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4 09:09: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预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道路工程是指以道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在道路施工、维修维护过程中,或者道路发生交通事故时,需要在路旁使用到预警装置,及时提醒车辆避让或减速慢行。
3.现有的预警装置大多是固定设置的,运输不方便,需要较大的车辆运输到指定位置,再由人工搬运,移动不便利;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架,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带锁万向轮,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上方设置有警示牌,所述第一支撑架和警示牌之间设置有两组折叠机构,所述警示牌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外表面设置有卡接机构。
7.进一步的,所述折叠机构包括第二固定柱,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块,所述第一转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筒,所述第一固定筒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远离第一转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第一滑板的一端贯穿第一固定筒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第一固定筒的外方。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伸缩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板的外表面和第一固定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与第一固定筒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第一滑板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第一伸缩杆的一端与警示牌的外表面相铰接。
9.进一步的,所述警示牌与第一支撑架之间铰接有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柱,所述警示牌的外表面铰接有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二铰接杆远离警示牌的一端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三固定柱的外表面与滑槽的内部转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固定柱远离第一铰接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三铰接杆,所述第三铰接杆远离第三固定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筒,所述第二固定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远离第三铰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贯穿第二固定筒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第二固定筒的外方。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伸缩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
与第二滑板的外表面和第二固定筒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与第二固定筒滑动连接,所述第二伸缩杆远离第二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块,所述第二转块的内部与警示牌的外表面相铰接。
12.进一步的,所述卡接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内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弹簧的底面与第二凹槽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所述卡块与支撑杆相卡接。
13.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机构和带锁万向轮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警示牌的折叠,运输方便,不需人工搬运,移动便利,通过设置的卡接机构,能够实现支撑杆的卡接,从而能够使警示牌在张开状态时更稳固。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折叠机构,即警示牌、第一固定筒、第一伸缩杆、第一弹簧、第二固定筒、第二伸缩杆、第二弹簧、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的设置,按压警示牌,带动固定杆逆时针转动,同时能够使第二伸缩杆向第二伸缩筒收缩,从而能够带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向下收合,实现该装置的折叠,运输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固定筒和第二固定筒的爆炸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接机构的爆炸图。
20.图中:1第一支撑架、2带锁万向轮、3警示牌、4折叠机构、401第二固定柱、402第一转块、403第一固定筒、404第一滑板、405第一伸缩杆、406第一弹簧、407固定杆、408第一铰接杆、409第三固定柱、410第二铰接杆、411滑槽、412第三铰接杆、413第二固定筒、414第二滑板、415第二伸缩杆、416第二弹簧、417第二转块、5第一凹槽、6第一固定柱、7支撑杆、8第二支撑架、9卡接机构、901卡槽、902第二凹槽、903第三弹簧、904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参见图1~图4,本实用新型的分布式道路安全预警装置,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架1,每个第一支撑架1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带锁万向轮2,第一支撑架1的上方设置有警示牌3,第一支撑架1和警示牌3之间设置有两组折叠机构4。
23.在这里,通过折叠机构4和带锁万向轮2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警示牌3的折叠,运输方便,不需人工搬运,移动便利。
24.折叠机构4包括第二固定柱401,第二固定柱401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块402,第一转块4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筒403,第一固定筒403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404,第一滑板404远离第一转块4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405,第一伸缩杆405远离第一滑板404的一端贯穿第一固定筒403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第一固定筒403的外方。
25.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在第一伸缩杆405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弹簧406,第一弹簧406
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板404的外表面和第一固定筒40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405与第一固定筒403滑动连接,第一伸缩杆405远离第一滑板404的一端铰接有固定杆407,固定杆407远离第一伸缩杆405的一端与警示牌3的外表面相铰接。
26.在这里,向下按压警示牌3,固定杆407逆时针转动,能够带动警示牌3向下收合,此时固定杆407远离警示牌3的一端向上抬起,当固定杆407与第一伸缩杆405的铰接点向上超过第一支撑架1时,能够实现警示牌3的折叠。
27.需要说明的是,警示牌3和第一支撑架1收合状态时,第一伸缩杆405和第一弹簧406存在向第一固定筒403收缩的力,能够使固定杆407远离第一伸缩杆405的一端存在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克服第二伸缩杆415、第二弹簧416对警示牌3的支撑力,使警示牌3不能自动弹开。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警示牌3与第一支撑架1之间铰接有第一铰接杆408,第一铰接杆408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柱409,警示牌3的外表面铰接有第二铰接杆410,第二铰接杆410远离警示牌3的一端开设有滑槽411,第三固定柱409的外表面与滑槽411的内部转动连接。
29.第三固定柱409远离第一铰接杆408的一端铰接有第三铰接杆412,第三铰接杆412远离第三固定柱40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筒413,第二固定筒41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板414,第二滑板414远离第三铰接杆4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杆415,第二伸缩杆415贯穿第二固定筒413的外表面并延伸至第二固定筒413的外方。
30.在这里,向下按压警示牌3,能够使第二伸缩杆415向第二固定筒413中收缩,从而能够带动第一铰接杆408和第二铰接杆410向下收合。
31.第二伸缩杆415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二弹簧416,第二弹簧416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板414的外表面和第二固定筒413的内部固定连接,第二伸缩杆415与第二固定筒413滑动连接,第二伸缩杆415远离第二滑板4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块417,第二转块417的内部与警示牌3的外表面相铰接。
32.警示牌3的底面开设有第一凹槽5,第一凹槽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柱6,第一固定柱6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支撑杆7。
33.在这里,转动支撑杆7能够将支撑杆7收纳在第一凹槽5中。
34.两个第一支撑架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架8,第二支撑架8的外表面设置有卡接机构9。
35.具体的,卡接机构9包括卡块904,卡块904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903,第二支撑架8的内部开设有卡槽901,卡槽901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凹槽902,第三弹簧903的底面与第二凹槽902的内底壁固定连接,卡块904与支撑杆7相卡接。
36.在这里,按压卡块904,在第三弹簧903的作用下,能够使卡块904收缩在第二凹槽902中,此时转动支撑杆7,能够解除支撑杆7的卡接。
37.使用时,先向下按压卡块904,在第三弹簧903的作用下,能够使卡块904收缩在第二凹槽902中,此时转动支撑杆7,解除支撑杆7的卡接,然后向下按压警示牌3,能够使第二伸缩杆415向第二固定筒413中收缩,从而能够带动第一铰接杆408和第二铰接杆410向下收合,同时固定杆407逆时针转动,能够带动警示牌3向下收合,此时固定杆407远离警示牌3的一端向上抬起,当固定杆407与第一伸缩杆405的铰接点向上超过第一支撑架1时,能够实现
警示牌3的折叠,此时第一伸缩杆405和第一弹簧406存在向第一固定筒403收缩的力,能够使固定杆407远离第一伸缩杆405的一端存在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克服第二伸缩杆415、第二弹簧416对警示牌3的支撑力,使警示牌3不能自动弹开,综上,能够实现警示牌3的折叠,运输方便,不需人工搬运,移动便利。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