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30 22:03: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建筑施工时,需要对人工地基对承载力进行检测,地基承载能力是建筑工程施工能否安全的基础,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数值及时进行修补改造,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3.承载力检测通常需要使用到地基承载力现场检测仪,使用方法是现在地基上打孔,再将探头插入进孔内,利用探头进行承载力的检测,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为了方便通常是直接手动进行,而孔较为细,在插入探头时,容易发生偏移的情况,导致最终检测结果不准的情况发生,影响工程的施工和施工后的安全。
4.因此对高可靠性产品的需求迫在眉睫,故而我们提出了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具有保证探头稳定插入的优点,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实现上述保证探头稳定插入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包括数显屏,所述数显屏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握杆,所述数显屏底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外缘固定安装有推板,所述推板底端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安装有套筒,所述支撑杆底端安装有探杆,所述套筒外侧固定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内侧转动安装有侧杆,所述侧板内侧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侧杆底端活动安装有支撑板。
6.作为优化,所述套筒套接在支撑杆外侧,支撑杆在套筒内上下滑动,便于收纳。
7.作为优化,所述套筒内环直径大于推板直径且小于顶板直径,所述缓冲弹簧位于套筒内部,利用缓冲弹簧可以起到部分的缓冲效果,防止探杆损坏。
8.作为优化,所述侧板和侧杆之间插接有转轴,所述侧杆共有三根,呈圆周均匀分布在套筒外侧,三根侧杆有利于设备使用的稳定,避免使用时发生晃动倾斜。
9.作为优化,所述限位板呈折弯型,且限位板与侧杆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利用限位板限制侧杆转动的角度,使得侧杆向外旋转的最大角度固定,从而使得侧杆张开的最大位置固定,使得套筒的极限位置能够被固定住。
10.作为优化,所述支撑板顶端固定安装有转座,所述支撑板通过转座与侧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底部开设有凹型槽,便于支撑杆与地面更好的平稳接触,同时凹型槽的存在可以有效增加支撑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发生滑动等情况,造成测量的不准确。
11.作为优化,所述探杆通过螺纹套与支撑杆螺纹连接,便于更换不同的探杆。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该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通过展开侧杆,并利用限位板限制侧杆转动的角度,使得设备在使用时,由于压力的原因侧杆和套筒的位置被固定住,并利用套筒和缓冲弹簧,防止由于突然的下压,导致探杆受到损坏,同时三根侧杆由于压力被固定住后,使得设备能够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晃动倾斜,避免了测量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套筒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示意图。
17.图中:1、数显屏;2、下压握杆;3、连接杆;4、顶板;5、支撑杆;6、推板;7、缓冲弹簧;8、底板;9、套筒;10、探杆;11、侧板;12、侧杆;13、限位板;14、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3,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包括数显屏1,数显屏1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握杆2,数显屏1底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3,连接杆3底端固定安装有顶板4,顶板4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杆5,支撑杆5顶部外缘固定安装有推板6,推板6底端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7,缓冲弹簧7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板8,底板8顶端固定安装有套筒9,套筒9套接在支撑杆5外侧,支撑杆5在套筒9内上下滑动,便于收纳。
20.支撑杆5底端安装有探杆10,探杆10通过螺纹套与支撑杆5螺纹连接,便于更换不同的探杆10,套筒9内环直径大于推板6直径且小于顶板4直径,缓冲弹簧7位于套筒9内部,利用缓冲弹簧7可以起到部分的缓冲效果,防止探杆10损坏,套筒9外侧固定安装有侧板11,侧板11内侧转动安装有侧杆12,侧板11和侧杆12之间插接有转轴,侧杆12共有三根,呈圆周均匀分布在套筒9外侧,三根侧杆12有利于设备使用的稳定,避免使用时发生晃动倾斜。
21.侧板11内侧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3,限位板13呈折弯型,且限位板13与侧杆12位于同一垂直面上。利用限位板13限制侧杆12转动的角度,使得侧杆12向外旋转的最大角度固定,从而使得侧杆12张开的最大位置固定,使得套筒9的极限位置能够被固定住。
22.侧杆12底端活动安装有支撑板14,支撑板14顶端固定安装有转座,支撑板14通过转座与侧杆12转动连接,支撑板14底部开设有凹型槽,便于支撑杆5与地面更好的平稳接触,同时凹型槽的存在可以有效增加支撑板1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发生滑动等情况,造成测量的不准确。
23.在使用时,请参阅图1-3,先展开侧杆12至最大角度,将探杆10插入进地面打入的孔内部,再通过下压握杆2将设备向下压,由于下压的压力,使得支撑板14更好的贴合在地面的表面,并由于凹型槽的存在,增加了支撑板1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设备在检测时发生滑动;
24.在下压的同时,支撑杆5带动推板6下降,由于套筒9被侧杆12和地面支撑,且侧杆
12被限位板13限位,套筒9的位置被固定,无法继续下降,支撑杆5在套筒9内下降,通过套筒9使支撑杆5和探杆10的下降更将稳定,不会发生歪斜的情况,支撑下降的同时,缓冲弹簧7会被压缩,可以减少下降的冲力,防止由于突然的下压,导致探杆10受到损坏。
25.综上所述,该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通过展开侧杆12,并利用限位板13限制侧杆12转动的角度,使得设备在使用时,由于压力的原因侧杆12和套筒9的位置被固定住,并利用套筒9和缓冲弹簧7,将探杆10可以更好的适应孔的深度,同时三根侧杆12由于压力被固定住后,使得设备能够更加稳定,不会发生晃动倾斜,避免了测量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2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包括数显屏(1),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显屏(1)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握杆(2),所述数显屏(1)底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3),所述连接杆(3)底端固定安装有顶板(4),所述顶板(4)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顶部外缘固定安装有推板(6),所述推板(6)底端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7),所述缓冲弹簧(7)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板(8),所述底板(8)顶端固定安装有套筒(9),所述支撑杆(5)底端安装有探杆(10),所述套筒(9)外侧固定安装有侧板(11),所述侧板(11)内侧转动安装有侧杆(12),所述侧板(11)内侧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3),所述侧杆(12)底端活动安装有支撑板(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9)套接在支撑杆(5)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9)内环直径大于推板(6)直径且小于顶板(4)直径,所述缓冲弹簧(7)位于套筒(9)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1)和侧杆(12)之间插接有转轴,所述侧杆(12)共有三根,呈圆周均匀分布在套筒(9)外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3)呈折弯型,且限位板(13)与侧杆(12)位于同一垂直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4)顶端固定安装有转座,所述支撑板(14)通过转座与侧杆(12)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4)底部开设有凹型槽。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杆(10)通过螺纹套与支撑杆(5)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检测用的承载力检测勘察装置,包括数显屏,所述数显屏顶端固定安装有下压握杆,所述数显屏底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部外缘固定安装有推板,所述推板底端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底端固定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安装有套筒,所述支撑杆底端安装有探杆,所述套筒外侧固定安装有侧板,所述侧板内侧转动安装有侧杆,所述侧板内侧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侧杆底端活动安装有支撑板,利用压力将套筒和侧杆固定在地面上,并通过套筒使得探杆的下降更加稳定,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研发人员:王兴红 蔡明南 李万军 翟明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省阜阳市勘测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5
技术公布日:2022/12/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