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动上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5:14: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上板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胶水包装罐都是采用较薄的铁皮冲压成指定形状后在进行加工。为了提升效率,大都采用自动化上料装置,将层叠后的铁皮逐一提升并输送至输送带上。
3.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2210435709.9,一种自动上板机和自动上板方法。自动上板机包括升降台、吸板装置和第一输送机,所述吸板装置将所述升降台上的板材吸取后置于所述第一输送机上;所述吸板装置包括第二输送机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机处的负压装置,所述板材在所述负压装置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二输送机运动。自动上板机能够有效提高上板效率、避免板材损坏。
4.但是在对铁皮上板过程中实际存在问题如:吸板装置将铁皮吸起的时候,经常出现两张或多张铁皮同时被吸起的情况,所以严重影响上板过程中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自动上板装置,能实现每次上板仅为一张铁皮,避免两张或多张铁皮层叠上板的情况,以提升上板可靠性。
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上板装置,包括机架,在机架的下端设置有置物平台,在置物平台上方的机架上设置有水平导轨,在水平导轨上设置有移动架,所述水平导轨与移动架之间设置第一动力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在水平导轨上往复运动;在移动架上设置有竖直方向的导向孔,导向孔内设置有导向杆,在移动架下端的导向杆上设置有提升架,在提升架上间隔设置有若干个负压吸盘,所述负压吸盘用于吸取置物平台上的板体,在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带动导向杆在移动架上作升降运动;在提升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竖直向下的气缸,气缸的端部设置有一个连接体,所述气缸的位置与板体的其中一个或多个角相对应的边缘处。
7.上述方案中,负压吸盘用于吸住置物平台上的最上端的板体,即铁皮。第二动力机构带动提升架、导向杆上升至合适位置,然后第一动力机构带动移动架平移至合适位置。第二动力机构再带动提升架下降,负压吸盘释放板体,实现对板体的上料。在负压吸盘吸附板体时,提升架上的气缸伸长,使得连接体与板体贴合,提升架带着板体向上提升一定间距后,气缸在原有的状态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往复伸缩,所以会造成气缸对应处的板体弯折波动。若有板体层叠,下方的板体在波动过程中会掉落至置物平台上,实现每次上板均为一张板体,上板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8.提升架上的负压吸盘可以采用呈环形阵列,且吸附板体的过程中与板体边缘具有一定距离。气缸位于板体的一个或多个角所对应的边缘处是指:在提升架上仅设置一个气缸时,则该气缸对应板体的一个角,而提升架上设置有多个气缸时,可以每个气缸对应板体的一个角,也可以两个或三个气缸对应板体的一个角。当然气缸与板体的角的边缘处相对
应并非完全在板体的边缘,也可以与板体的边缘存在一定的间距。
9.所述置物平台的相邻两侧的机架上设置有阻挡件,两个阻挡件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竖直平面内,在置物平台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与其中一个阻挡件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在远离该阻挡件一端的机架上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内设置有一个螺孔,在螺孔内设置有一根螺杆,所述螺杆与滑轨平行,在滑轨上设置有滑动架,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滑动架转动连接。
10.在滑动架上端面并排设置有若干个导辊,所述导辊的轴向与滑轨的轴向一致。
11.通过螺杆调节滑动架在滑轨上的位置,方便层叠的板体放置在滑动架的导辊上,然后调节螺杆使得滑动架上的板体与其中一个阻挡件抵住,然后推动板体与另一个阻挡件抵住,实现对板体的定位。
12.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的结构为:在水平导轨一端的机架上设置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带轮,在水平导轨另一端的机架上设置有从动带轮,所述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上绕设有同步带,所述移动架与同步带的一个部位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电动机及同步带的稳定传递,能使得移动架在水平导轨上稳定移动。
13.所述第二动力机构的结构为:在移动架上设置有第二电动机,第二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减速箱,减速箱的输出端设置卷绕轮,在导向杆侧边的移动架上设置有导向轮,卷绕轮上设置有绳索,所述绳索绕过导向轮后向下与提升架固定连接。通过绳索卷绕实现提升架上升,而绳索退卷的时候,提升架在自重的作用下进行下降,速度稳定可控。
14.所述连接体为负压吸盘。
15.其中负压吸盘是指吸盘与负压装置连接,当负压装置启动时,负压装置对吸盘内部的空气抽出,促使板体吸附在吸盘上。而当需要将板体放下时,负压装置关闭,吸盘内部充气,与外界气压平衡,所以板体自然从吸盘上脱落。
16.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一种自动上板装置,能对板体进行逐一提升输送,其可以将吸附的板体进行抖动脱落,确保逐一输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板装置的罩壳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一;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上板装置的罩壳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2.实施例1:
23.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上板装置,包括机架1,在机架1的下端设置有置物平台9,在置物平台9上方的机架1上设置有水平导轨2,在水平导轨2上设置有移动架3,所述水平导轨2与移动架3之间设置第一动力机构,第一动力机构用于带动移动架
3在水平导轨2上往复运动;在移动架3上设置有竖直方向的导向孔,导向孔内设置有导向杆4,在移动架3下端的导向杆4上设置有提升架5,在提升架5上间隔设置有六个负压吸盘6,所述负压吸盘6用于吸取置物平台9上的板体,在移动架3上设置有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带动导向杆4在移动架3上作升降运动;在提升架5上设置有两个竖直向下的气缸7,气缸7的端部设置有一个连接体8,两个气缸7的位置与板体的两个角相对应的边缘处。
24.所述置物平台9的相邻两侧的机架1上设置有阻挡件10,两个阻挡件10位于两个相互垂直的竖直平面内,在置物平台9上设置有滑轨91,所述滑轨91与其中一个阻挡件10所在的竖直平面垂直,在远离该阻挡件10一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连接块93,所述连接块93内设置有一个螺孔,在螺孔内设置有一根螺杆94,所述螺杆94与滑轨91平行,在滑轨91上设置有滑动架92,所述螺杆94的一端与滑动架92转动连接。
25.在滑动架92上端面并排设置有若干个导辊95,所述导辊95的轴向与滑轨91的轴向一致。
26.其中所述阻挡件10可以为机架1本体,也可以为设置在机架1上的部件。
27.通过螺杆94调节滑动架92在滑轨91上的位置,方便层叠的板体放置在滑动架92的导辊95上,然后调节螺杆94使得滑动架92上的板体与其中一个阻挡件10抵住,然后推动板体与另一个阻挡件10抵住,实现对板体的定位。
28.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的结构为:在水平导轨2一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第一电动机11,所述第一电动机1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带轮12,在水平导轨2另一端的机架1上设置有从动带轮13,所述主动带轮12与从动带轮13上绕设有同步带14,所述移动架3与同步带14的一个部位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电动机11及同步带14的稳定传递,能使得移动架3在水平导轨2上稳定移动。
29.所述第二动力机构的结构为:在移动架3上设置有第二电动机15,第二电动机15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减速箱16,减速箱16的输出端设置卷绕轮17,在导向杆4侧边的移动架3上设置有导向轮19,卷绕轮17上设置有绳索18,所述绳索18绕过导向轮19后向下与提升架5固定连接。通过绳索18卷绕实现提升架5上升,而绳索18退卷的时候,提升架5在自重的作用下进行下降,速度稳定可控。
30.所述连接体8为负压吸盘。
31.具体地,负压吸盘6用于吸住置物平台9上的最上端的板体,即铁皮。第二动力机构带动提升架5、导向杆4上升至合适位置,然后第一动力机构带动移动架3平移至合适位置。第二动力机构再带动提升架5下降,负压吸盘6释放板体,实现对板体的上料。在负压吸盘6吸附板体时,提升架5上的气缸7伸长,使得连接体8与板体贴合,提升架5带着板体向上提升一定间距后,气缸7在原有的状态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往复伸缩,所以会造成气缸7对应处的板体弯折波动。若有板体层叠,下方的板体在波动过程中会掉落至置物平台9上,实现每次上板均为一张板体,上板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3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
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化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