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6 12:05: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简称lcd)产品是一种非主动发光电子器件,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特性,必须依赖背光模组中光源的发射才能获得显示性能,因此lcd的亮度要由其背光模组来决定。
3.背光模组中的光源灯条发光时因其功率较大,发热量高,背光模组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热量在背光模组内无法散出,容易导致模组整体温度上升,长期以往,模组使用寿命会大大降低,且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4.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会对应灯条位置紧贴设置散热结构,但是散出到散热结构的热量无法及时排除,并在散热结构处形成堆积,而由于散热结构与灯条紧贴设置,因此,堆积的热量仍然会对灯条造成局部过热等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灯条热量堆积,提高散热效果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灯条和散热件,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灯条固定在所述侧板上,所述散热件包括散热件本体和延伸部,所述散热件本体设置在所述侧板和所述灯条之间,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散热件本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至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灯条的一侧,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延伸部的两端与所述背板有间隙。
7.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灯条外壳,所述灯条外壳包括外壳本体和卡合部,所述灯条、所述散热件本体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内,且所述散热件本体设置在所述灯条与所述外壳本体之间,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靠近所述侧板的一侧;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一通道对应设置,以卡合连接,将所述灯条外壳固定在所述侧板上。
8.可选的,所述卡合部包括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相对设置形成第二通道;其中,所述延伸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
9.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靠近所述外壳本体的一端的内侧凸起形成第三通道,所述第三通道的竖直方向的截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竖直方向的截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三通道的高度等于所述散热件的延伸部的厚度。
10.可选的,所述外壳本体包括固定底板、安装板、两个侧挡板、挡板、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侧板,所述安装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底板的第一侧边,所述挡板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底板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挡板相对设置且所述挡板的高度小于所述安装板的高度,两个所述侧挡板连接于
所述固定底板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挡板之间,所述第一挡块、所述第二挡块分别连接于一所述侧挡板并与所述挡板组成u型结构,所述固定底板、安装板、两个侧挡板、挡板、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共同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具有第一开口侧和第二开口侧,所述第一开口侧与所述固定底板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侧与所述安装板相对;所述卡合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灯条包括灯条本体和灯珠,所述灯条本体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灯珠固定在所述灯条本体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侧。
11.可选的,所述延伸部的表面设有多个条形凹槽,多个所述条形凹槽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
°‑
90
°
;其中,所述条形凹槽的深度为所述散热件的厚度的1/3-1/2。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通道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道的数量一一对应。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合部背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中心线的表面设有凸起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远离所述灯条的端部设倒圆角,所述卡合部插入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凸起部卡住所述侧板。
14.可选的,所述背板还包括固定凸台,所述侧板上设置有第一通道,与所述散热件的延伸部对应设置,所述固定凸台设置在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灯条的一侧,所述散热件的延伸部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延伸部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散热本体和所述固定凸台。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中框、显示面板以及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所述中框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
16.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对应灯条位置紧贴设置散热结构的方案来说,本技术设置的散热件包拓散热件本体和延伸部,散热件本体设置在侧板和灯条之间,其中,延伸部的一端与散热件本体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至背板的底板远离灯条的一侧,且与底板固定连接,这样通过散热件本体与灯条直接接触后将灯条产生的热量一部分往侧板一侧散出的同时,另外还通过延伸部将散热件本体上吸收的热量引导至背板外,使灯条处的热量被延伸部散发到侧板外,从而减少灯条处产生的热量的堆积,同时使热量尽可能的远离灯条,避免散热件吸收堆积的热量反过来影响灯条,而且延伸部的两端之间与背板有间隙,使由延伸部传导的热量散发至外部,避免与背板完全相贴而将一部分热量传给背板,从而影响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图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中沿截面线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灯条外壳的示意图;
25.图8是图7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6.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27.图10是图9的b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29.图12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后视示意图。
30.其中,10、显示装置;100、背光模组;110、背板;111、底板;112、侧板;113、第一通道;120、灯条;121、灯条本体;122、灯珠;130、散热件;131、散热件本体;132、延伸部;133、条形凹槽; 134、弯折部;135、平整部;140、灯条外壳;141、外壳本体;142、卡合部;143、第一卡合部;144、凸起部;145、第二卡合部;146、倒圆角;147、安装槽;148、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9、固定底板; 150、安装板;151、侧挡板;152、挡板;153、第一挡块;154、第二挡块;155、第一开口侧;156、第二开口侧;157、第一安装槽; 158、第二安装槽;159、弧面;160、第二通道;170、第三通道;180、固定凸台;190、卡合槽;200、中框;3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 或其组合。
33.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框图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显示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框200、显示面板300以及背光模组100,所述显示面板300设置在所述背光模组100的一侧,所述中框200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300和所述背光模组100之间。
35.其中,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沿截面线 a-a’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图6可知,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灯条120和散热件130,所述背板110 包括底板111和侧板112,所述灯条120固定在所述侧板112上,所述散热件130包括散热件本体131和延伸部132,所述散热件本体131 设置在所述侧板112和所述灯条120之间,所述延伸部132的一端与所述散热件本体131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至所述底板111远离所述灯条120的一侧,且与所述底板1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延伸部 132的两端之间与所述背板110有间隙。
36.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对应灯条120位置紧贴设置散热结构的方案来说,本技术设
置的散热件130包拓散热件本体131和延伸部132,散热件本体131设置在侧板112和灯条120之间,其中,延伸部132 的一端与散热件本体131连接,另一端弯折延伸至背板110的底板 111远离灯条120的一侧,且与底板111固定连接,这样通过散热件本体131与灯条120直接接触后将灯条120产生的热量一部分往侧板 112一侧散出的同时,另外还通过延伸部132将散热件本体131上吸收的热量引导至背板110外,使灯条120处的热量被延伸部132散发到侧板112外,从而减少灯条120处产生的热量的堆积,同时使热量尽可能的远离灯条120,避免散热件130吸收堆积的热量反过来影响灯条120,而且延伸部132的两端之间与背板110有间隙,使由延伸部132传导的热量散发至外部,避免与背板110完全相贴而将一部分热量传给背板110,从而影响散热效果。
37.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38.实施例一:
39.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灯条外壳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灯条外壳140,所述灯条外壳140包括外壳本体141和卡合部142,所述灯条120、所述散热件本体131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141内,且所述散热件本体131设置在所述灯条 120与所述外壳本体141之间,所述卡合部142设置在所述外壳本体 141靠近所述侧板112的一侧;所述侧板112上设置有第一通道113,所述卡合部142与所述第一通道113对应设置,以卡合连接,将所述灯条外壳140固定在所述侧板112上。这样的设计可以先将灯条120 固定于灯条外壳140内,再通过灯条外壳140固定,而不需要再通过在灯条120或侧板112上粘贴粘贴胶的方式,一方面减少灯条120固定的步骤,另一方面使得灯条120固定后拆卸方便,不容易导致将灯条120拆坏的情况,使得灯条120还可以二次利用,提高环保。
40.结合图4,其中,所述第一卡合部143背离所述第二通道的的中心线的表面设有凸起部144,当灯条外壳140的卡合部142与侧板112 的第一通道113卡合后,所述第一卡合部143上的凸起部144卡住所述侧板112,提高灯条外壳140的卡合稳固性,而且所述第二卡合部 145远离所述灯条的端部设倒圆角146,这样所述卡合部142插入所述第一通道113时,倒圆角146的设计使得第二卡合部145与第一通道113的内壁配合后更容易插入所述通道内,使安装更方便。当然,所述凸起部144和所述倒圆角146也可以调换设置。
41.图8是图7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为了更好与灯条 120配合固定,所述外壳本体141远离所述侧板112的一侧设置有安装槽147,具体的,所述外壳本体包括固定底板149、安装板150、两个侧挡板152、挡板152、第一挡块153和第二挡块154,所述安装板150固定于所述151侧板,所述安装板150垂直连接于所述固定底板149的第一侧边,所述挡板152垂直连接于固定底板149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所述安装板150与所述挡板152相对设置且所述挡板152的高度小于所述安装板150的高度,两个所述侧挡板152连接于所述固定底板149的两端且位于所述安装板150与所述挡板152之间,所述第一挡块153、所述第二挡块154 分别连接于一所述侧挡板152并与所述挡板152组成u型结构,所述固定底板149、安装板150、两个侧挡板152、挡板152、第一挡块 153和第二挡块154共同形成安装槽147,所述安装槽147具有第一开口侧155和第二开口侧156,所述第一开口侧155与所述固定底板 149相对,所述第二开口侧156与所述安装板150相对,所述卡合部 14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50远离所述安装槽147的一侧,所述卡合部 142与所述第一通道113卡合固定,将所述灯条外壳140与所述侧板 112卡合固定。这样固定后,所述侧板112的内壁与灯
条外壳140是相贴合的,也就是固定得比较紧凑,减小产生晃动的情况。
42.所述灯条120包括灯条本体121和灯珠122,所述灯条本体121 设置在所述安装槽147内,所述灯珠122固定在所述灯条本体121远离所述安装板150的一侧。其中,所述安装槽147的宽度与所述灯条本体121的厚度相等,所述挡板152的高度与所述背板110的底板 111到所述灯珠122的间距相等,当灯条120安装在灯条外壳140的安装槽147内后也是一个贴合的状态,而且凸出的灯珠122的底面正好卡在挡板152的位置,给灯珠122提供了一个支撑力,并且与安装板150配合对灯条120形成一个夹紧结构,固定灯条120。
43.另外,可以在所述安装板150上与所述灯条120相贴的一侧往远离所述灯条120的方向凹陷形成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将所述散热件本体131设置在所述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内,以将散热件130进行固定。
44.其中,所述散热件130为散热铜条,所述散热件130具体可以考虑设置为将所述散热件本体131的上端与所述延伸部132连接,所述延伸部132绕过所述侧板112远离底板111的端部,进行两次弯折之后,固定到底板111的外表面,当然,为了能够使得灯条120的拆装更加简便,本技术还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45.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卡合部142包括第一卡合部143和第二卡合部145,所述第一卡合部143与所述第二卡合部145相对设置形成第二通道160;其中,所述延伸部132穿设于所述第一通道113 和所述第二通道160后弯折延伸至所述底板111远离所述灯条120的一侧。即所述散热件130的延伸部132穿过第二通道160后,直接穿过所述侧板112后进行弯折,可能减少延伸部132的弯折的长度,减少材料利用,而且此时延伸部132不需要从侧板112顶部位置穿绕,从而减小了侧板112顶部的空间,使后续安装后显示装置10的厚度相对减小。
46.而为了将延伸部132的端部卡合得更紧更牢固,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卡合部143和所述第二卡合部145靠近外壳本体141的一端的内侧凸起形成第三通道170,所述第三通道170的竖直方向的截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通道160的竖直方向的截面的高度,且所述第三通道170的竖直方向的截面高度等于所述散热件130的延伸部132的厚度。当延伸部132穿过所述第二通道160后,第一卡合部143的内壁到延伸部132有间隙,以及第二卡合部145的内壁到延伸部132也有间隙,这使得在将卡合部142卡合到侧板112上或进行拆卸时,第一卡合部143和第二卡合部145有空间能够进行形变,更容易操作,更方便。
47.其中,所述延伸部132延伸至所述底板111远离所述灯条120的一侧进行固定时,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延伸部 132的固定,也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的方式,由于底板111的内侧还需要安装光学膜片、导光板等光学组件,当采用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端部若卡合至底板111内侧则会影响光学组件的安装和使用,因此,本技术在所述底板111远离显示面板300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凸台180,用于螺钉固定所述延伸部132,使螺钉固定后,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还不会对显示产生影响。
48.所述第一通道113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142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部14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道113的数量一一对应,通过多个位置进行卡合,使灯条外壳140与侧板112之间的卡合固定更稳固。这时,所述第二通道160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通道113的数量也一一对应,而所述延伸部132的数量与卡合部142的数量也是一一对应的。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为沿所述灯条外壳 140的长度延伸的一个凹槽,所述散热件130的散热件本体131的大小可以设计为与该凹槽大小相匹配,也就是散热件本体131与灯条 120是相
互整面相贴的,接触面积比较大,散热件本体131能够散发的热量也就比较多,再通过多个延伸部132进行热量的分散,能够更及时的将灯条120产生的热量散发至背板110外,从而减少背光模组 100的内热量的堆积。
49.当然,所述散热件130也可以是为多个设置,即每一个所述散热件130包括一个散热件本体131和一个延伸部132,每一个散热件本体131固定在所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内,且对应所述灯条120的灯珠122设置,这样能够将灯珠122产生的热量及时由散热件本体131 进行散发,当采用这样的设计时,可以适当将所述散热件本体131的厚度加厚,这样能够增强对灯珠122的散热效果。当散热件130采用这样的设计时,所述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也可以设置多个,且与所述散热件本体131一一匹配设置,对每一个散热件130的散热件本体 131单独固定,将所述散热件130一个个对应安装在所述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内,原来的只通过三个槽壁固定,变成了通过五个槽壁来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散热件本体131的安装稳固性,而且这样若其中的一个延伸部132或散热件本体131发生了损坏,还能够对应进行维修或拆卸,减少材料的浪费,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再次利用。
50.结合图5可知,所述延伸部132的表面设有多个条形凹槽133,能够容纳一部分的空气,而延伸部132由于热量上升,也会将条形凹槽133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形成热气流,热气流则会流动上升,从而带走延伸部132的部分热量,而流走的热气流则会带动冷空气补入,如此循环,能及时将散热件130的热量随着空气带走,促进散热效果。其中,可以将多个所述条形凹槽133与水平线的夹角设置为30
°ꢀ‑
90
°
,在这个夹角的范围内,夹角越小,根据空气的特性,冷空气在条形凹槽133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容纳量越多,带走热量的效果更好。
51.另外,当延伸部132只有一面设置凹槽结构时,所述条形凹槽 133的深度为所述散热件130的厚度的1/2,这样能够尽可能大的将条形凹槽133设置得相对较深,能够容纳的空气也就较多,通过空气带走的热量也相对较多,而若是在延伸部132的两个面上都设置条形凹槽133的话,则条形凹槽133的深度为所述散热件130的厚度的 1/3,这样在保证两个面能够容纳更多空气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延伸部132的厚度,减少断裂。
52.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不增加所述灯条外壳140,只在背板110 的侧板112上设置第一通道113,将所述灯条120与所述散热件本体 131进行固定后,通过所述散热件130的延伸部132穿过所述第一通道113后固定在所述固定凸台180上,将所述灯条120进行固定也是可以的。
53.实施例二:
54.图9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10 是图9的b区域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9-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侧板112远离所述灯条外壳140的一侧设有卡合槽 190,当所述卡合部142卡合所述第一通道113时,所述第一卡合部 143卡住所述卡合槽190,使得第一卡合部143的长度大于与第二卡合部145的长度的情况下,第一卡合部143突出于侧板112的长度相对变短,从而减小了安装的厚度,实现窄边框。
55.并且,沿所述延伸部132的穿插的方向,所述第二卡合部145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卡合部143的长度,且所述第二卡合部145与所述延伸部132相对的一侧设有弧面159,所述弧面159沿所述延伸部 132的弯折方向倾斜,即所述第二卡合部145与延伸部132相对的一侧没有棱角,这样延伸部132在弯折时,弯折的位置能够尽可能与第二卡合部145贴合,一方面,使延伸部132弯折后,弯折的部分不会过分突出于所述侧板112背离所述灯条120的一
侧,从而减小显示装置10的整体厚度,实现窄边框;另一方面,能够对延伸部132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发生弯折的部位更靠近散热件本体131,弯折的稳固性更高,而且弯折后形成的弯折部134的弧面较大,减少延伸部 132弯折断裂的情况,延长使用寿命。
56.实施例三:
57.图11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所述灯条本体 121与散热件本体131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槽157,所述灯条外壳140内与所述灯条本体121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二安装槽158,所述第一安装槽157与所述第二安装槽158配合形成散热件本体安装槽 148,所述散热件本体131固定在所述散热件本体安装槽148内。这样散热件本体131与灯条本体121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更及时的将灯条120的热量进行散发,而且这时能够适当的增加散热件本体131 的厚度,增加散热效果,或者是在不增加散热件本体131厚度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能够减小背光模组100组装的厚度,从而使整个显示装置10组装的厚度也相应减小。
58.实施例四:
59.图12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后视示意图,如图 1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沿所述侧板112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通道113的长度大于所述卡合部142的长度,小于所述侧板112的长度,所述散热件130的延伸部132包括多个弯折部134 和一个平整部135,所述灯条外壳140的卡合部142与所述第一通道 113卡合固定后,所述散热件130的弯折部134和平整部135穿过所述第一通道113,所述弯折部134弯折,所述固定部延伸设置在所述底板111远离所述灯条的一侧,且固定在所述固定凸台180上。即所述第一通道113仅为单个设置,这样灯条外壳140的拆卸更方便,而增加的散热件130的平整部135,加上弯折部134后,散热件130的散热面积明显增大,提高散热效果,而多个弯折部134用于连接散热件本体131和平整部135,且间隔设置的,这样减少弯折部134的弯折面积,在进行同时弯折时更容易,而且将整个延伸部132的弯折的作用力减少,适当延长了弯折部134的使用寿命。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实用新型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6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