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

2023-01-01 00:04: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园区空气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是污染气体排放的重点分布区域,园区企业因工艺废气排放、仓储装卸、物料转移、烟气排放等引起无组织排放vocs及污染扩散问题,引起周围居民的投诉也日益增加。工业园区的企业类型众多,产生的vocs种类复杂,扩散的范围广,因此vocs的排放监控和治理已经成为工业园区污染排放管理的当务之急。
3.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vocs监测点位,大多布设在厂界的位置,由于布设的数量不够或者点位不合理,不同企业厂界周边布设的监测站点(2)之间相互独立,不会考虑相互联系,从而也无法表征园区层面上vocs污染物排放的空间特征;某些气象条件下的监测效果不好,且伴随着监测仪器中的气象测量设备安装的高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得到的气象数据不能反映监测点位周围的真实的风速风向信息。
4.工业园区vocs监测点位的建设工作一般由企业自行确定,少有进行园区网络设计,点位设置一般没有考虑到区域特点和周围敏感目标,因此站点建设缺乏系统考量,针对性不强,用途较为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其目的在于,能够给出工业园区监测点位布设的合理方案,使得监测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园区内vocs的浓度分布,当产生vocs的异常高值时,可以根据监测数据重现污染源的扩散过程,从而帮助寻找可能的无组织泄漏源,对于减少企业的偷排漏排现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工业园区包括若干个矩形阵列排布的矩形区域和气象站点,所述气象站点设置于工业园区的中心位置,每一所述矩形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监测站点,且相邻所述监测站点之间的间距为200m~2000m。
8.作为优选的,所述气象站点所包括安装杆和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所述安装杆垂直设置于地面上,所述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设置于所述安装杆的上部,且所述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的安装高度为10-20m。
9.作为优选的,所述安装杆选用道路路灯。
10.作为优选的,所述监测站点由voc气体浓度测量仪以及架设安装voc气体浓度测量仪的道路路灯组成。
11.作为优选的,相邻所述监测站点之间的连线应当平行或者垂直于园区道路。
12.另一实施例中
13.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工业园区包括若干个蜂窝状阵列的六边形区域和气象站点,所述气象站点设置于工业园区的中心位置,每一所述六边形区域的中心位置设置有监测站点,且相邻所述监测站点之间的间距为200m~2000m。
14.作为优选的,所述气象站点所包括安装杆和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所述安装杆垂直设置于地面上,所述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设置于所述安装杆的上部,且所述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的安装高度为10-20m。
15.作为优选的,所述监测站点由voc气体浓度测量仪以及架设安装voc气体浓度测量仪的道路路灯组成。
16.作为优选的,所述六边形区域的中心区域距离园区内道路灯杆20-50米。
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方案中的两种布设方式是基于工业园区网格化管理需要而确定的。与针对企业的厂界四周布设法相比,工业园区矩形网格或蜂窝网格将监测表征能力均匀分布在整个园区,具有最佳的区域空间代表性;与空气质量监测功能区布设法通常只布设一、两个监测点相比,2个及以上的监测站点/km2密度的矩形网格或蜂窝网格能够最大限度地细化工业园区内部及边缘附近的vocs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对工业园区内的企业vocs排放监管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持。
19.与传统布局方式相比,本方案布设方式中在工业园区中心寻找一处四周360
°
可视范围内无明显阻挡的建构筑物的位置单独布设一个三维风速风向观测仪。这个观测仪可以提供工业园区有代表性的风场数据,风场数据的记录间隔为秒,并可表征垂直方向上风的上升和下降。而传统的工业园区vocs监测系统只是在vocs监测站点处设置二维风向风速仪,受监测站点高度限制,传统的气象观测传感器无法获取代表性的工业园区风场信息。
附图说明
20.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21.图1是本实施例1中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施例2中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气象站点-1;监测站点-2;矩形区域-3;六边形区域-4;园区道路-5。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1: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主要适用于平原地区或地形起伏小的、用地规划较规则的工业园区,该布局结构中,将园区划分为若干个矩形阵列的矩形区域3,矩形区域3形成的矩形网格可以取正北正东方向,所述园区的中心点设置气象站点1,所述若干矩形区域3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监测站点2,所述相邻监测站点2
之间的间距为200m~2000m。
28.本实施例中,由于中国大区域的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因此,从污染物溯源的角度看,矩形网格便于后续对vocs污染物排放的追踪。
29.本实施例中,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区的监测站点2配备的风向风速仪安装高度偏低,这使得仪器监测得到的数据不能反映站点周围真实的风速风向信息,故所述气象站点1中三维超声风向风速仪的安装高度需要保证在10-20m,具体的,可以安设在道路路灯上,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只要保证该安装杆的安装方案垂直于地面设置,所述安装杆的位置选择必须保证四周360
°
可视范围内无明显阻挡的建构筑物,这个观测仪可以提供工业园区有代表性的风场数据,风场数据的记录间隔为秒,并可表征垂直方向上风的上升和下降。而传统的工业园区vocs监测系统只是在vocs监测站点2处设置二维风向风速仪,受监测站点2高度限制,传统的气象观测传感器无法获取代表性的工业园区风场信息。
30.本实施例中,安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风向仪的安装方向,使得监测数据的风向能与地理信息上的正确方向保持严格一致,三维超声风速计必须垂直安装,安装风速仪的杆不能太粗,否则会改变气流的自然状况。三维的风速风向仪还可以捕捉到气流的上升和下降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污染物气团的运动轨迹,当监测浓度产生较高值时,可以结合三维风速风向仪提供的信息,判断污染的来源是工业园区内部产生或者是远距离传输产生。
31.本实施例中,所述监测站点2由voc气体浓度测量仪以及架设安装的道路路灯组成,对于工业园区开展vocs监测,在园区至少应该保证有4个监测站点2,即主导风向上下各1个,与主导风向垂直的两侧方向各1个。
32.本实施例中,所述voc气体浓度测量仪选择pid传感器,采用pid检测器具有性能相对稳定、设备成本较低、维护量小、运行费用低、仪器体积小等特点,能方便置于固定站点对园区进行监测,特别适合智慧园区中组建vocs无线传感器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考虑到pid传感器中使用的真空紫外灯vuv电离源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导致监测数据产生漂移,建议对真空紫外灯vuv电离源一年进行一次更换。
33.本实施例中,选择园区道路5为矩形的参照线,具体的,所述相邻监测站点2之间的连线应当平行或者垂直于园区道路5。
34.本实施例中,工业园区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vocs在园区空气中的浓度较低,一般浓度水平在ppb水平。因此,网格化监测voc的最低检测限应该达到ppb。如果不能达到,可以采用浓缩富集-热脱附方式,但设备从采样到检测全过程获取一个有效检测数据的时间间隔应该小于5分钟。
35.实施例2:
36.与实施例1中将园区划分为若干个矩形阵列的矩形区域3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种工业园区vocs监测站点布局结构,将园区划分为若干个蜂窝状阵列的六边形区域4,所述园区的中心点设置气象站点1,所述若干六边形区域4的中心区域设置有监测站点2,网格的距离根据园区盛行风向的平均风速乘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得到,时间间隔一般取5分钟至30分钟,对应的污染物自污染源的迁移扩散距离为200至1200米,故所述相邻监测站点2之间的间距为200m~2000m。
37.本实施例中,该蜂窝状的vocs监测站点2布局结构,更适合丘陵地区或边界不规则的园区,其特点是蜂窝网格的站点密度比矩形网格更高,监测站点2之间所构成的等边三角
形更有利于表征局部的风场扩散特征和vocs污染物排放的局部特点,从vocs污染物的溯源角度看,蜂窝网格对不规划、局部的空间表征更有效。
38.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