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透镜、光学模组和灯具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6:08: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透镜、光学模组和灯具。


背景技术:

2.灯具等照明设备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类重要工具,灯具的种类很多,以洗墙灯为例,其通常安装在屋顶或天花板上,且使灯具发出的光线射向墙面,提升室内的光照效果。但是,目前的洗墙灯的光线的扩散能力较差,照亮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公开一种光学透镜、光学模组和灯具,以解决目前洗墙灯的光线扩散能力较差,照亮范围较小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5.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一种光学透镜,所述光学透镜的第一端面用于与光源配合,所述光学透镜配置为控制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沿所述光学透镜的轴向射向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设置的第二端面;
6.所述第二端面设有多个光学结构组件,多个所述光学结构组件沿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一方向相邻分布;每一所述光学结构组件均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多个所述光学微结构沿与所述轴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均垂直的第二方向相邻分布;
7.多个所述光学微结构均相对所述第二端面凸出设置,每一所述光学微结构中背离所述第二端面的出光面被任一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截得的图形均为参数相同的弧形线段;
8.相邻的两个所述光学结构组件被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平面截得的图形中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光学微结构的截面,相邻的两个所述光学结构组件各自的多个所述光学微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错布置。
9.第二方面,本技术公开一种光学模组,其包括光源、截光件、支架和上述光学透镜,所述光源和所述光学透镜均安装于所述支架,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光学透镜的第一端面所在的一侧,所述截光件具有第一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且所述第一侧边沿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光学透镜之外伸入至所述光学透镜背离所述光源的一侧,以遮盖所述光学结构组件中的几者各自的一部分。
10.第三方面,本技术公开一种灯具,其包括安装架和多个上述光学模组,多个所述光学模组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任一所述光学模组各自的光学透镜的一部分均被所述截光件遮挡。
11.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光学透镜,该光学透镜可以应用在光学模组中。光学透镜能够使设置于光学透镜的第一端面所在侧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沿光学透镜的轴向射向其第二端面,从而使光线垂直入射于第二端面。同时,第二端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结构组件,多个
光学结构组件沿第一方向相邻分布,且任一光学结构组件均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相邻分布的光学微结构,每一光学微结构的出光面均为向外凸出设置的弧形曲面,从而使得每一光学微结构均可以为自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进行配光,使光线产生扩散效应,扩大光线的照射范围。
13.并且,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中各自的多个光学微结构在第二方向上错落分布,这使得光学透镜在被应用于光学模组中时,即便为了获得更好的光影造型而在光学透镜的出光侧设置截光件,也可以通过使截光件自光学透镜之外沿第二方向伸入至光学透镜的出光侧,且使截光件的第一侧边平行于第一方向,进而通过使每一光学结构组件中对应于第一侧边的光学微结构的至少部分不被第一侧边所遮盖,即可使光学透镜的出面范围的重叠性更好,且在多个光学结构组件中各自临近于截光件的第一侧面的光学微结构的照射下,可以驱散第一侧面产生的阴影,保证第一侧边上任意位置处均不会在被照面上形成阴影,防止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透镜配光出射形成的光斑上存在波纹状阴影,提升照明效果。
附图说明
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的剖面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中光学微结构的分布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与截光件的装配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的配光曲线;
2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与光源装配产生的光斑的示意图;
2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模组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2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光学模组产生的光斑的示意图;
2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灯具在另一方向上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灯具的光线分布示意图;
26.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灯具产生的光斑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0-光学透镜、110-第一端面、130-侧面、150-光源容纳腔、151-侧壁、152
‑ꢀ
聚拢面、153-扩散面、170-光学微结构、
29.200-光源、
30.300-截光件、
31.400-支架、
32.510-安装架、520-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
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光学透镜100,利用该光学透镜100可以为光源200提供配光作用。光学透镜100可以采用玻璃或树脂等透光性能相对较好的材料制成,以保证光学透镜100基本不会对光线产生遮挡作用。
36.光学透镜100具有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其第一端面110用以与光源 200配合,也即,在该光学透镜100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使光源200设置于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所在的一侧,从而使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自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入射至光学透镜100之内,且利用光学透镜100控制光源200发出的光线沿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射向第二端面。
37.具体来说,光源200可以为平行光光源,光源200可以设置于第一端面110 之外,且使第一端面110为平面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端面110可以为光源200提供透射的作用,保证光源200发出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一端面110,且射向第二端面。当然,光源200的种类,以及光源200与第一端面110之间的位置关系还可以为其他方式,且可以根据第一端面110的具体构型确定。
38.为了保证光学透镜100可以为光线提供光学作用,第二端面设有多个光学结构组件,多个光学结构组件沿垂直于轴向的第一方向相邻分布,从而利用多个光学结构组件为第二端面提供相对较大的光学覆盖范围。每一光学结构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及沿第一方向分布的光学结构组件的数量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此处不作限定。当然,为了保证光学透镜100基本可以为射向光学透镜100的第二端面上某一区域内的光线均提供光学作用,可以使沿第一方向分布的光学结构组件之间相互临近且相互连接,使光学结构组件相邻分布;进一步地,可以使光学透镜100的第二端面上遍布光学结构组件,保证射向第二端面任意位置处的光线均可以被光学结构组件所控光。
39.相应地,为了便于光学结构组件形成于第二端面,可以使第二端面为平面状结构,第二端面的外缘形状可以为圆形或矩形等规则形状,当存在相应需求时,第二端面的外缘亦可以为不规则形状,本文对此不作限定。另外,光学结构组件可以通过透光胶粘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端面上。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多个光学结构组件与第二端面所在的结构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一方面降低整个光学透镜100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光线在第二端面和光学结构组件之间的传递效率,且可以防止外增的结构对光线在第二端面和光学结构组件之间的传播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40.基于上述光学结构组件,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任一光学结构组件均包括多个光学微结构170,每一光学结构组件中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均沿第二方向相邻分布,第二方向与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和第一方向均垂直,也即,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可以作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更具体地,第一方向可以如图3中的方向y,第二方向可以如图3 中的方向x,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可以如图2中的方向z。通过使每一光学结构组件内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首尾连接,即可保证每一光学结构组件内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能够在第二方向上形成相邻分布的状态,以保证射向任一光学结构组件上任意位置的光线均可以被光学微结构170所控光。
41.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均相对第二端面凸出设置,且每一光学微结构170中背离第二端面的出光面被任一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截得的图形均为弧形线段,每一弧形线段的参数均相同。其中,弧形线段的参数即为弧形线段的线型,具体包括弧形线段对应位置的弧度以及弧形线段的整体构型等。在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方向相同的光线以同样的入射角入射至任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对应位置处之后,光学微结构170均可以为该光线提供同样的光学作用效果,保证经不同光学微结构170配光后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和参数相同或基本相同,继而,如图5和图6所示,经多个光学微结构170配光形成的多个光斑之间在相互叠加之后,仍然可以保证所形成的叠加光斑与单个光斑的形状相似,提升照明效果。
4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光学微结构170被第一平面截得的弧形线段上任一位置的凸出方向均为向光学微结构170之外凸出的状态,以保证被任一光学微结构170配光的光线均能够产生被扩散的效果。
43.并且,如图3所示,在布设多个光学微结构170的过程中,使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被垂直于第二方向的第二平面截得的图形中包括至少一个光学微结构170的截面,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各自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交错布置。也即,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二者所包含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之间并非为行列式排布。
44.更详细地说,以两组光学结构组件分别为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为例,第一光学组件中的任一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同时位于第二光学组件中相邻的两个光学微结构170上,相应地,第二光学组件上的任一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同时位于第一光学组件中相邻的两个光学微结构170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各自中位于两侧边缘的光学微结构170受所在位置这一因素影响,可能并非绝对符合上述描述,这属于相对特殊的情况,但是,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中的大部分光学微结构170均符合上述描述内容。
45.在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各自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沿第二方向交错布置的情况下,受第二平面的截面位置影响,使得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被第二平面截得的图形中可能包括一个或两个光学微结构170的截面。
46.当然,为了保证每一光学结构组件的配光效果均较为相似,可以使每一光学结构组件中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均相等。更具体地,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0.37~0.5mm。另外,对于每一光学结构组件内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不同的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不相等。
47.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每一光学结构组件中的多个光学微结构 17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也对应相等,以进一步提升同一光学结构组件内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的配光一致性;并且,可以通过使任一光学结构组件中的任一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达到提升经光学透镜100上多个光学微结构170配光后形成的叠加光斑的照明效果的目的。
4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光学透镜100,该光学透镜100可以应用在光学模组中。光学透镜100能够使设置于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所在侧的光源 200发出的光线沿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射向其第二端面,从而使光线垂直入射于第二端面。同时,第二端面设置有多个光学结构组件,多个光学结构组件沿第一方向相邻分布,且任一光学结构组件均包括
多个沿第二方向相邻分布的光学微结构170,每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出光面均为向外凸出设置的弧形曲面,从而使得每一光学微结构170均可以为自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进行配光,使光线产生扩散效应,扩大光线的照射范围。
49.并且,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中各自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二方向上错落分布,这使得光学透镜100在被应用于光学模组中时,即便为了获得更好的光影造型而在光学透镜100的出光侧设置截光件300,也可以通过使截光件300自光学透镜100之外沿第二方向伸入至光学透镜100的出光侧,且使截光件300的第一侧边平行于第一方向,进而通过使每一光学结构组件中对应于第一侧边的光学微结构170的至少部分不被第一侧边所遮盖,即可使光学透镜 100的出面范围的重叠性更好,且在多个光学结构组件中各自临近于截光件300 的第一侧面130的光学微结构170的照射下,可以驱散第一侧面130产生的阴影,保证第一侧边上任意位置处均不会在被照面上形成阴影,防止光源200发出的光线经光学透镜100配光出射形成的光斑上存在波纹状阴影,提升照明效果。
50.如上所述,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的具体结构可以与光源200的具体形式相关,在上述实施例中,光源200可以为平行光光源。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使光源200为扩散光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光学透镜100可以为扩散式的光源200提供收束光线,且输出平行光的作用,可选地,如图1所示,光学透镜100为碗状结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光学透镜100中连接于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之间的侧面130为反射面,以利用该反射面为扩散向侧面 130的光线提供反射作用,防止光线外溢。具体地,可以通过为侧面130设置涂层的方式,使侧面130具备反射作用。
51.并且,在上述结构的光学透镜100中,光学透镜100设有光源容纳腔150,光源容纳腔150自第一端面110凹陷形成,光源容纳腔150用于容纳光源200,且光源容纳腔150的内壁亦可以为光源200提供配光作用。具体来说,如图2 所示,光源容纳腔150的内壁包括端壁和侧壁151,端壁包括向靠近第一端面 110所在的方向凹陷形成的聚拢面152,聚拢面152的外缘与侧壁151连接,换句话说,聚拢面152位于侧面130围绕的区域之内。聚拢面152可以为光线提供聚拢作用,从而保证扩散式光源发出的扩散光中照射在聚拢面152上的部分可以为聚拢面152所聚拢,在光源200发出的光线经聚拢面152聚拢后,使得光线可以沿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射向第二端面。具体地,聚拢面152的具体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保证其可以为扩散性光源200照射于聚拢面152 上的光线提供聚拢作用。
52.为了提升光线的利用率,侧壁151可以为透光面,以使扩散式光源照射在侧面130上的光线,可以经侧壁151传出,且继续传播至侧面130,侧面130 可以为光线提供反射作用,且使自侧壁151出射的光线能够经侧面130反射后沿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射向第二端面。具体地,通过使侧壁151和侧面130的参数相互对应,保证光源200射向侧壁151的光线可以经侧面130反射,且沿光学透镜100的轴向射向第二端面。
53.如上所述,光源容纳腔150的端壁包括聚拢面152,可选地,光源容纳腔 150的端壁仅包括聚拢面152,也即,光源容纳腔150的端壁上的任一处均向第一端面110所在的一侧凹陷,以为光线提供聚拢作用。
54.考虑到光源200的中央位置处发出的光线的密集度相对较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光源200经光学透镜100产生的光斑的光照均匀度,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选地,聚拢面152为环形结构,且端壁还包括扩散面153,扩散面153向远离第一端面110所在
的方向凸出设置,且扩散面153连接于聚拢面152的内侧,利用扩散面153可以扩散其所接收到的光线。
55.具体来说,光源容纳腔150的端壁中,相对边缘的区域设有聚拢面152,相对中央的区域设有扩散面153,聚拢面152向靠近第一端面110所在的方向凸出,扩散面153的中部向靠近第二端面所在的方向凸出,从而利用扩散面153 为光源200入射至端壁中相对居中的光线提供扩散作用,利用聚拢面152为光源200入射至端壁中相对边缘的光线提供聚拢作用,使光源200入射至端壁的光线在射向第二端面上任意位置的光线的均匀性均相对较高,提升光源200经光学透镜100产生的光照区域的亮度均匀性。
56.具体地,扩散面153和聚拢面152二者在光学透镜100的径向上的尺寸分布比例可以根据光源200的尺寸大小,以及光源200的光线的分布情况等实际参数确定,此处不作限定。当然,为了降低光学透镜100中光源容纳腔150的端壁的加工难度,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一并形成聚拢面152和扩散面153。
57.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使扩散面153以其边缘为基准,使其中央位置向靠近第二端面所在的方向凸出,形成扩散面153,在这种情况下,若扩散面153 被过光学透镜100的轴线的平面所截,截得的图形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两个弧形段,两个弧线段分别为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且相较于两个弧形段相互背离的一端而言,两个弧形段相互连接的位置均相对更靠近第二端面。
58.可选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均为圆弧,也即,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上任一位置处的曲率均相等。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弧形段中靠近第二弧形段的部分的曲率大于第一弧形段中远离第二弧形段的部分的曲率。换句话说,扩散面153中对应于第一弧形段的部分越远离聚拢面152 的位置的曲率越大,在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使得扩散面153中对应于第一弧形段的部分中,沿光学透镜100的径向,与光源200的中心距离越小的位置的扩散能力越强,从而进一步提升扩散面153对扩散式光源200的中心射出的光线的扩散均匀性,最大化地提升经扩散面153扩散后的光线在第二端面上的光照均匀性。
59.相似地,第二弧形段亦可以采用上述技术思想,具体来说,可以使第二弧形段中靠近第一弧形段的部分的曲率大于第二弧形段中远离第一弧形段的部分的曲率,保证扩散面153中对应于第二弧形段的部分对光源200的扩散效果也相对更好。
60.可选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在对应位置的曲率可以不同,为了提升扩散面153在光学透镜100的周向上的扩散效果的一致性,可以使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在相互对应的位置上的曲率相同,换句话说,可以使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对称设置。具体地,可以根据光源200的光线分布情况,灵活地确定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在相应位置的曲率的具体大小,保证扩散面 153可以为光源200提供较好的扩散效果。
61.在设有光源容纳腔150的情况下,可以使光源容纳腔150的侧壁151为圆台侧面状结构,且沿第一端面110指向第二端面的方向,使侧壁151的直径逐渐减小,也即,侧壁151中直径相对较大的一端位于第一端面110,侧壁151 中直径相对较小的一端位于第一端面110和第二端面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侧壁151可以为光线提供偏折作用,以使入射至侧壁151的光线能够向靠近第一端面110的方向偏折,提升光线的覆盖区域,使光源200入射至侧壁151的光线在光学透镜100内的扩散效果相对较好,提升光学透镜100经第二端面出射的光线的
覆盖区域。具体地,侧壁151的相背两端各自的直径的差值可以根据所需覆盖的光照区域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62.如上所述,光学微结构170中背离第一端面110的表面均为出光面,且任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出光面均为弧形凸出结构。更具体地,可以使任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出光面被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截得的图形均满足非球面方程,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升被照面的照度均匀性。
63.进一步地,可以使任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出光面被垂直于第一方面的第一平面截得的图形均满足同一非球面方程,以通过出光面的面型设计,最大化地提升被照面的照度均匀性,至于前述非球面方程的具体参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64.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三个分别位于相邻的两组光学结构组件中的光学微结构170各自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可以为等边三角形。以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组件和第二光学组件为例,第一光学组件中的一个光学微结构170和第二光学组件中与前述光学微结构170相邻的两个光学微结构170三者各自的中心之间的连线形成等边三角形。其中,在光学微结构170为均匀材质形成的结构的情况下,光学微结构170的中心可以为其重心。
65.更具体地说,设置于第二端面上的多个(完整的)光学微结构170在第一方向上和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均相同,由于任一光学微结构170被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平面截得的图形均满足同一非曲面方程,使得任一光学微结构170的具体结构对应相同。在此基础上,取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光学结构组件中相邻的三个光学微结构170上对应的点位,三个点位之间的连线即可形成等边三角形。
6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当光学透镜100需要配合截光件300一并使用时,由于光学微结构170错落排布,在形成截止光斑时,如图8所示,可以最大化地防止截光件300在第二方向上完全遮挡某一(或某多) 个光学微结构170,进而使得被照面上形成的光斑中不容易出现波纹状阴影。
67.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光学透镜100,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光学模组,其包括光源200、截光件300、支架400和上述任一光学透镜100,光源200和光学透镜100均安装在支架400上,以利用支架400为光源200和光学透镜100提供支撑作用。支架400可以采用塑料或金属等结构强度相对较高的材料形成,支架400的具体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光源200和光学透镜100的尺寸和形状等参数确定,此处不作限定。光源200和光学透镜100 均可以采用粘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固定在支架400的对应位置处。并且,在组装光学模组的过程中,可以使光源200位于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所在的一侧,以保证光源200发出的光线可以经光学透镜100的第一端面110入射至光学透镜100,且自光学透镜100的第二端面出射。
68.截光件300为光学模组中用以对光照效果提供造型的器件,其可以采用不透光的材料制成,且可以使截光件300为黑色等深色结构件,提升其对光线的截止效果。截光件300可以固定在支架400上,亦可以固定在支架400周围等其他结构件上,且保证截光件300与光学透镜100之间形成相对固定关系。并且,截光件300具有第一侧边,第一侧边平行于第一方向。在组装截光件300 和光学透镜100的过程中,如图4所示,可以使截光件300的第一侧边沿第二方向自光学透镜100之外伸入至光学透镜100背离光源200的一侧,使截光件 300遮盖光学透镜100中光学结构组件中几者各自的一部分。
69.在上述光学组件中,由于截光件300的第一侧边平行于第一方向,且截光件300沿第二方向伸入光学透镜100的第二端面所在的一侧,同时,每一光学结构组件内的多个光学微结构170的出光面均为弧形凸出状结构,使得每一光学微结构170均具有对光线进行扩散的效果,在相邻的两组光学结构组件中各自的光学微结构170错落分布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截光件300的第一侧边在被照面上产生阴影,提升光学组件的光照效果。
70.当然,在布设截光件300和光学透镜100的过程中,可以使截光件300仅遮挡光学透镜100的少部分,以防止光源200产生的光线被过多地浪费,在保证光照效果相对较高的同时,提升能源利用率。
71.基于上述光学模组,可选地,如图9-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灯具,灯具包括安装架510和多个上述光学模组,安装架510可以采用金属等结构强度相对较高的材料制成,多个光学模组均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件等结构固定在安装架510上,且安装架510可以通过膨胀螺栓等结构直接或间接地被固定在墙体上。当然,灯具中还可以包括如基座520等其他结构,基座520上可以设置透光结构,以接收且透射多个光学模组射出的光线,安装架510可以固定在基座520上,且基座520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在被安装面(被安装件) 上。
72.多个上述光学模组可以沿第一方向排布,且任一光学模组各自的光学透镜 100的一部分均被截光件300遮挡,使得灯具可以形成多个具有截止效果的椭圆形光斑,这种灯具的光照效果较好,用户体验较高。并且,在多个光学模组均沿第一方向分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同一截光件300为所有的光学模组提供遮挡作用,降低截光件300的组装难度,且可以提升截光件300为多个光学模组的截光一致性。
73.本技术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7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