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2023-02-04 10:21: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化纤行业中,在聚酯塔等工艺流程中由于放热而产生大量常压的蒸汽,称为酯化蒸汽,以往的处理流程往往将此部分蒸汽冷凝后直接排放,造成蒸汽潜热的浪费。随着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需求越来约迫切,对化纤行业来说,酯化蒸汽的余热利用也变得更加重要;同时,由于酯化蒸汽是由工艺流程中产出的,其中含有具有一定腐蚀性的杂质,如乙醛,乙二醇等,这就对相应设备材料的耐腐蚀性提出了较高要求。
3.现有的酯化蒸汽余热利用方式较多,如与酯化蒸汽进行换热(cn204996427u、cn202465575u)、采用orc机组发电或酯化蒸汽直接发电等。
4.如授权公告号为cn113513377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低温低压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的蒸汽透平,该蒸汽透平包括防腐蚀进汽机构、连接于防腐蚀进汽机构的出汽端的汽轮机本体、连接于汽轮机本体的发电机、连接于汽轮机本体出汽端的废汽收集机构、连接于废汽收集机构的防腐蚀抽真空机构。工作时,酯化蒸汽由防腐蚀进汽机构进入,并进行分流,而后进入汽轮机本体内进行热能转化,转化出的机械能传递至发电机,而消耗了热能的蒸汽在防腐蚀抽真空机构的作用下,进入废汽收集机构内。
5.上述酯化蒸汽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存在如下不足:(1)传统的汽轮机因存在易于被酯化蒸汽腐蚀的缺陷而难以直接用于上述蒸汽透平中,需要对汽轮机进行大量的结构改进:不仅要将酯化蒸汽的通流部件更换为耐腐蚀部件,还需要在汽轮机的排缸和内缸之间设置加强外撑组件以解决不锈钢材质的排缸因硬度不够而内缩严重的问题,还需要在排缸两侧底部设置斜向支撑组件以解决排缸支撑力不够的问题,这就大大增加了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的成本;(2)从汽轮机流出的蒸汽中仍然存在着腐蚀性成分,且其在装置中仍有较长的流程,使得该蒸汽透平对抽真空机构和废汽收集机构也有防腐蚀要求;(3)在汽轮机中被消耗掉热能后,酯化蒸汽仍呈气态,表明汽轮机仍难以充分回收酯化蒸汽的潜热,导致热回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及系统,该系统和方法能够有效且低成本地解决酯化蒸汽对设备的腐蚀性问题,而且能够实现对酯化蒸汽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
7.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包括:
9.将酯化蒸汽或与酯化蒸汽换热后的间接工质增压升温获得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
汽的步骤;
10.将所述的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汽作为热源使用的步骤。
11.酯化蒸汽本身的压力和温度相对较低,为提高其余热利用率,本发明对酯化蒸汽或与酯化蒸汽换热后的间接工质实施增加升温操作,使原本的低品位余热提升到较高的温度和压力,将获得的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汽作为热源供其他需要外部热源加热的工艺使用,从而避免了酯化蒸汽潜热的直接排放,大大提升其余热回收率。
12.酯化蒸汽与间接工质换热,或由酯化蒸汽获得的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汽在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后,直接产生酯化凝液排出,无需采用抽真空设备排出不带热量的酯化蒸汽,因此只需做好设备中酯化蒸汽流通部件的防腐蚀措施即可,无需对设备中其他部件作适配改进,在有效防腐蚀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的成本。
13.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三种能够实现该方法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
14.第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15.第一热泵,该第一热泵用于对酯化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高品位蒸汽;
16.第一换热器,该第一换热器通过蒸汽管路与第一热泵相连,用于使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酯化凝液和被加热物料。
17.上述系统是直接将酯化蒸汽增压升温获得高品位蒸汽,而后直接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在此过程中,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其潜热全部用于加热待加热物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酯化蒸汽的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通过消耗少量压缩机机械功,即可实现对酯化蒸汽余热的回收并在其他工艺中加以重新使用的目的。
18.上述系统结构简单,不过对第一热泵和第一换热器均具有防腐蚀要求。因此作为优选,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的第一热泵为耐腐蚀压缩机,所述的第一换热器为耐腐蚀冷凝器;所述的第一热泵具有酯化蒸汽入口和高品位蒸汽出口;
19.所述的第一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和酯化凝液出口,该第一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和被加热物料出口,所述的高品位蒸汽入口与高品位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路相连通。
20.根据具体所需的高品位蒸汽参数,可以选用不同形式的压缩机,如离心式、螺杆式、活塞式等;此时,压缩机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蒸汽管路、冷凝器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等结构的材料均需满足耐酯化蒸汽腐蚀的要求。
21.第二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22.第二换热器,该第二换热器用于使酯化蒸汽和间接工质换热并分别获得酯化凝液和间接工质蒸汽;
23.第二热泵,该第二热泵通过蒸汽管路与第二换热器相连,用于对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高品位蒸汽;
24.第三换热器,该第三换热器通蒸汽管路与第二热泵相连,用于使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间接工质凝液和被加热物料。
25.这种系统是先利用间接工质吸收酯化蒸汽冷凝所释放的热量,而后再对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提升其热能品位,获得高品位蒸汽,最后再以该高品位蒸汽作为热源供其他工艺使用;放热后的间接工质可再次吸收酯化蒸汽潜热,实现循环利用。
26.第二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酯化蒸汽潜热的充分回收,而且由于系统中引入了间接工质,整个系统中仅第二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供酯化蒸汽流通,因此只需将第二换热器中酯化蒸汽的通流部件设置为耐腐蚀结构即可,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则无需考虑防腐蚀问题,防腐蚀成本大大降低。
27.即,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的第二换热器为耐腐蚀冷凝器,所述的第二热泵包括压缩机,所述的第三换热器包括冷凝器;
28.所述的第二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具有酯化蒸汽入口和酯化凝液出口,所述的第二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具有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和第一间接工质蒸汽出口;
29.所述的第二热泵具有间接工质蒸汽入口和高品位蒸汽出口,所述的间接工质蒸汽入口通过蒸汽管路与第一间接工质蒸汽出口相连通;
30.所述的第三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和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该第三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和被加热物料出口,所述的高品位蒸汽入口与高品位蒸汽出口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的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通过管道相连通。
31.根据换热参数的不同,间接工质有多种选择,如水蒸汽、氟利昂等。
32.作为优选,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闪蒸罐,所述的闪蒸罐用于对间接工质凝液实施减压操作,所述的闪蒸罐通过凝液管路与第二换热器相连通以将减压后的间接工质凝液送入第二换热器,所述的闪蒸罐通过蒸汽管路与第二热泵相连通以将闪蒸产生的间接工质蒸汽送入第二热泵。
33.闪蒸罐在将间接工质凝液减压后再送入第二换热器中,避免间接工质凝液压力过大对第二换热器的管路造成过大负担;闪蒸过程中部分间接工质凝液汽化,这部分间接工质蒸汽可直接并入第二热泵中。
34.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的闪蒸罐具有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入口、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出口和第二间接工质蒸汽出口,该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入口通过凝液管路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相连通,该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出口通过凝液管路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相连通,该第二间接工质蒸汽出口通过蒸汽管路与间接工质蒸汽入口相连通;
35.连接第三换热器和闪蒸罐的凝液管路、连接闪蒸罐和第二换热器的凝液管路上均设有循环泵。
36.第三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
37.第二类热泵,该第二类热泵用于采用低压酯化蒸汽制备中压间接工质蒸汽;
38.第四换热器,该第四换热器通过蒸汽管路与第二热泵相连,用于使中压间接工质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间接工质凝液和被加热物料。
39.第二类热泵能够直接利用低压酯化蒸汽(低温)和低温冷却水制备出中压间接工质蒸汽(中温),在一台设备中实现酯化蒸汽和间接工质的换热和间接工质蒸汽的增压升温,十分高效。不过第二类热泵获得的间接工质的温度和压力都是中等,当待加热物料对加热温度要求较低时,可以直接利用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与之换热,若待加热物料对加热温度要求较高时,则需要对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进一步增加升温。
40.即,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二类热泵和第四换热器之间的第三热泵,该第三热泵用于对来自第二类热泵的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
高品位蒸汽供给第四换热器。
41.第三热泵能够对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从而获得压力和温度更高的高品位蒸汽,以备后需。对于第三热泵而言,第二类热泵的存在能够降低其耗功,节约其压缩蒸汽所需的电能。
42.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中,第二类热泵采用间接换热的方式直接产生中压间接工质蒸汽,整个系统中也仅有第二类热泵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与酯化蒸汽接触,因此只需将第二类热泵中酯化蒸汽的通流部件设置为耐腐蚀结构即可,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则无需考虑防腐蚀问题,防腐蚀成本大大降低。
43.即,在上述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中,所述的第二类热泵为耐腐蚀第二类热泵;
44.所述的第二类热泵具有酯化蒸汽入口和酯化凝液出口、冷却水入口和冷却水出口、以及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
45.所述的第三热泵具有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入口和高品位蒸汽出口,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入口通过蒸汽管路与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相连通;
46.所述的第四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该第四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和被加热物料出口;该高品位蒸汽入口通过蒸汽管路与高品位蒸汽入口相连通,该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通过凝液管路与该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相连通,
47.连接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的凝液管路上设有循环泵。
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49.(1)本发明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先对酯化蒸汽或与酯化蒸汽换热后的间接工质实施增加升温操作,使原本的低品位余热提升到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而后再将获得的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汽作为热源供其他需要外部热源加热的工艺使用,从而避免了酯化蒸汽潜热的直接排放,大大提升其余热回收率。
50.(2)本发明中,酯化蒸汽与间接工质换热,或由酯化蒸汽获得的中压蒸汽或高品位蒸汽在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后,直接产生酯化凝液排出,无需采用抽真空设备排出不带热量的酯化蒸汽,因此只需做好设备中酯化蒸汽流通部件的防腐蚀措施即可,无需对设备中其他部件作适配改进,在有效防腐蚀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的成本。
51.(3)本发明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利用第一热泵直接将酯化蒸汽增压升温获得高品位蒸汽,而后利用第一换热器直接将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在此过程中,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其潜热全部用于加热待加热物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酯化蒸汽的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通过消耗少量压缩机机械功,即可实现对酯化蒸汽余热的回收并在其他工艺中加以重新使用的目的。
52.(4)本发明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先利用间接工质吸收酯化蒸汽冷凝所释放的热量,而后再对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提升其热能品位,获得高品位蒸汽,最后再以该高品位蒸汽作为热源供其他工艺使用;放热后的间接工质可再次吸收酯化蒸汽潜热,实现循环利用;不仅能够实现酯化蒸汽潜热的充分回收,而且由于系统中引入了间接工质,整个系统中仅第二换热器的壳程或管程供酯化蒸汽流通,因此只需将第二换热器中酯化蒸汽的通流部件设置为耐腐蚀结构即可,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则无需考虑防腐蚀问题,防腐蚀成本大大降低。
53.(5)本发明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采用第二类热泵利用低压酯化蒸汽(低温)和低温冷却水制备出中压间接工质蒸汽(中温),在一台设备中实现酯化蒸汽和间接工质的换热和间接工质蒸汽的增压升温,十分高效;当待加热物料对加热温度要求较低时,可以直接利用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与之换热,若待加热物料对加热温度要求较高时,则需要利用第三热泵对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进一步增加升温,从而获得压力和温度更高的高品位蒸汽,以备后需;对于第三热泵而言,第二类热泵的存在能够降低其耗功,节约其压缩蒸汽所需的电能;第二类热泵采用间接换热的方式直接产生中压间接工质蒸汽,整个系统中也仅有第二类热泵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与酯化蒸汽接触,因此只需将第二类热泵中酯化蒸汽的通流部件设置为耐腐蚀结构即可,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则无需考虑防腐蚀问题,防腐蚀成本大大降低。
附图说明
54.图1为本发明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55.图2为本发明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56.图3为本发明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8.实施例1
59.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包括:
60.(1)将酯化蒸汽增压升温,获得高品位蒸汽;
61.(2)将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
62.实施例2
63.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包括:
64.(1)将酯化蒸汽与间接工质换热,获得间接工质蒸汽;
65.(2)将间接工质蒸汽增压升温,获得中压间接工质蒸汽或高品位蒸汽;
66.(3)将中压间接工质蒸汽或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
67.实施例3
68.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可用于实现实施例1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
6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一热泵1以及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一热泵1相连的第一换热器2。其中,第一热泵1用于对酯化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高品位蒸汽,因此具有酯化蒸汽入口4和高品位蒸汽出口5;而第一换热器2则用于使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酯化凝液和被加热物料,因此其管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6和酯化凝液出口7,其壳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8和被加热物料出口9,高品位蒸汽入口6即通过蒸汽管路3与高品位蒸汽出口5相连通。
70.本实施例中,第一热泵1直接将酯化蒸汽增压升温获得高品位蒸汽,而后直接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在此过程中,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其潜热全部用于加热待加热物料,从而极大地提升了酯化蒸汽的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通过消耗少量压缩机机械功,即可实现对酯
化蒸汽余热的回收并在其他工艺中加以重新使用的目的。
71.不过,酯化蒸汽直接与第一热泵1和第一换热器2的管程相接触,为免酯化蒸汽腐蚀设备,本实施例采用的第一热泵1为耐腐蚀压缩机,第一换热器2采用的是耐腐蚀冷凝器,压缩机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蒸汽管路3、冷凝器中的酯化蒸汽通流部件的材料均需满足耐酯化蒸汽腐蚀的要求。
72.根据具体所需的高品位蒸汽参数,可以选用不同形式的压缩机,如离心式、螺杆式、活塞式等;本实施例对此并无要求。
73.本实施例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74.将工艺中产生的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经酯化蒸汽入口4送入第一热泵1中,经第一热泵1压缩,将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提升至所需参数后,从高品位蒸汽出口5离开第一热泵1,经蒸汽管路3和高品位蒸汽入口6进入第一换热器2(如塔釜再沸器),作为热源使用;第一换热器2管程中的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形成的酯化凝液从酯化凝液出口7流出并收集,第一换热器2壳程中的待加热物料吸热后从被加热物料出口9流出,送往下游工艺。
75.在第一换热器2中,高品位蒸汽既可走管程,也可以走壳程,不过由于该高品位蒸汽由酯化蒸汽直接获得,具有腐蚀性,将其设置为在第一换热器2的管程内流通更有利于设备的维护。
76.实施例4
7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可用于实施实施例2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
78.该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10、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二换热器10相连的第二热泵11,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二热泵11相连的第三换热器12,通过凝液管路13与第三换热器12相连的闪蒸罐14,该闪蒸罐14通过凝液管路13与第二换热器10相连。
79.其中,第二换热器10用于使酯化蒸汽和间接工质换热并分别获得酯化凝液和间接工质蒸汽,因此第二换热器10的管程具有酯化蒸汽入口4和酯化凝液出口7,第二换热器10的壳程则具有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15和第一间接工质蒸汽出口16。由于引入了间接工质,整个系统中仅第二换热器10的管程供酯化蒸汽流通,因此只需将第二换热器10的管程设置为耐腐蚀结构即可,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则无需考虑防腐蚀问题,防腐蚀成本大大降低。
80.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间接工质为水,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采用氟利昂等其他间接工质。
81.第二热泵11可采用压缩机,其用于对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高品位蒸汽;因此第二热泵11具有间接工质蒸汽入口17和高品位蒸汽出口5,其中,间接工质蒸汽入口17即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二换热器10的第一间接工质蒸汽出口16相连通。
82.第三换热器12可采用冷凝器,其用于使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间接工质凝液和被加热物料,因此第三换热器12的管程或壳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6和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18,第三换热器12的壳程或管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8和被加热物料出口9;其中,高品位蒸汽入口6即通过蒸汽管路3与高品位蒸汽出口5相连通,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18即通过凝液管路13与闪蒸罐14相连通,该凝液管路13上还安装有循环泵19。
83.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间接工质均是对设备无腐蚀性的,因此间接工质走第三换热器12的管程或壳程均可。
84.闪蒸罐14用于对间接工质凝液实施减压操作而后再送回第二换热器10中,避免间接工质凝液压力过大对第二换热器10的管路造成过大负担;因此,闪蒸罐14具有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0、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出口21和第二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2;该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0通过凝液管路13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18相连通,该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出口21通过凝液管路13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15相连通,从而将减压后的间接工质凝液送入第二换热器10,该凝液管路13上也设有循环泵19;闪蒸过程中部分间接工质凝液会汽化,这部分间接工质蒸汽即从第二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2流出,通过蒸汽管路3和间接工质蒸汽入口17直接并入第二热泵11中。
85.本实施例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86.将工艺中产生的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经酯化蒸汽入口4送入第二换热器10中,第二换热器10的管程中的酯化蒸汽冷凝放热,形成的酯化凝液从酯化凝液出口7流出并收集,第二换热器10的壳程中的间接工质吸热,形成的间接工质蒸汽从间接工质蒸汽出口流出,经蒸汽管路3和间接工质蒸汽入口17进入第二热泵11;
87.第二热泵11压缩间接工质蒸汽,将间接工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提升至所需参数,所获得的高品位蒸汽即从高品位蒸汽出口5离开第二热泵11,经蒸汽管路3和高品位蒸汽入口6进入第三换热器12(如塔釜再沸器),作为热源使用;第三换热器12管程中的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形成的间接工质凝液从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出口18流出,循环泵19将间接工质凝液经凝液管路13和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0送入闪蒸罐14;第三换热器12壳程中的待加热物料吸热后从被加热物料出口9流出,送往下游工艺;
88.闪蒸罐14对间接工质凝液实施减压操作,并将大部分减压后的间接工质凝液经第二间接工质凝液出口21送出,循环泵19将减压后的间接工质凝液经凝液管路13和第一间接工质凝液入口15送回第二换热器10,循环利用;
89.闪蒸过程中部分间接工质凝液汽化产生的间接工质蒸汽即从第二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2流出,通过蒸汽管路3和间接工质蒸汽入口17直接并入第二热泵11中。
90.实施例5
9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可用于实施实施例2的酯化蒸汽余热回收方法。
92.该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第二类热泵23,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二类热泵23相连的第三热泵24,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三热泵24相连的第四换热器25,该第四换热器25通过凝液管路13与第二类热泵23相连。
93.其中,第二类热泵23用于采用低压酯化蒸汽制备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因此设置有酯化蒸汽入口4和酯化凝液出口7、冷却水入口26和冷却水出口27、以及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8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9;其中,酯化蒸汽入口4和酯化凝液出口7之间通流酯化蒸汽,冷却水入口26和冷却水出口27之间通流循环冷却水;
94.第三热泵24用于对来自第二类热泵23的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实施增压升温操作,以获得高品位蒸汽供给第四换热器25;对于第三热泵24而言,第二类热泵23的存在能够降低其耗功,节约其压缩蒸汽所需的电能;第三热泵24具有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入口30和高品位蒸汽出口5,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入口30即通过蒸汽管路3与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8相连通;
95.第四换热器25用于使高品位蒸汽与待加热物料换热并分别获得间接工质凝液和被加热物料,因此第四换热器25的壳程或管程具有高品位蒸汽入口6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31,该第四换热器25的管程或壳程具有待加热物料入口8和被加热物料出口9;该高品位蒸汽入口6即通过蒸汽管路3与高品位蒸汽入口6相连通,该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31即通过凝液管路13与该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9相连通,该凝液管路13上设有循环泵19。
96.本实施例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97.将工艺中产生的低温低压酯化蒸汽经酯化蒸汽入口4送入第二类热泵23中,将冷却水仅冷却水入口26送入第二类热泵23中,酯化蒸汽在第二类热泵23中冷凝放热,第二类热泵23以此部分热量作为热源,外部循环冷却水作为冷源,能够产生压力和温度参数相比原有酯化蒸汽都有所提升的新鲜纯净的中压间接工质蒸汽;该中压间接工质蒸汽经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8流出,经蒸汽管路3和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入口30进入第三热泵24;
98.第三热泵24压缩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将中压间接工质蒸汽的压力和温度进一步提升至所需参数,所获得的高品位蒸汽即从高品位蒸汽出口5离开第三热泵24,经蒸汽管路3和高品位蒸汽入口6进入第四换热器25(如塔釜再沸器),作为热源使用;第四换热器25管程中的高品位蒸汽冷凝放热,形成的间接工质凝液从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出口31流出,循环泵19将间接工质凝液经凝液管路13和第三间接工质凝液入口29送入第二类热泵23;第四换热器25壳程中的待加热物料吸热后从被加热物料出口9流出,送往下游工艺。
99.实施例6
100.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但不设置第三热泵24,第二类热泵23的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8直接通过蒸汽管路3与第四换热器25的高品位蒸汽入口6相连通。
101.实施例7
102.本实施例一种酯化蒸汽余热回收系统,该系统与实施例5基本相同,但第二类热泵23的中压间接工质蒸汽出口28和和第四换热器25高品位蒸汽入口6之间还连接有一条蒸汽管路3,该蒸汽管路3与第三热泵24所在的蒸汽管路3并联设置,且蒸汽管路3的两端均设置了三通阀,以调节中压间接工质蒸汽的流向。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