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6 09:32: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储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已经应用到千家万户中,例如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可用于家庭生活用电,过剩的电能还能够储存起来作为备用能源,光储发电供电应用系统,是利用光伏板组件发电产生的电能直接提供给用户,多余的电能用蓄电池组进行储存。光储方案具有安全性、无污染性、资源充足性等特性,且由于运营成本低、建设周期短等优点,正在被广泛的普及推进。
3.但是传统光伏储能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并且需要依据特定场景的现场环境情况进行定制式配置,一经安装固定便难以移动,不仅现场部署和安装效率低、耗时长、难度高,而且光伏储能系统无法复用到其他场景中,即只能固定安装在家中供家庭用电使用,外出游玩,例如自驾游等情况无法进行携带,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解决了传统光伏储能系统集成化程度低并且一经安装固定便难以移动,现场部署和安装效率低、耗时长、难度高,无法复用到其他场景中,降低了光伏组件实用性的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包括电池箱和固定连接在电池箱底部的万向轮以及固定设置在电池箱腔体内部的锂电池组,所述电池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正面开设有限位板隐藏槽,且安装框架的腔体内部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安装框架和滑槽的内部共同滑动连接有清洁组件,所述清洁组件的一端贯穿安装框架并延伸至外部,所述安装框架的腔体底部且位于清洁组件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光伏组件,且安装框架的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光伏组件,所述电池箱的左右两侧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电池箱的右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牵引连接杆和光伏控制器以及逆变器。
6.进一步的,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刷板和固定连接在刷板两端的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远离刷板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限位板。
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刷毛,所述限位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拉手。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伏组件的输出端和第二光伏组件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光伏组件的输出端和光伏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光伏控制器的输出端和锂电池组实现双向连接并和直流负载接入口的输入端相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锂电池组的输出端和逆变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和交流负载接入口相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盖板的顶部开设有和支撑杆结构相适配的限位孔。
11.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3.1、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通过在电池箱底部设置万向轮能够使其具有便于移动,并且设置牵引连接杆能够使其具有和家用轿车以及其他牵引车连接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其灵活移动的性能,而且该装置集成度高,使用时可将第二光伏组件展开,第一、第二光伏组件暴露在外,均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闲置时将二者关闭即可,具有现场安装耗时短、操作便捷、效率高的优点,适应多种环境,实用性高,同时盖板能够起到保护光伏组件的作用,增加其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14.2、一种家庭用光伏储能电池集成装置,通过设置清洁组件能够在该装置收纳状态下往复拉动清洁组件,利用刷板顶部和底部的刷毛同时对第一、第二光伏组件表面清洁,提高了清洁效率,而且避免了光伏组件表面的灰尘影响光能转换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爆炸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电池箱;2、万向轮;3、锂电池组;4、安装框架;5、限位板隐藏槽;6、滑槽;7、清洁组件;71、刷板;72、连接杆;73、限位板;8、第一光伏组件;9、盖板;10、第二光伏组件;11、支撑杆;12、牵引连接杆;13、光伏控制器;14、逆变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技术方案:
24.如图1-5示出了第一种实施方式:包括电池箱1和固定连接在电池箱1底部的万向轮2以及固定设置在电池箱1腔体内部的锂电池组3,万向轮2包括轮架和安装架以及滚轮,滚轮转动连接在轮架的内部,轮架转动连接在安装架的底部,安装架固定连接在电池箱1的底部,万向轮2在电池箱1的底部呈三角形分布,电池箱1左侧前后两侧设置有两个,其右侧设置有一个,电池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框架4,安装框架4的正面开设有限位板隐藏槽5,且安装框架4的腔体内部左右两侧壁均开设有滑槽6,安装框架4和滑槽6的内部共同滑动连接有清洁组件7,清洁组件7的一端贯穿安装框架4并延伸至外部,安装框架4的腔体底部且位于清洁组件7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第一光伏组件8,且安装框架4的顶部左右两侧均通过
转轴转动连接有盖板9,盖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光伏组件10,电池箱1的左右两侧壁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11,电池箱1的右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牵引连接杆12和光伏控制器13以及逆变器14,第一光伏组件8的输出端和第二光伏组件10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二光伏组件10的输出端和光伏控制器13的输入端相连接,光伏控制器13的输出端和锂电池组3实现双向连接并和直流负载接入口的输入端相连接,锂电池组3的输出端和逆变器14的输入端相连接,逆变器14的输出端和交流负载接入口相连接,盖板9的顶部开设有和支撑杆11结构相适配的限位孔。盖板9关闭状态时,第二光伏组件10底部和第一光伏组件8顶部之间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能够适配于清洁组件7的滑动,刷板71宽度较窄,对第一光伏组件8的遮挡面积较小,可忽略该部分对光能转换的影响。
25.通过在电池箱1底部设置万向轮2能够使其具有便于移动,并且设置牵引连接杆12能够使其具有和家用轿车以及其他牵引车连接的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其灵活移动的性能,而且该装置集成度高,使用时可将第二光伏组件10展开,第一、第二光伏组件10暴露在外,均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闲置时将二者关闭即可,具有现场安装耗时短、操作便捷、效率高的优点,适应多种环境,实用性高,同时盖板9能够起到保护光伏组件的作用,增加其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26.如图5示出了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清洁组件7包括刷板71和固定连接在刷板71两端的连接杆72,两个连接杆72远离刷板71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限位板73,限位板73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刷毛,限位板7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拉手。刷板71滑动时,其顶部和底部的刷毛和第一光伏组件8、第二光伏组件10表面相接触。
27.通过设置清洁组件7能够在该装置收纳状态下往复拉动清洁组件7,利用刷板71顶部和底部的刷毛同时对第一、第二光伏组件10表面清洁,提高了清洁效率,而且避免了光伏组件表面的灰尘影响光能转换效率的问题。
28.使用时,可将该装置直接放置在家中使用,放置时选择空旷顶部没有异物遮挡的位置,然后手动拉动盖板9顶部的拉手将其绕着转轴打开,再同时将同一侧的支撑杆11一端插进盖板9顶部的限位孔中,盖板9的位置得以稳定,此时其和水平面的夹角为三十度,接着再按照上述方式将另一侧盖板9打开,位于盖板9底部的第一光伏组件8得以暴露在阳光下,与此同时,第二光伏组件10失去第一光伏组件8的遮挡得以暴露在外,二者同时工作,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在锂电池组3中,通过逆变器14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对负载进行供电,光伏控制器13根据日照强度及负载的变化,不断对锂电池组3的工作状态进行切换和调节,一方面把调整后的电能直接送往直流或交流负载,另一方面把多余的电能送往锂电池组3存储,发电量不能满足负载需要时,光伏控制器13把锂电池的电能送往负载,保证了整个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工作结束后可再次将盖板翻转过来盖在安装框架4的顶部;家庭外出游玩时可将牵引连接杆12和汽车的牵引钩相连接即可,该装置能够随汽车同步移动,使用一段时间后,拉动位于限位板73外壁上的拉手往复拉动,刷板71沿着安装框架4的内部滑动,位于刷板71顶部和底部的刷毛对第一光伏组件8和第二光伏组件10表面进行清扫,清洁结束后,将限位板73推进限位板隐藏槽5中即可。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