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药口罩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4:24: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药口罩。


背景技术:

2.口罩是一种卫生防疫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的作用,以纱布或纸等材料做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3.现有的口罩罩体一般为一片式结构,佩戴后与人脸的贴合度低,密闭性和佩戴的舒适性差,且无法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口罩,该中药口罩与人脸的贴合度低,对于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中药口罩,包括口罩主体,上述口罩主体两侧均设有与脸部贴合的脸形罩,上述脸形罩上均连接有挂耳绳,上述口罩主体上设有中药夹层机构,上述中药夹层机构包括中药滤芯;
7.按重量份计,上述中药滤芯包括以下中药原料:金银花10-50份、连翘5-30份、贯众15-50份、黄芩5-50份、白芷20-40份、川贝母5-50份、薄荷脑1-10份、冰片1-10份、大黄5-30份、苍耳子10-30份、黄柏5-30份、细辛5-20份以及石菖蒲5-30份。
8.各中药原料的功效如下:
9.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10.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用于痈疽,瘰疠,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
11.贯众:味苦,性寒,入肝、胃经,具有杀蛔、绦、蛲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治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疮疡,尿血,月经过多,刀伤出血,蛔虫、饶虫、绦虫病,人工流产,产后出血。
12.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3.白芷:味辛,性温,归胃、大肠、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
14.川贝母: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15.薄荷脑:味辛,性凉,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齿痛,皮肤瘙痒。
16.冰片:味辛、苦,性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痉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17.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18.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经,具有散风除湿,通鼻窍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19.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20.细辛:味辛,性温,归心、肺、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21.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具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的功效,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
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滤芯的制备步骤具体为:将金银花、连翘、贯众、黄芩、白芷、川贝母、薄荷脑、冰片、大黄、苍耳子、黄柏、细辛以及石菖蒲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中药原料的9-11倍,每次煎煮时间为1-2h,再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将无纺布浸于上述滤液中0.5-1.0h后取出晾干,得到中药滤芯。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夹层机构还包括中药包,上述中药包设置于上述口罩主体外壁,上述中药包设有开口,上述中药包开口处设有魔术贴。
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中药包上设有塑性条,上述塑性条设置于上述中药滤芯外侧。
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口罩主体包括基布层、过滤层、吸水层和亲肤层,上述亲肤层与脸部接触,上述亲肤层与上述吸水层连接,上述吸水层另一侧与上述过滤层连接,上述过滤层与上述基布层连接。
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基布层为防水透气薄膜,上述过滤层内填充有活性炭纤维毡布,上述吸水层内均匀分布有吸水树脂颗粒,上述亲肤层为亲肤网棉。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挂耳绳与上述脸形罩可拆卸连接,上述脸形罩上均开设有两个连接孔,上述挂耳绳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上述连接孔,上述挂耳绳两端均连接有限位件。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口罩主体顶部设有压条。
2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口罩主体底部设有弧形垫。
3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挂耳绳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弹力纤维丝,上述挂耳绳上套设有保护套。
3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32.在本实施例中,口罩主体两侧连接有脸形罩,脸形罩靠近脸部的一侧为凝胶材质,凝胶亲水性强,可吸收脸部与该中药口罩接触时产生的汗液,减少不适感和佩戴口罩带来的闷热感,且脸形罩能够与脸部贴合,增强了该中药口罩佩戴后与人脸的贴合度,且凝胶材
质的脸形罩也能增强舒适度,而口罩主体上设有中药夹层机构,中药夹层机构内含有针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中药成分,其可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该中药口罩通过增加脸形罩,使得口罩佩戴后能够与人脸更加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该中药口罩的密闭性和舒适性,且人体在呼吸时,中药成分掺杂在口罩内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从而达到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33.本技术的中药滤芯以金银花、连翘、贯众、黄芩、白芷、川贝母、薄荷脑、冰片、大黄、苍耳子、黄柏、细辛以及石菖蒲为原料,金银花、连翘、贯众和大黄相互搭配,可清热解毒,以黄芩、白芷和黄柏清热燥湿,再以苍耳子和细辛开窍散寒,对于风寒引起的鼻塞流清涕具有针对性作用,以薄荷脑和冰片辟秽止痛,以川贝母和石菖蒲润肺止咳、开窍豁痰,多种原料相互搭配,协同增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散寒通窍,辟秽止痛,开窍醒神的综合作用。将该中药滤芯置于口罩中,随着呼吸,使得中药成分进入人体内,对于由外感风寒,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干咳、咳痰、咽痛、乏力、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具有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5.图1为本技术一种中药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技术一种中药口罩的口罩主体的内部示意图。
37.图标:1-口罩主体;11-基布层;12-过滤层;13-吸水层;14-亲肤层;2-脸形罩;3-挂耳绳;4-中药夹层机构;41-中药包;42-中药滤芯;43-塑性条;5-压条;6-弧形垫;7-限位件;8-连接孔;9-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9.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
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4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4.实施例1
45.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包括口罩主体1,上述口罩主体1两侧均设有与脸部贴合的脸形罩2,上述脸形罩2上均连接有挂耳绳3,上述口罩主体1上设有中药夹层机构4,上述中药夹层机构4包括中药滤芯42;
46.上述中药滤芯42包括以下中药原料:金银花10-50g、连翘5-30g、贯众15-50g、黄芩5-50g、白芷20-40g、川贝母5-50g、薄荷脑1-10g、冰片1-10g、大黄5-30g、苍耳子10-30g、黄柏5-30g、细辛5-20g以及石菖蒲5-30g。
47.在本实施例中,口罩主体1两侧连接有脸形罩2,脸形罩2靠近脸部的一侧为凝胶材质,凝胶亲水性强,可吸收脸部与该中药口罩接触时产生的汗液,减少不适感和佩戴口罩带来的闷热感,且脸形罩2能够与脸部贴合,增强了该中药口罩佩戴后与人脸的贴合度,且凝胶材质的脸形罩2也能增强舒适度,而口罩主体1上设有中药夹层机构4,中药夹层机构4内含有针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中药成分,其可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该中药口罩通过增加脸形罩2,使得口罩佩戴后能够与人脸更加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该中药口罩的密闭性和舒适性,且人体在呼吸时,中药成分掺杂在口罩内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从而达到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48.本技术的中药滤芯42以金银花、连翘、贯众、黄芩、白芷、川贝母、薄荷脑、冰片、大黄、苍耳子、黄柏、细辛以及石菖蒲为原料,金银花、连翘、贯众和大黄相互搭配,可清热解毒,以黄芩、白芷和黄柏清热燥湿,再以苍耳子和细辛开窍散寒,对于风寒引起的鼻塞流清涕具有针对性作用,以薄荷脑和冰片辟秽止痛,以川贝母和石菖蒲润肺止咳、开窍豁痰,多种原料相互搭配,协同增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散寒通窍,辟秽止痛,开窍醒神的综合作用。将该中药滤芯42置于口罩中,随着呼吸,使得中药成分进入人体内,对于由外感风寒,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干咳、咳痰、咽痛、乏力、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具有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49.实施例2
50.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中药滤芯42的制备步骤具体为:将金银花30g、连翘17g、贯众32g、黄芩25g、白芷30g、川贝母35g、薄荷脑5g、冰片5g、大黄35g、苍耳子17g、黄柏17g、细辛12g以及石菖蒲17g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2770g,每次煎煮时间为1.5h,再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将无纺布浸于上述滤液中0.7h后取出晾干,得到中药滤芯42。
51.实施例3
52.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2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中药滤芯42的制备步骤具体为:将金银花10g、连翘5g、贯众15g、黄芩
5g、白芷20g、川贝母5g、薄荷脑1g、冰片1g、大黄5g、苍耳子10g、黄柏5g、细辛5g以及石菖蒲5g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828g,每次煎煮时间为1h,再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将无纺布浸于上述滤液中0.5h后取出晾干,得到中药滤芯42。
53.实施例4
54.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3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中药滤芯42的制备步骤具体为:将金银花50g、连翘30g、贯众50g、黄芩50g、白芷40g、川贝母50g、薄荷脑10g、冰片10g、大黄30g、苍耳子30g、黄柏30g、细辛20g以及石菖蒲30g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加水量为4300g,每次煎煮时间为2h,再合并煎液,滤过,得滤液;将无纺布浸于上述滤液中1.0h后取出晾干,得到中药滤芯42。
55.实施例5
56.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中药夹层机构4还包括中药包41,上述中药包41设置于上述口罩主体1外壁,上述中药包41设有开口,上述中药包41开口处设有魔术贴。
57.在本实施例中,中药夹层机构4包括中药包41和中药滤芯42,中药包41上设有开口,中药滤芯42置于中药包41内,且由于中药包41具有开口,可通过开口取出和放置不同的中药滤芯42,使得中药滤芯42在药效发挥完后可及时更换不同的中药滤芯42,且在中药包41开口处设置魔术贴,避免中药滤芯42从中药包41内掉落。
58.实施例6
59.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5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中药包41上设有塑性条43,上述塑性条43设置于上述中药滤芯42外侧。
60.在本实施例中,中药包41上设有塑性条43,塑性条43可任意弯折,且塑性条43位于中药滤芯42外侧,使得塑性条43可将中药滤芯42压至鼻部周围,便于人体呼吸时更多地吸入中药滤芯42中所含的中药成分,促进人体更多地吸收中药成分。
61.实施例7
62.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6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口罩主体1包括基布层11、过滤层12、吸水层13和亲肤层14,上述亲肤层14与脸部接触,上述亲肤层14与上述吸水层13连接,上述吸水层13另一侧与上述过滤层12连接,上述过滤层12与上述基布层11连接。
63.在本实施例中,亲肤层14与脸部接触,可增强舒适感,吸水层13可将脸部产生的汗渍进行吸收,减少汗液带来的粘附感和闷热感,过滤层12可对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进入人体。
64.实施例8
65.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7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基布层11为防水透气薄膜,上述过滤层12内填充有活性炭纤维毡布,上述吸水层13内均匀分布有吸水树脂颗粒,上述亲肤层14为亲肤网棉。
66.在本实施例中,基布层11为防水透气薄膜,过滤层12内填充有活性炭纤维毡布,吸水层13内均匀分布有吸水树脂颗粒,亲肤层14为亲肤网棉,基布层11位于口罩本体1外侧,采用防水透气薄膜可避免外部水渍浸湿,影响人体呼吸,且还能增强口罩主体1的透气性,过滤层12填充活性炭纤维毡布,活性炭纤维毡布可对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细微杂
质等进入人体肺部,吸水层13填充吸水树脂颗粒,便于对脸部产生的汗渍等进行吸附,减少汗液带来的粘附感,亲肤层14亲肤网棉,其直接与人体脸部接触,可进一步增强舒适感。
67.实施例9
68.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8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挂耳绳3与上述脸形罩2可拆卸连接,上述脸形罩2上均开设有两个连接孔8,上述挂耳绳3两端分别穿过两个上述连接孔8,上述挂耳绳3两端均连接有限位件7。
69.在本实施例中,挂耳绳3与脸形罩2可拆卸连接,便于在挂耳绳3断裂时可对挂耳绳3进行及时更换。挂耳绳3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连接孔8,而挂耳绳3两端连接有限位件7,限位件7为椭圆体结构,限位件7竖向时可穿过连接孔8,横向时无法穿过连接孔8,使得挂耳绳3端部在穿过连接孔8不会再滑出,进而达到对挂耳绳3的固定,实现了挂耳绳3与脸形罩2之间的可拆卸。
70.实施例10
71.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9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口罩主体1顶部设有压条5。
72.在本实施例中,在口罩主体1顶部设置压条5,压条5可选择金属型压条5,压条5可以按照人体鼻梁形状弯曲成型,从而使口罩主体1与脸部的贴合度更高,压条5外侧可包覆一层防压棉,避免压条5将鼻部压出压痕,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
73.实施例11
74.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10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口罩主体1底部设有弧形垫6。
75.在本实施例中,在口罩主体1底部设置弧形垫6,弧形垫6与人体下颌贴合,可对下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还能增强下颌处与该中药口罩的贴合度。
76.实施例12
77.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与实施例11提供的中药口罩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上述挂耳绳3内均匀分布有多个弹力纤维丝,上述挂耳绳3上套设有保护套9。
78.在本实施例中,挂耳绳3上套设有保护套9,保护套9采用硅胶材质,可避免挂耳绳3直接与耳部接触时,由于挂耳绳3过紧会造成耳部的勒伤,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
79.综上,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药口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80.在申请本实施例中,口罩主体1两侧连接有脸形罩2,脸形罩2靠近脸部的一侧为凝胶材质,凝胶亲水性强,可吸收脸部与该中药口罩接触时产生的汗液,减少不适感和佩戴口罩带来的闷热感,且脸形罩2能够与脸部贴合,增强了该中药口罩佩戴后与人脸的贴合度,且凝胶材质的脸形罩2也能增强舒适度,而口罩主体1上设有中药夹层机构4,中药夹层机构4内含有针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中药成分,其可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该中药口罩通过增加脸形罩2,使得口罩佩戴后能够与人脸更加贴合,进一步增强了该中药口罩的密闭性和舒适性,且人体在呼吸时,中药成分掺杂在口罩内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从而达到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81.本技术的中药滤芯42以金银花、连翘、贯众、黄芩、白芷、川贝母、薄荷脑、冰片、大黄、苍耳子、黄柏、细辛以及石菖蒲为原料,金银花、连翘、贯众和大黄相互搭配,可清热解
毒,以黄芩、白芷和黄柏清热燥湿,再以苍耳子和细辛开窍散寒,对于风寒引起的鼻塞流清涕具有针对性作用,以薄荷脑和冰片辟秽止痛,以川贝母和石菖蒲润肺止咳、开窍豁痰,多种原料相互搭配,协同增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散寒通窍,辟秽止痛,开窍醒神的综合作用。将该中药滤芯42置于口罩中,随着呼吸,使得中药成分进入人体内,对于由外感风寒,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干咳、咳痰、咽痛、乏力、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具有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82.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