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2023-01-15 06:22: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辆甩站管理系统及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甩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用语。那时的公交车经过一些站台不停,不管站台上有无等车人直接就甩站了。原因是车上没有在这站下车的人,司乘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就不停车直接往前开走。
[0003]
而公交车在早晚高峰时间段,经常会出现停靠站台时无人上下车的情况,这样效率低下增加了不必要停靠的站台,导致乘客乘坐时间延长,无法快速地抵达目的地;还会使得司机频繁启停车辆导致车辆能源使用不充分造成浪费,增加公交车的用车成本;同时还会造成一定的交通拥堵。
[0004]
所以,本技术提出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及方法,来改善上述的在无人上下车的站台停车造成时间与能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公交车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及方法。
[0006]
本技术提供的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及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包括:gps模块,所述gps模块安装在公交车内,用于实时监测公交车与下一公交站的位置;甩站提示模块,所述甩站提示模块安装在公交车内,用于提示司机是否甩站;甩站判断模块,所述甩站判断模块设置在公交车内,用于判断是否甩站;生物识别模块,所述生物识别模块安装在公交站台处,用于监测公交站台是否有等待中的乘客;下车按钮模块,所述下车按钮模块安装在公交车的下车门处,用于乘客提前告知司机需要在下一站下车;所述下车按钮模块、所述生物识别模块、甩站判断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甩站提示模块相互通讯连接。
[000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下车按钮模块、所述生物识别模块、甩站判断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甩站提示模块之间相互配合,以判断公交站台是否有乘客等候,判断车内是否有乘客需要下车,再有甩站判断模块识别分析以确定是否甩站,进而减少停站所浪费的时间和汽车能源,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识别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全景摄像头、红外传感器。
[0009]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生物识别模块主要是为了识别公交站内等候乘客的数量,其中选用全景摄像头可避免在炎热、雨雪等天气下有乘客躲在站台反面导致识别不到的情况。
[0010]
进一步的,还包括上车按钮模块,且所述上车按钮模块与所述甩站判断模块通过互联网电信连接,所述上车按钮模块的数量与公交站线路数量保持一致且最少为一个。
[001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部分公交站往往会停靠多条公交线路,所以设置上车按钮模块,乘客可根据自己的乘车需求使用上车按钮模块,以避免生物识别模块与甩站判断模块误判,使本系统进一步精准优化线路,减少不必要的停靠。
[0012]
进一步的,同一线路的公交车上的所述甩站判断模块相互通过互联网通讯连接。
[0013]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同一线路上的公交车相互配合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调度,减少不必要的停靠,避免过度载客,使乘客均匀地分布在公交车上。
[0014]
进一步的,所述下车按钮模块、所述甩站判断模块与所述甩站提示模块之间为有线连接。
[00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地形特点,部分公交线路可能会经过隧道、涵洞等信号较差的场景,为了避免有乘客使用下车按钮模块导致信号差没有及时反馈给甩站判断模块造成过站的情况。
[0016]
进一步的,还包括播报模块,所述播报模块设置在公交车内,用于向乘客播报车内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提前提醒乘客需要下车请提前使用所述下车按钮模块、提醒乘客下一站将甩站。
[0017]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播报模块能够使客户实时了解站点信息,避免在即将过站时有人使用下车按钮模块致使司机急刹可能带来的危险。
[0018]
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当公交车驶离当前公交站时,下一公交站的生物识别模块对公交站等候乘客的数量进行识别通过gps模块判断将识别结果传输给最近的甩站判断模块;s2、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有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进行分析,若同时识别到车内有乘客需要下车,则在下一站停靠;s3、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有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进行检测,若同时识别到车内无乘客需下车,则与后方相同线路公交车联网通过gps模块判断间距,若间距小同时等候乘客数量少,则甩站判断模块通知甩站提示模块进行甩站,同时通过甩站判断模块提示后方相同线路相同公交在下一站停靠;若后方相同线路公交间距较大同时等候乘客数量多,则在下一站公交站停靠;s4、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无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进行分析,若同时识别到车内乘客无需下车,则通过甩站判断模块对甩站提示模块发出指令提示司机在下一站甩站。
[0019]
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1)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停站,使用下车按钮模块、所述生物识别模块、甩站判断模块、所述gps模块与所述甩站提示模块之间相互配合,以判断公交站台是否有乘客等候,判断车内是否有乘客需要下车,再有甩站判断模块识别分析以确定是否甩站,进而减少停站所浪费的时间和汽车能源,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2)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交车的效率与利用率,同一线路的公交车上的甩站判断模块相互通过互联网通讯连接,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同一线路上的公交车相互配合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调度,减少不必要的停靠,避免过度载客,使乘客均匀地分布在公交车上。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技术的流程图;图2为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图3为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图4为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0021]
图中标号说明:1、gps模块;2、甩站提示模块;3、甩站判断模块;4、生物识别模块;5、下车按钮模块;6、上车按钮模块;7、播报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的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
实施例一: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识别与管理系统,包括:gps模块1,gps模块1安装在公交车内,用于实时监测公交车与下一公交站的位置;甩站提示模块2,甩站提示模块2安装在公交车内,用于提示司机是否甩站;甩站判断模块3,甩站判断模块3设置在公交车内,用于判断是否甩站;生物识别模块4,生物识别模块4安装在公交站台处,用于监测公交站台是否有等待中的乘客;下车按钮模块5,下车按钮模块5安装在公交车的下车门处,用于乘客提前告知司机需要在下一站下车;下车按钮模块5、生物识别模块4、甩站判断模块3、gps模块1与甩站提示模块2相互通讯连接。
[0027]
参见图1,生物识别模块4包括但不限于全景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生物识别模块4主要是为了识别公交站内等候乘客的数量,其中选用全景摄像头可避免在炎热、雨雪等天气下有乘客躲在站台反面导致识别不到的情况。
[0028]
参见图1,还包括上车按钮模块,且上车按钮模块与甩站判断模块3通过互联网电信连接,上车按钮模块的数量与公交站线路数量保持一致且最少为一个,由于部分公交站往往会停靠多条公交线路,所以设置上车按钮模块,乘客可根据自己的乘车需求使用上车按钮模块,以避免生物识别模块4与甩站判断模块3误判,使本系统进一步精准优化线路,减少不必要的停靠。
[0029]
参见图1,同一线路的公交车上的甩站判断模块3相互通过互联网通讯连接,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同一线路上的公交车相互配合进行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调度,减少不必要的停靠,避免过度载客,使乘客均匀地分布在公交车上。
[0030]
参见图1,下车按钮模块5、甩站判断模块3与甩站提示模块2之间为有线连接,由于地形特点,部分公交线路可能会经过隧道、涵洞等信号较差的场景,为了避免有乘客使用下车按钮模块5导致信号差没有及时反馈给甩站判断模块3造成过站的情况。
[0031]
参见图1,还包括播报模块7,播报模块7设置在公交车内,用于向乘客播报车内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提前提醒乘客需要下车请提前使用下车按钮模块5、提醒乘客下一站将甩站,播报模块7能够使客户实时了解站点信息,避免在即将过站时有人使用下车按钮模块5致使司机急刹可能带来的危险。
[0032]
实施例二: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方法:当公交车驶离当前公交站时,下一公交站的生物识别模块4对公交站等候乘客的数量进行识别通过gps模块1判断将识别结果传输给最近的甩站判断模块3。
[0033]
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有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3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5进行分析,若同时识别到车内有乘客需要下车,则在下一站停靠。
[0034]
实施例三: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方法,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当公交车驶离当前公交站时,下一公交站的生物识别模块4对公交站等候乘客的数量进行识别通过gps模块1判断将识别结果传输给最近的甩站判断模块3。
[0035]
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有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3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5进行检测,若同时识别到车内无乘客需下车,则与后方相同线路公交车联网通过gps模块1判断间距,若间距小同时等候乘客数量少,则甩站判断模块3通知甩站提示模块2进行甩站,同时通过甩站判断模块3提示后方相同线路相同公交在下一站停靠;若后方相同线路公交间距较大同时等候乘客数量多,则在下一站公交站停靠。
[0036]
实施例四:基于乘客数据进行车辆甩站的方法,与实施例二、三的区别在于:当公交车驶离当前公交站时,下一公交站的生物识别模块4对公交站等候乘客的数量进行识别通过gps模块1判断将识别结果传输给最近的甩站判断模块3。
[0037]
当识别结果显示公交站无乘客等待时,甩站判断模块3同时对下车按钮模块5进行分析,若同时识别到车内乘客无需下车,则通过甩站判断模块3对甩站提示模块2发出指令
提示司机在下一站甩站本发明地实施原理为:使用下车按钮模块5、生物识别模块4、甩站判断模块3、gps模块1与甩站提示模块2之间相互配合,以判断公交站台是否有乘客等候,判断车内是否有乘客需要下车,再有甩站判断模块3识别分析以确定是否甩站,进而减少停站所浪费的时间和汽车能源,同时缓解交通压力。
[0038]
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