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线端子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18:26: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


背景技术:

2.接线端子常用来作为电路连通的节点被应用到不同的电器设备中。
3.如图13所示,现有的接线端子包括壳体、焊片2和弹片3,其中焊片2包括载流主板23和固定于载流主板23两侧的挡板,焊片2通过其上的焊脚20与电路进行连接,弹片3的一端与焊片2连接,弹片3的另一端弹性抵接于焊片2的一挡板上。
4.使用时,导线伸入到弹片3与挡板之间弹性抵接位置处,此时弹片3与挡板共同夹持导线,以实现固定和电性连接。
5.弹片3与焊片2之间的具体连接为,弹片3的一侧开设有凹槽30,通过该凹槽30以卡在焊片2的载流主板23上,以实现连接。
6.但是,弹片与载流主板的卡接面积受到载流主板的厚度影响,而载流主板的厚度具有局限性,因此该卡接配合的稳固性较差,易发生松动脱离。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提高弹片与焊片之间的连接稳固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接线端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接线端子,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弹片和焊片,所述焊片包括载流主板,载流主板的相对两侧分别竖向弯折成型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其中第一挡板与载流主板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均竖向弯折成型有立板,且立板的弯折方向与第一挡边的弯折方向相反,立板的靠近第一挡边的一侧设有卡板,立板相对载流主板的表面高于卡板;所述弹片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中间部和自由部,其中中间部与壳体连接,所述固定部位于立板与第一挡板之间,且固定部的侧边开设有用于与卡板配合的卡槽;所述自由部用于弹性抵接于第二挡板的相对第一挡板的侧面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下插弹片,使得弹片的固定部进入第一挡板和立板之间,然后通过固定部的卡槽与卡板之间的卡接,以完成固定部的安装。
10.首先,通过第一挡板和立板共同对固定部的第一方向维度限位、卡板和卡槽之间配合对固定部的第二方向维度限位,以极大提高固定部相对焊片的位置稳固性。
11.其次,通过竖立状态的卡板和卡槽的配合,二者的接触面积较大,卡接更加紧密。
12.最后,利用焊片自身的弹性,使得第一挡板和立板能够对固定部的相对卡槽的另一部分进行夹持,然后结合卡板和卡槽的配合,以共同对固定部的大部位结构进行限位,从而极大提高固定部相对焊片的位置稳固性。
13.可选的,所述立板的背离所述载流主板的端面与所述立板的朝向所述第一挡板的侧面之间交界处设有第一倒角。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弹片的过程中,第一倒角对于下插的弹片的固定
部起到引导作用,以纠正固定部的下插路径,以提高固定部插入立板和第一挡板之间的区域的精确度。
15.可选的,所述卡板的背离所述载流主板的端面的边缘处设有第二倒角。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弹片的过程中,卡槽的槽口棱边将抵接于第二倒角,通过第二倒角对于下插的弹片的固定部的引导作用,以纠正固定部的下插路径,以提高卡槽和卡板之间的配合精确度。
17.可选的,所述固定部的朝向所述载流主板的侧面与所述卡槽的槽壁之间交界处设有第三倒角。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弹片的过程中,卡槽的槽口处的第三倒角将抵接于第二倒角或卡板的端面棱边处,然后通过第三倒角对于下插的弹片的固定部的引导作用,以纠正固定部的下插路径,以提高卡槽和卡板之间的配合精确度。
19.可选的,所述壳体设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相对所述自由部位于远离所述载流主板的一侧;当所述自由部弹性抵接于第二挡板的相对第一挡板的侧面上时,所述限位挡块阻挡于所述自由部沿远离载流主板方向的移动路径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弹片压缩以安装入壳体后,弹片恢复形变,弹片的自由部抵接于第二挡板的相对第一挡板的侧面上,此时,限位挡块阻挡于自由部沿远离载流主板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如此一来,以限制弹片脱离壳体,从而起到进一步限位作用。
21.可选的,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供导线插入壳体内部的插入孔,所述插入孔的孔壁开设有容纳环槽,所述容纳环槽内放置有橡胶圈,所述橡胶圈与容纳环槽活动连接,所述橡胶圈与插入孔同轴设置;所述壳体内设有锁定机构,当所述橡胶圈翻动时,所述锁定机构将橡胶圈的截面方向的相切摩擦力转化为限制所述自由部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力。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线通过插入孔伸入壳体内,导线被第二挡板和自由部共同夹持,在导线伸进的过程中,导线上的胶套将与橡胶圈发生相对滑动,该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绕自身圆形轮廓线进行翻转,而锁定机构将橡胶圈的截面方向的相切摩擦力转化为限制自由部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如此一来,阻止夹持状态的自由部沿自身长度移动,即减少因弹片整体松动而导致自由部移动而减少对导线的夹持力,即提高对导线的夹持效果。
23.并且,橡胶圈能够极大减小导线与插入孔壁之间的间隙,以极大提高密封性。
24.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柱,所述中间部为部分围绕所述安装柱设置的圆弧状;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弧形板、连杆一、连杆二和限位球头,其中连杆一和连杆二端部相固定,且连杆一和连杆二的连接处与安装柱转动连接,连杆一的另一端与弧形板固定,弧形板的曲率中心为安装柱的轴线,弧形板的外凸弧面与所述橡胶圈的外周面相切设置;所述连杆二的远离连杆一的一端与限位球头固定连接,所述自由部设有用于供所述限位球头抵接的承抵弧板;当所述自由部形变以夹持导线时,所述连杆二与所述自由部之间的夹角小于10
°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线通过插入孔伸入壳体内,导线被第二挡板和自由部共同夹持,在导线伸进的过程中,导线上的胶套将与橡胶圈发生相对滑动,该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绕自身圆形轮廓线进行翻转,从而带动弧形板绕安装柱的轴心转动一定角度,然后依次带动连杆一和连杆二摆动,从而带动限位球头移动至承抵弧板处,此时连杆二与
自由部之间的夹角小于10
°
,通过限位球头对承抵弧板的抵接,以阻止自由部沿自身长度方向且朝向安装柱方向移动,如此一来,自由部的前半段的自由度较小,从而提高其刚性,减少形变的产生,从而减少因强拉出导线而导致自由部易形变脱离的情况发生,二来,减少自由部的整段的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自由度,即减少因弹片整体松动而导致自由部移动而减少对导线的夹持力,即提高对导线的夹持效果。
26.可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解夹机构,当所述橡胶圈绕所述插入孔轴线反向转动时,所述解夹机构将橡胶圈的周向的相切摩擦力转化为迫使所述自由部远离所述第二挡板移动的作用力。
27.当用力或者快速拔出导线时,而自由部的夹持力过大时,易导致导线的端部被扯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解夹机构,准备取出导线时,可以反向转动导线,然后利用摩擦力以带动橡胶圈转动,而橡胶圈周向的相切摩擦力转化为迫述自由部远离第二挡板移动的作用力,从而解除自由部对于导线的单向夹持,以便于轻松取出导线。
28.可选的,所述解夹机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与壳体螺纹连接,所述螺杆平行于所述插入孔的轴线,所述螺杆的一端设有圆螺头,所述圆螺头与所述橡胶圈的外径相切设置,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自由部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准备取出导线时,可以反向转动导线,然后利用摩擦力以带动橡胶圈转动,橡胶圈则利用摩擦力带动圆螺头转动,从而带动螺杆伸进以进入自由部和第二挡板之间,然后螺杆将自由部从导线上顶开,以解除自由部对导线的夹持;而通过螺纹传动的方式,具有自锁,不会因自由部的弹力而导致螺杆难以伸进的情况,即实现较小的摩擦力转化为较大但短行程的顶开力。
30.可选的,所述橡胶圈的表面凸出构造有螺旋设置的螺齿;所述解夹机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螺杆,所述螺杆与壳体螺纹连接,所述螺杆平行于所述插入孔的轴线,所述螺杆的一端设有蜗轮头,所述蜗轮头的齿与所述橡胶圈的螺齿啮合设置,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自由部和所述第二挡板之间。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需旋动多圈导线,仅需将导线从插入孔内抽出,即可完成两种操作,具体为,在导线插入插入孔内,随着导线的伸进,橡胶圈翻转,锁定机构锁定住自由部,以固定导线的端部,然后继续迫使导线往壳体内伸进一段,由于导线的端部已被卡住,因此导线的其余部分将发生弯曲,即使得导线位于壳体内的长度较大,该弯曲长度为后续的抽出余量。
32.需要将导线抽出时,抽出操作先消耗掉导线的长度余量,即导线的端部位置不因导线的抽出而发生变化,导线的抽出对橡胶圈施加摩擦力,该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绕自身圆形轮廓线进行翻转,然后利用橡胶圈和弧形板的配合,以实现解除对自由部的锁定,同时,橡胶圈还通过其上的螺齿与蜗轮头的齿配合,类似蜗轮蜗杆,以带动蜗轮头转动,从而带动螺杆旋进,待长度余量抽完之后,螺杆刚好旋进至将自由部从导线上顶开,以解除自由部对导线端部的夹持,然后再继续抽出导线,将更加便捷,即仅需抽出导线,即可完成触发解夹机构和解除锁定机构,无需转动导线,方便快捷。
33.并且,由于一开始锁定机构的锁定,因此导线的端部能被稳固夹住,使得插入导线时,导线的端部不会继续移动,而是导线的其余部分弯曲留出长度余量,而该长度余量则用于后续的保险,比如,当外力硬拽导线时,该长度余量会先进行消耗,从而减少外力硬拽导
线而导致导线端部受力过大而直接断裂的情况,并且配合单向阻尼的橡胶圈,还能对该外力进行吸能。
3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第一挡板和立板共同对固定部的第一方向维度限位、卡板和卡槽之间配合对固定部的第二方向维度限位,并且通过竖立状态的卡板和卡槽的配合,二者的接触面积较大,卡接更加紧密;2.通过设置第一倒角、第二倒角和第三倒角,以对下插的弹片的固定部起到引导作用,以纠正固定部的下插路径,以提高固定部的插入精确度;3.通过设置锁定机构和解夹机构,利用导线的插入摩擦和转动摩擦进行触发,不仅能够在夹持导线时,提高夹持效果,还能快速轻松解除对导线的夹持,以便于导线的取出或更换;并且,触发和运行均于壳体内完成,密封性较好。
附图说明
35.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36.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37.图3是实施例1的连接导电结构的爆炸图。
38.图4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39.图5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40.图6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41.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42.图8是实施例3的用于体现橡胶圈的翻动方向和转动方向的示意图。
43.图9是图6中b-b方向的剖视图。
44.图10是实施例4的用于体现橡胶圈的螺齿与蜗轮头的齿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45.图11是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46.图12是图1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47.图13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48.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焊片;3、弹片;4、导线;5、锁定机构;6、解夹机构;10、连接导电结构;11、载体;12、盖板;13、安装腔;131、定位凸起;132、安装柱;14、插入孔;141、容纳环槽;15、限位挡块;16、通孔;17、螺纹孔;20、焊脚;21、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21、防滑槽;23、载流主板;231、定位孔;24、连接板;25、立板;251、第一倒角;26、卡板;261、第二倒角;27、容置区域;30、凹槽;31、固定部;311、卡槽;312、第三倒角;32、中间部;33、自由部;331、避让斜面;332、避让槽;34、内凹过渡段;41、胶套;42、橡胶圈;421、螺齿;422、圆形轮廓线;51、连杆一;52、连杆二;53、转动圈;54、弧形板;541、凸点;55、限位球头;56、承抵弧板;57、止位板;61、螺杆;62、圆螺头;63、密封塞;64、蜗轮头。
具体实施方式
49.以下结合附图1-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0.实施例1参照图1和图2,接线端子包括壳体1和连接导电结构10,壳体1包括具有安装腔13
的载体11和用于封闭安装腔13的腔口的盖板12,连接导电结构10通过安装腔13的腔口以进入安装腔13内,盖板12则封闭安装腔13,以完成整体安装,其中,盖板12与载体11之间的连接可以为卡接、柱孔配合连接、粘接等。
51.连接导电结构10用于与外部的电路板进行连接,并且外部的导线4可穿过载体11所设置的插入孔14以进入安装腔13内,并且导线4将与连接导电结构10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连接导电结构10,以实现导线4与外部电路板的电性连接。
52.载体11的位于插入孔14的出口处设有限位挡块15,限位挡块15与安装腔13的腔底相对设置。
53.如图2、图3所示,连接导电结构10包括焊片2和弹片3,其中焊片2包括载流主板23,载流主板23的两侧分别竖向弯折成型有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其中第一挡板21和/或第二挡板22上设有焊脚20,焊脚20沿焊片2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根据实际应用工况,以选择加工单焊脚20还是双焊脚20,本实施例中为双焊脚20结构。
54.第一挡板21与载流主板23之间通过连接板24一体成型连接,连接板24与载流主板23位于同一平面内,连接板24的沿焊片2的宽度方向两侧均竖向弯折成型有立板25和卡板26,其中立板25和卡板26一体成型连接,立板25相对载流主板23的表面高于卡板26,使得立板25与第一挡板21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容置空间。
55.立板25的背离载流主板23的端面与立板25的朝向第一挡板21的侧面之间交界处设有第一倒角251,卡板26的背离载流主板23的端面的沿焊片2宽度方向的棱边处设有第二倒角261。
56.安装焊片2时,先将焊片2整体放入安装腔13内,此时,如图4所示,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的相背面、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的端面、载流主板23的表面分别与安装腔13的内壁抵接或贴合,并且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的背离载流主板23的表面与载体11的上表面齐平,因此当盖板12封闭时,盖板12也对焊片2进行限位,如此一来,利用壳体1对焊片2进行多方位的限位,以减少焊片2的晃动。
57.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焊片2的位置精度,还可以于安装腔13的腔底设置定位凸起131,载流主板23则开设定位孔231,将焊片2安装入安装腔13内时,焊片2的定位孔231与载体11的定位凸起131进行配合。
58.如图3、图4所示,弹片3包括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固定部31、中间部32和自由部33,其中固定部31与自由部33之间具有夹角,中间部32为弯弧状,安装腔13的腔底竖向成型有安装柱132,中间部32部分围绕安装柱132设置,即通过中间部32与安装柱132的配合,以实现载体11对弹片3的位置限定,减少弹片3位置的大距离偏移。
59.固定部31的一长侧边开设有两个卡槽311,两个卡槽311一一对应卡板26设置,固定部31的朝向载流主板23的侧面与卡槽311的槽壁之间交界处设有第三倒角312,即第三倒角312位于卡槽311的槽口处。
60.在将焊片2安装入安装腔13内后,即可进行弹片3的安装,具体为,先压缩弹片3,即迫使固定部31和自由部33相互靠近,以减少弹片3的占用空间,然后下移弹片3,期间,弹片3的中间部32与安装柱132进行配合,弹片3的固定部31则先经过容置空间,然后利用卡槽311与卡板26的配合,以实现固定部31的下半部分的固定,而固定部31的上半部分则位于容置空间内,即立板25和第一挡板21共同对固定部31的上半部分进行夹持固定,即完成固定部
31的安装,并且在该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倒角251、第二倒角261和第三倒角312,以对下插的弹片3的固定部31进行沿焊片2宽度和长度这两个方向上的引导,以纠正固定部31的下插路径,以提高固定部31的插入精确度。
61.而自由部33这边,随着弹片3的整体下移,自由部33先进入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之间的区域内,下移至弹片3接触到载流主板23后,松开弹片3,使得自由部33恢复形变,此时自由部33将弹性抵接于第二挡板22的相对第一挡板21的侧面上,并且,限位挡块15阻挡于自由部33沿远离载流主板23方向的移动路径上,即限位挡块15阻止自由部33向上脱离焊片2,从而也完成自由部33的安装,最后盖上盖板12,以完成整体安装。
62.还可以于自由部33的背离载流主板23的侧边设置避让斜面331,且避让斜面331与载流主板23之间的距离从自由部33的端部到自由部33与中间部32之间的连接处逐渐增大,即使得自由部33较窄,以便于在安装弹片3的过程中,便于自由部33避让开限位挡块15,即便于弹片3的安装。
63.安装导线4时,导线4的一端穿过插入孔14以进入安装腔13内,此时迫使弹片3的自由部33朝向固定部31形变,以避让开导线4,待导线4位于第二挡板22一侧时,弹片3的自由部33恢复形变,弹片3的自由部33和第二挡板22共同弹性夹持住导线4,以实现导线4的固定和导线4与焊片2之间的电性连接。
64.并且,为了增加对导线4的夹持稳固性,还可以于第二挡板22与自由部33之间增设防滑结构,例如,即第二挡板22的相对第一挡板21的侧面设有多道间隔排布的防滑槽221,且防滑槽221相对载流主板23的表面倾斜设置,通过设置防滑槽221,增加被夹持导线4的摩擦力,以提高夹持稳固性。
65.最后,为了便于后期将弹片3从焊片2上取出,如图4所示,将自由部33和中间部32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弯曲以形成内凹过渡段34,内凹过渡段34的内凹方向朝向第一挡板21设置,以形成一个避让空间,便于供后续的工具卡入该避让空间内,以撬动弹片3的自由部33朝向固定部31方向形变,即便于压缩弹片3,以便于将弹片3取出或者解除导线4的夹持固定。
66.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首先,通过第一挡板21和立板25共同对固定部31的第一方向维度限位、卡板26和卡槽311之间配合对固定部31的第二方向维度限位,以对固定部31的上半部分进行综合限位,并且,利用金属焊片2的弹性,使得第一挡板21和立板25能够对固定部31的相对卡槽311的另一部分进行夹持。
67.其次,通过竖立状态的卡板26和卡槽311的配合,以对固定部31的下半部分进行限位,并且二者的接触面积较大,卡接更加紧密。
68.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载体11可以设为多个,多个载体11通过叠置的方式相互连接,即位于下方的载体11的上开口被位于上方的载体11的底部所封闭,一组载体11则通过一盖板12进行封闭,从而精简结构。
69.实施例3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图7、图8所示,插入孔14的孔壁开设有容纳环槽141,容纳环槽141内放置有橡胶圈42,橡胶圈42与插入孔14同轴设置,橡胶圈42与容纳环槽141活动连接,即容纳环槽141的槽面设置为光滑面,使得橡胶圈42可于容纳环槽
141内绕插入孔14的轴线转动,以使得橡胶圈42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转动;并且橡胶圈42的外径部位外露于安装腔13中。
70.壳体1内设有锁定机构5和解夹机构6,具体为,如图6、图7所示,自由部33开设有避让槽332,锁定机构5包括位于安装腔13内的弧形板54、连杆一51、连杆二52和限位球头55,其中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均位于平行于载流主板23的平面内,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端部相固定,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之间具有夹角,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的连接处共同连接有转动圈53,转动圈53与安装柱132转动连接;连杆一51的远离连杆二52的一端与弧形板54固定连接,弧形板54的曲率中心为安装柱132的轴心,弧形板54的外凸弧面与橡胶圈42的外周面相切设置。
71.连杆二52的远离连杆一51的一端与限位球头55固定连接,自由部33的位于避让槽332处的侧壁设有用于供限位球头55抵接的承抵弧板56。
72.如图7、图9所示,解夹机构6包括两个上下平行设置的螺杆61,螺杆61平行于插入孔14的轴线,壳体1的一外侧面开设有一一对应螺杆61设置的通孔16和用于封堵通孔16的孔口的密封塞63,通孔16与安装腔13通过螺纹孔17连通,且橡胶圈42的部分结构外露于通孔16内,螺杆61位于通孔16内,螺杆61的中部与螺纹孔17螺纹连接,螺杆61的一端伸入至自由部33和第二挡板22之间,螺杆61的另一端固定有圆螺头62,圆螺头62采用橡胶材质,圆螺头62与橡胶圈42的外径部位相切设置。
73.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当导线4通过插入孔14伸入壳体1的过程中,一来,导线4的端部迫使自由部33朝向固定部31方向形变,以撑开自由部33,然后导线4的端部被第二挡板22和自由部33共同夹持,二来,在导线4伸进的过程中,导线4上的胶套41也与橡胶圈42发生相对滑动,该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42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进行正向翻转,从而带动弧形板54绕安装柱132的轴心正向转动一定角度,然后依次带动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正向摆动,从而带动限位球头55移动至承抵弧板56处,此时连杆二52与自由部33之间的夹角小于10
°
,然后通过限位球头55对承抵弧板56的抵接,以阻止自由部33沿自身长度方向且朝向安装柱132方向移动,如此一来,自由部33的前半段的自由度较小,从而提高其刚性,减少形变的产生,从而减少因强拉出导线4而导致自由部33易形变脱离的情况发生,二来,减少自由部33的整段的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自由度,即减少因弹片3整体松动而导致自由部33移动而减少对导线4端部的夹持力,即提高对导线4端部的夹持效果。
74.当准备取出或更换导线4时,可以先反向转动导线4,然后利用胶套41和橡胶圈42之间的摩擦力,以带动橡胶圈42绕插入孔14的轴心反向转动,橡胶圈42则利用摩擦力带动圆螺头62转动,从而带动两个螺杆61一齐伸进并进入自由部33和第二挡板22之间,然后螺杆61将自由部33从导线4上顶开,以解除自由部33对导线4端部的夹持,然后可较为轻松抽出导线4。
75.并且导线4抽出时,导线4对橡胶圈42的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42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进行反向翻转,从而带动弧形板54绕安装柱132的轴心反向转动一定角度,然后依次带动连杆一51和连杆二52反向摆动,从而带动限位球头55远离至承抵弧板56,以解除对自由部33的限位。
76.即通过上述方式,利用导线4的正反旋动和插抽等运动,以橡胶圈42为中介物,利用两种摩擦力作为分别驱动力,以分别触发锁定机构5和解夹机构6,不仅能够在夹持导线4
时,提高夹持效果,还能快速轻松解除对导线4的夹持,以便于导线4的取出或更换;并且,上述动作时实现均于壳体1内完成,无外置结构的干涉,因此能够确保壳体1的密封性较好。
77.实施例4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橡胶圈42的表面凸出构造有绕自身圆形轨迹线螺旋设置的螺齿421,螺杆61的端部固定有蜗轮头64,以替代实施例3中的圆螺头62,蜗轮头64的齿与橡胶圈42的螺齿421啮合设置。
78.如图11、图12所示,弧形板54的外凸弧面上沿自身弧形方向排布有多个凸点541,凸点541用于卡入相邻两个螺齿421的间隙中;承抵弧板56的一侧还一体成型有止位板57,止位板57用于阻止限位球头55继续朝向橡胶圈42移动。
79.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在导线4插入插入孔14内,随着导线4的伸进,橡胶圈42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进行正向翻转,通过螺齿421与弧形板54的凸点541配合,以带动弧形板54正向摆动,即锁定机构5锁定住自由部33(限位球头55位于承抵弧板56上,但限位球头55未抵住止位板57),以固定导线4的端部,然后继续迫使导线4往壳体1内伸进一小段,弧形板54再次正向摆动,迫使限位球头55抵紧止位板57,该抵紧力迫使自由部33更加紧密抵住导线4端部,夹持力度极大,然后继续迫使导线4往壳体1内再伸进一段,由于导线4的端部已被卡住,导线4端部难以继续前进,因此导线4的其余部分将发生弯曲(参考图11),即使得导线4位于壳体1内的长度较大,该弯曲长度为后续的抽出余量,并且由于限位球头55已到极限位置,弧形板54、连杆一51、连杆二52无法再次正向摆动,反作用力则阻止橡胶圈42无法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进行正向翻转,因此该伸进时,导线4与橡胶圈42之间为滑动而过,而摩擦力的传递和翻转。
80.此时,长度余量则用于后续的保险,比如,当外力硬拽导线4时,该长度余量会先进行消耗,从而减少外力硬拽导线4而导致导线4端部受力过大而直接断裂的情况,并且配合具有阻尼的橡胶圈42,还能对该外力进行吸能,以减少扯断风险。
81.需要将导线4抽出时,抽出操作先消耗掉导线4的长度余量,即导线4的端部位置不因导线4的抽出而发生变化,期间,导线4的抽出对橡胶圈42施加摩擦力,该滑动摩擦将带动橡胶圈42绕自身圆形轮廓线422进行反向翻转,然后利用橡胶圈42和弧形板54的配合,以实现解除对自由部33的锁定,同时,橡胶圈42还通过其上的螺齿421与蜗轮头64的齿配合,类似蜗轮蜗杆,以带动蜗轮头64转动,从而带动螺杆61旋进,待长度余量抽完之后,螺杆61刚好旋进至将自由部33从导线4上顶开,以解除自由部33对导线4端部的夹持,然后再继续抽出导线4,将更加便捷,即仅需抽出导线4,即可完成触发解夹机构6和解除锁定机构5,无需转动导线4,方便快捷。
8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