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3:33: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门技术领域,特别是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


背景技术:

2.电动门是一种依靠电机驱动门排移动的门,按门排的移动方式区分,电动门可以分为多种。门排平移进行开关门的成为直线门。现有技术中直线门的驱动单元设置于门排中央位置并且采用齿轮齿条的方式,但是若在门排上固定有需要布设电线的附件,电线在门排内部无法布设,影响了直线门功能上的拓展。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包括支撑架、第一导向组件、驱动组件和门体,门体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顶部固定有第一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与门体相互接触,所述门体端部固定有驱动组件,所述门体底部设有滑移组件,其中一组滑移组件与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至少还设置有一组滑移组件与所述门体固定连接。
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装置、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传送带和驱动箱,所述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从动带轮固定连接有滑移组件,所述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驱动箱内部,所述驱动箱固定于所述门体端部。
5.进一步地,所述滑移组件包括转轴和滚轮,所述转轴上固定有滚轮,所述滑移组件设置有至少两组,其中一组滑移组件中的转轴与所述从动带轮固定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一导向轮,所述第一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支撑架顶部,所述第一固定座转动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与所述门体上部相接触。
7.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架下部的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二导向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座和第二导向轮,所述支撑架侧壁固定有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转动连接有第二导向轮,所述第二导向轮与所述门体下部相互接触。
8.进一步地,所述门体包括顶梁、底梁和连接体,所述顶梁固定连接有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固定连接有底梁。
9.所述顶梁包括顶主体梁和加强部,所述顶主体梁上固定有两组加强部,其中一组加强部为截面为弧形,另一组所述加强部截面为矩形。
10.进一步地,所述底梁包括底主体梁和折弯部,所述底梁具有电线腔,所述电线腔具有倾斜向上的折弯部,所述电线腔还具有支撑体。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体上固定有若干个氛围灯。
12.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3.驱动组件设置于门体后端,使得驱动装置可以带动门体整体移动,门体内部的空
间可以用于布设电线而不会发生折叠或空间不足的情况;
14.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在门体的移动过程中起到导向与支撑的作用,第一导向轮与第二导向轮分别与顶梁和底梁相互接触,在不同位置处对门体进行支撑,门体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立体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侧视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驱动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顶梁的侧视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底梁的侧视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支撑架与第一导向单元、第二导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的实施例二中支撑架与浮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支撑架;2、第一导向组件;21、第一固定座;22、第一导向轮;23、调节孔;24、固定螺栓;3、驱动组件;31、驱动装置;32、主动带轮;33、从动带轮;34、传送带;35、驱动箱;4、门体;41、顶梁;411、顶主体梁和;412、加强部;42、底梁;421、底主体梁;422、折弯部;423、支撑体;43、连接体;5、浮动组件;51、浮动底板;52、弹性件;53、导柱;54、浮动连接板;6、滑移组件;61、转轴;62、滚轮;7、第二导向组件;71、第二固定座;72、第二导向轮;8、缓冲座。
具体实施方式
25.实施例一:
26.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后端驱动直线电动门。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架1、第一导向组件2、驱动组件3和门体4,门体4穿过所述支撑架1,所述支撑架1顶部固定有第一导向组件2,所述第一导向组件2与门体4相互接触,所述门体4端部固定有驱动组件3,所述门体4底部设有滑移组件6,其中一组滑移组件6与所述驱动组件3传动连接,至少还设置有一组滑移组件6与所述门体4固定连接。驱动组件3带动门体4实现移动,门体4穿过支撑架1时第一导向组件2起到导向与限制门体4偏移量的作用。
27.如图2-图4所示,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装置31、主动带轮32、从动带轮33、传送带34和驱动箱35,所述驱动装置31固定连接有主动带轮32,所述主动带轮32与从动带轮33通过传送带34传动连接,所述从动带轮33固定连接有滑移组件6,所述驱动装置31固定于所述驱动箱35内部,所述驱动箱35固定于所述门体4端部。所述滑移组件6包括转轴61和滚轮62,所述转轴61上固定有滚轮62,所述滑移组件6设置有至少两组,其中一组滑移组件6中的转轴61与所述从动带轮33固定连接。驱动装置31可选择为带减速器的电机,驱动装置31带动主动带轮32转动,由于主动带轮32与从动带轮33通过传送带34传动连接,从动带轮33随
之转动,与从动带轮33固定连接的滑移组件6中的转轴61实现转动。滚轮62沿着地面上的预设运动轨迹运动,由于驱动箱35与门体4固定连接,滚轮62转动时也会带动门体4实现位置上的移动。由于门体4底部固定有滚轮62,滚轮62带动门体4直接沿着地面移动即可,无需预先建造运动轨道。驱动组件3设置于门体4后端,使得驱动装置31可以带动门体4整体移动,门体4内部的空间可以用于布设电线而不会发生折叠或空间不足的情况,基于此,可以在门体4的适当位置布置有富有美感的氛围灯,氛围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不同的造型。
28.如图8所示,所述门体4包括顶梁41、底梁42和连接体43,所述顶梁41固定连接有连接体43,所述连接体43固定连接有底梁42。所述连接体43上固定有若干个氛围灯。具体地,门体4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顶梁41、底梁42和连接体43,顶梁41和底梁42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提高支撑强度。
29.如图5所示,所述顶梁41包括顶主体梁和411加强部412,所述顶主体梁上固定有两组加强部412,其中一组加强部412为截面为弧形,另一组所述加强部412截面为矩形。加强部412主要起到提高强度的作用,在弧形加强部412和矩形加强部412之间还可安装有支撑梁。
30.如图6所示,所述底梁42包括底主体梁421和折弯部422,所述底梁42具有电线腔,所述电线腔具有倾斜向上的折弯部422,所述电线腔还具有支撑体423。底梁42内部设置有电线腔,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底梁42的左下角部位,可选的,也可以设置于底梁42的其他部位,由于门体4上安装有氛围灯,氛围灯的导线可在电线腔中布置,将电线布置于底梁42内可以使门体4整体更加美观,并且安全性更高。在布设时可以由折弯部422与支撑体423之间的间隙将电线安装进去,操作更加简便,同时电线在折弯部422处实现限位,电线可由折弯部422限制其位置不会从电线腔中脱落。
31.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导向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座21和第一导向轮22,所述第一固定座21固定于所述支撑架1顶部,所述第一固定座21转动设置有第一导向轮22,所述第一导向轮22与所述门体4上部相接触。第一导向座21上开设有调节孔23,固定螺栓24穿过该调节孔21与支撑架1螺纹连接,设置调节孔23与固定螺栓24可以适当调节第一导向组件2的安装位置使其与门体1适应。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撑架1下部的第二导向组件7,所述第二导向组件7包括第二固定座71和第二导向轮72,所述支撑架1侧壁固定有第二固定座71,所述第二固定座71转动连接有第二导向轮72,所述第二导向轮72与所述门体4下部相互接触。第一导向组件2和第二导向组件7在门体4的移动过程中起到导向与支撑的作用,第一导向轮22与第二导向轮72分别与顶梁41和底梁42相互接触,在不同位置处对门体4进行支撑,门体4在移动过程中更加平稳。
32.工作原理:
33.如图8所示,驱动装置31带动门体4沿支撑架1移动,在支撑架1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轮21和第二导向轮71起到导向与支撑的作用,在门体4的运动轨迹上还固定有一个支撑架1,该支撑架1上固定有缓冲座8,门体4沿带有导向组件的支撑架1移动后可沿另一支撑架1进入缓冲座8的区域,带有缓冲座8的支撑架1与带有导向组件的支撑架1之间的距离即为门体4移动的距离,门体4沿该运动轨迹运动即可实现封闭或打开一区域。
34.实施例二:
35.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1固定有朝向所述门体4顶部设置的
浮动组件5,所述浮动组件5包括浮动底板51、弹性件52、导柱53和浮动连接板54,所述支撑架1固定连接有浮动底板51,弹性件52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浮动底板51和所述浮动连接板54,所述浮动连接板54固定有导柱53,所述导柱53端部穿过所述浮动底板51,所述浮动底板51下方设有门体4。浮动组件5固定于支撑架1下方,在门体4移动的过程中若由于运动轨迹具有凹坑或凸起使门体4向上窜动时,浮动组件5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门体4表面被损坏以及确保门体4不会脱离原有的运动轨迹。弹性件52固定于浮动底板51和浮动连接板54之间,浮动连接板54与门体4相接触时弹性件52受到压缩而使浮动连接板54向上运动一段很小的距离,使得门体4与浮动连接板54的接触具有一定缓冲。导柱53起到导向作用同时稳定弹性件52的运动轨迹。
36.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