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正时紧链器、发动机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4:23:1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文涉及车辆技术,尤指一种正时紧链器、发动机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2.正时链条传动系统受目前设计开发成熟度,系统可靠性,发动机的稳定性的良好表现,在各主机厂中广泛应用。
3.其中,液压式正时紧链器更是目前主流设计结构。它通过内部液压系统及弹簧机构自动张紧链条,缓冲传动中多边形效应,以及凸轮轴、曲轴转动过程中周期性扭矩变化带来的高频振动,吸收发动机工作时传动系统中的冲击载荷,即链条在传递动力时,因系统的扭矩变化,使链条产生横向振动,振动力作用在正时紧链器柱塞上,使柱塞随链条的振动产生往复运动,正时紧链器的柱塞腔会卸油,柱塞在往复运动时,单向阀在压力差作用下,会导通而向柱塞腔供油,使柱塞腔被机油填充,柱塞腔在泄油过程中产生的液压力以及机油与泄油间隙间的流体粘滞阻力吸收了系统的冲击能量,使链传动平稳运行,保证正时传动的精确,延长链条、链轮、轴瓦的使用寿命,减小传动噪音。
4.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正时紧链器的供油系统都是通过发动机的缸体的主油路引出分支油路,并在分支油路出口与正时紧链器的进油孔之间设计一定体积的储油腔,主油路的机油经过分支油路先进入储油腔,再进入正时紧链器的储油油路。为保证迅速建立油压,储油腔的容积与储油油路的容积比要大于1。
5.然而,这种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正时跳齿的情况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6.研究发现:由于混动发动机的启动策略与传统发动机的差异,混动发动机对正时系统的要求更加严苛。传统发动机的启动至怠速转速只有600~900rpm。然而混动的p1电机可直接将发动机在0.2s内提升至1200rpm,在发动机经过长时间停止的场景下,储油腔和储油油路的油量会因储油腔泄漏而不足,这样会造成柱塞腔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柱塞腔会自储油腔和储油油路吸入大量空气,导致柱塞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的情况。另外,在发动机供油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由于主油路内的油压不稳定,正时紧链器也会出现供油量不足的情况,同样造成柱塞腔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导致柱塞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的情况。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能够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柱塞部分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导致柱塞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情况的问题。
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组件和一种车辆。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时紧链器,包括:主体,具有柱塞部分,所述柱塞部分具有供油口和卸油缝隙;单向阀,其出口与所述供油口相连通;储油油路,其出口与所述单向阀的入口相连通;和控制阀,具有第一阀进口和阀出口,所述阀出口与所述储油油路的入
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进口设置成与发动机的油路连通。
10.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具有储油部,所述储油部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设置成与所述发动机的油路相连通,所述第一阀进口与所述储油部的下部相连通。
11.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正时紧链器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设于所述进油口的上游,用于检测自所述发动机的油路供向所述进油口的油液的压力。
12.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正时紧链器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设于所述第一阀进口的上游,用于检测自所述发动机的油路供向所述第一阀进口的油液的压力。
13.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具有储油部,所述储油部具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设置成与所述发动机的油路相连通,所述控制阀还具有第二阀进口,所述第二阀进口与所述储油部的下部相连通,所述控制阀设置成使所述第一阀进口和所述第二阀进口中的至多之一同所述阀出口连通。
14.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和所述储油油路均设于所述储油部内,所述主体设有第一油路,所述单向阀的入口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同所述储油油路的出口相连通。
15.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储油油路为往复弯折结构。
16.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柱塞部分包括设于所述主体的柱塞腔以及安装于所述柱塞腔的柱塞、控油盘和弹簧,所述供油口位于所述柱塞腔的腔壁上,所述卸油缝隙位于所述柱塞和所述柱塞腔的腔壁之间。
17.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储油部为储油腔,所述油路为所述发动机的缸体的主油路。
18.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储油部为储油槽,且所述储油槽设置成同所述发动机的缸体合围成储油腔,所述油路为所述缸体的主油路。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控制模块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正时紧链器,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组件。
21.本技术提供的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发动机停止后,将控制阀关闭,利用储油油路密封储存油液,保证单向阀的入口与储油油路之间始终为充满油液的状态,这样发动机启动瞬间,虽然存在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供油不足,而柱塞部分已经开始进行工作,需要补充油液的工况,但是储油油路存储的油液会自单向阀供向柱塞部分,补充柱塞部分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柱塞部分快速建立油压;待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控制阀,且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时,将控制阀打开来连通第一阀进口与阀出口,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储油油路和单向阀稳定供向柱塞部分,补充柱塞部分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正时紧链器继续稳定运行;因此,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能够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柱塞部分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导致柱塞部分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情况的问题。
22.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组件的立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缸体与压力检测装置相组装后的立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26.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1中正时紧链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正时紧链器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4中储油油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1所示发动机组件的液压流路结构示意框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组件的液压流路结构示意框图。
32.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3.100主体,110柱塞部分,111供油口,112卸油缝隙,113柱塞,114柱塞腔,115控油盘,116弹簧,120储油部,130第一油路,200单向阀,300储油油路,400控制阀,410第一阀进口,420阀出口,430第二阀进口,500压力检测装置,610缸体,620主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34.本技术描述了多个实施例,但是该描述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并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3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时紧链器,如图4至图7、图8所示,包括:主体100,具有柱塞部分110,柱塞部分110具有供油口111和卸油缝隙112;单向阀200,其出口与供油口111相连通;储油油路300,其出口与单向阀200的入口相连通;和控制阀400,具有第一阀进口410和阀出口420,阀出口420与储油油路300的入口相连通,第一阀进口410设置成与发动机的油路连通。
36.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发动机停止后,将控制阀400关闭,利用储油油路300密封储存油液,保证单向阀200的入口与储油油路300之间始终为充满油液的状态,这样发动机启动瞬间,虽然存在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不足,而柱塞部分110已经开始进行工作,需要补充油液的工况,但是储油油路300存储的油液会自单向阀200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柱塞部分110快速建立油压;待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控制阀400,且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时,将控制阀400打开来连通第一阀进口410与阀出口420,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400、储油油路300和单向阀200稳定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正时紧链器继续稳定运行;因此,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能够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柱塞部分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导致柱塞部分110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情况的问题。
37.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7所示,主体100还具有储油部120,储油部120具有进油口,进油口设置成与发动机的油路相连通,第一阀进口410与储油部120的下部
相连通。
38.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当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时,由于第一阀进口410与储油部120的下部相连通,即储油部120内的油液液面高于第一阀进口410,所以储油部120在一定时间内均能够保证油量充足,正常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满足柱塞部分110油量需求,避免供向柱塞部分110的油液中含有大量气体,能够改善甚至解决在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时,柱塞部分110压力无法正常建立而导致柱塞部分110发软的问题。
39.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3、图7所示,正时紧链器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500,压力检测装置500设于进油口的上游,用于检测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进油口的油液的压力。
40.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发动机停止后,将控制阀400关闭,利用储油油路300密封储存油液,保证单向阀200的入口与储油油路300之间始终为充满油液的状态,这样发动机启动瞬间,虽然存在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不足,而柱塞部分110已经开始进行工作,需要补充油液的工况,但是储油油路300存储的油液会自单向阀200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柱塞部分110快速建立油压;待压力检测装置500检测的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进油口的油液的压力满足正时紧链器正常运行所需油液压力范围时(表明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控制阀400,且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打开控制阀400使第一阀进口410与阀出口420连通,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400、储油油路300和单向阀200稳定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正时紧链器继续稳定运行。
41.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发动机的油路持续向储油部120供油,当压力检测装置500检测的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进油口的油液的压力不满足正时紧链器正常运行所需油液压力范围时(表明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由于第一阀进口410与储油部120的下部相连通,即储油部120内的油液液面高于第一阀进口410,所以储油部120在一定时间内均能够保证油量充足,正常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满足柱塞部分110油量需求,避免供向柱塞部分110的油液中含有大量气体,能够改善甚至解决在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时,柱塞部分110压力无法正常建立而导致柱塞部分110发软的问题。
42.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控制阀400和储油油路300均设于储油部120内,主体100设有第一油路130。第一油路130的一端位于储油部120的内侧面,储油油路300的出口与第一油路130的一端插接密封连通,单向阀200的入口与第一油路130的另一端相密封连接,实现单向阀200的入口、第一油路130和储油油路300的出口相密封连通。压力检测装置500设于发动机的缸体610的油路上,用于检测600的缸体610的油路的油液的压力。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储油油路300为往复弯折结构,这样储油油路300可以存储更多的机油。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柱塞部分110包括设于主体100的柱塞腔114以及安装于柱塞腔114的柱塞113、控油盘115和弹簧116,控油盘115位于弹簧116和柱塞113之间,供油口111位于柱塞腔114的腔壁上,卸油缝隙112位于柱塞113和柱塞腔114的腔壁之间(或者是卸油缝隙112位于柱塞113上)。
45.可以是,储油部120为储油腔,发动机的油路为发动机的缸体610的主油路620;或
者可以是,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储油部120为储油槽,且储油槽设置成同发动机的缸体610合围成储油腔,发动机的油路为发动机的缸体610的主油路620;以上均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46.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正时紧链器还包括:压力检测装置500,设于第一阀进口410的上游,用于检测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第一阀进口410的油液的压力。
47.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发动机停止后,将控制阀400关闭,利用储油油路300密封储存油液,保证单向阀200的入口与储油油路300之间始终为充满油液的状态,这样发动机启动瞬间,虽然存在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不足,而柱塞部分110已经开始进行工作,需要补充油液的工况,但是储油油路300存储的油液会自单向阀200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柱塞部分110快速建立油压;待压力检测装置500检测的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第一阀进口410的油液的压力满足正时紧链器正常运行所需油液压力范围时(表明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控制阀400,且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打开控制阀400使第一阀进口410与阀出口420连通,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即发动机的油路供向第一阀进口410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400、储油油路300和单向阀200稳定供向柱塞部分110,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正时紧链器继续稳定运行。
48.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主体100还具有储油部120,储油部120具有进油口,进油口设置成与发动机的油路相连通,控制阀400还具有第二阀进口430,第二阀进口430与储油部120的下部相连通,控制阀400设置成使第一阀进口410和第二阀进口430中的至多之一同阀出口420连通。
49.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发动机的油路持续向储油部120供油,当压力检测装置500检测的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第一阀进口410的油液的压力不满足正时紧链器正常运行所需油液压力范围时(表明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控制阀400切换至将第二阀进口430与阀出口420连通,储油部120内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400经储油油路300和单向阀200向柱塞部分110供油,由于第二阀进口430与储油部120的下部相连通,即储油部120内的油液液面高于第二阀进口430,所以储油部120在一定时间内均能够保证油量充足,正常补充柱塞部分110工作所需油液,满足柱塞部分110油量需求,避免供向柱塞部分110的油液掺混大量气体,可以改善甚至解决在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不稳定或供油不足时,柱塞部分110压力无法正常建立而导致柱塞部分110发软的问题。当压力检测装置500检测的自发动机的油路供向第一阀进口410的油液的压力满足正时紧链器正常运行所需油液压力范围时(表明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的油压稳定或供油足够,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第一阀进口410,且第一阀进口410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控制阀400再切换至将第一阀进口410与阀出口420连通。
50.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控制阀400和储油油路300均设于储油部120内,主体100设有第一油路130。第一油路130的一端位于储油部120的内侧面,储油油路300的出口与第一油路130的一端插接连通,单向阀200的入口与第一油路130的另一端相连接,实现单向阀200的入口、第一油路130和储油油路300的出口相连通。压力检测装置500设于发动机的缸体610的油路上,用于检测600的缸体610的油路的油液的压力。
51.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油路300为往复弯折结构,这样储油油路300可以存储更多的机油。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柱塞部分110包括设于主体100的柱塞腔114以及安装于柱塞腔114的柱塞113、控油盘115和弹簧116,供油口111位于柱塞腔114的腔壁上,卸油缝隙112位于柱塞113和柱塞腔114的腔壁之间(或卸油缝隙112位于柱塞113上)。
53.可以是,储油部120为储油腔,油路为发动机的缸体的主油路;或者可以是,储油部120为储油槽,且储油槽设置成同发动机的缸体合围成储油腔,油路为缸体的主油路;以上均可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在此不再赘述,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5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发动机组件,如图1、图7和图8所示,包括发动机、控制模块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正时紧链器,控制阀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55.该发动机组件,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正时紧链器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56.在一些示例中,压力检测装置也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装置设置成根据发动机的工作模式以及压力检测装置检测的油液压力,对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进行选择性控制。
57.在一些示例中,控制装置为ecu。
5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车辆(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组件。
59.该车辆,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组件的全部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60.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发动机停止后,将控制阀关闭,利用储油油路密封储存油液,保证单向阀的入口与储油油路之间始终为充满油液的状态,这样发动机启动瞬间,虽然存在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供油不足,而柱塞部分已经开始进行工作,需要补充油液的工况,但是储油油路存储的油液会自单向阀供向柱塞部分,补充柱塞部分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柱塞部分快速建立油压;待发动机的油路的油液能稳定供向控制阀,且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供油充足时,将控制阀打开来连通第一阀进口与阀出口,第一阀进口上游的油液会通过控制阀、储油油路和单向阀稳定供向柱塞部分,补充柱塞部分工作所需油液,保证正时紧链器继续稳定运行;因此,该正时紧链器应用于混动发动机,能够改善甚至解决相关技术存在的柱塞部分不能快速建立油压,导致柱塞部分发软,造成正时紧链器不能张紧整个系统,出现正时跳齿情况的问题。
61.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边”、“相对”、“四角”、“周边”、
““
口”字结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直接连接”、“间接连接”、“固定连接”、“安装”、“装配”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术语“安装”、“连接”、“固定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3.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