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轴重力转化驱动力车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3 20: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轴重力转化驱动力车轮。


背景技术:

2.车轮上的轴重力是指货运车辆载货总重、或客运车辆载客总重与车辆自重之和分摊到车辆各车轮的重量,称之为车轮轴重力。
3.轴重力作用在车轮轮心上,其作用力方向自车轮轮心垂直作用于路面,并且不因为车轮滚动运行与否,车轮的轴重力作用力方向都保持不变。
4.现有车轮的轴重力集中作用于路面,此力巨大,形成的反作用力,构成车轮运行巨大阻力,车辆运行不但要消耗巨额动力能源,还加重车辆尾气排放量,污染环境。
5.上述所述现有车轮上的轴重力负面危害性,在现有车轮结构状态下,是无法避免的。
6.消除车轮轴重力的负面影响,开发对车轮轴重力的利用,现在有如增力车轮等这方面的公开资料,但这些技术不成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利用车轮上的轴重力,转变成车轮滚动运行的驱动力,出现与车轮滚动运行方向的反向动力过大;2、新车轮结构技术方案不成熟,动力在车轮结构各构件之间的传导不顺畅,存在断链的问题,达不到预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作用于车轮轮心上的轴重力当作动力能源,转变为驱动车轮滚动运行的驱动力,并同时传承现有车轮的传统动力功能(下称传统动力),形成新驱动力车轮的轴重力转化驱动力车轮。
8.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是:从改变车轮结构入手,建立新型车轮结构,阻断轴重力集中作用于路面的传导途径,对轴重力进行分解,并融合传统动力,按动力作用力方向的不同,同向动力合并成合力,形成新的动力体系,产生成为与车轮滚动方向同向和相反向两种动力,新型车轮结构分别使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的动力,经传导进入不同的动力转化为驱动力机构,最终一致形成动力对轮轴动力矩,构成新型车轮驱动力,驱动车轮滚动运行。
9.依据上述基本设计,本发明一种轴重力转化驱动力车轮,包括车轮滚动圆圈、动力分解调配装置、反向轴重力撬棍、驱动力生成机构、车轮轮轴;所述车轮滚动圆圈具有至少三个向圆心方向伸出的车轮固定块、至少三个驱动力受力铁块,车轮固定块、驱动力受力铁块间隔设置于滚动圆环内环圆弧面的内端,所述驱动力受力铁块有斜向回钩的反向动力受力平面,反向动力受力平面内端与驱动力受力圆弧面连接;所述动力分解调配装置具有与驱动力受力铁块数量相对应的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呈外伸钩环状,其钩环内端的表面为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动力分解调配装置在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前端的根部设置有与圆心偏心的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其
圆心处为与动力输入轴连接的轮轴孔;所述反向轴重力撬棍下端为台阶结构,台阶面为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上端为向外伸出的台阶,台阶面为撬棍支座授力平面,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与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同向,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位于反向轴重力撬棍一侧,反向轴重力撬棍另一侧有外伸结构的斜块,其外伸结构的斜面为撬棍支座授力平面;所述驱动力生成机构为驱动力输出杆与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导入杆相交成“v”形驱动力生成机构,驱动力输出杆上部的外端一侧为向侧方伸出的圆弧状驱动力弧形输出杆,驱动力弧形输出杆的端面为撬棍支座受力平面,驱动力输出杆位于驱动力弧形输出杆一侧上部有台阶,该台阶面为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撬棍支座受力平面、驱动力弧形输出杆、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构成“u”形反向轴重力生成驱动力机构,驱动力输出杆上部的外端另一侧为向侧方伸出的驱动力授力圆弧面,驱动力授力圆弧面下端通过斜向的反向动力授力平面连接驱动力输出杆;所述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与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连接,所述撬棍支座授力平面与撬棍支座受力平面连接,所述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与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连接,所述驱动力生成机构的驱动力授力圆弧面与驱动力受力圆弧面相连接,所述反向动力授力平面与反向动力受力平面相接,驱动力输出杆位于反向动力授力平面一侧的侧面与反向动力受力平面外侧面相接,所述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受力圆弧面与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相接。
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力受力铁块有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通过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用螺栓连接固定盖板,对所述车轮滚动圆圈的端面进行封闭。
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阻断了车轮重力集中作用于路面形成巨大摩擦阻力的负面影响,改善车辆运营条件;2、本发明车轮创新地将车轮的轴重力当作新动力能源加以运用;3、本发明实现轴重力对轮轴轴重力矩的转变,产生了车辆运行新类型驱动力;4、本发明传承了现有车轮传统动力功能,传统动力在本发明中得到优化增幅。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车轮滚动圆圈1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驱动力生成机构4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反向轴重力橇棍3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是固定盖板62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部件明细为:车轮滚动圆圈1、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反向轴重力橇棍3、驱动力生成机构4、车轮轮轴5、车轮固定块21、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22、滚动圆环23、滚动圆环内环圆弧面24、驱动力受力圆弧面25、驱动力受力铁块26、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31、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32、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33、轮轴孔34、撬棍支座受力平面41、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43、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驱动力输出杆45、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导入杆46、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受
力圆弧面47、反向动力授力平面48、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52、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固定盖板螺栓杆孔61、固定盖板62、轮轴孔63。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请参考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发明包括车轮滚动圆圈1、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反向轴重力撬棍3、驱动力生成机构4、车轮轮轴5;所述车轮滚动圆圈1具有至少三个向圆心方向伸出的车轮固定块21、至少三个驱动力受力铁块26,车轮固定块21、驱动力受力铁块26间隔设置于滚动圆环内环圆弧面24的内端,所述驱动力受力铁块26有斜向回钩的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内端与驱动力受力圆弧面25连接;所述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具有与驱动力受力铁块26数量相对应的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31,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31呈外伸钩环状,其钩环内端的表面为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32,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在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杆31前端的根部设置有与圆心偏心的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33,其圆心处为与动力输入轴连接的轮轴孔34;所述反向轴重力撬棍3下端为台阶结构,台阶面为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上端为向外伸出的台阶,台阶面为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52与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同向,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52、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位于反向轴重力撬棍3一侧,反向轴重力撬棍3另一侧有外伸结构的斜块,其外伸结构的斜面为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所述驱动力生成机构4为驱动力输出杆45与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导入杆46相交成“v”形的结构,驱动力输出杆45上部的外端一侧为向侧方伸出的圆弧状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的端面为撬棍支座受力平面41,驱动力输出杆45位于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一侧上部有台阶,该台阶面为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43,撬棍支座受力平面41、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43构成“u”形反向轴重力生成驱动力机构,驱动力输出杆45上部的外端另一侧为向侧方伸出的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下端通过斜向的反向动力授力平面48连接驱动力输出杆45;所述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与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33连接,所述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与撬棍支座受力平面41连接,所述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52与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43连接,所述驱动力生成机构4的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与驱动力受力圆弧面25相连接,所述反向动力授力平面48与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相接,驱动力输出杆45位于反向动力授力平面48一侧的侧面与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外侧面相接,所述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受力圆弧面47与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32相接;驱动力受力铁块26有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22,通过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22用螺栓连接固定盖板62,对所述车轮滚动圆圈1的端面进行封闭。
20.作用在本发明的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上的动力,一种是传承现有车轮的传统动力,另一种是作用在车轮轮心上的车轮轴重力,与现有传统车轮不同,本发明的结构体,阻断了轴重力如同现有车轮那样集中作用于路面的途径,作用在本发明车轮轮心上的轴重力,被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分解成与车轮滚动运行方向同向和反向两种轴重力,即称之为同向轴重力和反向轴重力。
21.按动力作用线方向性质分类,传统动力与同向轴重力性质相同,称之为同向轴重
力/传统动力,除此之外,本发明另一种动力,就是反向轴重力。
22.下面对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和反向轴重力转变成的车轮驱动力进行说明:1、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转变成的驱动力:在车轮滚动运行一周中,当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的合力,或者此两力中的任何一力的单力,由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中的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授力圆弧面32作用于“v”形驱动力生成机构设有的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受力圆弧面47上,该动力经同向轴重力/传统动力导入杆46传导,拉动驱动力输出杆45形成驱动力,此驱动力由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作用于车轮滚动圆圈1设有的滚动圆环23上的滚动圆环内环圆弧面24、驱动力受力铁块26、驱动力受力圆弧面25驱动车轮滚动运行。
23.2、反向轴重力转变成的驱动力:在车轮运行一周中,当动力分解调配装置2的反向轴重力授力平面33将反向轴重力作用于撬棍反向轴重力受力平面53上,反向轴重力经撬棍动力臂传导到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由撬棍支座授力平面51作用于撬棍支座受力平面41,形成撬棍支座力。此力经驱动力弧形输出杆42传导,改变了此力作用力方向,转变为撬棍支座力生成的驱动力,由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作用于车轮滚动圆圈1,驱动车轮滚动运行;与此同时,撬棍支座力反力形成的驱动力,由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授力平面52作用于撬棍支座反力生成驱动力受力平面43,由驱动力授力圆弧面44作用于车轮滚动圆圈1,驱动车轮滚动运行。
24.反向动力授力平面48将车轮动力生成驱动力动作过程中,产生的反向动力作用到反向动力受力平面27,以此保证车轮各构件之间力的传递面紧密接触,使动力转化为驱动力动作顺利进行。为减小反向动力负面影响,可改变反向动力作用力的方向,此举可以减缩反向动力的大小,降低反向动力的负面影响。
25.3、本发明的固定:本发明的两侧面,通过车轮固定铁块螺栓孔22、固定盖板螺栓杆孔61用螺栓连接固定盖板62,对所述车轮滚动圆圈1的端面进行封闭,车轮轮轴5侧面固定盖板的轮轴孔63插入轮轴孔34实现车轮的固定。
26.本发明的性能作了如下的测试:将本发明轮轴两端悬撑挂在支撑物体上,测试本发明在不承载荷重情况下,从一次加力使其转动时起,到车轮转动止时的时间如下:第一次
ꢀꢀꢀꢀꢀꢀꢀꢀꢀ
5分38秒第二次
ꢀꢀꢀꢀꢀꢀꢀꢀꢀ
5分58秒第三次
ꢀꢀꢀꢀꢀꢀꢀꢀꢀ
5分53秒从以上三组数据(均为口头计时,后来用手机秒表计时,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计时5分40秒)可以看出,本发明转动三次的时间很接近,每次加力转动的时间都很长,原因是:本发明的轴重力,被车轮新结构体转变成了车轮持续转动的驱动力。
27.在其它测试中,安装了本发明的车辆启动快,加速快,车速提升快,爬坡能力强劲。
28.本发明可以用作人力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和铁路车辆等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车轮。
29.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
质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