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2:49: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


背景技术:

2.建筑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筑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在使用时无法及时对开启的照明灯进行关闭,造成电力资源浪费,同时对照明区域管理不当,无法精确对昏暗区域进行照明;
5.2、对建筑内突发情况监测手段少,无法对漏水和震动情况进行监测,易产生安全事故,造成危险;
6.3、道闸在使用时无法在夜间对工作人员进行照明,影响识别模块识别的准确度,且来往人员摸黑穿过道闸无法保证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具有节能电力资源、识别效果好和警报精确范围广的特点。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包括管理操作端、大数据控制终端、照明单元、温控单元、警报单元、门禁单元和监控单元,
9.所述管理操作端用于对工作人员信息进行录入和显示;
10.所述大数据控制终端用于对无人值守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11.所述照明单元用于监测室内亮度,并根据亮度进行调节照明;
12.所述温控单元用于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13.所述警报单元用于对室内烟雾、水位和震动情况进行监测和警报;
14.所述门禁单元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识别和辅助识别设备进行照明;
15.所述监控单元用于对无人值守期间的人员往来情况进行监视。
16.进一步的;所述照明单元包括自适应模块、照明灯模块和通信模块,自适应模块用于感应室内亮度,并通过通信模块与大数据控制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照明灯模块用于对室内进行照明。
17.进一步的;所述照明单元还包括声控模块、亮度调节模块和时间设定模块,声控模块用于感应声音分贝并将信息发送至大数据控制终端,亮度调节模块用于对照明灯的使用亮度进行调节,时间设定模块用于对照明的持续时间进行控制
18.进一步的;所述照明单元还包括区域照明模块,区域照明模块用于接收自适应模块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控制照明灯在指定区域开启。
19.进一步的;所述警报单元包括烟雾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震动监测模块、识别定位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通信模块,烟雾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内烟雾浓度进行监测,水位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内水位进行监测,震动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建筑震动情况,识别定位模块用于识别发生意外情况的位置,声光报警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
20.进一步的;所述门禁单元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道闸启闭模块和通信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身份进行确认,道闸启闭模块用于确定信息后对道闸进行启闭。
21.进一步的;所述门禁单元还包括即时照明模块和红外感应模块,红外感应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与道闸距离进行检测,即时照明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识别工作进行照明。
22.进一步的;所述门禁单元还包括应急供电模块和损坏提醒模块,应急供电模块用于断电情况下对识别模块和大数据控制终端进行供电,损坏提醒模块用于提醒工作人员道闸出现卡死短路的情况。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4.1、本发明通过照明单元中的声控模块对声音进行监测,采取不同方式对照明灯进行控制,提高照明效果,同时可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照明,无需将所有照明灯开启使用,节约电力资源,保证最佳照明效果。
25.2、本发明通过门禁单元的红外感应模块和即时照明模块对来往行人进行照明,保证行人通过道闸的安全性,同时可对识别模块进行照亮,提高识别的精确度和快速性,提高设备的使用质量,保证夜晚通行的安全性。
26.3、本发明通过警报单元中的水位监测模块和震动监测模块对建筑中的水位及震动情况进行监测,防止出现漏水或震动的情况工作人员不知情,提高异常情况的监测质量。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28.图2为本发明的照明单元部分框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门禁单元部分框图;
30.图4为本发明的警报单元部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建筑大数据的无人值守系统,包括管理操作端、大数据控制终端、照明单元、温控单元、警报单元、门禁单元和监控单元;
33.管理操作端用于对工作人员信息进行录入和显示;
34.大数据控制终端用于对无人值守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35.照明单元用于监测室内亮度,并根据亮度进行调节照明;
36.温控单元用于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控制;
37.警报单元用于对室内烟雾、水位和震动情况进行监测和警报;
38.门禁单元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识别和辅助识别设备进行照明;
39.监控单元用于对无人值守期间的人员往来情况进行监视。
40.本发明进一步的,照明单元包括自适应模块、照明灯模块和通信模块,自适应模块用于感应室内亮度,并通过通信模块与大数据控制终端进行信息交互,照明灯模块用于对室内进行照明。
4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建筑内亮度低于30尼特时,自适应模块感应信号并发送至大数据控制终端对照明灯模块进行启用。
42.本发明进一步的,照明单元还包括声控模块、亮度调节模块和时间设定模块,声控模块用于感应声音分贝并将信息发送至大数据控制终端,亮度调节模块用于对照明灯的使用亮度进行调节,时间设定模块用于对照明的持续时间进行控制。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声控模块对大于60分贝的声音进行感应,在声音大于60分贝时,大数据控制终端发送信号启用照明灯模块,通过大数据控制终端对照明灯模块使用的持续时间进行调节,在持续设定时间后自动熄灭并重新感应建筑内的亮度和声音。
44.本发明进一步的,照明单元还包括区域照明模块,区域照明模块用于接收自适应模块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控制照明灯在指定区域开启。
4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精准对建筑内昏暗区域进行照明,在亮度高于自适应模块感应值时不进行照明。
46.本发明进一步的,警报单元包括烟雾监测模块、水位监测模块、震动监测模块、识别定位模块、声光报警模块和通信模块,烟雾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内烟雾浓度进行监测,水位监测模块用于对建筑内水位进行监测,震动监测模块用于监测建筑震动情况,识别定位模块用于识别发生意外情况的位置,声光报警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进行提示。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准确的对建筑内部的烟雾、水位和震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在出现火情、漏水或地震情况时及时报警,并通过声光报警模块提示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48.本发明进一步的,门禁单元包括人脸识别模块、指纹识别模块、道闸启闭模块和通信模块,人脸识别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身份进行确认,道闸启闭模块用于确定信息后对道闸进行启闭。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两种方式对人员进行识别,识别的准确度高,便于人员快速进出建筑。
50.本发明进一步的,门禁单元还包括即时照明模块和红外感应模块,红外感应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与道闸距离进行检测,即时照明模块用于对工作人员识别工作进行照明。
5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来往人员距离道闸一米时,红外感应模块感应到来人后发送信号至大数据控制终端,然后自适应模块感应道闸区域的亮度,在需要照明时,大数据控制终端发送信号至即时照明模块,便于对来往人员进行照明,提高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通过道闸的安全性。
52.本发明进一步的,门禁单元还包括应急供电模块和损坏提醒模块,应急供电模块用于断电情况下对识别模块和大数据控制终端进行供电,损坏提醒模块用于提醒工作人员道闸出现卡死短路的情况。
5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出现断电的情况时,可持续对大数据控制终端和道闸进行供电,便于人员进出建筑进行维护,提高工作质量,并能够提醒工作人员对无动作反应的道闸进行维修。
54.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发明通过大数据控制终端对照明单元进行控制,自适应模块感应建筑内部当建筑内亮度低于30尼特时,自适应模块感应信号并发送至大数据控制终端对照明灯模块进行启用,声控模块对大于60分贝的声音进行感应,在声音大于60分贝时,大数据控制终端发送信号启用照明灯模块,通过大数据控制终端对照明灯模块使用的持续时间进行调节,在持续设定时间后自动熄灭并重新感应建筑内的亮度和声音,区域照明模块用于接收自适应模块的信息,并根据信息控制照明灯在指定区域开启,精准对建筑内昏暗区域进行照明,在亮度高于自适应模块感应值时不进行照明;
55.并可准确的对建筑内部的烟雾、水位和震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在出现火情、漏水或地震情况时及时报警,并通过声光报警模块提示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56.采用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两种方式对人员进行识别,识别的准确度高,便于人员快速通过道闸进出建筑,在来往人员距离道闸一米时,红外感应模块感应到来人后发送信号至大数据控制终端,然后自适应模块感应道闸区域的亮度,在需要照明时,大数据控制终端发送信号至即时照明模块,便于对来往人员进行照明,提高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通过道闸的安全性,在出现断电的情况时,可持续对大数据控制终端和道闸进行供电,便于人员进出建筑进行维护,提高工作质量,并能够提醒工作人员对无动作反应的道闸进行维修。
5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