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尘杯组件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2023-01-06 00:44: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尘杯组件及吸尘器。


背景技术:

2.吸尘器的尘杯组件一般分为单尘杯结构和双尘杯结构,单尘杯结构为旋风分离室和集尘室在同一个腔室内,其出气通道一般为尘杯的开口。双尘杯结构为旋风室和集尘室分开设置。
3.双尘杯结构的旋风室和集尘室之间一般通过甩灰口连通,现有技术中,双尘杯结构的出风通道一般设置在尘杯外,有效增加了尘杯的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尘杯组件及吸尘器,可以有效地利用尘杯组件内的容积,提高尘杯的利用率。
5.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
6.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限定有旋风室和集尘室,其中,所述旋风室用于对进入所述旋风室的气流进行旋风分离;所述集尘室设置于所述旋风室外且通过甩灰口与所述旋风室相连通;
7.出风通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所述出风通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器,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过滤器,
8.其中,部分所述出风通道设置于所述旋风室和所述集尘室之间。
9.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集尘室共用部分第一周壁。
10.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和所述旋风室共用部分第二周壁。
11.可选地,还包括进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的入口位于所述外壳体的侧壁且位于所述出风通道的下方。
12.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器为锥形过滤器,所述锥形过滤器的周面设置有多个过滤孔。
13.可选地,所述出风通道的出气口位于所述甩灰口的上方,所述出风通道的进气口位于所述甩灰口的下方。
14.可选地,所述出气通道包括水平段和垂直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进风通道共用水平壁;所述垂直段和所述旋风室共用部分第二周壁,所述垂直段和所述集尘器共用部分第一周壁。
15.可选地,所述垂直段设置于所述集尘室。
16.可选地,沿所述尘杯组件的高度方向,至少部分所述过滤孔低于所述甩灰口。
17.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吸尘器,包括风机组件和上述所述的尘杯组件。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尘杯组件和吸尘器,尘杯包括外壳体,外壳体限定有旋风室和
集尘室,其中,旋风室用于对进入旋风室的气流进行旋风分离;集尘室设置于旋风室外且通过甩灰口与旋风室相连通。尘杯组件还包括出风通道,设置于外壳体内,出风通道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器,出气口处设置有第二过滤器,其中,部分出风通道设置于旋风室和集尘室之间。将部分出风通道设置于旋风室和集尘室之间,可以有效利用双尘杯的结构,将其利用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清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一实施例中吸尘器的盖体为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21.图3为一实施例中吸尘器的盖体为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22.图4为基座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图;
23.图5为尘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尘杯组件去除第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另一角度下尘杯组件去除第二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尘杯组件沿竖直方向的一个截面图;
27.图9为尘杯组件沿竖直方向的另一个截面图;
28.图10为外壳体沿竖直方向的一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1.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参考图1-4,图中公开了一种清洁系统100,包括吸尘器10和基站20。吸尘器10可以为手持吸尘器10、立式吸尘器10、卧式吸尘器10或者自走式吸尘器10。吸尘器10包括尘杯组件1和风机组件3,风机组件3用于产生抽吸气流,尘杯组件1用于收集脏污,尘杯组件1设置有排灰口131。基站20用于对接至少部分吸尘器10,基站20包括抽吸电机21和集尘腔22,抽吸电机21产生的吸力将尘杯组件1内的脏污通过排灰口131转移到集尘腔22内。清洁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其可操作地与设备的各种功能系统联接,用于控制其操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控制器为主控制印刷电路板,可包括微控制器单元(mcu),该微控制器单元包含至少一个中央处理单元(cpu)。设备的用户可经由一个或多个用户界面与控制器相互作用。控制器配置成控制清洁系统100执行尘杯组件1的排空程序,排空程序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控制器配置成仅控制抽吸电机21工作第一预设时长,在第二阶段中,控制器配置成同时控制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共同运行第二预设时长,在第三阶段中,控制器仅配置成控制风机组件3工作第三预设时长。通过这种排空程序,可以有效将尘杯组件1中的脏污排空。
34.进一步地,尘杯组件1还包括盖体132,盖体132设置于排灰口131处,可打开或者关闭排灰口131,盖体132具有关闭状态和可打开状态,在可打开状态下,盖体132在抽吸电机21单独工作时打开排灰口131。通过抽吸电机21自动打开盖体132,不需要其他开盖结构。尘杯组件1还包括盖体132,盖体132在风机组件3单独工作时关闭排灰口131。同时还能在排空结束时将尘杯的盖体132关闭。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抽吸电机21的第一控制器3,第一控制器3可以设置在基站20内,还可以设置在吸尘器10内。第一控制器3配置成控制抽吸电机21在第一阶段内工作第一预设时长后停止第四预设时长。
35.在一个实施例中,或者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风机组件3的第二控制器4,第二控制器4配置成控制风机组件3在第三阶段内先停止运行第五预设时长后再工作第三预设时长。
36.在一个实施例中,或者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控制器包括用于控制抽吸组件的第一控制器3和用于控制风机组件3的第二控制器4,在第二阶段内抽吸组件和风机组件3同步间隔运行。即抽吸组件和风机组件3共同运行一段时间后,然后同时停止一段时间,而后再共同运行一段时间。间隔可以是一次或者是多次,通过间隔的抽吸,可以有效扰乱尘杯组件1内的气流,使尘杯组件1中残留的脏污产生松动,这样设置可以将尘杯组件1内的脏污有效地转移到及集尘腔22内。
3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器3设置在基站20内,第二控制器4设置在吸尘器10内,两者分开设置。下面详细介绍一个实施例的排空程序。将吸尘器10对接到基站20后,尘杯组件1的盖体132可以是打开状态,也可以是待打开状态,当盖体132处于待打开状态时,盖体132在收到抽吸电机21的吸力后可打开排灰口131。启动排空程序,排空程序可以是设备对接到基站20后自动运行,还可以是用户通过控制按钮进行启动。排空程序包括三个阶段,排空程序启动后,在第一阶段中,控制器中的第一控制器3首先控制抽吸电机21运行第一预设时长(例如:3s),在这段时间内,抽吸电机21将盖体132打开,将绝大部分脏污从尘杯组件1转移到集尘腔22内;然后第一控制器3控制抽吸电机21停止第四预设时长。在抽吸电机21停止第四预设时长后,进去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控制器同时控制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共同运行一段预设时长(2s),然后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同时停止预设时长
(2s),最后在控制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共同运行一段预设时长(2s)。在这个过程中,风机组件3的运行可以扰乱抽吸电机21产生的气流,使尘杯组件1中的脏污发生扰动,然后被转移到基站20的集尘腔22内,此时,尘杯组件1的中的脏污基本上被排空。进入第三阶段,此时,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均处于停止状态,控制器控制风机组件3运行第三预设时长(2s),将尘杯的盖体132关闭,此时排空程序完成。
38.排空程序的简单流程为:
39.1、抽吸电机21单独工作(开盖并排空大部分脏污);
40.2、抽吸电机21和风机组件3同时工作一次或者多次(排空顽固脏污);
41.3、风机组件3单独工作(关盖)。
42.参考图5-10,同时参考图1-4,详细介绍一下尘杯组件1。尘杯组件1包括外壳体15和设置于外壳体15内的出风通道18。外壳体可以与出风通道一体成型,还可以分开制造,然后组装而成。外壳体15包括侧壁和底壁。外壳体15限定有旋风室14和集尘室13,其中,旋风室14用于对进入旋风室14的气流进行旋风分离;集尘室13设置于旋风室14外且通过甩灰口153与旋风室14相连通。出风通道18设置于外壳体15内,出风通道18包括进气口184和出气口183,进气口184处设置有第一过滤器16,第一过滤器16为锥形过滤器,锥形过滤器的周面设置有多个过滤孔。
43.出气口183处设置有第二过滤器17。其中,部分出风通道18设置于旋风室14和集尘室13之间。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尘杯的体积。外壳体15的第一周壁151限定了集尘室13,出风通道18和集尘室13共用部分第一周壁151。外壳体15的第二周壁152限定了旋风室14,出风通道18和旋风室14共用部分第二周壁152。第一周壁151和第二周壁152的交汇处限定有甩灰口153。尘杯组件1还包括进风通道199,进风通道199的入口181191位于外壳体15的侧壁且位于出风通道18的下方。气流从进风通道199进入旋风室14以后,发生旋转,灰尘及颗粒等通过甩灰口153甩到集尘室13内,经过过滤的气流通过第一过滤器16的过滤孔进入出风通道18,然后通过出风通道18的出气口183、第二过滤器17排出尘杯组件1。
44.继续参考图,出风通道18的出气口183位于甩灰口153的上方,出风通道18的进气口184位于甩灰口153的下方。这里的上方和下方并不限定是正上方或者正下方,可以是斜上方或者斜下方。出气通道包括水平段181和垂直段182,水平段181和进风通道199共用水平壁。垂直段182和旋风室14共用部分第二周壁152,垂直段182和集尘器共用部分第一周壁151。垂直段182可以理解为集尘室13、旋风室14和外壳体15的周壁限定而成,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尘杯组件1内的空间。降低尘杯组件1的体积。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旋风室14的完整性,垂直段182设置于集尘室13。沿尘杯组件1的高度方向,至少部分过滤孔低于甩灰口153。尘杯组件1还包括盖体132,盖体132设置于排灰口131处,可打开或者关闭排灰口131,盖体132具有关闭状态和可打开状态,在可打开状态下,盖体132在抽吸电机21单独工作时打开排灰口131。通过抽吸电机21自动打开盖体132,不需要其他开盖结构。尘杯组件1还包括盖体132,盖体132在风机组件3单独工作时关闭排灰口131。同时还能在排空结束时将尘杯的盖体132关闭。尘杯组件1上设置有解锁结构171,用于解锁盖体132,使其处于可打开状态。
45.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
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