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20:18: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而目前现有的空调的结构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四通阀,单向阀毛细管组件组成。
3.其中,压缩机,是一种将低压气体提升为高压气体的从动的流体机械,属于制冷系统的心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可知,压缩机把气态的制冷剂压缩成液体的制冷剂,这个物理过程要放热,必然导致压缩机附近的温度升高,而现有压缩机表面包裹较多隔音棉,导致压缩机温度散热较慢,将会导致现有压缩机整体的温度偏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解决现有压缩机散热慢而导致温度偏高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包括:
7.压缩机;
8.内置有冷却液的内循环冷凝系统,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包裹至少部分所述压缩机的外侧壁;
9.用于将环境温度调节降低的外循环冷凝系统,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内置有制冷剂,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具有输送气态所述制冷剂的低压气相管,部分所述低压气相管缠绕在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的外侧。
10.将流动、输送低压气态制冷剂的低压气相管缠绕在内循环冷凝系统的外侧,并利用整体温度较低的低压气态的制冷剂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在内循环冷凝系统内部的大量热量,促使内循环冷凝系统的温度快速降低,与压缩机形成较大的温度差,从而有利于对压缩机进行冷却的目的。
11.而内循环冷凝系统内部的大量热量传递至低压气相管内的制冷剂中,随着制冷剂的流动进入到外循环冷凝系统,再由外循环冷凝系统一并降温处理,从而实现将大量的热排除至外部环境中的效果,最终实现双重冷却的效果,在此其中,内循环冷凝系统与外循环冷凝系统相辅相成,即能够有效将大量的热进行集中后统一地进行排除,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制冷的效率,从而能够有效地缩短了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时间。
12.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包括自所述压缩机底部沿着所述压缩机高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压缩机顶部的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固定连接压缩机外侧壁,且所述冷却部与所述压缩机的外侧壁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冷却液的吸热腔。
13.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还包括动力泵、进液管道以及出液管道,所述进液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动力泵的输出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吸热腔的循环进液口,所述出液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动力泵的输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吸热腔的循环出液口。
14.进一步地,所述循环进液口位于靠近所述压缩机的底部,所述循环出液口位于靠近所述压缩机的顶部。
15.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还包括冷凝器、蒸发器、高压气相管以及高压液相管,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高压气相管与所述压缩机连接,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高压液相管与所述蒸发器相导通,所述压缩机通过所述低压气相管与所述蒸发器相导通。
16.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还包括膨胀阀,所述蒸发器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膨胀阀的第一平衡流口端,所述膨胀阀的第二平衡流口端与所述低压气相管相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膨胀阀的第三平衡流口端,所述膨胀阀的第四平衡流口端与所述高压液相管相连接。
18.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还包括冷凝风扇,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风扇用于输出流动空气的一端。
19.进一步地,所述外循环冷凝系统还包括散热器,所述冷凝风扇及所述压缩机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两相对侧。
20.进一步地,该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还包括外机座,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风扇以及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均装配固定在所述外机座的内部。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2.通过内循环冷凝系统及外循环冷凝系统的配合使用,实现将压缩机所产生的热量快速引导到冷却液及制冷剂上,再加以迅速排除的目的,达到双重降温的意想不到效果,最终解决了现有压缩机散热慢而导致温度偏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的俯视装配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的主视装配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与内循环冷凝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与内循环冷凝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冷凝系统的循环原理示意图;
28.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标:11-压缩机,12-内循环冷凝系统,121-冷却部,122-吸热腔,123-动力泵,124-进液管道,125-出液管道,126-循环进液口,127-循环出液口,13-外循环冷凝系统,131-低压气相管,132-冷凝器,133-蒸发器,134-高压气相管,135-高压液相管,136-膨胀阀,1361-第一平衡流口端,1362-第二平衡流口端,1363-第三平衡流口端,1364-第四平衡流口端,137-冷凝风扇,138-散热器,14-外机座。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的主视装配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11与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具体请结合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34.压缩机11;
35.内置有冷却液的内循环冷凝系统12,内循环冷凝系统12包裹至少部分压缩机11的外侧壁,应当说明的,冷却液优选为水;
36.用于将环境温度调节降低的外循环冷凝系统13,外循环冷凝系统13内置有制冷剂,外循环冷凝系统13具有输送气态制冷剂的低压气相管131,部分低压气相管131缠绕在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外侧。
37.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以氟利昂制冷剂为示例,但不局限于氟利昂制冷剂,制冷剂在压缩机11的作用下,由低压气态进行压缩并喷射成高压气态,则此时压缩机11在压缩喷射的过程中产生高压及高热量,大量的热量通过压缩机11的外侧壁传递至内循环冷凝系统12,最后被内循环冷凝系统12进行快速吸收,达成对压缩机11进行降温的效果。
38.而形成高压气态制冷剂沿着外循环冷凝系统13进行流动循环,经由吸热蒸发处理成低压液态后,提供给室内环境进行降温后,吸收了环境中的热量,低压液态的制冷剂转变成低压气态,此时,低压气态的制冷剂的整体温度仍然相对较低。
39.作为实施例的核心在于,将流动、输送低压气态制冷剂的低压气相管131缠绕在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外侧,此处补充说明的,低压气相管131优选自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底部沿着压缩机11高度方向螺旋缠绕至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顶部,则利用整体温度较低的低压气态的制冷剂能够有效地吸收储存在内循环冷凝系统12内部的大量热量,促使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温度快速降低,与压缩机11形成较大的温度差,从而有利于对压缩机11进行冷却的目的。
40.而内循环冷凝系统12内部的大量热量传递至低压气相管131内的制冷剂中,随着制冷剂的流动进入到外循环冷凝系统13,再由外循环冷凝系统13一并降温处理,从而实现将大量的热排除至外部环境中的效果,最终实现双重冷却的效果,在此其中,内循环冷凝系统12与外循环冷凝系统13相辅相成,即能够有效将大量的热进行集中后统一地进行排除,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制冷的效率,从而能够有效地缩短了对室内环境温度的调节时间。
41.具体请结合图4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中压缩机11与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所述,内循环冷凝系统12包括冷却部121,冷却部121自压缩机11底部沿着压缩
机11高度方向延伸至压缩机11顶部,使得冷却部121覆盖在压缩机11的面积能够更大,其中,冷却部121固定连接压缩机11外侧壁,且冷却部121与压缩机11的外侧壁形成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吸热腔122,上述所指的固定连接可以为焊接连接,也可以为冷却部121与压缩机11一体成型。
42.当压缩机11的内部储存较为大量的热量时,使得压缩机11内部的温度与吸热腔122内部的温度产生较大的温度差,从而实现内循环冷凝系统12快速吸收压缩机11所产生的热量,给予压缩机11快速降温冷却的效果。
43.进一步的,具体结合图3及图4所示,上述的内循环冷凝系统12还包括进液管道124、出液管道125以及用以提供动力的动力泵123,进液管道124的一端连接动力泵123的输出口,另一端连通吸热腔122的循环进液口126,出液管道125的一端连接动力泵123的输入口,另一端连通吸热腔122的循环出液口127。
44.具体为,启动动力泵123,使得吸热腔122内部的冷却液在动力泵123产生的负压状态,沿着出液管道125输送至动力泵123的输入口,再经由动力泵123的输出口流动至进液管道124,最终通过进液管道124的引导下回流至吸热腔122的内部,从而实现吸热腔122内冷却液的循环流动的目的。利用冷却液的循环流动,促使靠近压缩机11一侧的热量能够快速地扩散到全部的冷却液中,最终,冷却液内部的大量热经过冷却部121后被低压气相管131内的制冷剂吸收,从而实现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快速热交换的效果。
45.上述中,具体结合图3及图4所示,循环进液口126位于靠近压缩机11的底部,此时,冷却液将从靠近压缩机11的底部输入到吸热腔122的内部,再沿着压缩机11的高度方向朝着压缩机11的顶部流动,并同时吸收压缩机11内部所产生的大量热,进一步的,循环出液口127位于靠近压缩机11的顶部,携带有大量热的冷却液将从靠近压缩机11的顶部输出到吸热腔122的外部,从而实现充分吸收压缩机11所产生的大量热的目的。
46.进一步的,具体根据图5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中外循环冷凝系统13的循环原理示意图,外循环冷凝系统13还包括冷凝器132以及蒸发器133,其中,冷凝器132通过高压气相管134与压缩机11连接,冷凝器132通过高压液相管135与蒸发器133相导通,压缩机11通过低压气相管131与蒸发器133相导通。
47.具体为,冷凝器132主要由冷凝螺线管组成,冷凝螺线管与高压气相管134相连通,则压缩机11将高压气态的制冷剂沿着高压气相管134流通至冷凝器132的冷凝螺线管中,制冷剂中所储存的大量的热快速地释放并扩散到冷凝螺线管附近的空气中,形成放热的过程中,则最终输出冷凝螺线管的制冷剂将转换成高压液态的制冷剂。蒸发器133主要由蒸发管道组成,冷凝螺线管通过高压液相管135与蒸发管道相连通,则生成的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经过降压处理后,沿着高压液相管135流动至蒸发管道中,此时,蒸发管道内部的制冷剂为低压液态。
48.流动在蒸发管道内部的低压液态制冷剂将快速吸收蒸发管道附近空气中的大量热,从而实现调节室内环境温度下降的目的,而制冷剂吸收了空气中的大量热后大部分将由低压液态气化转变成低压气态的制冷剂,最终输入至低压气相管131中。
49.更进一步的,具体结合图5及图6所示,外循环冷凝系统13还包括膨胀阀136,此处膨胀阀136优选双流向平衡流口的膨胀阀136,一方面,调节灵敏度高,结构紧凑,抗振可靠,另一方面,静止过热度随着冷凝压力或通过阀口压降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蒸发器133的输
出端通过管道连接膨胀阀136的第一平衡流口端1361,膨胀阀136的第二平衡流口端1362与低压气相管131相连接,则膨胀阀136通过蒸发器133的输出端的过热度变化来控制阀门的流量,防止出现蒸发器133面积利用不足和敲缸现象。
50.此外,具体结合图5及图6所示,蒸发器133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膨胀阀136的第三平衡流口端1363,膨胀阀136的第四平衡流口端1364与高压液相管135相连接,则上述的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36的节流作用形成为低温低压的湿蒸汽,即生成为低压液态的制冷剂,实现高压液态的制冷剂的降压处理的目的,然后低压液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133中吸收热量达到制冷效果。
51.更进一步的,为实现上述制冷剂中所释放并扩散在冷凝螺线管附近的空气的大量的热能够快速驱散,具体根据图1所示,外循环冷凝系统13还包括冷凝风扇137,冷凝器132位于冷凝风扇137用于输出流动空气的一端,从而实现大量的热随着流动空气进行快速驱散的目的。
52.外循环冷凝系统13还包括散热器138,此处所指的散热器138可选风机,冷凝风扇137及压缩机11分别位于散热器138的两相对侧,在散热器138的作用下,使得冷凝风机与压缩机11能够形成对流,即使得压缩机11附近的空气也能够形成流动,则压缩机11大部分的热量通过内循环冷凝系统12进行吸收,而小部分的热量通过附近的流动的空气进行排除,更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11的降温效果。
53.意想不到的,携带有大量来自内循环冷凝系统12的热量的制冷剂,也可将部分的热量扩散到低压气相管131附近的空气中,再随着流动空气进行快速去除。
54.更进一步的,具体结合图1及图2所示,该一种具有双重冷却效果的空调机还包括外机座14,压缩机11、冷凝器132、冷凝风扇137以及内循环冷凝系统12均装配固定在外机座14的内部。
55.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