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2023-02-01 22:03: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egr冷却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


背景技术:

2.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即废气再循环系统的简称,egr系统是指将从发动机的排气管中排出的部分气体回送到发动机上的进气歧管中,并与新鲜气体混合后,再一起回送至发动机的各个气缸中。由于排气管排出的气体温度较高,需要通过egr冷却器对气体进行冷却后再回送到进气歧管中。
3.egr冷却器运行时,会产生振动,egr冷却器频繁振动会容易导致egr冷却器与气管连接的位置产生断裂或发生泄漏,会对发动机的供气产生影响,影响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升egr冷却器整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发动机工作时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包括egr冷却器本体及设置在所述egr冷却器本体上的第一稳定组件,所述第一稳定组件包括与车体相连的第一稳定架,所述第一稳定架设置于所述egr冷却器本体外,所述第一稳定架上设置有稳定部,所述稳定部用于对所述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所述稳定部与所述第一稳定架活动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稳定架上的稳定部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由于振动产生较大行程位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由于较大振动导致egr冷却器本体与气管的连接处产生断裂或泄漏的可能性,保证了对发动机的稳定供气,提高了egr冷却器本体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
7.可选的,所述稳定部包括稳定块,所述稳定块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稳定块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稳定架上,所述第一稳定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第一稳定组件与所述egr冷却器本体的两端一一对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稳定块的数量越多,对egr冷却器本体的限位效果越好,两组第一稳定组件与egr冷却器本体的两端一一对应,使egr冷却器本体的两端均得到限位,进一步提升了egr冷却器本体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
9.可选的,所述稳定块与所述第一稳定架通过第一弹簧相连,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稳定架相连,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稳定块相连,所述稳定块与所述第一稳定架上对应所述第一弹簧的位置设置有伸缩杆,所述第一弹簧同轴套设在所述伸缩杆外。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使稳定块与第一稳定架之间建立柔性连接关系,当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第一弹簧产生形变,第一弹簧通过形变对egr冷却器本体振动时产生的振动力进行吸收,从而对egr冷却器本体发生振动时产生的位移进行缓冲,伸缩杆为第一弹簧的形变提供了导向和限位,使第一弹簧沿本身长度方向产生形变,从而延
长第一弹簧的使用寿命。
11.可选的,所述egr冷却器本体外连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上对应所述稳定块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尺寸大于所述稳定块的尺寸,所述稳定块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槽进一步对稳定块进行限位,即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由于稳定块只能在稳定槽的开口大小范围内进行移动,进一步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振动时产生的位移量。
13.可选的,所述稳定部包括第一稳定片,所述第一稳定片可产生形变,所述第一稳定片与所述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所述第一稳定片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稳定架相连,所述第一稳定片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第一稳定片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稳定架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第一稳定片在egr冷却器本体产生的振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第一稳定片通过形变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限位,从而达到对egr冷却器本体的缓冲效果,egr冷却器本体的振动消失后,第一稳定片恢复原状,继续与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
15.可选的,所述第一稳定片设置为弧形片,所述第一稳定片向外拱出的部位与所述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弧形片设置的第一稳定片在保证产生变形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限位的同时,可以有更好的回弹性,从而保证了第一稳定片可以顺利恢复原状,同时,减少了第一稳定片与egr冷却器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对egr冷却器本体产生划伤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所述egr冷却器本体上设置有第二稳定组件,所述第二稳定组件包括与所述egr冷却器本体相连的第二稳定架,所述第二稳定架的每个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稳定片,所述第二稳定片与对应的所述egr冷却器本体的侧壁相垂直,所述第二稳定片与所述第二稳定架滑移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稳定片与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通过在第二稳定架上的滑动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在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提升egr冷却器本体与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第二缓冲片与对应的egr冷却器本体的侧壁相垂直,可以增大egr冷却器本体与外界的散热面积,从而提升对egr冷却器内部废气的散热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第二稳定片与所述第二稳定架之间通过第三弹簧相连,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定架相连,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稳定片相连。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弹簧使第二稳定片与第二稳定架之间建立柔性连接关系,当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第三弹簧产生形变,使第二稳定片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egr冷却器本体的振动消失时,第三弹簧释放弹性势能,恢复原状,使第二稳定片继续对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以对其进行限位。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第一稳定架上的稳定部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由于振动产生较大行程位移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由于较大振动导致egr冷却器本体与气管的连接处产生断裂或泄漏的可能性,保证了对发动机的稳定供气,提高了egr冷却器本体
与车体连接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2. 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第一稳定片在egr冷却器本体产生的振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第一稳定片通过形变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限位,从而达到对egr冷却器本体的缓冲效果,egr冷却器本体的振动消失后,第一稳定片恢复原状,继续与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3. 第二稳定片与egr冷却器本体相抵触,通过在第二稳定架上的滑动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限位,在egr冷却器本体产生振动时,对egr冷却器本体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提升egr冷却器本体与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第二缓冲片与对应的egr冷却器本体的侧壁相垂直,可以增大egr冷却器本体与外界的散热面积,从而提升对egr冷却器内部废气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1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3.图2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稳定组件及第二稳定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24.图3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2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5.图4是用于体现本技术实施例2中第一稳定组件结构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egr冷却器本体;2、第一稳定组件;21、第一稳定架;211、架体本体;212、连接部;213、第一滑移槽;22、稳定部;221、稳定块;222、第一弹簧;223、伸缩杆;224、第一稳定片;225、延边;226、第二弹簧;3、第二稳定组件;31、第二稳定架;311、第二滑移槽;32、第二稳定片;33、第三弹簧;4、限位环;41、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稳定性egr冷却器。
29.实施例1参照图1,包括egr冷却器本体1及设置在egr冷却器本体1上的第一稳定组件2,第一稳定组件2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稳定组件2与egr冷却器本体1的两端一一对应,两组第一稳定组件2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稳定组件3,第一稳定组件2及第二稳定组件3均对egr冷却器本体1进行限位以提升egr冷却器本体1的稳定性。
30.参照图1,第一稳定组件2及第二稳定组件3同时对egr冷却器本体1进行限位,使egr冷却器本体1在产生振动时得到缓冲,从而提升了egr冷却器本体1与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1与气管的连接处产生断裂或泄漏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对发动机的稳定供气,提升了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31.参照图1和图2,第一稳定组件2包括第一稳定架21,第一稳定架21包括架体本体211及连接部212,架体本体211设置为凵形,架体本体211的端部均设置有连接部212,连接部212上设置有螺栓,与车体相连,egr冷却器本体1位于架体本体211的开口内,第一稳定架21的三个内侧壁上设置有稳定部22。
32.参照图1和图2,稳定部22包括若干个稳定块221,若干个稳定块221均匀设置在第
一稳定架21的内侧壁上,稳定块221通过第一弹簧222与第一稳定架21相连,第一弹簧222的一端与第一稳定架2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22的另一端与稳定块221固定连接,第一稳定架21上对应第一弹簧222的位置设置有伸缩杆223,伸缩杆223的固定端与第一稳定架21固定连接,伸缩杆223的自由端与稳定块22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22同轴套设在伸缩杆223杆外。
33.参照图1和图2,egr冷却器本体1外对应第一稳定架21的位置同轴套设有限位环4,限位环4与egr冷却器本体1固定连接,限位环4的外环壁上对应稳定块221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41,限位槽41的开口大小大于稳定块221的大小,稳定块221与限位槽41的底壁相抵触,稳定块221活动设置在限位槽41中。
34.参照图1和图2,第一弹簧222使稳定块221与第一稳定架21之间建立柔性连接关系,当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第一弹簧222产生形变,第一弹簧222通过自身形变对egr冷却器本体1振动时产生的振动力进行吸收,从而对egr冷却器本体1发生振动时产生的位移进行缓冲,伸缩杆223为第一弹簧222的形变提供了导向和限位,使第一弹簧222沿其本身长度方向产生形变,从而延长第一弹簧222的使用寿命,限位槽41进一步对稳定块221进行限位,即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由于稳定块221只能在限位槽41的开口大小范围内进行移动,进一步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1振动时产生的位移量。
35.参照图1和图2,第二稳定组件3包括第二稳定架31,第二稳定架31的结构与第一稳定架21的结构相同,第二稳定架31的三个侧壁上均设置有若干个第二稳定片32,以第二稳定架31其中一个侧壁上的第二稳定片32为例,若干个第二稳定片32沿第二稳定架31的宽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第二稳定架31与第二稳定架31的侧壁相垂直,第二稳定架31上开设有与第二稳定片32相对应的第二滑移槽311,第二稳定片32滑移设置在第二滑移槽311内,第二稳定片32靠近egr冷却器本体1的一端与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第二稳定片32背离egr冷却器本体1的一端穿过第二滑移槽311延伸至第二稳定架31以外,第二稳定片32与第二稳定架31之间通过第三弹簧33相连,第三弹簧33的一端与第二稳定架3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三弹簧33的另一端与第二稳定片32固定连接。
36.参照图1和图2,第三弹簧33使第二稳定片32与第二稳定架31之间建立柔性连接关系,当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第三弹簧33产生形变,使第二稳定片32对egr冷却器本体1进行缓冲,当egr冷却器本体1的振动消失时,第三弹簧33释放弹性势能,恢复原状,使第二稳定片32继续对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以对其进行限位;第二稳定片32通过与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对egr冷却器本体1进行限位,在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对egr冷却器本体1产进行缓冲,从而进一步提升egr冷却器本体1与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第二稳定片32增大了egr冷却器本体1与外界的散热面积,从而提升对egr冷却器本体1内部废气的散热效果。
37.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第一弹簧222及第三弹簧33在振动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第一弹簧222产生形变时,由于稳定块221始终与egr冷却器本体1保持抵触,第一弹簧222对egr冷却器本体1时产生的振动进行吸收缓冲,从而提升了egr冷却器本体1与车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第三弹簧33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弹簧222同理,使egr冷却器本体1与车体之间的连接保持稳定,从而降低了egr冷却器本体1与气管连接位置产生泄漏或断裂的可能性,保证了发动机使用的稳定性。
38.实施例2
参照图2-4,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之处在于,稳定部22的结构不同,稳定部22包括第一稳定片224,第一稳定片224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第一稳定片224均匀设置在第一稳定架21的内侧壁上,第一稳定片224可产生形变,第一稳定片224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第一稳定架21的内侧壁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稳定架21设置为弧形片,第一稳定片224向外拱出的部位与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
39.参照图4,第一稳定架21上对应第一稳定片224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滑移槽213,第一稳定片224的两端均穿过第一滑移槽213延伸至第一稳定架21以外,第一稳定片224的两端均设置有延边225,延边225与第一稳定架21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226,第二弹簧226的一端与第一稳定架21固定连接,第二弹簧226的另一端与延边225固定连接。
40.参照图4,第二弹簧226使第一稳定片224与第一稳定架21之间建立连接关系,使第一稳定片224与第一稳定架2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当egr冷却器本体1振动时,由于第一稳定片224与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第一稳定片224本身产生形变,从而对egr冷却器本体1起到缓冲作用。
41.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egr冷却器本体1产生振动时,第一稳定片224通过自身产生的形变对egr冷却器本体1的振动力进行吸收缓冲,egr冷却器本体1的振动消失后,第一稳定片224恢复原状,继续与egr冷却器本体1相抵触对egr冷却器本体1进行限位,从而达到提升egr冷却器本体1稳定性的效果。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