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2:12: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2.新开发设计出来的钢结构车型都需要做静强度试验来验证车辆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是否达标,车体作为车辆设备及运营载荷的主要承载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因此,车体静强度试验就是检验车体强度,其主要作用是对机车体极限拉伸及压缩状态进行载荷施加。
3.目前静强度试验工装的转换需要4名操作工和1名吊车工配合操作,首先操作工拆卸螺纹连接头和锁紧螺母使用吊带捆住螺纹杆,然后把吊带挂到吊车钩上防止拆卸过程中螺纹杆掉落砸到人,同时4名操作工需要从工装中把螺纹杆拖拽出来。其次使用吊车将反力梁、液压缸、支撑墩等吊运到固定位置上,最后重新组装静强度试验工装,如此反复循环转换试验工装。
4.目前车体静强度试验在拉伸和压缩工况转换过程中,面临工装拆卸与重组的难题。即完成其中一项试验后需将全部已连装配好的零部件全部拆卸,然后使用吊车吊运到固定的试验区域内重新装配连接。如此反复转换拉伸和压缩实验,转换一次作业时间需要3~4小时实验工作效率低。同时在转换过程中存在给操作者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解决了现有车体静强度试验在拉伸和压缩工况转换过程中,工装拆卸与重组难的问题。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包括端部横梁,所述端部横梁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反力梁,第一纵向拉杆贯穿所述端部横梁和反力梁,所述第一纵向拉杆的一端与加载连接块相连,所述加载连接块的另一端与被加载试验车体假车钩相连,所述端部横梁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液压缸。
8.进一步地,所述端部横梁下方设置有支撑架。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拉杆两侧设置有数量相同的若干个第二纵向拉杆。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拉杆和第二纵向拉杆的两端通过锁紧螺母固定。
11.进一步地,所述反力梁下方设置有移动升降小车。
12.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数量为二,所述第二纵向拉杆数量为二,所述液压缸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向拉杆与第二纵向拉杆之间。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本发明为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通过将拉伸和压缩试验设置于同一装置上,解决了目前简易型车体静强度试验台拉伸与压缩工况相互转换拆卸与重
组的难题。弥补了简易型车体静强度试验台纵向加载中的一项缺陷,有效提升了试验数据及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本发明可移动、拆卸方便、占用场地少、整体造价低、试验数据更加准确等,一体式加载装置通用性强可适用任何需要加载拉伸或压缩载荷试验中。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端部横梁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反力梁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纵向拉杆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锁紧螺母示意图。
23.图8为本实用新型移动升降小车示意图。
24.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示意图。
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加载连接块示意图。
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液压缸示意图。
27.附图标号说明:
28.1、端部横梁;2、反力梁;3、第一纵向拉杆;4、锁紧螺母;5、移动升降小车;6、支撑架;7、加载连接块;8、液压缸;9、第二纵向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32.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
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4.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35.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拉伸与压缩一体式车体静强度试验加载装置,如图1-11所示,包括端部横梁1,所述端部横梁1下方设置有支撑架6。所述端部横梁1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反力梁2,所述反力梁2下方设置有移动升降小车5。第一纵向拉杆3贯穿所述端部横梁1和反力梁2,所述第一纵向拉杆3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二纵向拉杆9。所述第一纵向拉杆3的一端与加载连接块7相连,所述加载连接块7的另一端与被加载试验车体假车钩相连,所述端部横梁1内部设置有若干个液压缸8。所述第一纵向拉杆3和第二纵向拉杆9的两端通过锁紧螺母4固定。所述液压缸8数量为二,所述第二纵向拉杆9数量为二,所述液压缸8设置于所述第一纵向拉杆3与第二纵向拉杆9之间。
37.端部横梁1是组成框架型结构的两端,端部横梁1与纵向拉杆使用螺栓连接。端部横梁1是一体式加载装置的主体部位。
38.反力梁2作为液压缸8顶升时拉伸或压缩时的支撑点和反力点。
39.第一纵向拉杆3和第二纵向拉杆9首先起连接端部横梁1和反力梁2作用,其次是第一纵向拉杆3是连接车体假车钩位置,最后是拉伸或压缩时受力传递部位。
40.锁紧螺母4,主要为调节或锁紧端部横梁1、反力梁2、第一纵向拉杆3和第二纵向拉杆9作用。
41.移动升降车5,首先起到支撑反力梁2的作用,其次拉伸或压缩载荷实验时辅助移
动反力梁2平移作用。
42.支撑架6,起到支撑端部横梁1的作用。
43.连接部位7首先与第一纵向拉杆3连接,最后连接到被加载试验车体假车钩位置。
44.液压缸8,载荷加载时将液压能转变机械能做直线往复运动,与反力梁2配合最终实现拉伸或压缩载荷。
45.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以端部横梁1作为主体,端部横梁1左右两端各设有一根反力梁2,三根3米长的纵向螺纹杆贯穿在端部横梁1和反力梁2的中心及两侧,使用锁紧螺母4将螺纹杆与端部横梁1、反力梁2连接成一个整体。液压缸8在端部横梁1内部对称摆放。通过调节左边的锁紧螺母4的间距及锁紧右边的反力梁2,配合液压缸8的顶升力从而实现拉伸载荷。同理调节右边的锁紧螺母4的间距及锁紧左边的反力梁2,配合液压缸8的顶升力从而实现压缩载荷。
46.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当装置拉伸时,将右侧反力梁2用锁紧螺母4锁紧牢固无间隙,调节左侧锁紧螺母4与反力梁2间隙(间隙大约100mm~200mm左右)。以右侧的反力梁2做支撑点,利用液压缸8的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带动左侧反力梁2作直线运动。从而带动第一纵向拉杆3与连接车体处的联动,最终达到对钢结构车体拉伸的效果。
47.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当装置压缩时,将左侧反力梁2用锁紧螺母4锁紧牢固无间隙,调节右侧锁紧螺母4与反力梁2间隙(间隙大约100mm~200mm左右)。以左侧的反力梁2做支撑点,利用液压缸8的液压能转变为机械能带动右侧反力梁2做直线运动。从而带动第一纵向拉杆3与连接车体处的联动,最终达到对钢结构车体压缩的效果。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