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挥发油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2 09:01:0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挥发油收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实现自动收集并分离油水的挥发油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提取生产过程中,其中一个工序为挥发油收集的工序,传统挥发油收集的装置中,操作人员需要守在挥发油收集装置的视镜旁,实时观察挥发油的油水分离液面,且根据油水分离液面的变化手动开关阀门进行收集挥发油及回收提取液,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自动回收提取液,影响生产连贯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挥发油收集装置,以解决操作人员需现场亲自观察挥发油收集装置的视镜,无法自动回收提取液的生产操作问题。
4.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挥发油收集装置,包括:储油罐,所述储油罐包括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用于混合液的分层反应,由上及下依次得到轻油、提取液和重油;所述储油罐还包括靠近所述储油罐顶部设置的进液口以及位于所述提取液所在液位的出液口;循环管路,连通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液口之间,所述储液腔及所述循环管路之间保持在同一大气压下,以使所述储液腔内的液面高度与所述循环管路中的液面高度相同,所述提取液经由所述循环管路循环流入所述储液腔。
5.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混合液经由进液口流至储液腔中,在储液腔中进行挥发反应,根据反应产物的特性,在储油罐中由上及下依次分层设置有轻油、提取液和重油,其中,出液口位于提取液所在范围内,根据连通器原理,循环管路中的液面高度与储液腔内的液面高度相同,进而使得提取液能够经出液口、循环管路回流至进液口,以使混合油能够进行循环的挥发过程,进而进行循环收集,以替换人工实时观察及手动收集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挥发油反应及收集的效率。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挥发油收集装置还包括进液装置和出液装置,所述进液装置与所述进液口连通设置,所述进液装置用于所述混合液流入所述储油罐;所述出液装置与所述出液口连通设置,所述出液装置用于所述提取液流出所述储油罐;所述出液装置的出液速度低于所述进液装置的进液速度。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由于进液速度较出液速度高,且,在储油罐内一直进行挥发油反应,反应过程中持续生成位于上层的轻油、位于中层的提取液以及位于下层的重油,随着轻油的储量的增多,促使上层轻油对中层提取液的压力逐渐增高,基于连通器原理,及在该压力作用下提取液经由出液口流至循环管路。且,循环管路与储油罐保持同一大气压的连通,基于此,在出液速度低于进液速度的设定下,能够促使储油罐中挥发油反应的持续进行。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储油罐外部的第一外分布管和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一内分布管,所述第一内分布管与所述第一外分布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一
内分布管呈水平环形设置。沿所述第一内分布管的周向方向,所述第一内分布管的外环面,和/或内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小孔,所述混合液或者所述提取液经由多个所述第一小孔流至所述储液腔。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将进液装置伸入到储液腔中,并在伸入的一段设置为第一内分布管的结构,在第一内分布管的内环面和/或外环面设置多个第一小孔,多个第一小孔沿周向排布,以利于挥发油实现均匀的进液流速,避免或减缓进液时液体冲击破坏分液面分层。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储液腔的第二内分布管和位于所述储油罐外部的第二外分布管,所述第二内分布管与所述第二外分布管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内分布管呈竖直设置;沿所述第二内分布管的高度方向,所述第二内分布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小孔,所述提取液经由多个所述第二小孔流出所述储油罐;所述第二外分布管与所述循环管路连通。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将出液装置伸入到储液腔中,并在伸入的一段设置为第二内分布管的结构,多个第二小孔沿第二内分布管的高度方向排布,基于连通器原理,储液腔内的提取液经由多个第二小孔流至循环管路中,由于该处流出的提取液是循环流回进液装置,呈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小孔用于限制挥发油出液流速,避免或减缓出液时流速过急影响分液面分层,同时出液口设置在提取液所在液位,也可以确保提取液的流出。
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小孔呈同一高度设置,且两两不交叠。以进一步实现均匀的进液速度。及,多个第二小孔中两两不交叠。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小孔的的内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小孔的直径尺寸。以进一步实现进液速度大于出液速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小孔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小孔的数量。以进一步实现进液速度大于出液速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路包括上循环口和回流口,所述上循环口连通设置在所述储液罐的侧壁,所述上循环口位于所述第一内分布管所在位置上方;所述回流口分别与所述上循环口、所述出液口及所述进液装置连通,所述回流口位于所述出液口所在位置下方;所述提取液经由所述第二内分布管、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外分布管、所述回流口、所述第一外分布管及所述第一内分布管循环流入所述储液腔。
13.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由于需要收集挥发反应后得到的重油、提取液及轻油,将回流口设置在出液口下方,以使提取液能够在自重驱动下流至回流口,进而经由进液装置流回储液腔。
14.另外,上循环口位于第一内分布管上方,基于连通器原理,储液腔内的液面不会超出第一内分布管所在位置,即使储液腔内的液面达到最高液面,该最高液面也会低于上循环口,上循环口能够确保储液腔与循环管路保持在同一大气压下,能够防止挥发反应得到的液面从储油罐的顶部溢出,防止回流至储油罐中的提取液再次打破已分离好的油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溢流口,所述溢流口分别与所述上循环口及所述回流口连通,所述溢流口与所述第一内分布管位于同一高度。以用于匹配储液腔内的最高液位。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连通于所述溢流口与所述回流口之间,所述第二支路连通于所述上循环口、所述溢流口、所述第
二外分布管及所述回流口之间。设置该两条支路的管路,以用于提供提取液在循环管路中的流通路径,便于将上循环口、溢流口、第二外分布管及回流口连通设置。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路上还设置有下出液阀,所述下出液阀靠近所述回流口设置,所述下出液阀与所述回流口位于同一高度,所述下出液阀用于启闭所述回流口。所述储液罐底部设置有出油口,靠近所述出油口的位置设置有底出液阀,所述底出液阀用于启闭所述出油口,以控制所述重油的流出。所述底出液阀位于所述回流口所在位置下方。采用本方案中的挥发油收集装置,当关闭底出液阀及下出液阀时,混合液开始自行分油循环流动,提取液依次通过出液装置、第二支路、溢流口、第一支路、回流口及进液装置,流回至储液腔内,以实现自动回收储油罐内的提取液,不需要手动开关阀门回收提取液。
18.示例性的,在第二外分布管的流出方向设置有中出液阀,当打开底出液阀,关闭中出液阀及下出液阀时,位于储液腔底部的重油经出油口流出,进而实现对重油的收集。当重油收集结束后,关闭底出液阀,打开下出液阀和中出液阀,位于顶层的轻油可以由回流口流出或进行收集。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连通于所述下出液阀与所述底出液阀之间。以使下出液阀与底出液阀均同储液腔处于同一大气压下,进而使循环管路整体与储液腔大气连通,便于应用连通器原理。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出液阀包括第一底出液阀和第二底出液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支路上,且,分别设置在所述出油口所在位置的两侧,沿所述重油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底出液阀的流出方向设置有收油口;所述第二底出液阀远离所述收油口设置。当进行上述的收集重油的工序时,打开第一底出液阀,重油经由收油口被收集。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油罐为直筒型结构,所述储油罐的长径比为(3-8):1。用于混合液的装载及挥发反应,其结构形式有利于轻、重油的分离。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小孔的横截面积的总和为所述进液口的横截面积的三倍至八倍之间。示例性的,当所述第一小孔和所述第二小孔的孔径为6mm时,所述第一小孔可以设置92个,92个第一小孔的横截面积的总和可以为25mm的进液口的横截面积的5倍。。以有效确保进液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小进液低落对混合液的液面的冲击。又由于第二小孔的单个横截面积远小于出液口的横截面积,所以,出液较慢,进而不会打乱重油及提取液之间的分层,以进一步限制重油的流出。
23.上述说明仅是本公开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24.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公开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挥发油收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一内分布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中第一内分布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29.100、挥发油收集装置;
30.101、储油罐;102、进液口;103、出液口;104、进液装置;105、循环管路;106、出油口;107、出液装置;
31.1011、储液腔;
32.1041、第一内分布管;1042、第一外分布管;
33.1051、上循环口;1052、回流口;1053、溢流口;1054、中出液阀;1055、下出液阀;1056、底出液阀;1057、第一支路;1058、第二支路;1059、第三支路;10411、内环面;10412、外环面;10413、第一小孔;10561、第一底出液阀;10562、第二底出液阀;
34.1071、第二内分布管;1072、第二外分布管。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本公开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9.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40.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41.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42.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3.本公开人注意到,基于现有的挥发油收集器,完全依赖人工实时观察及手动操作,才能实现挥发油的收集及提取液的回收,导致生产效率极低。
44.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提升挥发油收集的效率,公开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挥发油收集装置,能够实现挥发油的自动收集,以及,提取液的循环再利用,以进一步实现挥发油收集装置内混合液的循环反应及提取液、轻油及重油的循环收集。
45.参考图1-图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挥发油收集装置100,包括:储油罐101,储油罐101包括储液腔1011,储液腔1011用于混合液的分层反应,由上及下依次得到轻油、提取液和重油;储油罐101还包括靠近储油罐101顶部设置的进液口102以及位于提取液所在液位的出液口103;循环管路105,连通于出液口103与进液口102之间,储液腔1011及循环管路105之间保持在同一大气压下,以使储液腔1011内的液面高度与循环管路105中的液面高度相同,提取液经由循环管路105循环流入储液腔1011。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混合液经由进液口102流至储液腔1011中,在储液腔1011中进行挥发反应,根据反应产物的特性,在储油罐101中由上及下依次分层设置有轻油、提取液和重油,其中,出液口103位于提取液所在范围内,根据连通器原理,循环管路105中的液面高度与储液腔1011内的液面高度相同,进而使得提取液能够经出液口103、循环管路105回流至进液口102,以使混合油能够进行循环的挥发过程,进而进行循环收集,以替换人工实时观察及手动收集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挥发油反应及收集的效率。
46.本公开对出液口103、进液口10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连通且不泄漏的功能即可。其中,需要指出的是,本公开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的储油罐101可以包括储油罐101本体和盖设在储油罐101本体顶部的盖体,盖体与储油罐101本体可以为非密封连接,以使储液腔1011能够连通大气。进一步的,储液腔1011与循环管路105连通设置,以进一步实现储液腔1011与循环管路105同处于同一大气压内。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出液口103和进液口102可以与储油罐101为一体结构。或者,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出液口103和进液口102可以与储油罐101为分体结构,分别与储油罐101可拆卸连接。本公开对相连通的结构之间的具体连接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连通及防止泄漏的功能即可。
47.示例性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还包括进液装置104和出液装置107,进液装置104与进液口102连通设置,进液装置104用于混合液流入储油罐101;出液装置107与出液口103连通设置,出液装置107用于提取液流出储油罐101;出液装置107的出液速度低于进液装置104的进液速度。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由于进液速度较出液速度高,且,在储油罐101内一直进行挥发油反应,反应过程中持续生成位于上层的轻油、位于中层的提取液以及位于下层的重油,随着轻油的储量的增多,促使上层轻油对中层提取液的压力逐渐增高,基于连通器原理,及在该压力作用下提取液经由出液口103流至循环管路105。且,循环管路105与储油罐101保持同一大气压的连通,基于此,在出液速度低于进液速度的设定下,能够促使储油罐101中挥发油反应的持续进行。
48.具体的,参考图2,进液装置104包括位于储油罐101外部的第一外分布管1042和位于储液腔1011的第一内分布管1041,第一内分布管1041与第一外分布管1042连通设置,第一内分布管1041呈水平环形设置。沿第一内分布管1041的周向方向,第一内分布管1041的
外环面10412,和/或内环面1041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小孔10413,混合液或者提取液经由多个第一小孔10413流至储液腔1011。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将进液装置104伸入到储液腔1011中,并在伸入的一段设置为第一内分布管1041的结构,在第一内分布管1041的内环面10411和/或外环面10412设置多个第一小孔10413,多个第一小孔10413沿周向排布,以利于挥发油实现均匀的进液流速,避免或减缓进液时液体冲击破坏分液面分层。
49.示例性的,分液面分层为本方案中轻油、提取液及重油的液面分层。
50.根据生产需要,示例性的,参考图2和图3,本公开中的第一内分布管1041中的多个第一小孔10413可以在内环面10411周向设置。或者,也可以在外环面10412周向设置。或者,也可以同时在内环面10411及外环面10412设置。以上三种方式可以根据收集装置对进液速度的需求而定。另外,本方案中的第一小孔10413的孔径大小及相邻孔之间的间距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液体流入储油罐101即可。
51.示例性的,出液装置107包括位于储液腔1011的第二内分布管1071和位于储油罐101外部的第二外分布管1072,第二内分布管1071与第二外分布管1072连通设置;第二内分布管1071呈竖直设置;沿第二内分布管1071的高度方向,第二内分布管1071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小孔,提取液经由多个第二小孔流出储油罐101;第二外分布管1072与循环管路105连通。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将出液装置107伸入到储液腔1011中,并在伸入的一段设置为第二内分布管1071的结构,多个第二小孔沿第二内分布管1071的高度方向排布,基于连通器原理,储液腔1011内的提取液经由多个第二小孔流至循环管路105中,由于该处流出的提取液是循环流回进液装置104,呈竖直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小孔用于限制挥发油出液流速,避免或减缓出液时流速过急影响分液面分层,同时出液口103设置在提取液所在液位,也可以确保提取液的流出。
52.根据生产需要,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第二内分布管1071中的多个第二小孔可以为多排单列设置。或者,根据公开需要,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第二内分布管1071中的多个第二小孔也可以为多排多列设置。以上两种方式可以根据收集装置对出液速度的需求而定。另外,本方案中的第二小孔的孔径大小及相邻孔之间的间距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液体流出储油罐101即可。
53.示例性的,多个第一小孔10413呈同一高度设置,且两两不交叠。以进一步实现均匀的进液速度。及,多个第二小孔中两两不交叠。以进一步实现均匀的出液速度。
54.示例性的,第一小孔10413的的内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小孔的直径尺寸。以进一步实现进液速度大于出液速度。
55.示例性的,第一小孔10413的数量大于第二小孔的数量。以进一步实现进液速度大于出液速度。
56.具体的,循环管路105包括上循环口1051和回流口1052,上循环口1051连通设置在储液罐的侧壁,上循环口1051位于第一内分布管1041所在位置上方;回流口1052分别与上循环口1051、出液口103及进液装置104连通,回流口1052位于出液口103所在位置下方;提取液经由第二内分布管1071、出液口103、第二外分布管1072、回流口1052、第一外分布管1042及第一内分布管1041循环流入储液腔1011。采用本方案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由于需要收集挥发反应后得到的重油、提取液及轻油,将回流口1052设置在出液口103下方,以使提取液能够在自重驱动下流至回流口1052,进而经由进液装置104流回储液腔1011。
57.另外,上循环口1051位于第一内分布管1041上方,基于连通器原理,储液腔1011内的液面不会超出第一内分布管1041所在位置,即使储液腔1011内的液面达到最高液面,该最高液面也会低于上循环口1051,上循环口1051能够确保储液腔1011与循环管路105保持在同一大气压下,能够防止挥发反应得到的液面从储油罐101的顶部溢出,防止回流至储油罐101中的提取液再次打破已分离好的油水。
58.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上循环口1051与回流口1052可以为与循环管路105一体成型的结构。或者,示例性的,本公开中的上循环口1051与回流口1052也可以为设在循环管路105上的单独结构,能够与循环管路105可拆卸连接。本公开对上循环口1051及回流口1052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适配本公开的储油罐101及循环管路105的结构即可。
59.进一步参考图1,循环管路105还包括第一支路1057和第二支路1058,第一支路1057连通于溢流口1053与回流口1052之间,第二支路1058连通于上循环口1051、溢流口1053、第二外分布管1072及回流口1052之间。设置该两条支路的管路,以用于提供提取液在循环管路105中的流通路径,便于将上循环口1051、溢流口1053、第二外分布管1072及回流口1052连通设置。
60.本公开对第一支路1057及第二支路1058的路径不做限定,只要能够确保循环管路105的正常应用即可。
61.示例性的,第二支路1058上还设置有下出液阀1055,下出液阀1055靠近回流口1052设置,下出液阀1055与回流口1052位于同一高度,下出液阀1055用于启闭回流口1052。储液罐底部设置有出油口106,靠近出油口106的位置设置有底出液阀1056,底出液阀1056用于启闭出油口106,以控制重油的流出。底出液阀1056位于回流口1052所在位置下方。
62.采用本方案中的挥发油收集装置100,当关闭底出液阀1056及下出液阀1055时,混合液开始自行分油循环流动,提取液依次通过出液装置107、第二支路1058、溢流口1053、第一支路1057、回流口1052及进液装置104,流回至储液腔1011内,以实现自动回收储油罐101内的提取液,不需要手动开关阀门回收提取液。
63.示例性的,在第二外分布管1072的流出方向设置有中出液阀1054,当打开底出液阀1056,关闭中出液阀1054及下出液阀1055时,位于储液腔1011底部的重油经出油口106流出,进而实现对重油的收集。当重油收集结束后,关闭底出液阀1056,打开下出液阀1055和中出液阀1054,位于顶层的轻油可以由回流口1052流出或进行收集。
64.示例性的,循环管路105还包括第三支路1059,第三支路1059连通于下出液阀1055与底出液阀1056之间。以使下出液阀1055与底出液阀1056均同储液腔1011处于同一大气压下,进而使循环管路105整体与储液腔1011大气连通,便于应用连通器原理。
65.具体的,底出液阀1056包括第一底出液阀10561和第二底出液阀10562,分别设置在第三支路1059上,且,分别设置在出油口106所在位置的两侧,沿重油的流动方向,第一底出液阀10561的流出方向设置有收油口;第二底出液阀10562远离收油口设置。当进行上述的收集重油的工序时,打开第一底出液阀10561,重油经由收油口被收集。
66.示例性的,储油罐101为直筒型结构,储油罐101的长径比可以为(3-8):1。
67.示例性的,储油罐101的长径比为5:1。用于混合液的装载及挥发反应,其结构形式有利于轻、重油的分离。
68.示例性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小孔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第一小孔的孔径尺寸的两倍
至五倍之间。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小孔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第二小孔的孔径尺寸的两倍至五倍之间。第一小孔10413的横截面积的总和为进液口102的横截面积的三倍至八倍之间。示例性的,当第一小孔10413和第二小孔的孔径为6mm时,第一小孔10413可以设置92个,92个第一小孔10413的横截面积的总和可以为25mm的进液口102的横截面积的5倍。以有效确保进液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小进液对混合液的液面的冲击。又由于第二小孔的单个横截面积远小于出液口的横截面积,所以,出液较慢,进而不会打乱重油及提取液之间的分层,以进一步限制重油的流出。
69.综上结构,提取后的挥发油混合液通过进液装置104、多细孔分布管(进液装置104及出液装置107),限制挥发油混合液的流速,使得挥发油混合液在长径比为5:1的挥发油直筒中充分分离,由上及下依次分得轻油、提取液和重油。在这个过程中,轻油在上层,提取液在中层,重油在底层。打开出液装置107,关闭第一底出液阀10561和第二底出液阀10562,关闭下出液阀1055,此时挥发油混合液开始自行分油循环流动。收集装置中的提取液通过出液装置107、循环管路105中的溢流口1053到循环管路105中的回流口1052,通过循环管路105的设置,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回收提取液的效果,不需要手动开关阀门回收提取液,同时提取液再通过出液装置107以及出液装置107的多细孔分布管,限制提取液的出液速度,即提取液通过溢流口1053到回流口1052,使得出液回流不会打乱混合液在挥发油直筒内的分层,溢流口1053与进液装置104的同一高度设置,使挥发油混合液不断进入,也可保证提取液由溢流口1053回流,不会在挥发油直筒满溢,不会影响混合液的分层,从而实现自动收集并分离油水的功能。
7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公开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公开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