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接地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9:24: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地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地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2.油罐车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运输可燃介质的特种车辆,油罐车在加油作业前后,必须保持接地可靠,维持电压的平衡,现有技术中,可采用接地检测装置对油罐车的接地进行检测,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接地检测设备,大部分无法直观地体现接地工作是否完成,使用的过程中安全性低,同时,接地检测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的需要采用一检测夹局部破坏接地连接端的绝缘层并夹持接地连接端进行检测,然而,检测夹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结构损坏、夹持力不稳定等情形,以上情形均可使得接地连接端的绝缘层不能较好地被破坏,导致检测夹与接地连接端电接触不良,影响对油罐车的接地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地检测设备,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接地检测设备无法直观地体现接地工作是否完成,使用的过程中安全性低的问题。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地检测设备,包括连接架、设置于连接架下端的驱动件以及设置于驱动件下端的壳体,还包括设置于壳体内底面靠近中间位置的夹持槽,所述夹持槽的内侧面两侧均匀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内部密封滑动连接有导电杆,所述连接槽的内侧面靠近导电杆的位置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远离夹持槽的侧面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隔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导电杆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靠近右侧连接槽的上部设有辅助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靠近右侧的导电杆通过导线与辅助件电连接;
6.设置于夹持槽内部靠近中间位置的连接件,用于连接壳体内部靠近左侧的导电杆与接地线,位于所述壳体内部靠近左侧的导电杆通过导线与连接件电连接;
7.设置于夹持槽的内部靠近连接件位置的动力件,用于驱动导电杆的左右移动;
8.其中,所述辅助件包括开设于壳体的内部靠近右侧连接槽的上部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面连接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靠近壳体内部右侧的导电杆之间通过导线连接,所述安装槽的内顶面通过弹性杆连接有磁体,所述磁体靠近夹持槽的侧面连接有第一触片,所述安装槽的内侧面靠近第一触片的上端连接有第二触片。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弹簧杆、连接块、第一连接电极以及第二连接电极,所述弹簧杆连接于夹持槽的内顶面靠近中间位置,所述连接块连接于弹簧杆的下端,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连接于连接块的顶面,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靠近壳体内部左侧的导电杆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电极连接于夹持槽的内顶面与第一连接电极对应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与接地线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件包括气囊、第一连接管,所述气囊连接于夹持槽的内顶面靠近弹簧杆一侧,所述气囊与连接槽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贯穿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的远离第一弹簧内侧面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连接槽贯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泄压阀。
12.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的内侧面贯穿连接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右端连接有单向阀。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完成检测端与不同大小接地连接端的电线连接,在使用的过程中通用性高,同时,可以快速地检测出车辆与接地连接点之间是否完成连接,即可以直观地体现接地工作是否完成,使用的过程中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正面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侧视剖视图。
21.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连接架;2、驱动件;3、壳体;4、夹持槽;5、连接槽;6、导电杆;7、隔板;8、第一弹簧;9、安装槽;10、电磁铁;11、弹性杆;12、第一触片;13、第二触片;14、弹簧杆;15、连接块;16、气囊;17、第一连接管;18、第一连接电极;19、第二连接电极;20、进气管;21、第二连接管;22、泄压阀;23、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4.参照图1至图5,实施例:一种接地检测设备,包括连接架1、设置于连接架1下端的驱动件2以及设置于驱动件2下端的壳体3,还包括:
25.设置于壳体3内底面靠近中间位置的夹持槽4,夹持槽4的内侧面两侧均匀开设有连接槽5,连接槽5的内部密封滑动连接有导电杆6,连接槽5的内侧面靠近导电杆6的位置连接有隔板7,隔板7远离夹持槽4的侧面设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的一端与隔板7固定连接,第一弹簧8的另一端与导电杆6固定连接,壳体3的内部靠近右侧连接槽5的上部设有辅助
件,位于壳体3内部靠近右侧的导电杆6通过导线与辅助件电连接;设置于夹持槽4内部靠近中间位置的连接件,用于连接壳体3内部靠近左侧的导电杆6与接地线,位于壳体3内部靠近左侧的导电杆6通过导线与连接件电连接,连接件包括弹簧杆14、连接块15、第一连接电极18以及第二连接电极19,弹簧杆14连接于夹持槽4的内顶面靠近中间位置,连接块15连接于弹簧杆14的下端,第一连接电极18连接于连接块15的顶面,第一连接电极18与靠近壳体3内部左侧的导电杆6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第二连接电极19连接于夹持槽4的内顶面与第一连接电极18对应的位置,第二连接电极19与接地线连接;
26.当需要对测量进行接地时,首先通过驱动件2带动壳体3向靠近接地连接端的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接地连接端逐渐与连接块15进行接触,并对连接块15进行挤压,挤压力使连接块15克服弹簧杆14的弹力在夹持槽4的内部向靠近第二连接电极19的方向移动,当连接块15移动完成,即第一连接电极18与第二连接电极19接触后,由于第一连接电极18与靠近壳体3内部左侧的导电杆6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即接地线将需要接地的电流通过接地线、第二连接电极19、第一连接电极18以及导线传动至导电杆6;
27.设置于夹持槽4的内部靠近连接件位置的动力件,用于驱动导电杆6的左右移动,动力件包括气囊16、第一连接管17,气囊16连接于夹持槽4的内顶面靠近弹簧杆14一侧,气囊16与连接槽5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17贯穿连接;
28.同时,当连接块15在夹持槽4的内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对气囊16进行挤压,挤压力使气囊16内部的气体通过第一连接管17进入至连接槽5的内部进行挤压,挤压力使导电杆6克服第一弹簧8的弹力向靠近接地连接端的方向移动,直至导电杆6与接地连接端之间相互抵紧,由于导电杆6与接地连接端靠近的一端呈圆锥状,保证接地连接端的绝缘层能较好地被破坏,从而可以更好地使导电杆6与接地连接端之间进行电连接;
29.辅助件包括开设于壳体3的内部靠近右侧连接槽5的上部的安装槽9,安装槽9的内底面连接有电磁铁10,电磁铁10与靠近壳体3内部右侧的导电杆6之间通过导线连接,安装槽9的内顶面通过弹性杆11连接有磁体23,磁体23靠近夹持槽4的侧面连接有第一触片12,安装槽9的内侧面靠近第一触片12的上端连接有第二触片13;
30.当导电杆6与接地连接端连接完成后,接地线内部的电流通过接地线、第二连接电极19、第一连接电极18以及导线传动至壳体3内部靠近左侧的导电杆6,再通过导电杆6与接地连接端接触接地,当接地完成后,进入接地连接端的电流才可通过设置于壳体3右侧的导电杆6、导线传递至电磁铁10,由于电磁铁10与磁体23之间相靠近面的磁性相同,当电流进入电磁铁10后,电磁铁10产生磁力,电磁铁10与磁体23之间产生相斥力,相斥力使磁体23带动第一触片12克服弹性杆11的弹力向靠近第二触片13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触片12与第二触片13接触时,提醒工作人员接地完成,从而可以快速检测是否接地完成。
31.参照图3,连接槽5的远离第一弹簧8内侧面设有第二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1的一端与连接槽5贯穿连接,第二连接管21的另一端连接有泄压阀22,由于接地连接端的大小不同,即需要导电杆6向靠近接地连接端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即需要进入连接槽5内部的气体量也不同,而第二连接管21、泄压阀22用于将进入连接槽5内部多余的气体排出,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提高检测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用性。
32.参照图5,气囊16的内侧面贯穿连接有进气管20,进气管20的右端连接有单向阀,用于对气囊16的内部补充气体,保证气囊16的循环利用。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