向上翻转。
74.在一实施例中,承载架91相应浮艇泵一侧的端部设置有挡块97,该挡块97底部设置有第二块体98,该挡块97上下滑动设置在第二块体98内,且一端能够伸出第二块体98,用于阻挡位于承载架91上的浮艇泵移出承载架91,该挡块97与第二块体98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该第二弹性件用于推动挡块97在第二块体98内向上移动。该挡块97的底部连接有第三绳索99,该第三绳索99的一端经过承载架91的侧面与连接架92连接。承载架91向下转动时,拉动第三绳索99使挡块97在第二块体98内向下移动。当承载架91转动到位后,第三绳索99带动挡块97下移,完全解除对承载架91上浮艇泵的限位。本技术通过挡块97的设置能够避免在承载架91初始向下转动时,浮艇泵从承载架91上滚下,避免过高的落差对浮艇泵造成损坏。
75.具体的,挡块97上开有穿孔,第二块体98相应穿孔的两侧竖直开设有条形让位槽,第三绳索99的本体呈上凸型穿过个对应的条形让位槽和穿孔,当第三绳索99受拉时,第三绳索99的上凸程度逐渐变小,在此期间第三绳索99带动挡块97在第二块体98内向下移动,以此解除对承载架91上浮艇泵的限位。
76.优选的,该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皆为弹簧。
77.优选的,该挡块97远离承载架91的一侧呈斜面状。这样设计,由于浮艇泵在脱离承载架91之后,在第三绳索99的拉力以及液压伸缩部件93的重力作用下,承载架91有可能会向回转动,此时挡块97会重新伸出第二块体98;而挡块97上斜面的设置能够避免在浮艇泵重新移动至承载架91上时,阻挡浮艇泵的移动,避免因挡块97的限制使浮艇泵无法存放就位。
78.优选的,承载架91的侧面设置有导向轮912,第三绳索99绕过导向轮912与连接架
92连接。这样设计,通过导向轮912对第三绳索99进行限位导向,避免第三绳索99对浮艇泵产生干涉。
79.优选的,本技术选用的浮艇泵为专利号为cn207297387u中公开的浮艇泵。该承载架的两侧具有与浮艇泵脚轮相配合的导槽。这样设计,浮艇泵不易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产生较大晃动,同时浮艇泵在移出时也较为方便,设计较为合理。
80.优选的,该第一绳索72、第二绳索96和第三绳索99的对应拐角处设置有转动轮(图中未示出)。这样设计能够尽可能的减小绳索的磨损,提高绳索的使用寿命。
8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