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力容器及冷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2:04: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压力容器以及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2.进行冷冻循环运转的空调机包括具有压缩机、储瓶(日文:
アキュムレータ
)、储罐(日文:
レシーバ
)等压力容器以及与各压力容器连接的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回路。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使用更廉价的不锈钢制的制冷剂配管,以代替弯曲等的加工性、导热性良好的铜制的制冷剂配管。
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51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设置于制冷剂回路的压力容器具有容器主体、使制冷剂流入容器主体内的入口配管以及使制冷剂向容器主体外流出的出口配管。一般,可以认为,容器主体是铁制的,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是铜制的,但可能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制冷剂配管同样地,考虑成本等而将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设为不锈钢制。
5.但是,当将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设为不锈钢制时,有可能无法以与以往同样的方法进行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与铁制容器主体的连接。
6.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力容器及冷冻装置,能够在将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中的至少一方设为不锈钢制的情况下通过和以往同样的方法与容器主体连接。
7.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1)本公开的压力容器是设置于制冷剂回路的压力容器,具有:铁制的容器主体;入口配管,所述入口配管使制冷剂流入所述容器主体;以及出口配管,所述出口配管使制冷剂从所述容器主体流出,所述入口配管和所述出口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具有: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以及钎焊部,所述钎焊部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一方的配管的管轴心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容器主体连接。
8.根据以上结构,入口配管和/或出口配管具有由不锈钢构成的第一部分以及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与容器主体连接,因此,能够以与入口配管和/或出口配管为铜制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方法将第二部分与容器主体连接。
9.(2)优选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面连接,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或者比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端面更朝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突出。根据以上结构,第一部分未比第二部分更朝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因此,能在整体上使入口配管和/或出口配管小型化。
10.(3)优选在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连接有另一第二配管。
11.(4)优选所述容器主体具有铁制的接头管,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接头管连接。
12.(5)优选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接头管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连接,在所述接头管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连接有另一第三配管。根据以上结构,能够通过接头管将入口配管和/或出口配管与配置于容器主体的内部的第三配管相互连接。
13.(6)优选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比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面更朝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根据以上结构,通过接头管连接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配管之间不易形成间隙,能够抑制制冷剂进入该间隙等。
14.(7)优选所述第二部分具有向所述容器主体的内部延伸的部分。根据以上结构,能够通过将第二部分延长来构成配置于容器主体的内部的内部配管,能够减少配管的部件数量。
15.(8)优选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具有外径缩小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周面连接。根据以上结构,通过将第一部分的小径部插入第二部分,并使第二部分的端部与小径部的基端部附近接触,能够进行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定位。
16.(9)优选所述第一部分具有在管径方向上与所述容器主体重叠的部分。根据以上结构,通过使强度比第二部分高的第一部分与容器主体在管径方向上重叠,由此,能够提高容器主体与入口配管和/或出口配管的连接强度。
17.(10)优选在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管轴心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端部设有镀层或管,所述镀层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管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根据以上结构,能够使用廉价的钎料容易地将铜制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于由不锈钢构成的第一部分的端部。
18.(11)本公开的冷冻装置包括上述(1)~(10)中任一者所述的压力容器。
附图说明
19.图1是包括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冷冻装置的概略性结构图。图2是示出压力容器的一例的主视图(局部剖视图)。
图3是示出压力容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4是放大示出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6是放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7是放大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8是放大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9是放大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包括本公开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冷冻装置的概略性结构图。冷冻装置1例如是对室内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的空气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以及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3。室外机2与室内机3通过制冷剂配管10相互连接。
[0021]
冷冻装置1包括进行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运转的制冷剂回路4。制冷剂回路4包括多个要素部件和对多个要素部件进行连接的制冷剂配管10。作为要素部件,制冷剂回路4包括室内热交换器11、压缩机12、消音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机构15、储瓶16以及四通换向阀(切换机构)17等,这些要素部件通过制冷剂配管10连接。制冷剂配管10包括液体配管10l和气体配管10g。在液体配管10l和气体配管10g分别设有液体截止阀18l及气体截止阀18g。
[0022]
室内热交换器11设置于室内机3,并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室内热交换器11,例如,能够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或微通道型热交换器等。在室内热交换器11附近设置有室内风扇(省略图示),所述室内风扇用于将室内空气送往室内热交换器11,并将调节空气送至室内。
[0023]
压缩机12、消音器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机构15、储瓶16以及四通换向阀17设置于室外机2。压缩机12对从入口配管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从出口配管排出。作为压缩机12,例如,能够采用涡旋式压缩机等各种压缩机。
[0024]
消音器13抑制从压缩机12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脉动。另外,作为消音器13的替代或者除了消音器13以外,在压缩机12的出口配管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还可设置有油分离器。油分离器从自压缩机12排出的润滑油以及制冷剂的混合流体中分离出润滑油。
[0025]
室外热交换器14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4例如能够采用交叉翅片型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或微通道型热交换器等。在室外热交换器14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室外空气朝室外热交换器14输送的室外风扇。
[0026]
膨胀机构15在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配管10中配设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与室内热交换器11之间,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而使其减压至规定的压力。作为膨胀机构15,例如能够采用开度可变的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
[0027]
储瓶16在制冷剂回路4中配设在压缩机12的吸入端口与四通换向阀17之间,对流入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在储瓶16中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2。
[0028]
四通换向阀17能够进行图1中实线所示的第一状态和虚线所示的第二状态的切换。当空气调节装置1进行制冷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一状态,当进行制热运转时,四通换向阀17被切换至第二状态。
[0029]
(压力容器的具体例)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一例的主视图(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压力容器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2所示的压力容器是储瓶16。上述储瓶16具有容器主体21、入口配管22和出口配管23。容器主体21是形成储瓶16的主要部分的部分,能将制冷剂收纳于内部。容器主体21具有:以圆筒形状形成的躯干部21a;以及将躯干部21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堵住的两个盖部21b、21c。
[0030]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入口配管22、出口配管23等配管,将沿着穿过该配管的横截面的中心的轴心的方向也称为“管轴心方向”。将与管轴心方向正交的配管的径向也称为“管径方向”。配管的管轴心方向的一侧的端部或端面也称为“一端部”或“一端面”,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或端面也称为“另一端部”或“另一端面”。也可以是,配管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是指位于配管的管轴心方向的端的区域,例如“一端面”和“另一端面”附近的区域,并非必须在管轴心方向上包含“一端面”和“另一端面”。
[0031]
入口配管22设置于容器主体21的上部(上侧的盖部21b)。入口配管22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从容器主体21突出。入口配管22的一端部经由制冷剂配管10与四通换向阀17(参照图1)连接。入口配管2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21的内部。
[0032]
出口配管23在容器主体21的上部(上侧的盖部21b)配置成与入口配管22相邻。出口配管23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从容器主体21突出。出口配管23的一端部经由制冷剂配管10与压缩机12(参照图1)连接。出口配管23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下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21内。
[0033]
储瓶16具有配置于容器主体21的内部的两个内部配管24、25。一个内部配管24从入口配管22的另一端部向下方延伸。另一个内部配管25从出口配管23的另一端部向下方延伸,在容器主体21的下部朝上方呈u字状折返,并延伸至容器主体21的上部侧。
[0034]
图3所示的压力容器是压缩机12。压缩机12具有容器主体27、入口配管28、出口配管29以及喷射配管30。容器主体27是形成压缩机12的主要部分的部分,能将制冷剂收纳于内部。在容器主体27的内部收容有马达、压缩机构等。容器主体27具有:以圆筒形状形成的躯干部27a;以及将躯干部27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堵住的盖部27b、27c。
[0035]
入口配管28设置于容器主体27的上部(上侧的盖部27b)。入口配管28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上端部)从容器主体27突出。入口配管28的一端部经由制冷剂配管10与储瓶16(参照图1)连接。入口配管28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27内。
[0036]
出口配管29设置于容器主体27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躯干部27a)。出口配管29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从容器主体27突出。出口配管29的一端部经由制冷剂配管10与消音器13(参照图1)连接。出口配管29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27内。
[0037]
喷射配管30设置于容器主体27的上部(上侧的盖部27b)。喷射配管30使中间压制冷剂从未图示的过冷器等流入容器主体27内。因此,喷射配管30是入口配管28的一种。喷射
配管30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从容器主体27突出。喷射配管30的管轴方向的另一端部配置于容器主体27的内部。
[0038]
储瓶16和压缩机12等压力容器的入口配管22、28(包括喷射配管30)及出口配管23、29具有如下说明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入口配管22、28、30及出口配管23、29总称为“第一配管”,标注符号50。不区分储瓶16、压缩机12等地对容器主体21、27标注符号60。
[0039]
图4是放大示出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容器主体60是铁制的。在容器主体60形成有供第一配管50插入的开口61。通过朝容器主体60的内部侧弯折成筒形的筒部62的内周面,构成上述开口61。筒部62也可以是朝容器主体60的外部侧弯折成筒形而得的。例如,筒部62可以通过内缘翻边加工来形成。
[0040]
第一配管50具有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第一部分51是不锈钢制的。第一部分51例如由sus304、sus304l、sus436l、sus430等形成。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51a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外部。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51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内部,且另一端部51b与第二部分52连接。
[0041]
在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部51b,隔着台阶部51d形成有外径较小地形成的小径部51c。在第一部分51的一端部51a,隔着台阶部51f形成有外径较大地形成的大径部51e。在上述大径部51e的内周面,施以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镀层51g。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制冷剂配管20通过磷铜钎料等钎焊于上述镀层51g。
[0042]
第二部分52是铜制或铜合金制的,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第二部分52形成为圆筒形状。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插入第二部分52的内周。第二部分52的内周面与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的外周面在管径方向上相对。第二部分52的内周面与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的外周面钎焊。因此,在第二部分52的内周面与小径部51c的外周面之间设有由钎料构成的钎焊部53。
[0043]
通过位于小径部51c的基端部的台阶部51d来限制第二部分52相对于第一部分51朝管轴心方向的一侧移动,从而将第二部分52定位。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2b1比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1b1靠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图4的下侧)地配置。
[0044]
第二部分52插入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内,并固定于筒部62。具体而言,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的内周面在管径方向上相对地配置。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筒部62的内周面钎焊。因此,在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筒部62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由钎料构成的钎焊部54。
[0045]
通过使用了黄铜焊料的钎焊将第二部分52与筒部62连接。上述钎焊例如通过燃烧器钎焊进行。燃烧器钎焊与“炉中钎焊”不同,通过手工作业、包括燃烧器的钎焊设备等进行。
[0046]
以往的压力容器中,铜制的入口配管及出口配管(以下,也称“入口配管等”)通过黄铜焊料相对于铁制的容器主体60钎焊。假设入口配管等整体利用不锈钢形成,则为了将该入口配管等与铁制的容器主体60连接,需要使用比黄铜焊料昂贵的银焊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是不锈钢制的,而第二部分52是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铜或铜合金),该第二部分52与容器主体60连接。因此,能够与以往的压力容器同样地,通过使用
了黄铜焊料的钎焊将包括不锈钢制的第一部分51的第一配管50连接于容器主体60。
[0047]
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面52a1比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靠管轴心方向的一侧(图4的上侧)地配置。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2b1比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62b1靠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图4的下侧)地配置。因此,第二部分52从筒部62朝管轴心方向的两侧突出。
[0048]
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1b1比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62b1靠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图4的下侧)地配置。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配置成与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在管径方向上重叠。具体而言,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与容器主体60的筒部62的管轴心方向的长度l1整体在管径方向上重叠。
[0049]
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与第二部分52通过炉中钎焊连接,被置于炉内的高温环境。因此,铜制的第二部分52的强度可能由于铜的晶粒粗化而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锈钢制的第一部分51与铁制的容器主体60配置成在管径方向上重叠,因此,在容器主体60与第一配管50的连接部分,第二部分52不会单独存在,第二部分52与容器主体60和第一部分51中的至少一方在管径方向上重叠。因此,第二部分52的强度降低通过容器主体60和第一部分51得以弥补。
[0050]
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面51b1比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面52b1靠管轴方向的一侧地配置。因此,相比于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面51b1比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面52b1靠管轴方向的另一侧地配置的情况,换而言之,相比于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部51b比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部52b朝管轴方向的另一侧突出的情况,能够减小第一配管50整体的长度。因此,在对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进行炉中钎焊时,能够使能同时投入炉内的第一配管50的数量变多,能够提高第一配管50的生产效率。不过,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部51b和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部52b也可以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0051]
第二部分52也可以在其另一端面52b1比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面51b1靠管轴心方向的一侧(图4上侧)地配置的状态下设置于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部51b,虽不发挥以上的作用效果。
[0052]
[第二实施方式]图5是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配管50例如适用于图2所示的储瓶16的入口配管22及内部配管24。图5的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比图4所示的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更朝容器主体60的内部延长。换而言之,从容器主体60朝外部突出的第一配管50也兼作容器主体60的内部配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相比于将另外的内部配管连接于第一配管50的情况,能减少压力容器的构成要素,能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成本的降低。第一配管5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53]
[第三实施方式]图6是放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配管50例如适用于图2所示的储瓶16的出口配管23及内部配管25。在图6的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52b连接有另一配管(第二配管)55。在上述第二配管55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55a,隔着台阶部55c形成有外径被扩大的大径部55b。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52b插入第二配管55的大径部55b的内侧。第二部分52
的外周面与大径部55b的内周面在管径方向上相对。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大径部55b的内周面钎焊。因此,在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大径部55b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由钎料构成的钎焊部56。
[0054]
第二配管55例如是铁制的。因此,能够通过使用了黄铜焊料的燃烧器钎焊等将第二配管55连接于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第二部分52。如图2所示,容器主体21的内部配管25形成为呈u字状折弯的形状,因此,若与出口配管23一体地构成,则实质上无法安装于容器主体21。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通过与第一配管50分体的第二配管55来构成容器主体60的内部配管,由此,能从容器主体60(图2的上侧的盖部21b)的外侧将第一配管50安装于容器主体60,能容易地从容器主体60(图2的上侧的盖部21b)的内侧将第二配管55安装于容器主体60。
[0055]
除了铁以外,第二配管55也可以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地通过燃烧器钎焊等将第二配管55连接于第二部分52。除了上述以外,第二配管55也可以由铝、铝合金或不锈钢形成。不过,通过由铁构成第二配管55,能更廉价地制作压力容器。
[0056]
[第四实施方式]图7是放大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中,容器主体60具有主体部64和接头管65。主体部64和接头管65是铁制的。主体部64是形成容器主体60的主要部分的部分,能将制冷剂收纳于内部。主体部64具有朝内部侧弯曲的筒部64a。筒部64a的内周面构成开口64b。
[0057]
接头管65是用于将第一配管50安装于容器主体60的部分。接头管65形成为圆筒形状。接头管65插入筒部64a内。接头管65的外周面与筒部64a的内周面相对。接头管65通过焊接安装于筒部64a。接头管65朝主体部64的内部侧延伸,构成容器主体60的内部配管。
[0058]
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与接头管65连接。具体而言,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相对地配置。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通过黄铜焊料等钎焊于接头管65的内周面。因此,在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钎焊部54。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配置于与接头管65在管径方向上重复的位置。第一配管5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59]
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60的主体部64与接头管65通过焊接牢固地连接。因此,能够将本实施方式恰当地应用于如容量(马力)大的压缩机那样要求高耐压性能的压力容器。
[0060]
[第五实施方式]图8是放大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容器主体60具有主体部64和接头管65。在接头管65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在接头管65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另一配管(第三配管)70。
[0061]
第三配管70例如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铜或铜合金)构成。第三配管70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在管径方向上相对。第三配管70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通过黄铜焊料等钎焊。在第三配管70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之间设有钎焊部57。第三配管70也可以是铜以外的材质,例如也可以是铁、不锈钢、铝、或铝合金。
[0062]
在接头管65的内周面形成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65a。上述突起65a在接头管65的内周面的全周连续地形成。插入接头管65中的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管轴方向的另
一端面52b1与突起65a接触。由此,进行第一配管50相对于接头管65的管轴方向的定位。
[0063]
插入接头管65中的第三配管70的管轴方向的一端面70b1与突起65a接触。由此,进行第三配管70相对于接头管65的管轴方向的定位。
[0064]
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2b1比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的另一端面51b1靠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地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面52b1与突起65a接触。此外,能够使第二部分52与第三配管70的管轴方向之间不产生间隙。假设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面51b1比第二部分52的另一端面52b1靠管轴心方向的另一侧地配置,则第一部分51的外周面与接头管65的内周面的管径方向之间可能会形成未夹设第二部分52的空间,制冷剂有可能进入该空间,成为异响产生等的原因。本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能够避免上述不良状况。
[006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65a也可以未在接头管65的内周面的全周形成,也可以形成于周向的一处或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处。
[0066]
[第六实施方式]图9是放大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的容器主体与配管的连接部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容器主体60具有主体部64和接头管65。在接头管65连接有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接头管65具有第一部分66和第二部分67。接头管65的第一部分66形成为圆筒形状。第一部分66插入主体部64的筒部64a的内侧。第一部分66通过焊接与筒部64a接合。
[0067]
接头管65的第二部分67形成为圆筒形状。第二部分67从接头管65的第一部分66朝管轴方向两侧突出。接头管65的第一部分66与第二部分67通过钎焊或焊接连接。在第二部分67的管轴心方向的一端部,隔着台阶部67b形成有外径被扩大的大径部67a。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插入上述大径部67a的内侧。大径部67a的内周面与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外周面通过钎焊或焊接连接。
[0068]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头管65具有第一部分66和第二部分67,因此,例如在第二部分67的外周面的形状复杂而与主体部64的开口64b的形状不匹配等情况下有效。
[0069]
[其它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压力容器,例示了储瓶16和压缩机12,但压力容器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消音器13(参照图1)、油分离器、储罐等。储罐存储剩余的制冷剂,设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液体截止阀18l之间的液体配管10l上。
[0070]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1)如图2和图3所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压力容器具有:铁制的容器主体21、27;入口配管22、28,所述入口配管22、28使制冷剂流入所述容器主体21、27;以及出口配管23、29,所述出口配管23、29使制冷剂从所述容器主体21、27流出。例如,如图4所示,入口配管22、28和出口配管23、29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即第一配管50具有:第一部分51,所述第一部分51由不锈钢构成;第二部分52,所述第二部分52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以及钎焊部53,所述钎焊部53将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连接。第一部分51的第一配管50的管轴心方向上的一端部51a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外部。第一部分51的第一配管50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部51b与第二部分52连接。第二部分52与容器主体60连接。
[0071]
根据以上结构,第一配管50(入口配管22、28和/或出口配管23、29)具有由不锈钢
构成的第一部分51以及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的第二部分52,第二部分52与容器主体60连接,因此,能够以与第一配管50为铜制的现有技术相同的方法将第二部分52与容器主体60连接。因此,能够用廉价的不锈钢构成第一配管50的大部分,同时使第一配管50向容器主体60的连接与以往同样地容易连接。
[0072]
(2)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的外周面与第二部分52的内周面连接,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面52b1与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面51b1配置于同一平面上,或者比第一部分51的另一端面51b1更朝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因此,第一部分51未比第二部分52更朝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因此,能在整体上使第一配管50小型化,在对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进行炉中钎焊的情况下,能够增大能同时进行钎焊的数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0073]
(3)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在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部52b连接有另一第二配管55。因此,即便第二配管55例如呈u字状折弯,也能容易地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内部。
[0074]
(4)上述第四~第六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图9)的容器主体60具有铁制的接头管65,第二部分52与接头管65连接。通过如此使容器主体60具有铁制的接头管65,能够将配管部分(接头管65)牢固地连接于容器主体60的主要部分(主体部64),在提高耐压性能的基础上还能容易地进行与第一配管50的连接。
[0075]
(5)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第二部分52与接头管65的管轴心方向上的一端部连接,在接头管65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另一第三配管70。因此,能够通过接头管65将第一配管50和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内部的第三配管70相互连接。
[0076]
(6)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参照图8),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面52b1比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面51b1更朝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因此,通过接头管65连接的第二部分52和第三配管70之间不易形成间隙,能够抑制制冷剂进入该间隙等。
[0077]
(7)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参照图5),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具有向容器主体60的内部延伸的部分。因此,能够通过将第二部分52延长来构成配置于容器主体60的内部的内部配管,与通过与第一配管50不同的另一配管来构成该内部配管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第一配管50的部件数量。
[0078]
(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在管轴心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具有外径缩小的小径部51c,小径部51c的外周面与第一配管50的第二部分52的内周面连接。因此,通过将第一部分51的小径部51c插入第二部分52,并使第二部分52的端部与小径部51c的基端部接触,能够进行第一部分51和第二部分52的管轴心方向上的定位。
[0079]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具有在管径方向上与容器主体60重叠的部分。如此,通过使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与容器主体60(筒部62或接头管65)在管径方向上重叠,由此,没有第二部分52单独存在的部分,能够提高容器主体60与第一配管50的连接强度。
[0080]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配管50的第一部分51的管轴心方向上的一端部设有镀层或管,所述镀层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所述管由以铜为主成分的材料构成。因此,能够使用廉价的钎料容易地将铜制的制冷剂配管连接于由不锈钢构成的第一部分51
的端部。
[0081]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及其范围内的所有改变。
[0082]
(符号说明)1:冷冻装置4:制冷剂回路21:容器主体22:入口配管23:出口配管27:容器主体28:入口配管29:出口配管30:喷射配管50:第一配管51:第一部分51a:一端部51b:另一端部51b1:另一端面51c:小径部52:第二部分52b:另一端部52b1:另一端面53:钎焊部55:第二配管60:容器主体65:接头管70:第三配管。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