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风冷式安全帽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6: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帽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冷式安全帽。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安全帽为了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光滑的防护外轮廓,通常不会允许打孔。而在炎热环境下,长时间佩戴安全帽容易导致出汗过量,不仅舒适度较差,还会导致中暑等危险情况发生。所以有必要针对安全帽透气性差的问题进行重点设计,在兼顾结构完整度的前提下提升佩戴舒适度、减少出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内部空气可流通的风冷式安全帽。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包括安全帽本体和通风组件;所述通风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后部;
6.所述通风组件包括贯流风扇和输气管;所述贯流风扇连接设置在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外表面;所述输气管一端与所述贯流风扇连通,另一端延伸进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内部;
7.所述输气管内部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将输气管内部空间分隔为并行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输气管上开设有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所述第一喷气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喷气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8.优选地,上述的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其中所述输气管从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底部朝着头顶方向向内延伸。
9.优选地,所述输气管与贯流风扇的出风口之间为可拆式连接。
10.优选地,上述的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其中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内衬组件;所述内衬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件和承靠带;所述环形件固定设置在所述安全帽本体的下端;若干根所述承靠带向上聚拢连接成网罩结构。
11.优选地,上述的一种风冷式安全帽,所述承靠带与所述安全帽本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输气管位于承靠带和安全帽本体之间的间隙中。
12.优选地,上述的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其中所述环形件与所述安全帽本体内壁之间夹持设置有缓冲块。
13.优选地,上述的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其中所述输气管的两侧对称连接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安全帽本体可拆卸连接。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冷式安全帽,贯流风扇通过输气管在安全帽本体的内部完成循环换气,利用输气管把贯流风扇吹出的气流引导至安全帽内部,从而在安全帽本体的内部空间中形成一个持续的气流路径,达到风力降温的效果、避免佩戴者头顶积蓄过多
热量。
16.(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冷式安全帽,在输气管内设置格栅实现双通道设计,格栅可以让不同通道间的风力供应分配变得稳定,从而让两股气流都能发挥足够的散热效果,提升整体的降温效果。
17.(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冷式安全帽,将输气管设置在承靠带和安全帽本体之间的间隙中;环形件环箍在头部周围起辅助固定作用,而承靠带则罩在头顶外部,可以将安全帽本体以及可能遭受的撞击力分散到头顶各处,进一步提升佩戴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头局部所受的冲击强度,承靠带和安全帽本体之间的间隙可以为布置输气管留出足够空间。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式安全帽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通风组件位置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式安全帽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式安全帽侧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风冷式安全帽局部剖视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输气管固定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安全帽本体,2、通风组件,21、贯流风扇,22、输气管,23、格栅,24、第一喷气口,25、第二喷气口,26、固定块,27、连接件,201、第一通道,202、第二通道,3、内衬组件,31、环形件,32、承靠带,33、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下列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8.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冷式安全帽,包括安全帽本体1和通风组件2,在本实施例中,将通风组件2设置在安全帽本体1的后端,其中,通风组件2与安全帽本体1之间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当通风组件2产生故障或损坏时可以方便的将通风组件2从安全帽本体1上拆卸下来,同时这种可拆式结构设置也不会影响安全帽本体1的正常生产和使用使之符合国标标准。通风组件2包括贯流风扇21和输气管22,贯流风扇21连接设
置在安全帽本体1的外表面,输气管22一端与贯流风扇21连通,另一端延伸进安全帽本体1的内部。在本实施例中,输气管22与贯流风扇21的出风口之间为可拆式连接,具体的输气管22的进气口一端通过卡扣卡装在贯流风扇21的出口端的外表面。输气管22内部设置有格栅23,格栅23将输气管22内部空间分隔为并行的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输气管22上开设有第一喷气口24和第二喷气口25,第一喷气口24与第一通道201连通,所述第二喷气口25与第二通道20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气口24与安全帽佩戴人员的头顶部相对应,第二喷气口25与安全帽佩戴人员的脑后部相对应。
29.如图1-6所示,利用输气管22把贯流风扇21吹出的气流引导至安全帽内部,从而在安全帽本体1的内部空间中形成一个持续的气流路径,达到风力降温的效果、避免佩戴者头顶和脑后部积蓄过多热量。第一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2由于通过格栅23隔开,使气流拥有两个独立的输送路径,并最终凉风从第一喷气口24和第二喷气口25向外喷出。在实施例中,双通道的设计相比于简单的在输气管22表面开两个孔的优势在于,格栅23可以让不同通道间的风力供应分配变得稳定,从而让两股气流都能发挥足够的散热效果,提升整体的降温效果。
3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01的开口(即第一喷气口24)设置在偏下的位置,第一通道201的气流则对应后脑及脖颈上端位置,可以利用汗液挥发作用对裸露皮肤进行降温,提升舒适度。第二通道202的开口(第二喷气口25)设置在安全帽本体1顶部区域,第二通道202的气流主要沿着安全帽本体1的内壁到达头顶附近,集中将此处积蓄的热气挤出安全帽。
31.如图1-6所示,输气管22从安全帽本体1的底部朝着头顶方向向内延伸。输气管22通过从安全帽本体1底部绕进其内部的方式,可以避免在安全帽本体1的表面打孔,从而保持足够的防护效果,也有利于对普通安全帽进行加装改造,扩展其市场应用场景。
32.如图1-6所示,安全帽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内衬组件3,内衬组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环形件31和承靠带32,环形件31固定设置在安全帽本体1的下端,若干根承靠带32向上聚拢连接成网罩结构。承靠带32与安全帽本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输气管22位于承靠带32和安全帽本体1之间的间隙中。通过设置内衬组件3,可以在安全帽本体1和佩戴者头部之间留出缓冲空间,从而避免影响撞击传导,环形件31环箍在头部周围起辅助固定作用,而承靠带32则罩在头顶外部,可以将安全帽本体1以及可能遭受的撞击力分散到头顶各处,进一步提升佩戴稳定性的同时降低头局部所受的冲击强度。同时承靠带32和安全帽本体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布置输气管22留出足够空间。环形件31与所述安全帽本体1内壁之间夹持设置有缓冲块33。
33.缓冲块33可以采用海绵垫、橡胶垫等材料,通过粘接等形式与环形件31、安全帽本体1连接,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提供缓冲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安全帽遭受撞击时的保护效果。
34.如图1-6所示,输气管22的两侧对称连接设置有固定块26,固定块26与安全帽本体1可拆卸连接。固定块26具体通过连接件27与安全帽本体1相连,连接件27可以选用螺钉、销柱等多种方式,安全帽本体1内壁上配合开设有嵌槽或嵌孔,固定块26的位置对应安全帽本体1下端附近,对此处进行少量的开槽、开孔加工不会显著影响安全帽本体1上部的结构强度。同时,连接件27利用可拆卸的装配方式,可以在需要维修时将通风组件2拆下,提高了该
安全帽的加装、维护便利性。
35.在本实施例中,在通风组件2内置有定位芯片,在通风组件2的侧部设置有风扇开关。通过设置定位芯片可以实现对佩戴人员进行定位和电子围栏的功能。在通风组件2的侧部设置有风扇开关,方便佩戴人员对通风组件2进行控制。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