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的制作方法

2023-01-16 19:4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育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


背景技术:

2.水稻种植大多通过集中育秧苗,育秧苗播种早、出苗早,可提早栽秧,可实现育苗集约化,育秧专业化,水稻在育秧盘内进行育秧。
3.目前水稻育秧用的育秧盘上下大小一致,育秧盘在闲置时,育秧盘散落堆放,占用空间大,且不方便后续的取拿使用,尤其是为了方便育秧盘搬运,在育秧盘顶部设有把手,导致育秧盘难以叠加整齐堆放,以及育秧盘在育秧过程中及搬运时,秧苗的重量作用在育秧盘上,育秧盘容易变形,重复性不强,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包括下育秧槽,所述下育秧槽内部的上端设有若干个上育秧盘,若干个所述的上育秧盘排列设置在下育秧槽上,所述下育秧槽内侧的底部设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连接有增氧机构,所述上育秧盘包括上育秧盘体和支撑框架,所述上育秧盘体的横截面为顶端大、底端小、且顶部敞口的梯形结构,所述上育秧盘体设于下育秧槽的内部、且上育秧盘体的底部放置在支撑座的顶部上,所述上育秧盘体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支撑框架为矩形框架,所述上育秧盘体的顶部与支撑框架的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框架放置在下育秧槽的顶部上,所述上育秧盘体上设有龙骨。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龙骨包括一号龙骨和二号龙骨,所述上育秧盘体的内侧壁上均布设有若干个一号龙骨,所述上育秧盘体的内底部设有若干个二号龙骨,所述一号龙骨的一端与支撑框架固定连接,所述一号龙骨的另一端与对应侧的二号龙骨固定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二号龙骨包括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在上育秧盘体内侧的底部交错分布并形成育苗网格。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框架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搬运板,所述搬运板从下育秧槽的顶部上方对应侧水平伸出,所述搬运板上设有通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两个所述搬运板与支撑框架之间、一号龙骨与二号龙骨之间、以及一号龙骨与支撑框架之间均一体成型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增氧机构包括连接管和增氧泵,所述支撑座采用中空结构设置,支撑座上设有若干个增氧孔,所述下育秧槽的一端且与支撑座对应位置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与对应侧的支撑座的内腔连通,所述通口通过连接管与增氧泵的出气口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座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座呈梯形结
构设置。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14.1、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通过设置的下育秧槽和上育秧盘组成育秧盘,用于水稻种植育秧作业,上育秧盘由上育秧盘体和支撑框架组成,上育秧盘体方便上育秧盘在闲置时进行插入式堆叠放置,上育苗盘堆放整齐、占用空间小,且支撑框架两侧设置的搬运板伸出下育秧槽,方便育有秧苗的上育秧盘搬运,且搬运板不影响上育苗盘的堆叠,设置在上育秧盘体上的龙骨,加强上育秧盘的结构强度,延长了上育秧盘的使用寿命。
15.2、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水稻育秧盘,通过设置在下育秧槽内的支撑座,能够对育秧期间下育秧槽内的上育苗盘支撑,同时支撑座上设置的增氧孔与增氧泵配合,增加下育秧槽内的氧含量,结合上育秧盘体上设置的透气孔,育秧盘供氧满足秧苗的生长。
附图说明
16.图1是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上育秧盘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下育秧槽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支撑座与增氧机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下育秧槽;2—上育秧盘;21—上育秧盘体;211—透气孔;
21.22—支撑框架;23—搬运板;231—通槽;24—一号龙骨;25—二号龙骨;26—育苗网格;3—支撑座;31—增氧孔;4—通口;5—连接管;
22.6—增氧泵。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组合式水稻育秧盘,包括下育秧槽1,下育秧槽1内部的上端设有若干个上育秧盘2,若干个上育秧盘2排列设置在下育秧槽1上,在本实施例中,下育秧槽1上设置一排上育秧盘2。下育秧槽1内侧的底部设有支撑座3,支撑座3上连接有增氧机构。上育秧盘2包括上育秧盘体21和支撑框架22,上育秧盘体21的横截面为顶端大、底端小、且顶部敞口的梯形结构,上育秧盘体21放置在下育秧槽1的内部、且上育秧盘体21的底部放置在支撑座3的顶部上,上育秧盘体21上设有若干个透气孔211。支撑框架22为矩形框架,上育秧盘体21的顶部与支撑框架22的内壁四周固定连接,支撑框架22放置在下育秧槽1的顶部上,上育秧盘体21上设有龙骨。该组合式水稻育秧盘由下育秧槽1和上育秧盘2组成,用于水稻种植育秧作业,上育秧盘2由上育秧盘体21和支撑框架22组成,上育秧盘体21方便上育秧盘2在闲置时进行插入式堆叠放置,上育苗盘2堆放整齐、占用空间小,同时上育秧盘体21上部空间大于下部的空间,使得上育苗盘2内育苗秧苗的生长空间增加。
25.其中,龙骨包括一号龙骨24和二号龙骨25,上育秧盘体21的内侧壁上均布设有若干个一号龙骨24,上育秧盘体21的内底部设有若干个二号龙骨25,一号龙骨24的一端与支撑框架22固定连接,一号龙骨24的另一端与对应侧的二号龙骨25固定连接。二号龙骨25包括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在上育秧盘体21内侧的底部交错分布并形成育苗网格26。设置在上育秧盘体21上的龙骨加强上育秧盘2的结构强度,防止上育秧盘2受
力变形,延长了上育秧盘2的使用寿命。
26.支撑框架22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搬运板23,搬运板23从下育秧槽1的顶部上方对应侧水平伸出,搬运板23上设有通槽231。搬运板23设置有两个,搬运板23的厚度与支撑框架22同厚度设置,方便育有秧苗的上育秧盘2在下育秧槽1上取放及搬运,且搬运板23不影响上育苗盘2的堆叠。
2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搬运板23与支撑框架22之间、一号龙骨24与二号龙骨25之间、以及一号龙骨24与支撑框架22之间均一体成型设置。
28.支撑座3设置有两个,支撑座3呈梯形结构设置,上育秧盘体21放置在两个支撑座3上,支撑面积大,支撑稳定。增氧机构包括连接管5和增氧泵6,支撑座3采用中空结构设置,支撑座3上设有若干个增氧孔31,下育秧槽1的一端且与支撑座3对应位置设有通口4,通口4与对应侧的支撑座3的内腔连通,通口4通过连接管5与增氧泵6的出气口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在增氧泵6的作用下,通过连接管5由通口4向支撑座3的内腔增氧,然后由支撑座3上的增氧孔31导入下育秧槽1及育秧液中,结合上育秧盘体21上设置的透气孔211,整个水稻育秧盘供氧满足秧苗的生长。
29.使用该组合式水稻育秧盘时,首先在下育秧槽1内注入育秧所需适量的育秧液,然后将育秧用的土及种子混合装入上育秧盘2的上育秧盘体21内部,铺平,通过搬运板23及通槽231搬动上育秧盘2,将上育秧盘体21置于下育秧槽1内,下育秧槽1内部的支撑座3对上育秧盘体21的底部进行承重支撑,若干个上育秧盘2整齐摆放在下育秧槽1上,进行集中育苗,下育秧槽1和上育秧盘2组成水稻育秧盘,用于水稻种植育秧作业,育秧结束后,上育秧盘2长时间处于闲置,若干个上育秧盘2通过上育秧盘体21之间插入叠加、支撑框架22之间叠加,从而将上育秧盘2整齐堆放,占用空间小。支撑框架22上的搬运板23延伸出下育秧槽1的顶部侧面,方便育有秧苗的上育秧盘2在下育秧槽1上取放及搬运,且搬运板23不影响上育苗盘的堆叠,并且上育秧盘体21上设置有与支撑框架22连接的一号龙骨24和二号龙骨25,龙骨加强上育秧盘2的结构强度。横向龙骨和纵向龙骨在上育秧盘体21内侧的底部交错分布并形成育苗网格26,方便育秧后秧苗与上育秧盘体21之间的整体脱落取出,实用性更强。
30.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