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挂脖风扇及其风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01 22:08: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随身携带且解放双手的挂脖风扇,还涉及一种用于挂脖风扇的风道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便携式风扇,比如挂脖式风扇,一般用于悬挂直用户的脖子上使用,这种风扇无需手持,因此可以解放双手,非常方便。
3.但是,本技术的发明人经过多年的使用,发现现有的所有挂脖风扇的产品均存在一个严重的产品缺陷,如图1所示的整体比较一体式的挂脖风扇,由于挂脖风扇的主体结构一般与使用的风扇扇叶叶轮的尺寸半径基本相符,所以,主体结构整体呈一扁长的带状,在使用中,产品缺陷非常突出:主体结构悬挂在脖子上时,整体围成一圈并呈围墙状,而正是这堵围墙状的主体结构,将脖子和外部空间进行物理隔离,导致外部空间的风再也无法吹向脖子。
4.该产品缺陷在炎热的夏天使用时,更为突出,用户脖子由于热,一般出汗黏糊,而此时围墙状的主体结构又完美地阻挡了外部空间的风,因此,热量无法散发出去,出汗加剧。进一步而言,在没有外部空间进风散热的情况下,对脖子反而形成了类似蒸笼式的封闭空间,导致脖子进一步过热,而热量传到到挂脖风扇的主体结构之后,由于无法散热,热量反向传导至敏感的脖子皮肤,而形成对局部皮肤的炙热感,用户使用体验非常恶劣,这也直接导致即使该类产品已经面世几年时间,但日常中使用极少,而一般是猎奇心理的用户在尝试着使用。
5.为了解决蒸笼式的封闭空间以及炙热感的问题,一部分现有产品会使用一种半导体制冷的散热模块对皮肤进行应激性散热,或者用一种颈托结构进行架起来使用,但是,这种应激性散热方式不符合脖子的使用场景,因为脖子一般是连接身体和头部的关键通道,血管、脉搏都密集地分布在脖子上,半导体制冷的极短时间对脖子进行急冻,而一些护颈理疗设备则是加热按摩脖子,因此,理论上半导体制冷会对血管和脉搏形成一定的伤害。进一步而言,半导体制冷的制冷效率低下,一般情况下20秒左右即会与人体温度趋同,所以这种技术并不能解决蒸笼式的封闭空间以及炙热感的问题,相反还会导致其他更多的健康问题。另外,颈托结构只是使主体结构在某一位置稍微离开脖子,但围墙状的主体结构仍整体上围拢住用户的脖子,并没有解决外部空间的风如何吹向脖子的技术问题。
6.为了解决蒸笼式的封闭空间以及炙热感的问题,还有一些现有产品会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的非一体式的挂脖风扇,其采用软管以避免围墙状的主体结构,但是,这种产品存在一个更不好的弊端,首先,扇叶外露之后容易卷头发,其次,由于软管的结构强度不足,即使在软管内部增加金属定型件,仍容易晃动,尤其是在户外走动使用时,极容易晃动而偏离需要吹风的方向,也因为这个弊端,因此图2所示的产品更加不易普及,市场群体极少,而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7.本技术的发明人经过对该类产品及相关专利的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技术上还是
产品上,都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蒸笼式的封闭空间以及炙热感的缺陷性的技术问题,尤其是一体式的挂脖风扇,亟需解决上述缺陷性的技术问题,以改善用户体验进而利于产品的市场化及普及使用。
8.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发明人提供一种新的挂脖风扇及其风道装置,以解决现有挂脖风扇的蒸笼式的封闭空间以及炙热感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缺陷,提供了一种挂脖风扇及其风道装置,其旨在提高降温效率。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挂脖风扇,作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挂脖风扇包括:
11.风扇;
12.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用于设置进风口、所述风扇和出风口,所述主体结构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孔,其中,所述风扇用于将风经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通风孔用于允许邻近脖子的空气自由流动。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装置,作为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风道装置用于配置使用于任一上述的挂脖风扇,所述风道装置包括:
14.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主体结构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孔;
15.所述主体结构包括邻近脖子的内侧面和远离脖子的外侧面,所述通风孔贯穿所述内侧面和所述外侧面,以允许外侧面的空气与邻近脖子的空气进行流通,其中,所述通风孔为一个并沿所述主体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或所述通风孔为两个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或所述通风孔为三个并分别位于所述主体结构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与后颈部对应的中间部分,或所述通风孔为四个或以上并沿所述主体结构的长度方向呈阵列式间隔设置。
16.本技术提供的挂脖风扇及其风道装置,所述挂脖风扇包括风扇和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用于设置进风口、所述风扇和出风口,所述主体结构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孔,其中,所述风扇用于将风经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并从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通风孔用于允许邻近脖子的空气自由流动。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可以实现如下多个技术效果:
17.(1)本技术可以使用常规甚至较大尺寸半径的风扇扇叶叶轮而确保吹风散热的效果,而在增大主体结构整体体积的同时通过巧妙设计的通风孔进行脖子部位的通风散热,因此可以避免较大主体结构所形成的蒸笼式的封闭空间;
18.(2)通过设置通风孔并在主体结构内部形成多变的多风道,避免主体结构内部结构的冗余,所有功能性元器件均可以设在适合的位置,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一样需要在主体结构内进行填塞;
19.(3)通过通风孔的形成的多变风道,可以将发热元件与其他元件进行隔离,尤其控制电路板等高热元器件,可以单独设置在通风孔的任一侧壁内;
20.(4)由于在主体结构上增设通风孔,直接增加了主体结构与外部空气的接触表面
积,同时通过空气的顺畅流通,挂脖风扇内部的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更大的接触表面积进行对外快速散热,避免在主体结构内部积热;
21.(5)通过设置通风孔,本技术可以使用更少的材料,从而整体产品更轻薄,避免产品过重而给用户脖子带来不必要的负重感。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现有技术一体式的挂脖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现有技术非一体式的挂脖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
31.图9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风扇和风道的宽度;
32.图10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11为图10所示挂脖风扇的内壳体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图10所示挂脖风扇的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3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再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其中,显示了装饰件;
37.图15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38.图16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0.实施例一
41.请参阅图3至图9,图3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分解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挂脖风扇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风扇和风道的宽度。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挂脖风扇可以包括风扇10和主体结构20,主体结构20用于设置进风口201、风扇10和出风口202,主体结构20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孔30,其中,风扇10用于将风经由进风口201吸入并从出风口202吹出,通风孔30用于允许邻近脖子的空气自由流动。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主体结构20包括邻近脖子的内侧面203和远离脖子的外侧面204,通风孔30贯穿内侧面203和外侧面204,以允许外侧面204的空气与邻近脖子的空气进行流通。
44.值得注意的是,通风孔30可以为一个并沿主体结构2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或,如图5所示通风孔30可以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主体结构20的第一端205和第二端206。或,如图6所示,通风孔30可以为三个并分别位于主体结构20的第一端271、第二端272以及与后颈部对应的中间部分273。或,如图10所示,通风孔30可以为四个或以上并沿主体结构20的长度方向呈阵列式间隔设置。
45.在上述一个或多个通风孔30的实施例中,通风孔30总体通风面积可以影响直接的通风散热效果,例如总体通风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明显;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增加通风孔30的个数或增大单个通风孔30的面积,均可以增加总体通风面积。而在具体应用中,由于主体结构20的材质会影响产品的结构强度,因此,本技术还可以根据主体结构20的材质,选择增大通风孔30的面积,或者为了确保结构强度而采用多个通风孔30相配合的方式。
46.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主体结构20可以包括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内壳体211包括内壳主体2110以及与内壳主体2110相连接的第一内壳2111和第二内壳2112;外壳体212包括外壳主体2120以及与外壳主体2120相连接的第一外壳2121和第二外壳2122;其中,内壳主体2110与外壳主体2120盖合形成容纳空间200,第一内壳2111与第一外壳2121盖合形成第一桥体221,第二内壳2112与第二外壳2122盖合形成第二桥体22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相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通风孔30。
47.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般主体结构20采用左右基本对称的设计方式,因此,本技术关于图的标号部分标记在第一端205、271,而另一部分标记在第二端206、272等,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结合理解的范围内,不应理解为标号错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主体结构20也可以采用非对称的设计方式,比如仅采用一个风扇10且设置在任一端,或者仅采用一个风扇且设置在中间部分273上,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结合理解的情况下,不一一赘述。
48.其中,本技术进风口201可以开设在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或者,以佩戴到用户脖子为例,进风口201可以开设主体结构20的内侧面203、外侧面204、顶面和/或底面,其可以根据不同的通风量需求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不同噪音进行组合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49.另外,本技术出风口202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在内侧面203、顶面和/或底面,其可以根据不同的吹风位置需求进行组合,还可以根据不同噪音进行组合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50.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风孔30的通风通道的横截面积呈跑道圆形(如图11和图12所示)、圆形、波浪起伏形或与主体结构20的整体形状相似,其中,圆形的通风孔30可以设置为多个排列,而波浪起伏形通风孔30则可以沿着主体结构2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而与主体结构20的整体形状相似的通风孔30则可以在视觉上实现整体产品的一致性以及轻薄性。
51.通过本实施例,本技术可以使用常规甚至较大尺寸半径的风扇扇叶叶轮而确保吹风散热的效果,而在增大主体结构20整体体积的同时通过巧妙设计的通风孔30进行脖子部位的通风散热,因此可以避免较大主体结构所形成的蒸笼式的封闭空间;通过设置通风孔30并在主体结构20内部形成多变的多风道,避免主体结构20内部结构的冗余,所有功能性元器件均可以设在适合的位置,而无需如现有技术一样需要在主体结构20内进行填塞;通过通风孔30的形成的多变风道,可以将发热元件与其他元件进行隔离,尤其控制电路板等高热元器件,可以单独设置在通风孔30的任一侧壁内;由于在主体结构20上增设通风孔30,直接增加了主体结构20与外部空气的接触表面积,同时通过空气的顺畅流通,挂脖风扇内部的元器件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更大的接触表面积进行对外快速散热,避免在主体结构20内部积热;通过设置通风孔30,本技术可以使用更少的材料,从而整体产品更轻薄,避免产品过重而给用户脖子带来不必要的负重感。
52.其中,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并非限定其必须为内外盖合的结构,在其他工艺流程中,两者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按底面盖板合顶面盖板的方式进行拆件成型的方式,在此不作限定。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挂脖风扇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和导线,为便于说明,下面将结合不同的设置应用例进行说明:
54.应用例1,如图5所示,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第一桥体221对靠近的脸部进行快速吹风散热,而且,通过在通风孔30的位置也设置出风口202,可以进一步促进通风孔30的空气流动。
55.应用例2,图未示,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由于在主体结构20上增设通风孔30,直接增加了主体结构20与外部空气的接触表面积,同时通过空气的顺畅流通,挂脖风扇内部的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以及与电池50散发的热量可以通过更大的接触表面积进行对外快速散热,避免在主体结构20内部积热。
56.应用例3,图未示,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
57.应用例4,图未示,第一桥体221和/或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一个或多个风扇10,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电池50、控制电路板4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通过本应用例,可以设置多个排列的小尺寸风扇进行散热,确保更均匀的吹风效果,避免集中吹风。
58.应用例5,如图4和图7所示,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二桥体222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端导入第一桥体221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一桥体221的出风口202吹出。通过本应用例,可以提供较长路径和时间的冷却/加热风道对风进行冷却/加热,避免半导体制冷模块60功率转化不高而产生的制冷效果不佳
的技术问题,确保吹出的风是符合温度需求的风。
59.应用例6,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用于设置负离子发生装置70,如图5所示。通过本应用例,负离子发生装置70释放的负离子可以通过通风孔30进入脖子位置,并避免被风扇的风驱走,确保使用效果和负离子的浓度。
6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本技术风扇10包括离心风扇101,离心风扇101包括电机102、扇叶103以及形成于扇叶103两端面并相互远离的第一进风区域104和第二进风区域105,主体结构20形成有与第一进风区域104和第二进风区域105相连通的进风口201。
61.进一步而言,如图9所示,风扇10包括离心风扇101,离心风扇101包括电机102、扇叶103以及形成于扇叶103两端面并相互远离的第一进风区域104和第二进风区域105,在连接外侧面204和内侧面203的方向上,形成于主体结构20的对应的桥体内的风道的最大宽度ww,小于或等于扇叶103两端面距离的扇叶厚度wf,优选地,最大宽度ww小于扇叶厚度wf,以在风道的宽度上对进入桥体内的风进行增压。
6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将电池50设于通风孔30远离风扇10的一侧,而控制电路板40设于第二桥体222内并介于电池50和风扇10之间,以此,风扇10、控制电路板40和电池50分开并绕通风孔30的周向设置,可以利用通风孔30对主体结构20的流动风进行散热。
63.实施例二
64.请结合图3至图9,参阅图10至图12,图10为本技术挂脖风扇又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所示挂脖风扇的内壳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0所示挂脖风扇的外壳体结构示意图。
65.在本实施例中,主体结构20可以包括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内壳体211包括内壳主体2110以及与内壳主体2110相连接的第一内壳2111和第二内壳2112;外壳体212包括外壳主体2120以及与外壳主体2120相连接的第一外壳2121和第二外壳2122;其中,内壳主体2110与外壳主体2120盖合形成容纳空间200,第一内壳2111与第一外壳2121盖合形成第一桥体221,第二内壳2112与第二外壳2122盖合形成第二桥体22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相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通风孔30。
66.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内壳体211还可以包括与内壳主体2110相连接的第三内壳2113和第四内壳2114;外壳体212还可以包括与外壳主体2120相连接的第三外壳2123和第四外壳2124;其中,第三内壳2113与第三外壳2123盖合形成第三桥体223,第四内壳2114与第四外壳2124盖合形成第四桥体224,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分别位于容纳空间200的不同侧,第二桥体222和第四桥体224分别位于容纳空间200的不同侧。
67.相应地,本实施例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桥体数量,设置不同的应用例:
68.应用例7,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
69.应用例8,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和/或第四桥体224用于安装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40。
70.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技术在将电池50安装于桥体内时,可以采用与桥体形状相
适配的锂电池,比如型号为18650等条形的电池,而当将电池50安装于容纳空间200内时,则优先采用与容纳空间相适配的多面体电池,比如采用聚合物电池。
71.应用例9,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三桥体223与第四桥体224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二桥体222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端导入第一桥体221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一桥体221的出风口202吹出,第四桥体224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四桥体224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端导入第三桥体223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三桥体223的出风口202吹出。
72.应用例10,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相互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中的至少其中三个桥体内用于安装有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冷却回路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出风口202吹出,其中,出风口202设于冷却回路的最后一桥体内和/或设于容纳空间200的上方并与容纳空间200隔离设置的出风风道上。
73.应用例11,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和/或第四桥体224内设有负离子发生装置70。
74.本技术通过上述应用例9和应用例10,通过多个桥体的配合形成较长的风道,可以增加半导体制冷模块60对风的制冷效果,再将制冷后的风从出风口202吹出。
7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出风口202并不限制或者固定如一个或多个图的设置位置,而可以根据不同应用例的需要进行开设出风口202或者关闭出风口202,其可以结合不同的应用例进行理解。
76.实施例三,请再次参阅图5所示,本实施例主体结构20包括分别悬挂于用户脖子两侧的第一挂脖主体205和第二挂脖主体206,第一挂脖主体205与第二挂脖主体206之间相互铰接,其中,通风孔30形成于第一挂脖主体205和第二挂脖主体206上;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挂脖主体205与第二挂脖主体206之间可以通过铰接机构29相互铰接。
77.实施例四,如图13所示,主体结构20包括分别悬挂于用户脖子两侧的第一挂脖主体271、第二挂脖主体272以及位于后颈部的中间部分273,第一挂脖主体271和第二挂脖主体272分别可以通过铰接机构29与中间部分273相铰接,其中,通风孔30形成于第一挂脖主体271、第二挂脖主体272和/或中间部分273上。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机构29可以为万向球、合页等,在此不作限定。
78.实施例五,如图14所示,挂脖风扇还可以包括装饰件91,装饰件91与通风孔30对应匹配设置,其中,装饰件91为具有网状孔910的盖板并用于遮盖通风孔30,或装饰件91与主体结构20铰接以调节显露通风孔30的通风面积。
79.当然,在装饰件91与主体结构20铰接时,当设置有半导体制冷模块60并且在冬天
使用时,可以完全盖合通风孔30,而确保经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加热的风对脖子和脸进行保温,避免外部寒冷的风从通风孔30吹入脖子,确保使用效果。
80.实施例六,如图15所示,挂脖风扇还可以包括仿涡舌结构24,仿涡舌结构24至少部分绕风扇10设置,其中,仿涡舌结构24形成于容纳空间200内。
81.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仿涡舌结构24还可以与其中一个或多个桥体进行结构集成复用。具体而言,请参阅图16所示,在内壳体211上还形成有一道围绕通风孔30设置的桥盖合板300,仿涡舌结构24可以与桥盖合板300进行一体式设置以实现功能的复用,减少去板件的使用。
82.在一些实施例中,挂脖风扇还可以包括仿蜗壳结构25,仿蜗壳结构25可以围绕风扇10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式渐开设置。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仿蜗壳结构25还可以集成到内壳体211和/或外壳体212上,比如,通过改变内壳体211和/或外壳体212用于设置风扇10的蜗壳的结构,使其与仿蜗壳结构25的整体形状一致,即可不再需要单独设置额外的仿蜗壳结构25,结构更加简洁,并降低产品重量。
83.请继续参阅图16,挂脖风扇还可以包括风道隔板26,风道隔板26对应形成于一个或多个桥体的风道内,以根据出风口202与风扇10的距离调节风量或风压。
84.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隔板26形成的风道的横截面积可以沿风的吹出方向逐渐缩小,以控制各出风位置的风压相差在预设范围内,避免部分远离风扇10的出风口202的风压过小。
85.实施例七,请结合上述挂脖风扇的实施例再次参阅图3至图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装置,风道装置用于配置使用于任一上述实施例的挂脖风扇,风道装置包括主体结构20,主体结构20设置有进风口201和出风口202,主体结构20还形成有一个或多个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风孔30。
86.其中,主体结构20包括邻近脖子的内侧面203和远离脖子的外侧面204,通风孔30贯穿内侧面203和外侧面204,以允许外侧面204的空气与邻近脖子的空气进行流通,其中,通风孔30为一个并沿主体结构2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或通风孔30为两个并分别位于主体结构20的第一端205和第二端206,或通风孔30为三个并分别位于主体结构20的第一端205、第二端206以及与后颈部对应的中间部分,或通风孔30为四个或以上并沿主体结构20的长度方向呈阵列式间隔设置。
87.在本实施例中,主体结构20,包括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内壳体211包括内壳主体2110以及与内壳主体2110相连接的第一内壳2111和第二内壳2112;外壳体212包括外壳主体2120以及与外壳主体2120相连接的第一外壳2121和第二外壳2122;内壳主体2110与外壳主体2120盖合形成容纳空间200,第一内壳2111与第一外壳2121盖合形成第一桥体221,第二内壳2112与第二外壳2122盖合形成第二桥体22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相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通风孔30。
88.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如下多个应用例:
89.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或
90.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
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或
91.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控制电路板40、电池5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第一桥体221内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上侧和/或下侧形成有出风口202;或
92.第一桥体221和/或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一个或多个风扇10,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电池50、控制电路板40以及与电池50电连接的导线;或
93.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二桥体222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端导入第一桥体221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一桥体221的出风口202吹出;或
94.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形成有第一风道并在第一桥体221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内设有负离子发生装置70。
95.实施例八,请结合图3-图9参阅图10-图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风道装置,风道装置用于配置使用于任一上述实施例的挂脖风扇,风道装置包括主体结构20,本实施例主体结构20可以包括内壳体211和外壳体212:内壳体211包括内壳主体2110以及与内壳主体2110相连接的第一内壳2111、第二内壳2112、第三内壳2113和第四内壳2114;外壳体212包括外壳主体2120以及与外壳主体2120相连接的第一外壳2121、第二外壳2122、第三外壳2123和第四外壳2124;其中,内壳主体2110与外壳主体2120盖合形成容纳空间200,第一内壳2111与第一外壳2121盖合形成第一桥体221,第二内壳2112与第二外壳2122盖合形成第二桥体22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相配合形成一个或多个通风孔30;第三内壳2113与第三外壳2123盖合形成第三桥体223,第四内壳2114与第四外壳2124盖合形成第四桥体224,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分别位于容纳空间200的不同侧,第二桥体222和第四桥体224分别位于容纳空间200的不同侧。
96.本实施例的风道装置可以包括如下多个应用例:
97.本实施例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或
98.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和/或第四桥体224用于安装电池50和/或控制电路板40;或
99.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一桥体221与第二桥体222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三桥体223与第四桥体224在远离容纳空间200的一端相连通,第二桥体222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二桥体222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端导入第一桥体221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一桥体221的出风口202吹出,第四桥体224内用于安装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第四桥体224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相连通的一
端导入第三桥体223的风道内,再将冷却/加热后的风从第三桥体223的出风口202吹出;或
100.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相互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第一桥体221、第二桥体222、第三桥体223和第四桥体224中的至少其中三个桥体内用于安装有半导体制冷模块60,风扇10将从进风口201吸入的风导入冷却回路内用于通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进行冷却/加热,并将冷却/加热后的风经由出风口202吹出,其中,出风口202设于冷却回路的最后一桥体内和/或设于容纳空间200的上方并与容纳空间200隔离设置的出风风道上;或
101.容纳空间200用于安装风扇10,第一桥体221和第三桥体223内均对应形成有风道并在对应桥体的内侧和/或上侧形成有出风口202,第二桥体222和/或第四桥体224内设有负离子发生装置70。
102.请再次参阅图5所示,本实施例风道装置的主体结构20包括分别悬挂于用户脖子两侧的第一挂脖主体205和第二挂脖主体206,第一挂脖主体205与第二挂脖主体206之间相互铰接,其中,通风孔30形成于第一挂脖主体205和第二挂脖主体206上;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挂脖主体205与第二挂脖主体206之间可以通过铰接机构29相互铰接。
103.如图13所示,风道装置的主体结构20包括分别悬挂于用户脖子两侧的第一挂脖主体271、第二挂脖主体272以及位于后颈部的中间部分273,第一挂脖主体271和第二挂脖主体272分别可以通过铰接机构29与中间部分273相铰接,其中,通风孔30形成于第一挂脖主体271、第二挂脖主体272和/或中间部分273上。在本实施例中,铰接机构29可以为万向球、合页等,在此不作限定。
104.如图14所示,风道装置还可以包括装饰件91,装饰件91与通风孔30对应匹配设置,其中,装饰件91为具有网状孔910的盖板并用于遮盖通风孔30,或装饰件91与主体结构20铰接以调节显露通风孔30的通风面积。
105.当然,在装饰件91与主体结构20铰接时,当设置有半导体制冷模块60并且在冬天使用时,可以完全盖合通风孔30,而确保经过半导体制冷模块60加热的风对脖子和脸进行保温,避免外部寒冷的风从通风孔30吹入脖子,确保使用效果。
106.如图15所示,风道装置还可以仿涡舌结构24,仿涡舌结构24至少部分绕风扇10设置,其中,仿涡舌结构24形成于容纳空间200内。
107.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仿涡舌结构24还可以与其中一个或多个桥体进行结构集成复用。具体而言,请参阅图16所示,在内壳体211上还形成有一道围绕通风孔30设置的桥盖合板300,仿涡舌结构24可以与桥盖合板300进行一体式设置以实现功能的复用,减少去板件的使用。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装置还可以仿蜗壳结构25,仿蜗壳结构25可以围绕风扇10呈阿基米德螺旋线式渐开设置。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仿蜗壳结构25还可以集成到内壳体211和/或外壳体212上,比如,通过改变内壳体211和/或外壳体212用于设置风扇10的蜗壳的结构,使其与仿蜗壳结构25的整体形状一致,即可不再需要单独设置额外的仿蜗壳结构25,结构更加简洁,并降低产品重量。
109.请继续参阅图16,风道装置还可以风道隔板26,风道隔板26对应形成于一个或多个桥体的风道内,以根据出风口202与风扇10的距离调节风量或风压。
110.在本实施例中,风道隔板26形成的风道的横截面积可以沿风的吹出方向逐渐缩
小,以控制各出风位置的风压相差在预设范围内,避免部分远离风扇10的出风口202的风压过小。
11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