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土壤改良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17:52: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改良排水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土壤改良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的透气性,以满足花盆种植植物的需求,进而提高植物在花盆中的生长环境。
3.而使用诸多配料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向土壤中浇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向土壤中浇水可加速肥料溶于土壤的过程,且可同时测试土壤的透气性,而在向土壤浇水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排水装置将土壤中的多余的水排出,市面上现有的排水装置往往直接将水排放丢弃,排放的水流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废料,增加了水资源与废料的损耗。


技术实现要素:

4.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壤改良排水装置,具有减少水资源与肥料浪费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土壤改良排水装置,包括若干支撑腿、固定环和限位环,若干所述支撑腿固定装设于固定环的底端,所述限位环固定装设于若干支撑腿之间,所述固定环的上端滑动穿设有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顶端和限位环的顶端均设有储水组件,所述固定筒内设有排水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土壤改良时,将土壤、适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沙子混合,并将混合后的土壤倒入固定筒内,并通过储水组件向固定筒内倒入水,固定筒内的水通过排水组件流出固定筒,并由出水组件进行收集循环使用,并根据混合土壤的排水量和排水时间确定混合土壤的透气性,进而调整混合土壤中沙子的含量,通过土壤中水的循环流动,加速肥料与土壤的融合,同时使水中残留的部分肥料充分的与土壤融合,减少了水资源与肥料的损耗。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筒内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改良槽、聚水槽和排水孔,且改良槽、聚水槽和排水孔相通,所述改良槽与聚水槽的连接处固定装设有过滤板,所述聚水槽的形状为半球形设置,所述排水孔位于聚水槽底端的中心位置处。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聚水槽将改良槽内排出的水聚集在排水孔处,并由排水孔处排出,方便了固定筒内的水滴入对应的储水槽中。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储水组件包括两个储水筒,两个所述储水筒分别滑动穿设于固定筒的顶端和限位环的顶端,所述储水筒的形状和固定筒的形状均为四棱柱形设置,所述储水筒的内壁上装设有刻度层。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储水筒和固定筒边角的卡合,固定储水筒与固定筒安装时的位置,防止储水筒与固定筒安装完成后转动影响装置的使用。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储水筒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内穿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外周侧固定套设有软质塞,且软质塞滑动穿设于对应排水管的底端,所述拉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推板,且推板与对应的软质塞固定连接,所述软质塞的上方设有固定板,且固定板滑动套设于对应拉杆的外周侧,所述固定板与对应排水管的内壁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外周侧固定套设有由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对应排水管的上方,所述限位板与对应的固定板之间设有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限位板和对应的固定板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软质塞与排水管的相互配合,封闭储水筒的筒底,只需按压拉杆即可解除软质塞对排水管的密封状态,进而使储水筒内的水由排水管处排出,方便了固定筒内水的添加。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组件包括叶轮,所述叶轮通过支架转动装设于排水孔内,且叶轮与支架之间过盈配合,所述排水孔的底端固定穿设有软质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叶轮与支架的相互配合减缓水的流速,并由软质管将水导入储水筒中,防止由于水的飞溅使得水由储水筒中飞出,降低水的收集率。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7.1.在进行土壤改良时,将土壤、适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沙子混合,并将混合后的土壤倒入固定筒内,并通过储水组件向固定筒内倒入水,固定筒内的水通过排水组件流出固定筒,并由出水组件进行收集循环使用,并根据混合土壤的排水量和排水时间确定混合土壤的透气性,进而调整混合土壤中沙子的含量,通过土壤中水的循环流动,加速肥料与土壤的融合,同时使水中残留的部分肥料充分的与土壤融合,减少了水资源与肥料的损耗;
18.2.通过软质塞与排水管的相互配合,封闭储水筒的筒底,只需按压拉杆即可解除软质塞对排水管的密封状态,进而使储水筒内的水由排水管处排出,方便了固定筒内水的添加。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施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施例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支撑腿;2、固定环;3、限位环;4、储水组件;41、储水筒;42、刻度层;43、排水管;44、;拉杆;45、软质塞;46、推板;47、固定板;48、连接杆;49、限位板;410、第一弹簧;5、排水组件;51、叶轮;52、支架;53、软质管;6、改良槽;8、排水孔;9、过滤板;10、固定筒;11、聚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4.实施例:
25.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土壤改良排水装置,包括若干支撑腿1、固定环2和限位环3,若干支撑腿1固定装设于固定环2的底端,限位环3固定装设于若干支撑腿1之间,固定环2的上端滑动穿设有固定筒10。固定筒10内从上至下依次开设有改良槽6、聚水槽11和排水孔8,且改良槽6、聚水槽11和排水孔8相通,改良槽6与聚水槽11的连接处固定装设有过滤板9,聚水槽11的形状为半球形设置,排水孔8位于聚水槽11底端的中心位置处。通过聚水槽11将改良槽6内排出的水聚集在排水孔8处,并由排水孔8处排出。
26.固定筒10的顶端和限位环3的顶端均设有储水组件4。储水组件4包括两个储水筒41,两个储水筒41分别滑动穿设于固定筒10的顶端和限位环3的顶端,储水筒41的形状和固定筒10的形状均为四棱柱形设置,储水筒41的内壁上装设有刻度层42,储水筒41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穿设有排水管43,排水管43内穿设有拉杆44,拉杆44的外周侧固定套设有软质塞45,且软质塞45滑动穿设于对应排水管43的底端,拉杆4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推板46,且推板46与对应的软质塞45固定连接,软质塞45的上方设有固定板47,且固定板47滑动套设于对应拉杆44的外周侧,固定板47与对应排水管43的内壁之间通过若干连接杆48固定连接,拉杆44的外周侧固定套设有由限位板49,且限位板49位于对应排水管43的上方,限位板49与对应的固定板47之间设有第一弹簧410,且第一弹簧4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限位板49和对应的固定板47固定连接。通过储水筒41和固定筒10边角的卡合,固定储水筒41与固定筒10安装时的位置,并通过刻度层42确定储水筒41内的存水量,通过软质塞45与排水管43的相互配合,封闭储水筒41的筒底,只需按压拉杆44即可解除软质塞45对排水管43的密封状态,进而使储水筒41内的水由排水管43处排出。
27.固定筒10内设有排水组件5。排水组件5包括叶轮51,叶轮51通过支架52转动装设于排水孔8内,且叶轮51与支架52之间过盈配合,支架52为工字形设置,且支架52与排水孔8的内壁固定连接,排水孔8的底端固定穿设有软质管53,软质管53的管壁为波纹状设置,且软质管53可通过管壁的波纹进行伸缩,,通过叶轮51与支架52的相互配合减缓水的流速,并由软质管53将水导入储水筒41中,防止由于水的飞溅使得水由储水筒41中飞出。
28.在进行土壤改良时,将土壤、适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沙子混合,并将混合后的土壤倒入固定筒10内,并通过储水组件4向固定筒10内倒入水,固定筒10内的水通过排水组件5流出固定筒10,并由出水组件进行收集循环使用,并根据混合土壤的排水量和排水时间确定混合土壤的透气性,进而调整混合土壤中沙子的含量,通过土壤中水的循环流动,加速肥料与土壤的融合,同时使水中残留的部分肥料充分的与土壤融合。
29.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土壤改良时,将土壤、适量的肥料和一定量的沙子混合,并将混合后的土壤倒入固定筒10内,并同时将固定筒10插入固定环2,然后将两个储水筒41分别插入固定筒10和限位环3内,并向上方的储水筒41内加入合适量的水同时由筒壁的刻度确定水量,然后拉伸软质管53使软质管53的底端插入下方的储水筒41内,按压上侧的拉杆44,并通过推板46将软质塞45从排水管43中排出,上方储水筒41内的水由排水管43处排入混合土壤中,进入土壤中的水穿过土壤缝隙向下移动,并由过滤板9将水从土壤中滤出,并由聚水槽11聚集在排水孔8处并由软质管53流入下方的储水筒41内,同时排水孔8内的水推动叶轮51转动,并通过叶轮51与支架52之间的摩擦力减缓水的流速,将下方的储水筒41与上方的储水筒41调换,并重复上方操作,即可使水在固定筒10与储水筒41之间循环流动,加速肥料与土壤的融合,同时使水中残留的部分肥料充分的与土壤融合,然后根据
固定筒10内排出水的量和时间确定混合土壤的透气性,进而向固定筒10内添加沙子进行混合土壤的透气性,在混合土壤改良完成后,直接将固定筒由固定环内取出,将固定筒10内的混合土壤倒入合适位置进行植物的移栽。
30.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