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1:51: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智能车载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


背景技术:

2.智能车载终端融合了gps技术、里程定位技术及汽车黑匣技术,能用于对运输车辆的现代化管理,包括行车安全监控管理、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智能集中调度管理、电子站牌控制管理等,实现对运行车辆的动态监控管理,通过gis平台实时、准确显示车辆的动态运行状态,包括车速、里程、到站离站时间、站名、运行路段、堵车、火警、车辆故障、超速告警及超速提示、赖站告警及赖站提示、疲劳驾驶提示、自动报站等。
3.现有技术的智能车载终端通常安装在车辆正驾驶的驾驶台下方,且终端为固定安装状态,因不同驾驶者的身高体型差异原因,每个驾驶者对于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均有不同,进而身高体型特殊的驾驶者在观看智能车载终端时存在一定的观看难度,且存在反光的问题,若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还需调整座椅的高度,易影响路况的察看,存在一定的交通危险性。
4.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装置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每个驾驶者对于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均有不同,进而身高体型特殊的驾驶者在观看智能车载终端时存在一定的观看难度,且存在反光的问题,若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还需调整座椅的高度,易影响路况的察看,存在一定的交通危险性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包括嵌入安装在车体表面的嵌入承载架和开设在嵌入承载架侧表面的活动腔室,活动腔室的内部设置有调整组合机构,调整组合机构的表面安装有智能车载终端件,智能车载终端件与活动腔室相匹配,调整组合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动腔室上顶面的吊接杆和安装在吊接杆两侧的升降套杆,两组升降套杆与吊接杆相错开,两组升降套杆的底端与活动腔室的内底面相连接,嵌入承载架的侧表面设置有第一调节按钮,第一调节按钮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调节按钮,且第二调节按钮设置在嵌入承载架的侧表面,升降套杆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二连接穿孔槽,吊接杆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二连接穿孔槽,第一调节按钮的中心设置有横向衔接短杆,横向衔接短杆穿过嵌入承载架与吊接杆的内部相对应,第二调节按钮的中心设置有横向衔接长杆,横向衔接长杆贯穿一组升降套杆与另一组升降套杆的内部相对应,横向衔接短杆与第一连接穿孔槽相匹配,横向衔接长杆与第二连接穿孔槽相匹配;
7.智能车载终端件包括与活动腔室相匹配的调节背块和设置在调节背块一侧的控制面板,调节背块包括与活动腔室相匹配的长块体和开设在长块体侧表面的弧形贴合转
槽,长块体上表面的中端开设有第一调节贯穿套槽,第一调节贯穿套槽的两侧开设有第二调节贯穿套槽,第一调节贯穿套槽和第二调节贯穿套槽相错开,第一调节贯穿套槽与吊接杆相匹配,第二调节贯穿套槽与升降套杆相匹配,弧形贴合转槽内侧表面的中端开设有容纳槽室,控制面板包括板体和设置在板体外侧表面的显示屏,板体的内侧表面安装有半圆条板,半圆条板与弧形贴合转槽相匹配,半圆条板的中端设置有弧形齿面,弧形齿面与容纳槽室相对应,容纳槽室的内部安装有牵引齿轮。
8.进一步地,吊接杆包括安装在活动腔室上顶面的第一杆体和设置在第一杆体内部的第一管腔。
9.进一步地,第一杆体与第一调节贯穿套槽相匹配,第一杆体的侧表面开设有开槽敞口,第一管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升降滑移贴板。
10.进一步地,第一升降滑移贴板的外侧表面安装有第一直齿面,第一直齿面与牵引齿轮啮合连接。
11.进一步地,第一升降滑移贴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滑移件,第一升降滑移贴板通过第一限位滑移件与第一管腔的内侧壁相连接。
12.进一步地,横向衔接短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拼接端块,第一齿轮拼接端块设置在第一管腔的内部,第一齿轮拼接端块与第一直齿面啮合连接。
13.进一步地,升降套杆包括安装在第一杆体两侧的第二杆体和开设在第二杆体内部的第二管腔,第二杆体的侧立面开设有立式升降长槽,立式升降长槽与第二调节贯穿套槽相对应。
14.进一步地,第二管腔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升降滑移贴板,第二升降滑移贴板的外侧表面安装有第二直齿面,第二升降滑移贴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滑移件,第二升降滑移贴板通过第二限位滑移件与第二管腔的内侧壁相连接。
15.进一步地,两组第二调节贯穿套槽的内侧壁均安装有升降滑移块,升降滑移块与立式升降长槽相连接,且升降滑移块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滑移贴板的中端相连接。
16.进一步地,横向衔接长杆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拼接端块,第二齿轮拼接端块设置在第二管腔的内部,第二齿轮拼接端块与第二直齿面啮合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8.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通过半圆条板带动板体整体进行摆动,以此调整智能车载终端件的面向角度,通过升降滑移块带动智能车载终端件整体进行升降滑移,以此调整智能车载终端件的面向高度,通过第一调节按钮和第二调节按钮的配合操作,利于驾驶者寻找最佳的观看视角,调整的方法简单便捷,且便于根据驾驶者的身高体型以及自身的观看习惯,驾驶者可自由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
19.2.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首先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高度,通过第一限位滑移件使第一升降滑移贴板与第一杆体具有活动性,通过第一齿轮拼接端块与第一直齿面的啮合连接,带动智能车载终端件同时进行相应摆动,若此时的摆动角度不符合驾驶者的观看视角,再次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调整互不影响,且配合度较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调整组合机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智能车载终端件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调节背块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控制面板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第一调节贯穿套槽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第一管腔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第二调节贯穿套槽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第二管腔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嵌入承载架;2、活动腔室;3、调整组合机构;31、吊接杆;311、第一杆体;312、第一管腔;313、开槽敞口;314、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5、第一直齿面;316、第一限位滑移件;32、升降套杆;321、第二杆体;322、第二管腔;323、立式升降长槽;324、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5、第二直齿面;326、第二限位滑移件;33、第一调节按钮;34、第二调节按钮;35、第一连接穿孔槽;36、第二连接穿孔槽;37、横向衔接短杆;371、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8、横向衔接长杆;381、第二齿轮拼接端块;4、智能车载终端件;41、调节背块;411、长块体;412、弧形贴合转槽;413、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4、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5、容纳槽室;416、牵引齿轮;417、升降滑移块;42、控制面板;421、板体;422、显示屏;423、半圆条板;424、弧形齿面。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为了解决每个驾驶者对于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均有不同,进而身高体型特殊的驾驶者在观看智能车载终端时存在一定的观看难度,且存在反光的问题,若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观看视角,还需调整座椅的高度,易影响路况的察看,存在一定的交通危险性的技术问题,如图1-图7所示,提供以下优选技术方案:
32.一种便于调整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智能车载终端,包括嵌入安装在车体表面的嵌入承载架1和开设在嵌入承载架1侧表面的活动腔室2,活动腔室2的内部设置有调整组合机构3,调整组合机构3的表面安装有智能车载终端件4,智能车载终端件4与活动腔室2相匹
配,调整组合机构3包括设置在活动腔室2上顶面的吊接杆31和安装在吊接杆31两侧的升降套杆32,两组升降套杆32与吊接杆31相错开,两组升降套杆32的底端与活动腔室2的内底面相连接,嵌入承载架1的侧表面设置有第一调节按钮33,第一调节按钮33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调节按钮34,且第二调节按钮34设置在嵌入承载架1的侧表面,升降套杆32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二连接穿孔槽36,吊接杆31的侧表面开设有第二连接穿孔槽36,第一调节按钮33的中心设置有横向衔接短杆37,横向衔接短杆37穿过嵌入承载架1与吊接杆31的内部相对应,第二调节按钮34的中心设置有横向衔接长杆38,横向衔接长杆38贯穿一组升降套杆32与另一组升降套杆32的内部相对应,横向衔接短杆37与第一连接穿孔槽35相匹配,横向衔接长杆38与第二连接穿孔槽36相匹配。
33.智能车载终端件4包括与活动腔室2相匹配的调节背块41和设置在调节背块41一侧的控制面板42,调节背块41包括与活动腔室2相匹配的长块体411和开设在长块体411侧表面的弧形贴合转槽412,长块体411上表面的中端开设有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3,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3的两侧开设有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3和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相错开,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3与吊接杆31相匹配,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与升降套杆32相匹配,弧形贴合转槽412内侧表面的中端开设有容纳槽室415,控制面板42包括板体421和设置在板体421外侧表面的显示屏422,板体421的内侧表面安装有半圆条板423,半圆条板423与弧形贴合转槽412相匹配,半圆条板423的中端设置有弧形齿面424,弧形齿面424与容纳槽室415相对应,容纳槽室415的内部安装有牵引齿轮416。
34.具体的,当需要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时,转动第一调节按钮33,横向衔接短杆37带动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进行转动,利用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与第一直齿面315的啮合连接,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沿着第一管腔312的内侧壁进行升降滑移,通过第一限位滑移件316调整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的升降平稳性,当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进行升降活动时,利用第一直齿面315与牵引齿轮416的啮合连接,使牵引齿轮416处于转动状态,再利用牵引齿轮416与弧形齿面424的啮合连接,使半圆条板423带动板体421整体进行摆动,以此调整智能车载终端件4的面向角度,当需要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高度时,转动第二调节按钮34,横向衔接长杆38的表面设置有两组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两组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分别置于第二管腔322的内部,利用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与第二直齿面325的啮合连接,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沿着第二管腔322的内侧壁进行升降滑移,通过第二限位滑移件326调整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的升降平稳性,随着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的升降,利用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与升降套杆32的匹配连接,升降滑移块417带动智能车载终端件4整体进行升降滑移,以此调整智能车载终端件4的面向高度,通过第一调节按钮33和第二调节按钮34的配合操作,利于驾驶者寻找最佳的观看视角,调整的方法简单便捷,且便于根据驾驶者的身高体型以及自身的观看习惯,驾驶者可自由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
35.为了解决智能车载终端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相互配合的技术问题,如图4-图9所示,提供以下优选技术方案:
36.吊接杆31包括安装在活动腔室2上顶面的第一杆体311和设置在第一杆体311内部的第一管腔312,第一杆体311与第一调节贯穿套槽413相匹配,第一杆体311的侧表面开设有开槽敞口313,第一管腔312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第一升降滑移贴板
314的外侧表面安装有第一直齿面315,第一直齿面315与牵引齿轮416啮合连接,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滑移件316,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通过第一限位滑移件316与第一管腔312的内侧壁相连接,横向衔接短杆37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设置在第一管腔312的内部,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与第一直齿面315啮合连接。
37.升降套杆32包括安装在第一杆体311两侧的第二杆体321和开设在第二杆体321内部的第二管腔322,第二杆体321的侧立面开设有立式升降长槽323,立式升降长槽323与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相对应,第二管腔322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的外侧表面安装有第二直齿面325,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滑移件326,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通过第二限位滑移件326与第二管腔322的内侧壁相连接,两组第二调节贯穿套槽414的内侧壁均安装有升降滑移块417,升降滑移块417与立式升降长槽323相连接,且升降滑移块417的一端与第二升降滑移贴板324的中端相连接,横向衔接长杆38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设置在第二管腔322的内部,第二齿轮拼接端块381与第二直齿面325啮合连接。
38.具体的,首先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高度,当智能车载终端件4整体沿着两组升降套杆32进行升降滑移时,通过第一限位滑移件316使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与第一杆体311具有活动性,利用第一限位滑移件316分别与两侧的弧形齿面424和第一直齿面315的啮合状态,带动第一升降滑移贴板314同步进行升降滑移,与此同时,因第一齿轮拼接端块371与第一直齿面315的啮合连接,带动智能车载终端件4同时进行相应摆动,若此时的摆动角度不符合驾驶者的观看视角,再次调整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智能车载终端的面向角度和面向高度的调整互不影响,且配合度较高。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